APP下载

制度、经济政策和经济绩效

2021-09-16霍博翔

霍博翔

摘 要:诺思的《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与德隆和詹姆斯的《国家为什么会失败》分别从新制度经济学和历史的角度讲述了制度与经济绩效的关系。凯恩斯的《通论》则讲述了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下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缓解经济危机以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作用。本文将对上述三本著作中的主要内容作为论据来讲述制度、经济政策和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微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经济绩效

一、引言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制度、经济政策和经济绩效之间存在着重大关系。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只有在大的制度框架和环境下才得以实行。不同类型的制度决定着不同经济政策的实行和效果。历史上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和“五年计划”的经济政策,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实行自由主义和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

而且制度、经济政策对经济绩效产生重大影响。良好的制度有利于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市场良性竞争,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经济政策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缓解经济周期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经济平稳发展。与此同时,经济绩效的提高巩固了现存的制度,并影响着经济政策的调整。制度、经济政策和经济绩效之间形成了一个循环,其循环既可以是良性的,又可以是恶性的。因此,制度、经济政策和经济绩效可以说是国民经济中三个重要的变量,而且这三个变量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

不少经济学家在研究大的国民经济领域问题时都涉及制度、经济政策和经济绩效这三个方面的研究。诺思的《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探讨了不同种类制度的划分、制度变迁的路径和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德隆和詹姆斯的《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从对不同制度类型国家经济发展史的分析出发探讨了不同类型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的相互影响,以及制度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发展质量的影响。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则探讨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对缓解经济危机以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作用。因此,本文将从制度、经济政策和经济绩效这三方面入手来梳理上述三本著作的主要内容,并讲述这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二、制度與经济绩效的关系

毋庸置疑,制度对经济绩效有着重大影响。良好的政治制度不仅有利于保障一个国家的和平和政治秩序的稳定,还有利于防止腐败和权力寻租等问题。良好的经济制度可以划分和保护产权,形成竞争性市场,从而促进技术进步、效率的提高和经济高质量的发展。相反,坏的政治制度容易滋生腐败和权力寻租等问题,导致政府为维护精英阶层利益而出现“与民争利”的现象,加剧了垄断问题。更有甚者,坏的政治制度由于权力分化严重造成各个利益集团政治斗争剧烈,暴力和战乱活动频发,社会秩序混乱,社会损失巨大。

诺思的《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德隆和詹姆斯的《国家为什么会失败》就探讨和分析了制度和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不过,诺思的分析方法与德隆和詹姆斯的方法却有所不同。诺思运用的是经济学理论研究方法。而德隆和詹姆斯则运用的是历史案例研究方法。

诺思在研究制度与经济绩效的关系时首先将制度定义为社会成员博弈的规则,并指出组织在该规则约束下开展活动,制度的作用在于减少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使经济活动有效运行。然后,诺思将制度划分为正式规则、非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三个部分以分析制度变迁的原因和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问题。诺思认为,制度的三个部分中非正式约束最为重要,正式规则只在制度中占一部分,它是在非正式约束的影响下形成的,并逐渐与非正式约束融合并匹配在一起,使得整个社会制度日益巩固和完善,从而促进了制度的变迁。而制度的规模报酬递增和交易成本这两种力量促成了制度变迁的路径。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信息不完全造成经济交易成本显著,而不断改进和完善制度有利于社会制度不断接近零交易成本的市场经济的理想状态,以至于制度的规模报酬递增的作用得以发挥,从而促成了制度变迁的路径,但其路径既可以是有效率的制度变迁路径,也可以是无效率的制度变迁路径。其原因在于在长期的制度演化过程中行为人意识形态、观念、理论和行为模式得以形成,而这些会巩固现有的社会制度。最后,诺思指出,制度在社会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是决定长期经济绩效的重要因素,有必要将制度分析纳入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研究之中。

德隆和詹姆斯在研究制度和经济绩效的关系时将制度主要分为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两个部分,并指出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主要有汲取性和包容性两种。

