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回响 从牌坊村到战旗村
2021-09-15蜀建平
蜀建平
乡村,最小的行政单元。从乡村看中国,革命火种在这里播撒,新中国建设在这里起步,改革音符在这里奏响,强国之路在这里奠基。
沧桑百年,世纪峥嵘。巴蜀大地上的红色印记穿越历史时空而历久弥新。
(一)20世纪七十年代末,英国培格曼出版公司出版发行《邓小平文集》一书,1981年2月14日,邓小平亲自执笔,为这本书写序。序言中有一句饱含深情的话语——“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老人向世人袒露如此高尚赤诚的情怀。
牌坊村,广安县协兴乡的川东村落。离“红船”启航还有一年的那个夏天,16岁的邓小平沿着青石板路,来到渠江东门口码头坐船离开家乡,远涉重洋,去法国勤工俭学。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邓小平树立了救国救民的理想和追求。他在法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于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矢志不渝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了70多年。
从著名“猫论”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再到1992年南方谈话,总设计师引领我们擘画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今天足以告慰伟人的是,牌坊村入选“中国名村”排行榜,“伟人故里”在伟人亲自设计的改革开放强国之路上完成了历史性跨越。
蜀地多俊杰,伟人出四川。
跟邓小平一样具有相似革命经历的朱德、陈毅、刘伯承、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还有近百名四川籍的共和国将帅,在那个动乱时局和烽火岁月里,从乡村出发,汇入中国革命的洪流和现代建设的大潮。他们征战四方、报效祖国,完成了各自彪炳千秋、光耀党史的“出川记”。
(二)1937年投身革命,拥有83年党龄,107岁的职业革命家马识途,曾在其长篇小说《清江壮歌》中,以自己的经历和爱妻、战友等原型为创作母体,展示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腥风血雨的“看不见的战线”,讴歌鄂西党的地下工作者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建党百年,这匹来自忠县穷僻之乡、仍在征途的“老马”,还在续写着对党的无限忠诚。
有这样一组红色数据:从1921年至1949年,为革命牺牲的共产党员和仁人志士多达2100万。这些铮铮铁骨、视死如归的英雄烈士和革命斗士,用钢铁般的信仰信念和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英雄壮歌。
壮歌声中有党在四川的筚路蓝缕。长夜难明,烽火连天,四川最早的党的领导人王右木,在自己家里创办《人声》报,首次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最终在宣传革命中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1926年四川党组织领导的泸顺起义,奏响了党的武装起义的先声,成为“八一”南昌起义的一次预演。早期四川党的领导人中,仅省委主要领导就有8人先后英勇牺牲,杨闇公、傅烈、刘愿庵、穆青、罗世文……他们就义时年纪大都只有二三十岁,壮志未酬身先死,慷慨激昂向天歌。
壮歌声中有川籍党员的荡气回肠。“我是共产党员!”人民的坚强战士李硕勋面对敌人的严刑拷问,如此气贯长虹;“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刘伯坚临刑前一刻,在信中与爱妻如此慷慨诀别;“男儿若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抗日女英雄赵一曼赴战场前抛家别子时如此述志抒情……
壮歌声中有革命精神的栉风沐雨。自贡市大山铺镇江姐村,走出了《红岩》中那位面对敌人严刑拷打坚贞不屈的“江姐”,“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江竹筠与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共产党人一起为了新中国而顽强战斗,却英勇牺牲在“黎明之前”,他们用生命熔铸了“不折不挠、宁死不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的红岩精神支柱。
(三)2021年4月7日,四川省党史学习教育省级领导班子中心组学习暨省级领导干部专题读书班学员来到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下,在毛泽东、朱德长征硗碛旧居、红军小道、夹金山五道拐和海拔4114米王母寨垭口等多个红色遗址旁,深情追忆革命先辈们在长征路上的峥嵘岁月。
四川是一片红色沃土。一个又一个的“红色地标”,见证了党的百年历史、世纪风云,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牺牲和历史贡献。
星羅棋布的红军村、红军桥、红军街、红军墙、红军路、红军渡……构成四川巨幅红色地图,串起伟大长征的四川路线。这些“红”字号历史珍迹显示了丰富的“红军”历史资源在巴山蜀水间的沉淀、留存与传播。
“赤化全川”“争取苏维埃中国”“红军精神万岁”,凝视当年川陕苏区境内的石刻标语,耳畔似乎响起了当年那些风华正茂的红军战士们的豪言壮语。
