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奋进续写“春天的故事”
2021-09-15史瑞王瑾
史瑞 王瑾
“翻身不忘毛泽东,致富更思邓小平。”在广安市协兴镇牌坊社区,群众以这样的话语思念这位好老乡,表达感恩的心声。
1904年8月22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出生在这里,并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
迈入新时代,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我们走进牌坊社区,见证社区群众在感恩奋进中让家乡发生的日新月异变化,聆听牌坊社区谱写的新的“春天的故事”。
改革春风吹进村
走进牌坊社区村史馆,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讲述着村子的变迁。
嘉庆年间,朝廷为表彰邓时敏生前任大理寺正卿时功德卓著,赐造了一座“神道碑”和“德政坊”,村子因此而得名“牌坊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牌坊村名首次出现。后因历史原因,村子先后更名为“伟大大队”“反修大队”。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村民的生活仍然很艰苦。“一旦遇上天灾,吃的就不够。”69岁的退休老支书邓治君回忆,青少年时期,他们一家8口人住在不到40平方米的穿斗式结构房子里,经常挨饿,吃过树叶、树皮、糠、白泥巴。村民穿的是破烂的老白布、老蓝布制成的衣服,“从协兴镇到广安城区,只有一条土路,村民进城均靠步行,得走近两个小时。”
在邓治君的记忆里,1978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一年,他从部队复员回老家。这一年,老家的地名又从“反修大队”再次恢复为“牌坊大队”。这一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势不可挡的改革大潮很快在中华大地掀起了天翻地覆的历史波澜。偏居川东一隅的牌坊村,逐渐发生了变化,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好生活。”邓治君说,1982年,牌坊村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家户户都分得了土地,“村民们把自己的土地打理得井井有条,各家的粮仓都存满了粮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沿海一带的经济逐渐搞活,牌坊村的村民不再仅仅依靠土地生存,村里年轻一代纷纷涌向老乡邓小平在中国南海边画的那个圈,外出打工收入逐渐增加,还有一些村民则投入到“经商大潮”,在村里面办起了小厂 。
邓治君家属于改革开放后牌坊村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思想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村民们的生活逐渐好起来了。”
复员回乡后,邓治君先是在乡里当水利员,后来学起了泥水匠手艺,“下海”创办预制场,挣了一些钱。随后他修了两间瓦房,1989年开始建楼房,1995年他又重新修建了一栋350多平方米的楼房。
“只有自己富起来了,才能带动村民富起来。”从2001年起,邓治君担任了牌坊村党支部书记16年。如今,退下来的他仍然热心村里的事务,经常协助“两委”干部为村民提供服务。
新家新村新风貌
走进牌坊新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独具川东民居风格的白色小洋楼。绿树环绕、鸟语花香的广场上,慕名而来的重庆游客载歌载舞,喜迎建党100周年。
“如果不是搞幸福美麗新农村建设,不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好,我们哪里会有这样的好日子哟!”牌坊社区党委副书记蒋春花介绍说,2002年,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拉开帷幕,牌坊村成为广安市试点。根据邓小平故居保护区整体规划,牌坊村1700余名村民从邓小平故居保护区核心区陆续迁出,建设牌坊新村。在2004年邓小平百年诞辰前夕,村民全部搬入新村。去年村级建制调整时,原牌坊新村社区和原牌坊社区合并成为现在的牌坊社区,辖区面积3.73平方公里,有1001户3829人。
在搬迁之初,也有不少村民有顾虑不愿搬离。面对困局,村干部逐户上门做思想工作,村民们才陆续在协议书上签了字。村民秦官菊是当时带头签字的村民之一。在她看来,作为小平家乡、一代伟人诞生地,这里的村民就要积极配合党委政府的工作,搞好幸福美丽新村试点建设,在全市起到带头作用,率先走上小康之路。
搬进新家的秦官菊特别高兴,感叹自己有生之年能住进如此漂亮的乡村别墅。新村187栋川东民居小洋楼整齐排列,楼宇之间遍种果木,水泥路修到家家户户门口,村里水、电、气、宽带、闭路电视一应俱全。
随后,牌坊新村又陆续完善了饮食文化小区、村民广场、村史馆、健身场、篮球场、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对村内公共区域进行了大范围的绿化、亮化和美化,为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和夯实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摸石过河”蹚出旅游富民路
