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含英治黄理论及当代启示
2021-09-16聂好春,田耀祯
聂好春,田耀祯
摘 要:黄河是哺育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母亲河,治理黄河是历代兴国安邦的大事。张含英是国内久负盛名的黄河治理专家,将毕生精力贡献于治黄事业,是二十世纪黄河治理事业的重要开拓者和见证人。他少小立志治黄,在总结传统治黄经验和借鉴近代水利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除害兴利,造福人民、上中下三游并重,综合治理开发、重视培养水利人才,传播水利知识等观点。张含英的治黄思想对当下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张含英;黄河治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黄河时强调:“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要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1]虽然黄河治理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成就斐然,但仍然面临着洪水防范困难、流域内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利用粗放、区域质量尚待提高等突出问题。张含英作为一代水利大家,在黄河治理方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学习张含英治黄理论并将其同当下的中国治黄实际相结合,对新时代黄河治理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通过搜集资料发现,史学界对张含英治黄问题的研究逐渐趋于中肯和客观,主要代表成果是刘晋萍的《张含英治黄理论研究》。刘晋萍指出“张含英是久负盛名的水利专家,也是二十世纪中国治黄事业的重要开拓者和重要见证人之一,他将中国古代治黄历史经验和近现代西方先进的水利科学知识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上中下游统筹,干、支流兼顾,除害与兴利结合,多目标开发,有关部门协作配合,以促进全流域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治黄规划理论,对新中国水利建设事业影响深远。”[2]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的《张含英治河论丛拾遗》、《治河论丛》和《治河论丛续编》主要探讨了张含英在治理黄河和近代中国水利建设方面的影响和作用。蔡铁山认为:“张含英上中下游综合治理、除害兴利并举的治黄思想,是一个与历代不同的新的治河方略,极大地推动了人民治黄事业的发展。”[3]张含英治黄理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总结张含英治黄经验教训对当下黄河治理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张含英治黄理论提出背景
张含英(1900—2002),字华甫,出生于黄河下游的山东省菏泽市,因饱受黄河泛滥之苦,年少时就萌发了治黄救民的伟大志向。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水旱灾害频繁,给沿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据统计,“从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到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的2540年中,黄河共决口1590次,较大改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4]除了洪水灾害外,旱灾也十分严重,“从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1945年)的3711年中,黄河流域有大旱成灾记载的达1070余年。其中清朝一代就发生201次,平均一年多就要遭受一次旱災袭击。”[5]幼年的张含英经常听祖母讲黄河为患的可怕故事,小学以后又听到大禹治水的传说,每年夏秋季节的防洪警报声、人们紧张防汛的呐喊声,使他印象深刻,在心里埋下了治理黄河、造福百姓的种子。
在梦想的引领激励下,张含英刻苦学习,1918年凭借优异的成绩进入北洋大学土木工程学专业系统学习水利基础知识,期间受“科学救国”理念影响,1921年以山东留美学生补助金和半工半读方式前往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进一步学习,在校期间依靠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用不到三年时间学完所有课程,以少数优秀学生才能取得的“毕业荣誉证”荣获土木工程科学学士学位。为了学习更多的水利专业知识,张含英选择去康奈尔大学深造,但主管教授看了他在伊利诺伊大学的学习资料后,认为他已学完本校水利专业课程,最后他就土木工程系的一般课程进行研究,并选做了与水利有关的课题,在1925年夏天获得了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
除了系统学习中西方近代先进水利科学知识外,张含英还注重用实践检验完善自己的治黄理论。在美国结业后,张含英立即回到祖国从事治理黄河调查研究工作,自1925年到1947年他陆续换了17个工作岗位,其中11个涉及水利方面(内含黄河者2个),6个涉及教育行业,同时5次到黄河沿岸考察,1945年又带领赴美水利考察团参观学习美国的一些土木工程和水利科学技术。在工作之外,他还努力研读古代治河资料,并结合近代西方水利技术总结分析中国传统的治水思想和治水实践,提出新的治黄建议,如搜集治河资料可以为解决治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水工实验研究,一方面能够避免千百万水利工程因施工错误引起的资金耗损,另一方面又可以检验理论的不足以及治河应上中下游兼顾等。张含英开创了一条“传统治黄经验与近现代水利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科学治黄新道路”[6],对以后的治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张含英治黄思想的科学内涵
丰富的治黄实践造就其丰富的治黄思想,张含英治黄思想主要包括防患兴利,造福人民、三游并重,综合治理开发以及重视水利人才培养,传播水利知识等基本观点。
(一)防患兴利,造福人民
张含英认为:“治理黄河应防治其祸患,并开发其资源,借以安定社会,增加农产,便利交通,促进工业,由是而改善人民生活,并提高其知识水准。”[7]1其实质是除灾兴利并举,造福人民。自古以来治理黄河多重防灾,尤其是事发地的灾害,救灾资金多来源于政府补助,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对发生水患的原因认识不足,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只是“治标不治本”,并未取得根本性进展。而治理黄河又是一件需要源源不断提供大量资金的长久工程,仅靠政府拨款恐难以为继,所谓“有明显生利者易,无明显生利者难;能取偿者易,不能取偿者难”[7]1。而黄河兴办水利取得的效益明显,兴办灌溉可缓解旱涝灾害、整修航运可便利交通,开发水电则可以提供动力,这些极大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增强人们治理黄河的信心和动力。由此可见,防患与兴利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共同体,用于兴利上的设施可以在防患除灾方面起作用,而用于防患的设施也可能在水利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二者双管齐下,可节省大量资金,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践证明,张含英的防患兴利、造福人民思想是科学的、经得起检验的治水真理,对后人治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949年11月14日,水利部副部长李葆华在各解放区水利联席会议上指出:当前水利建设的基本方针是防止水患、兴修水利,以达到大量生产目的。此外,1955年黄河规划委员会提交的《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和198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都多次提出水利建设要坚持“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的工作方针[8],这些与张含英的防患兴利、造福人民思想是完全一致的,是对其治黄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二)三游并重,综合治理开发
