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宋和我有多远

2021-09-15陈朝颖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古人经验创作

陈朝颖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提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如何在幼儿与中国古代经典艺术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如何使幼儿在关于古人社会文化生活作品的欣赏中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并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是我们一直在探索和研究的课题。经过重重筛选,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其易于幼儿理解的风俗画写实风格,进入我们的课程视野。幼儿与《清明上河图》进行了三次对话,从重视表现作品的还原度,到引向生活和自然中对作品的分析探究,再到关注幼儿生活视野中多元化方式的自由表达,一个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正以更加具体和细致的形象向幼儿走来。

一、你从北宋走来——初遇经典,仰视艺术

办园初期,我们怀着对“艺术”的憧憬,开始了艺术化园本课程的开发。以“一幅名画,一首名曲,一个经典故事”为线索,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艺术主题活动,把大量的“高雅艺术”引入园本课程,从内容选择、环境创设、活动组织形式等方面无不追求着创新与审美的有机融合。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北宋时期流传下来的名作,描绘了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清明时节人们赶集的风光。由于该作品表现的内容体量大,在开展欣赏活动时,我们分多次、多个画面引导幼儿对内容细节进行欣赏与分析,对古代的城市建筑、交通工具、古人形象等方面进行逐步探讨。为了使幼儿的画面效果更接近原画,更形似经典作品,我们请大班每个班擅长绘画的幼儿进行了长卷画集体创作,让他们尽情表现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和認识。

惊艳于幼儿有如此模仿能力,去美术馆展出的时候,有参观者甚至质疑:“这是孩子画的吗?”记得当时无锡市美术教研员周振强老师仔细看过后说:“很有布展意识,从线条来看确实是孩子的笔触。”

教师的思考:从惊艳到疑惑,我们重新审视艺术课程,孩子们用自己的笔触模仿和再现了《清明上河图》,对经典作品的还原度很高。虽然所有幼儿共同参与欣赏,但是在后期的表现与创作中,只有一些绘画能力较强的幼儿敢于模仿表现,其他幼儿的参与度较低。我们和孩子一起仰视艺术,小心翼翼地对北宋风貌进行欣赏和创作,但在活动中,幼儿缺乏生活经验,没有自由的创作空间和机会。

转变的依据: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们必须改变以往教师主导的模式,从幼儿的视角与体验出发,让幼儿在与自然和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自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艺术课程内容必须从“高不可攀”向“幼儿生活化”转变,使每个幼儿都获得多种生活和艺术经验的积累。

二、你向生活走来——对比经典,初遇生活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为了尝试在幼儿与艺术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幼儿的目光从高雅的艺术引向生活、引向自然,我们鼓励他们仔细观察作品画面,从实际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并借助身边的环境和材料,帮助幼儿了解过去与现在的变化。

如我们引导幼儿感受古代桥和现代桥的不同,带孩子去清明桥实地观察。他们发现清明桥是用石头砌成的,呈半圆形跨在河的两岸,高一点的船也可以开过去。我们一起去看广南立交桥,站在立交桥下,有的孩子说:“立交桥比清明桥更高。”有的说:“清明桥造在河上,立交桥在马路上。”“清明桥上只能走人,立交桥上过汽车。”回去以后,幼儿尝试用废旧材料搭建立交桥,用清水积木、奶粉罐做桥墩,泡沫板、地垫、硬纸板做桥面。拱桥真的好难,幼儿先后试着用长方体的积木和纸盒,模仿清明桥的结构搭建都失败了。最后使用可以拼插、有接口、能固定的积木才完成。幼儿不禁感叹:“古人用木头造拱桥真的好难!”