汲取性政治制度主要表现为政治上的独裁专政、国家政权为精英阶层服务、公民的政治权利受到限制等。汲取性经济制度主要表现为产权保护力度弱、行业进入壁垒高、不公平竞争和垄断势力盛行、契约制度的不完善等。包容性政治制度表现为政治上民主,公民的政治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等。包容性经济制度主要表现为产权清晰、行业进入零壁垒、自由和公平竞争盛行、契约制度完善等。

汲取性政治制度和汲取性经济制度国家容易陷入政治和经济上的恶性循环。因为其政权长期为特权和精英阶层掌控,特权和精英阶层凭借手中权力向其他阶层汲取财富,这样造成政府会不注重私人产权的保护,并维护垄断和寡头集团的利益,打压竞争,造成经济上的汲取性,而垄断和寡头集团依靠权力寻租所汲取的经济利益则为政权的独裁专政提供经济保障,巩固了汲取性政治制度。而包容性政治制度和包容性经济制度国家则形成了政治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因为其民主政治体制可以限制政府的独裁专政,保障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的权利,精英阶层很难向其他阶层汲取财富,这样造成政府注重对私人产权的保护,采取鼓励竞争和反垄断的经济政策,促进了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长期繁荣,而经济长期繁荣和财富的积累则为民主政体提供了经济保障。

而汲取性政治制度和包容性经济制度国家,以及包容性政治制度国家和汲取性经济制度国家,这两种政治和经济制度类型不同的国家在制度演变中既可能变为政治和经济制度都为包容性国家,也可能变为政治和经济制度都为汲取性国家。

政治和经济之间呈现出良性循环的包容性制度国家反映了好的制度能促进经济绩效的提高,政治和经济之间呈现出恶性循环的汲取性国家反映了坏的制度阻碍了经济绩效的提高,是一个国家和地区长期贫困的主要原因。那么,一个国家如何选择好的制度来摆脱长期贫困的状态使经济实现长期繁荣呢?德隆和詹姆斯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只是指出,国家的制度选择带有极大的历史偶然性,制度的漂移使世界各个国家选择了不同的制度。比如制度和文化背景相同的中国和日本在近代史上同样遭到西方国家侵略并受西方制度和文化的影响,中国却没有改变汲取性制度,经济绩效低下,而日本则通过明治维新逐渐选择了包容性经济制度使国家走向了迅速发展的道路。包容性制度和汲取性制度如同南极洲上漂移的不同冰块,有的冰块出现了断裂,有的冰块则与其他冰块相融合。

因此,虽然好的制度能提高经济绩效,坏的制度阻碍了经济绩效的提高,但好的制度和坏的制度却不是国家能够轻易选择的。就像诺思所说的,“我们知道什么是好的制度,也知道什么是坏的制度,但却不知道怎样将坏的制度变为好的制度”。

三、制度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罗宾逊夫人曾说过,马歇尔尽量将资本主义制度解释得完美,仿佛是上帝创造一般,以便让人们相信这种制度的优越性,而马克思则详细地研究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历程,找出该制度的种种弊端,以便加速这种制度的灭亡,凯恩斯则研究资本主义制度的漏洞,并探寻解决这些漏洞的方法,以便让这种制度持续下去。由此可看出,经济学家在研究国民经济中大多都涉及社会制度层面问题,即使他们在经济理论研究时没有明确采用制度分析的方法,但他们都是在某种社会制度的框架下来研究经济理论的,并且都带有反对或支持某种社会制度的目的。