张含英“三游并重,综合治理开发”的治黄指导思想是其结合早年视察黄河上中下游见闻以及学习美国先进水利技术知识形成的。1946年5月,国民政府水利部聘请张含英为团长率领黄河治本团考察黄河上游地区,通过勘察地形地质特征,查阅水文资料,对黄河上游地区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张含英又结合其1945年之前视察黄河中下游的经历,借鉴美国水利科学知识,提出黄河上游多峡谷,河势陡峻,水量充沛,水资源丰富,可筑高坝大库、发电站供调节水流、综合开发之用;而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流经黄土高原这种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降水强度大,坡陡沟深,容易引发暴雨洪水、泥沙淤积等灾害,所以应着重做好保持水土、防洪治沙工作。他认为:“治理黄河应上中下三游统筹,干流与支流兼顾,将整个流域作为治理对象。各项均可发挥综合效用的水利工程,应根据河情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多方兼顾。”[9]后来,更进一步指出“黄河治理之各项工事,彼此相互影响,凡能作多目标计划者,应尽量兼顾,善为配合,以便发挥最大效用;黄河的治理还是一场对自然物质资料重新配置的物资建设,应与农业、工矿、交通及其他物资建设联系配合”[7]5,这套理论后来在其《黄河治理纲要》一文中系统阐述。
在这套理论指导下,张含英的治黄心愿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实践,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民治黄事业的成功。1949年6月,时任解放区黄河水利委员会顾问的张含英向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提议在郑州铁路桥以西的黄河北岸建闸引水灌溉,这项建议很快被采纳,于是就有了1951年动工,1953年完成的人民胜利渠。人民胜利渠总干渠全长约五十二公里,再加上干、支、斗、农、毛五级渠道和各种排水河渠,共计一万两千一百多条,全长五千七百多公里,不仅灌溉了河南省黄河北岸新乡、获嘉、汲县、延津等县七十二万亩农田,还保障了卫河航运的通畅,给豫北地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7]108黄河三门峡水利工程亦是如此,早在1946年勘察黄河上游地区时,张含英就详细考察了三门峡的地形地势、详尽研究在此处修建水利工程的可能性,1947年又在《黄河治理纲要》一文中论及三门峡堤坝问题,后在国家主持修建三门峡水利工程时提出了许多可行性建议。除此之外,在1955年全国第二次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中,有一些规划思想“把黄河流域看成一个整体,上中下游统筹干支流兼顾,除害与兴利结合,多目标开发,有关部门互相协作,以促进全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与张含英《黄河治理纲要》中的观点是十分吻合的。
(三)重视培养水利人才,传播水利知识
在从事水利建设工作期间,张含英十分注重培养水利人才、传播水利知识,认识到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必要工作。中国传统的黄河治理依赖河官部署和河工执行,而处于领导地位的河官几乎都是科举出身,并未经受专业培养,属于“外行领导内行”,河工则是固守“老辈传下来的旧经验”,对新技术嗤之以鼻,导致许多科学的治黄新建议搁浅,因此张含英积极主张培养新的水利专业人才,传播水利知识。1947年在天津郊区担任国立北洋大学校长时,就提出培养“德”“才”“学”“识”“量”于一身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他认为:“现在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工程师,而工程师就是能根据科学的理论,运用技术的手腕,依照经济的法则,以完成服务于社会的目的。”[10]强调学校要根據现实,培养具有远大梦想同时把理论应用于实际、服务人民造福社会的优秀青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张含英在极端困窘条件下,依旧联系美国书店购买最新科技图书和杂志,扩充图书馆阅览室,还通过组织学术竞赛、购买设备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水利大兴,而有经验的工程师和技工则极感不足。为了适应国家水利建设需要,积极充实水利机构、有计划地培植水利建设人才、提高水利建设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这种情况下,在水利部任职的张含英兴起了普及传播水利知识的念头,在忙碌的工作中挤出时间陆续撰写《水利概说》《我国水利科学成就》《谈谈治水》《征服黄河》《根据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优越性》等多部有关水利知识普及的著作。除此之外,还应各种社会组织与广播电台邀约作报告以普及水利科学知识。
三、张含英治黄思想的现实启示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是中华民族重要发源地,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黄河又是一条洪水泥沙灾害严重的大河,给中华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人民治黄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环境破坏、资源利用粗放以及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日益突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依然任重道远。系统回顾和总结张含英治黄思想,对新时期黄河治理事业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治黄理念