入住新村不久,牌坊村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发生转变,从传统农业型经济转变为以乡村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结构型经济。当地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广大村民,依托紧邻邓小平故里旅游景区的“红色”资源,以及新村生态和农业的“绿色”资源,鼓励支持村民开办农家乐和农家客栈,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实现旅游富民。
跑过运输、干过个体户的村民苏小勇成为第一批“摸着石头过河”的人,骨子里散发出一股敢闯敢试劲儿的他将自家房屋进行了简单装修,办起了牌坊新村的第一家农家乐。
农家乐刚营业不久,苏小勇便迎来了他人生的“高光时刻”。2004年8月5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牌坊新村看望村民,苏小勇当面向温总理汇报了生活情况。现在,苏小勇还将自己与温总理交谈时的照片挂在农家乐的墙上。“温总理鼓励我们抓住小平故里发展旅游业的机遇,办好农家乐,走上致富路。”苏小勇满脸自豪地说道。
牌坊新村饮食文化小区建成后,苏小勇又抢先进入开办了“清丽园”农家乐。开办农家乐,让苏小勇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他的成功,也让牌坊村人不仅打消了当初搬迁时靠什么为生的顾虑,还看到了致富道路就在眼前。当时村里几乎一半的人都办起了农家乐、餐厅、客栈。
“开农家乐,发旅游财,这是托老乡邓小平的福!是他老人家让我们过上了富裕文明的新生活。”苏小勇说,吃水不忘挖井人,乡亲们时刻不忘小平同志的恩情,也时刻牢记小平同志的教诲,“先富要带后富”。2019年牌坊旅游协会成立,苏小勇当选为协会党支部书记。他时常为当地经营者提供帮助,组织引导经营者从环境、卫生及菜品等方面下功夫,提升旅游品质。
目前,牌坊社区已发展农家乐39家、农家客栈97家,人均年纯收入从2003年的2000余元,增加到现在2万余元,翻了10倍。“老百姓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蒋春花说,社区也将集体经济“对准”红色旅游产业,盘活闲置房产,从事餐饮、住宿等旅游配套服务,年收益超过20万元。前段时间,社区新文化地标“春天广场”的修建方案提上了議程,这将为当地发展旅游打下更好的基础。
饮水思源建设家乡
随着改革红利不断释放,越来越多的人“饮水思源”,将目光投向小平同志家乡,纷纷到牌坊社区投资创业。佛手山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蒋超便是其中之一。
1968年,蒋超出生在广安区兴平镇禾庙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他曾经以为自己会和父辈一样,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改革开放春风吹来,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因家境贫寒,蒋超不到15岁就辍学,辗转于重庆、江西、湖南、河南、广东等地打工。他勤勤恳恳、吃苦耐劳,积累了一定的财富。1992年,24岁的蒋超受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的鼓舞,毅然结束打工生涯,回到家乡创业。他搞过生猪鸡鸭养殖,又做过生鲜销售商,还与人合伙开过中餐饭店“邓家菜庄”。
2004年,做饭店老板的蒋超发现,自己店外有人卖当地传统的盐皮蛋,很受外地游客的欢迎,有时一个旅游车的游客都会买走2000余个盐皮蛋。随后,蒋超关停饭店,到牌坊村租用了一个100平方米的厂房,将盐皮蛋包装成小平故里精美旅游产品进行售卖,并注册了“邓家”商标。
当蒋超把自己生产的产品送至超市和土特产商店销售时,大多数商超不接受。韧劲十足的蒋超没有放弃,他对超市承诺:先试着卖,如果卖得好就来收钱,卖不好就当白送了。凭借着这股闯劲,加上后来广安市政府的帮助和支持,蒋超的公司规模不断壮大,厂房达1.2万平方米,年营业额超2000万元,解决了当地近60名群众就业。蒋超也成为了广安首位创建本土特产品牌的人。
“我是在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农民企业家,我要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以实际行动投身到家乡的建设中。”蒋超时常说,公司能够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发展壮大,全靠改革开放好政策以及当地蓬勃发展的旅游经济。
在蒋超的公司大门旁,一个木质结构展厅正在新建,这里将是盐皮蛋生产体验馆。为融入当地旅游发展整体战略,包含“观光工厂”“体验生产”等内容的工业旅游项目正在公司悄然落地。(责编/余娜)
记者手记:在牌坊社区,被采访的每个人,都能讲述一些有关邓小平同志的故事。知恩感恩、勤劳奋进是家乡人民缅怀伟人的现实表达。
依托小平故居,家乡人民吃上了“旅游饭”,但大家并没有守着这个得天独厚的资源“躺吃”。“过去种田,现在经商”的牌坊社区群众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在社区党组织带领下,不断开创旅游新业态、推动产业升级、提高服务质量,将产业做大做强。
家乡越来越美,日子越过越好。这一切生动注解着:发展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