凯恩斯的《通论》就是在维持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下提出政府可采取刺激有效需求来解决就业问题以缓解经济危机,反对改变资本主义根本制度来解决问题。虽然凯恩斯的《通论》大部分内容都在分析国家经济政策的作用,没有明确提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但结合《通论》末尾章节社会哲学的讨论和凯恩斯个人经历不难发现,凯恩斯撰写《通论》是带有查找和补缺资本主义制度漏洞的目的的。凯恩斯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个人主义具有决策分散化和个人责任心所带来的效率高的传统优势,这种传统优势在经济驱动力自由运行空间中依然有用,只要政府发挥调节消费倾向和投资诱导的功能来刺激有效需求,就可在确保效率和自由的条件下解决充分就业问题,而集权国家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失业问题,但牺牲了效率和自由。当然,凯恩斯所说的集权国家主要指的是当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据《凯恩斯传》交代,20世纪3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饱受生产下降和失业问题严重的经济危机打击,当时的美国为缓解经济危机实行了“罗斯福新政”。与此同时,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经济则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美国和苏联为当时解决经济危机问题提供了自然实验室。当时凯恩斯去美国和苏联考察回来后觉得,美国的经济实验才是西方国家可以借鉴的解决经济危机问题的好方法,而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问题,不可轻易效仿。之后,凯恩斯的《通论》出版。由此可看出,凯恩斯的《通论》虽然主要是探讨国家如何运用调节有效需求的经济政策来缓解经济周期问题,但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框架的大的前提下分析国家经济政策作用的。国家经济政策是在大的制度框架下实行的,不同种类的制度框架决定着不同经济政策的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调节有效需求的宏观调控经济政策,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则实行国家计划安排生产的“五年计划”的经济政策。

社会制度为国家经济政策的实行提供了一个大的制度框架和环境,不同种类的制度框架决定着不同经济政策的实行。这一点不仅可以从凯恩斯《通论》中的暗示、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还可以从当今世界各个国家经济政策的实践中看出。比如说实行私人产权严格保护制度的美国很难实行大规模搬迁以举办大型公共工程的产业经济政策,而实行土地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制度的中国则在进行大规模搬迁并从事大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则非常容易。

四、经济政策与经济绩效的关系

经济政策的实行和调整有助于经济绩效的提高。经济政策分为微观和宏观两种。微观经济政策主要是通过纠正市场失灵问题来提高经济绩效,而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通过减少经济周期的冲击来提高经济绩效。

微觀经济政策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基本是积极的,很少有负作用。因为微观经济政策主要是弥补市场调节机制的漏洞,在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作用的同时又弥补市场的不足,保证了经济效率的同时又缓解了收入差距,提高了社会福利。当然,微观经济政策的效果存在精确性问题,其效果可能适得其反。比如庇古税虽然可以缓解外部性问题,但其精确度难以把握。再如为解决私人垄断问题的价格管制、产业国有化和细分产权的政策也存在问题。对垄断企业进行价格管制使其产品的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可达到与竞争市场相同的效率,但如果对自然垄断企业进行价格管制会使其价格降到平均成本以下,会导致垄断企业退出市场。而实行产业国有化的政策并不代表国家能够比私人企业做得更好,私人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中往往考虑到成本与利润问题,这样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而国家接管私人垄断企业则往往忽略了成本与利润问题,无法精确安排生产,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不利状况。至于细分私人垄断企业产权的政策则很难做到精确的细分,容易引起产权纠纷问题,即使完成了私人垄断企业产权分配,也会丧失原先垄断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因此,一般的微观经济政策有助于经济绩效的提高,但其影响和效果也不是绝对正向的。

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宏观经济政策是否可以缓解经济周期的冲击以提高经济效率。一般来说,凯恩斯和凯恩斯主义学派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可以缓解经济周期的冲击,而有些经济学家则认为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无法缓解经济周期的冲击,反而会加大经济周期的波动。货币学派更是主张采取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远比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有效。