正确的治黄理念是治理好黄河的关键。张含英治黄思想启示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树立尊重黄河、顺应黄河、保护黄河的意识。以人为本,造福人民是张含英治黄思想的根本宗旨。他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年少时就立志治黄,造福人民,一生都在孜孜以求地探寻治黄真理,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黄河。在他看来,黄河母亲不仅为中华儿女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环境,还提供了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自然资源,人们对黄河不能只是毫无止境地掠夺利用,还要承担起对黄河的应尽责任,合理利用黄河资源。张含英的治黄理念,符合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中国治黄事业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有建设美丽黄河的需要,因此要真正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使黄河成为人民幸福河,就要在张含英治黄理念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从协调人与黄河的关系出发,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公民以及社会组织等各方面力量,让社会力量充分参与到当前的黄河治理工作中。首先,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公众参与黄河治理的相关制度,比如法律法规和信息公开发布机制,详细规定参与的程序、方法和渠道,并建立相关的信息交流平台,让公众充分领会政策意图,以保障公民在黄河治理过程中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其次企业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生产技术改造,进行绿色无公害的生产,同时企业之间也要进行互相监督,共同促进高质量发展;最后要加强思想教育,培育公民保护黄河意识。人民是治理黄河的中坚力量,促进黄河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的参与。因此应开展各式各樣的宣传教育活动如新闻报道、公益广告等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度,吸引广大人民的关注,启发公众的黄河治理意识,呼吁公众参与黄河生态保护治理。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确处理黄河流域经济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黄河宁,天下平,自觉地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是我们的长期追求目标。黄河流域物产丰饶,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能源基地。自改革开放以来,黄河流域经济高速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不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造成了当前黄河流域面临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发展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因此要想确保黄河流域繁荣向好发展,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确处理好经济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黄河沿岸地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综合合理利用各种资源。这要求从本质上改变过去那种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错误做法,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经济发展道路,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黄河上中下游、干支流以及左右两岸的生态环境建设,统筹与之密切相关的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绿色可持续发展。在资源利用方面,要合理节约集约利用各种资源,摒弃过去粗放的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使用效益。另一方面黄河沿岸地区要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应认识“自身产业结构偏重、环境承载力有限”[11]的发展局限,并根据自身的资源发展优势、环境承载力以及地域特色,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生态工业以及生态服务业,激发各种产业的创造活力。
(三)制定整体战略规划,推进黄河治理规范化制度化
做好顶层设计,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是黄河流域各项开发治理工作正常运行的保障。从张含英治理黄河经验可以看出,在确立“除害兴利,造福人民”的治黄总目标后,要实现跨区域黄河治理就必须有完善的整体战略规划和执行计划。张含英在治黄工作期间制定了一系列行动规划,从1947年的《黄河治理纲要》到1955年参与制定的《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相对科学地规划了黄河流域中长期的治理蓝图,很好保障了新中国黄河治理事业的顺利进行。尽管我国现在有很多有关黄河流域的规划,但时代在变化,当前黄河流域的发展主题已经转变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所以加快制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战略规划,为黄河治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提供方向指南和行动指引是必不可少的。
黄河流域治理是一项错综复杂的长久工程,涉及整个黄河区域的防洪抗旱、引水灌溉、污染防治、资源配置、生态修复等诸多方面,因此在制定黄河流域整体规划的过程中,一方面中央政府应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尊重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规律,从大局出发制定整体的发展规划和相关制度政策;另一方面要根据流域内各省区自身发展实际并联合其他省区因地制宜地制定区域合作规划,通过共商共建共享,形成“左右两岸协调、东中西三部互济、上中下游联动”的治理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郑州新华社电.习近平在河南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J].人民黄河,2019,(10):2.
[2] 刘晋萍.张含英治黄理论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7:2.
[3] 蔡铁山.浅谈新时期研究民国治黄历史的必要性[J].人民黄河,2001,(23):1.
[4] 水利电力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治黄研究组.黄河的治理与开发[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50.
[5] 程有为.黄河中下游地区水利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1. [6] 中国水利学会主编.张含英自传[M].北京水电函授学院印刷厂印装(内部发行),1990:13.
[7] 张含英.治河论丛续篇[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3.
[8] 易棉阳、贺伟.论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水利思想[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5):19.
[9] 张含英.治河论丛[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3:236.
[10] 张含英.我有三个生日[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3:27.
[11] 张可云.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考[J].区域经济评论,20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