王坪村,这里有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共安葬红军烈士25048名,陵园的“铁血丹心”雕塑生动再现了当年苏区群众送子参军、支援前线、红军将士和医护人员战地救护、英勇杀敌的场景,凝聚了用生命和鲜血铸成的光荣的苏区精神。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彝海结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红旗漫卷西风,四川是红军长征路程和时间最长、经过地域最广的省份,中央红军艰苦卓绝浴血奋战,伟大的长征精神在四川境内凝结了党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宝贵财富,直到今天仍是我们沿着革命先辈足迹前行、传承红色江山的指路明灯。正如省委书记彭清华在读书班上所说: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我们仍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有许多“夹金山”“泸定桥”需要征服。
(四)位于金沙江畔的攀枝花,原名上、下坝村,形成于1869年前后,因村口有一株古老而高大的攀枝花树,遂称“攀枝花村”。攀枝花由乡村到城市的演变,浓缩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三线建设的火热记忆。作为三线重点项目,攀钢建设一直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战略支持,毛泽东曾说:“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着觉!”
现在攀枝花市的“弄弄坪”,50多年前还只是攀枝花村里的一个小山包,当地人因这里“晴天一把刀,雨天一潭糟”而将其称作“烂泥田”。如今这些场景早已成为远去的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现代化的十里钢城和钢花浇铸下迎风绽放的英雄“攀枝花”。
“献了青春献终生,献完终生献子孙”,这是三线建设者对自己人生历程的由衷评价,形象解读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位于花城新区干坝塘村的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向人们述说着“攀枝花”浴火重生的奇迹,展示了“三线精神”的丰富实体与追忆场景。
曾任十九冶总工程师的共产党员张前光,是数万三线建设者中的一员,他于1966年7月进入渡口,在“三个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的艰苦条件下为早日出铁而战,“不出铁水不回家”,张前光以自己高超的高炉安装技术为1970年攀钢一号高炉正式投产建立功勋。
军民融合是三线建设之后的又一个“战场”。绵阳,全国三线企业的核心之一,从一个三线老军工基地转变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科技城,“彩电大王”倪润峰从1988年起带领长虹人成功探索出一条“军转民”之路,把一个单纯的军工企业,发展成为年产值上百亿的跨国企业集团。而在梓潼县长卿山下的中国两弹城,则是“国之重器”的铸造之地,这里孕育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岁月弹指一挥间,山河盛世如你愿。如今的攀枝花正在加快建设现代钒钛新城和攀西科技城;如今的绵阳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与科研生产基地和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五)“当干部几十年,老百姓现在还这样贫困,有的连饭都吃不饱,作为共产党员,心里非常难过,这样下去,怎样向人民交代?”1977年,时任广汉县委书记的常光南与县委一班人这样焦虑过。穷则思变,困中求生,1980年4月,向阳乡在全国率先摘下“人民公社”的老牌,取而代之的是“乡人民政府”的新牌,“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的光荣与梦想由此开启。
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起步于农村。
20世纪70年代,当全国农民普遍享受“平均主义”的福利,在“人民公社”里吃“大锅饭”的時候,向阳乡的摘牌之举既是革命性的,也是创造性的。向阳人发扬“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吃下了乡镇经济的第一个美味“螃蟹”。如今的向阳作为成德一体化的“桥头堡”,正在着力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典范。
改革风生水起,巴蜀“村”潮奔涌。四川农村的改革并非一枝独秀,而是百花争妍。
20世纪70年代末的长寿县试水“包产到户”载入当时四川改革史册;80年代的彭州市宝山村走上工业发展致富之路,摘取“西部第一村”的殊荣;90年代的郫县农科村在种植花卉的基础上,成功“嫁接”出了民俗旅游业,成为中国农村旅游“农家乐”的发源地;本世纪初的成都“三圣花乡”,红砂村、幸福村等五个村建成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2015年被列为33个国家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区县之一的郫县,探索出农村土地改革的“郫都经验”;“文创”立村的新地标蒲江县明月村,已经成为新农村经济形态的成功践行者……
“发展是硬道理”,改革发展之声在伟人家乡得到及时而有力的回响。从富民兴川到治蜀兴川,从全国县级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到全国率先进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从攀西开发到西部大开发,从成渝“一线两翼”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四川作为全国“改革之乡”实至名归。