在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再次欣赏创作,幼儿除了关注桥梁、房屋的整体造型外,更关注其具体构造细节,这也为绘画具体形象细节打下了基础。在创作过程中摆脱了教师完整范画、幼儿被动临摹的束缚,幼儿有自己的真感受,更主动地关注和研究名画的细节。在此基础上,有的班教师想到了用线描加剪贴的形式进行创作,房屋建筑、自然景物用线描描绘,人物画在彩色的手工纸上再进行剪贴。有的班则创作了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将家乡无锡的著名建筑和风光集体合作画成长卷画。

教师的思考:教师带着幼儿触摸生活,幼儿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也都能参与到创作表现的过程中来。但为了让他们尽可能按着教师的意愿去理解和表现美,我们把活动过程的每一分钟都设计得满满的,每一个环节都在教师的高度掌控中,孩子们很少有或者说只是形式上有自由表现的机会,结果就是教师教得很累,孩子学得很累,他们并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

转变的依据:儿童都是艺术家,这并不是指要在儿童与艺术家之间简单、生硬地画上等号,而是把幼儿的兴趣、认知水平、艺术感受等巧妙地结合起来。幼儿美术活动要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教师要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三、艺术从生活中来——源于经验、自由表达

(一)善于捕捉倾听,分析经验问题

幼儿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倾听,及时捕捉幼儿的问题。幼儿觉得哪里有趣?他们已经获得了哪些知识?哪些是清晰准确的?哪些是模糊不清的?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梳理。在欣赏《清明上河图》有关的元素时,幼儿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古人的房子是怎么造的?”“古代有快递吗,怎么寄东西?”“古人骑马要考驾照吗?”“古人吃什么,怎么做饭?”“古人去哪里买东西?”等等。幼儿的问题基本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来的。通过幼儿的问题,我们梳理出:古代建筑的整体造型和显著形状特征幼儿是清晰的,但具体的门、窗等细节特点他们是模糊不清的;幼儿清晰地知道古代没有飞机、汽车,但古代还有哪些交通、运输工具幼儿不清楚;街边买卖的小吃幼儿是清晰了解的,古人使用什么货币是模糊的,生活用品的买卖也是不清晰的。

(二)聚焦核定问题,支持深度学习

在聆听了幼儿的问题后,我们继续思考:哪些问题孩子更感兴趣?哪些问题有进一步探索的价值和意义?哪些问题能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经验?我们通过谈话记录、调查表等形式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当幼儿从事符合兴趣的探索活动时,才会积极主动地借助各种媒介和工具材料,经验和能力也才会在这一过程中得以积累和发展。我们根据孩子的兴趣聚焦了几下几个问题。

焦点问题①:古代的房屋

我们带领幼儿去惠山古镇、荡口古镇走一走,通过实地观察比较古建筑和现代建筑的不同。有了细致比较和观察,幼儿更注意描绘房子的细节了。他们用更多的线条表现木头搭建的墙、屋檐,排列紧密的半圆形则是铺满瓦片的屋顶。幼儿创作出了各种古老的窗式:线条排列犹如栅栏一样的直棂窗;画好窗洞内再装饰有各种镂空图案的漏窗,等等。幼儿画的门也突出了古建筑的特点:有的幼儿画出长线条木板竖着排列拼接相连的门;有的幼儿画的门分成上下两半,上面是花窗的造型,下面装饰花朵图案就像门上的雕花;还有的门上面是有主人姓氏命名的府邸名称,幼儿写上自己的名字,这就成为自己住的房子啦。

焦点问题②:古代的交通工具

在《清明上河图》里幼儿发现了古人到很远的地方可以骑马、牛,或者乘马车、牛车。通过观察,幼儿基本都会画,但后面拖着的车子怎么画呢。他们分析马车、牛车和汽车的区别,马车车轮先画中间的轴,再画外圈的轮,轴和轮之间用双线条辐射状画连接的木头。接着用密密交织的斜线画出藤条或竹条编制的顶棚。在《清明上河图》中的城门口,幼儿发现了两匹骆驼,骆驼不是在沙漠里的吗?骑着骆驼去哪里呢?在查阅询问后,幼儿知道了古代有一条通往外国的通道叫“丝绸之路”,古人骑着骆驼,就可将中国古代的丝绸、瓷器运到国外。于是幼儿在画上描绘出了长途跋涉的骆驼,背上背着大大的口袋装商品。