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要缓解经济危机就必须让政府发挥调节消费倾向和投资诱导的功能。因为经济危机情况下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的增加会发挥消费和投资的乘数效应,刺激有效需求,使经济接近充分就业的状态从而实现经济增长。而政府在经济危机情况下可采取降低税收、增加补贴和增加政府购买的政策来增加人们的收入,收入增加后会促进人们消费和企业的投资,从而刺激了有效需求,促进了就业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当然,凯恩斯主要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问题的,对于经济繁荣期的过热问题则很少涉及。凯恩斯主义学派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在经济繁荣期采取抑制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来防止经济过热问题。结合凯恩斯和凯恩斯主义学派对宏观经济政策看法不难看出,在经济萧条时采取刺激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缓解经济危机,而经济繁荣是采取抑制总需求以防止经济过热问题。由此可得出结论,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可减少经济周期的冲击来提高经济绩效。

一些经济学家却认为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只会加剧经济周期的波动。其原因主要在于经济周期时间段的判定问题和经济政策的滞后性。这些学派认为,国家在采取适当的经济政策时发现经济问题会耗费一段时间,而发现问题后又要花费一段时间讨论政策的可行性,而当政策方案通过后经济周期的时间段则发生了变化,原本处于经济萧条的状态会变为经济复苏,原本处于经济繁荣的状态会变为经济萧条,此时依据原来情况通过的经济政策就无效了,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这样会形成一个尴尬的局面,即经济复苏和繁荣时实行了增加总需求的经济政策造成经济过热问题,经济衰退时实行了抑制总需求的经济政策造成加剧经济衰退问题。其结果就是加剧了经济周期的波动。因此,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并不可取。货币学派主张采取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使货币供给与实际经济增长状况保持一致会使人们对物价形成理性预期,从而更加有利于缓解经济周期的波动。

因此,一般而言,经济政策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微观经济政策尽管存在精确性问题,但弥补了市场失灵的不足,基本有利于经济绩效的提高。而宏观经济政策则由于政策滞后性和经济周期时期段的判定问题,其效果存在很大争议。然而,尽管经济政策的作用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在此需要指出的是,经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起辅助作用,它主要是为竞争性的市场经济体制服务的,其调整是为了使经济更加接近理想的完全竞争市场经济状态,使市场充分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市场能够解决的经济问题,尽量交给市场解决,市场无法解决的问题再调整经济政策。只有这样,市场经济的“无形的手”才会发挥作用,才能确保经济效率。

五、结论

制度、经济政策对经济绩效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好的制度有利于提高经济绩效,坏的制度则会阻碍经济绩效的提高。世界上一些国家之所以能实现经济持久繁荣的成功,其原因虽然各不相同,但都与它们选择包容性的社会制度有关。而一些国家之所以长期贫困,其根源就在于选择了汲取性的社会制度。至于一个国家的制度选择则带有历史的偶然性。一场突发的历史事件可能会使国家制度发生大的变化。经济政策的调整可以通过纠正市场失灵问题和缓解经济周期冲击来确保经济效率,但由于政策的精确度和滞后性问题,其效果可能适得其反。经济政策只有为竞争性市场经济服务,才能确保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福利。

经济政策在大的制度框架下得以实行和发挥作用,不同种类的社会制度决定不同经济政策的实行,并影响着经济政策的效果。对保护私人产权制度的国家很难实行大规模搬迁和举办大型工程的經济政策,而没有实行严格私人产权制度的国家则在实行这种政策上轻而易举。经济政策只有与相应的社会制度相匹配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从现代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竞争性市场经济大的制度框架,经济政策的调整纠正市场失灵问题可促进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持久繁荣。

诺思的《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和德隆和詹姆斯的《国家为什么会失败》分别从新制度经济学和历史的角度讲述了制度与经济绩效的关系。凯恩斯的《通论》则讲述了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下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缓解经济危机以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M].杭行译,韦森译审,上海:格致出版社,2014.

[2] 德隆·阿西莫格鲁,詹姆斯·A·罗宾逊.国家为什么会失败[M].李增刚,译.徐彬,校.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3]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金华,译.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7.

[4]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七版)[M].梁小民,梁砾,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5]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六版)[M].张帆,杨祜宁,岳珊,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