焦点问题③:古代的集市

古人买东西都有规定的时间,叫作赶集,无锡的很多乡镇也有集市。我们鼓励家长带着幼儿一起去逛集市,用调查表记录集市上看到的商品。随后我们组织了集体谈话,幼儿拿着自己绘画形式的记录表相互介绍:集市上有吃的,有穿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和玩具。有了身临其境的生活经验,他们再一次研究《清明上河图》上的集市买卖,北宋的集市也是吃的穿的用的都有,吃的东西放在桌子上卖,卖箩筐的直接放在地上,有货郎挑着担卖,以上元素幼儿都表现在自己的画里,他们还把自己的赶集经验画了进去,如推着小车卖烧烤,卖无锡的小笼包、油面筋等。

(三)利用多种途径,深入体验探究

我们通过不断地观察及时了解幼儿的需要,引导幼儿亲身体验、探索和建构他们对古人生活的理解。如我园因地制宜创设多种区域游戏支架儿童的主动学习:古人怎么制作和买卖食物,我们在区角里创设豆浆磨坊、茶馆,幼儿体验腌制泡菜、萝卜干的过程;班里开设“中药铺”,用图片介绍的方式呈现生活中常见的药材。通过区域自主游戏积累的经验,在幼儿的画里能找到很多惊喜发现:一个个罐子里面装着腌菜,药店里有人在买药,打包好的药画一根线拎在手里,等等。此外,在年级组必经的楼梯口幼儿共同制作了古镇游览藏宝图,上面显示每个班的位置和具体项目课程及相关游戏的内容。区域自主游戏时间,幼儿可以根据地图的提示到每个班去玩不同的课程项目特色内容,游戏结束以后幼儿再次创作的画面上,我们总能找到他们游戏的影子。

(四)鼓励多元创造,支持自由表达

儿童有一百种语言,我们鼓励幼儿运用各种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经验、观察和思想观点,他们的创作也更加多元化。首先是色彩上的转变。幼儿用水彩笔、油画棒、炫彩棒等材料创作出彩色版的《清明上河图》。

其次,造型平面到立体的转变。幼儿运用各种低结构的自然材料、废旧材料构建自己心中的《清明上河图》。起初,他们只是把陶泥搓成长条,创作平面的房子。渐渐地,有的幼儿开始尝试着让房子、家具立起来。他们将陶泥立起来做柱子、围墙,木棍树枝排成二楼的地板,或插在陶泥里做成木头围栏,把葵花子或松子的壳排列在屋顶上做瓦片。将陶泥按压成一块块立方体的小石块,用木胶粘起来特别牢固……每天,幼儿兴致勃勃地进行深度创作,游戏结束的时候也是恋恋不舍。看这些出自孩子手中灵动的艺术品,你会明白:在孩子眼里,艺术哪有什么高不可攀,哪有那么难以实现!

和《清明上河图》相遇了三次,碰撞了三次,这十多年作为亲历者的我感触特别深。

幼儿的成长:我看到了孩子们一次次的变化,从小心谨慎地刻意模仿到无拘无束地大胆表达,从枯燥无趣地再现还原到自由洒脱地快乐创作。从前他们说:“老师,我能不能不要画啦,我想玩别的。”现在每次游戏结束他们都不舍地放下手中的材料,用希望的眼神看着我们说:“明天我还能再玩吗?”幼儿借助艺术的手段交流探究学习的观点,记录自己的经历,这就是真正意义上享受艺术的过程。

教师的成长:身为教师,从第一轮高控的教育行为中感受到绞尽脑汁的满满辛苦;面对质疑从头再来的第二轮,初尝喜悦时也伴随各种不确定疑惑;现在第三轮尝试看到艺术作品的发展性,学會支架儿童的主动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幼儿教师必须有大智慧,这种大智慧来自对幼儿的研究,来自对幼儿的认识和发现,来自对幼儿的兴趣、问题、强项、挑战关注。无论是持续的评估、计划,还是对幼儿的回应,我们都要从生活、问题出发,努力做专业的幼儿行为观察者,去发现、去记录幼儿行为更深层的意义。

猜你喜欢

古人经验创作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好玩的古人
古人怎么洗澡?
古人到底姓什么?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