(六)1933年8月25日15时50分,四川松潘和茂县之间的叠溪镇发生7.5级强烈地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相隔75年,相距不远的震中,相差不大的震级,两次大地震却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毫不夸张地说,叠溪大地震遗迹堪称人类最震撼的遗迹之一。与叠溪大地震后人间地狱的境况相比,在不可抗的灾难面前,汶川特大地震后人类非凡的应对能力和卓越的抗击重大自然灾害的历史智慧得以展现。2009年亲身经历两次大地震的羌族老人王清秀曾对记者说,党和政府对灾区老百姓太好了,虽然发生了这么大的天灾,但他们有水喝、有饭吃、有衣穿、有病能治。
是的,汶川不是叠溪!大地震后从中华民族历史深处、从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里凝聚了千千万万个“汶川人”,先后夺取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伟大胜利,书写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感天动地的恢宏诗篇。
渔子溪村、猫儿石村、萝卜寨村,当年让人“泪奔”的大地震悲情现场,现在已经奏响民族地区绿色发展脱贫奔小康的时代壮歌;汶川、芦山、九寨沟,“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从重大自然灾害中凤凰涅槃,在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全川人民浇铸和践行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递交了崛起危难的新时代答卷。
(七)2017年3月8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说,看到凉山州“悬崖村”的村民和孩子们常年在悬崖上爬藤条,上山下乡,安全得不到保证,看了以后心情还是很沉重,也很揪心。当前脱贫工作,关键要精准发力,向基层聚焦聚力,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对“悬崖村”很揪心,下一番“绣花”功夫,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注脱贫攻坚被引用最多的贴心话语。2018年农历新年前夕,深入大凉山腹地考察调研的总书记来到昭觉县三河村和火普村,走进彝族贫困群众家中,看实情、问冷暖、听心声,在火塘边与干部群众共商精准脱贫之策。“我们人民的美好生活,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 这份一诺千金的庄严承诺一直被践行在四川脱贫攻坚的征途中。
四川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包括高原涉藏地区、大小凉山彝区、秦巴山区和乌蒙山区“四大片区”的脱贫攻坚决战,决定着全国大决战的最终结果。全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精准施策、尽锐出战,到2020年底,全省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一场决战遍地英雄。英雄的队列中最多的是党员干部平凡而伟岸的身影,他们秉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必胜信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决心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强意志,义无反顾、迎难而上,牺牲自己、不负人民,为新时代四川发展书写“为人民服务”的最新篇章。
“一步跨千年”,党在四川创造了人类反贫困历史的新纪录。
(八)离成都50公里开外的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是借集体经济腾飞发展之势而成功蝶变的“全国明星村”。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战旗村,称赞这里“战旗飘飘,名副其实”,要求战旗村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走在前列、起好示范”。战旗村,承前启后,一头延续四川农村改革的强劲锐利之势,一头接通启航百年新征程的锚定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战旗村的殷殷嘱托,现年58岁仍战斗在一线的村党委书记高德敏等人初心如炬、使命如磐。战旗人早在2006年就组建农业股份合作社,敲响了四川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第一槌”,2007年成为成都市首批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示范点和“土地增减挂钩”试点村,近年来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踏上了实现新的一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
与乡村振兴同步擘画并实施行动的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2020年,中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成渝地区打造为继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之后的“第四增长极”。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非常时期,山水相连的川渝两地相向发展的决心并未迟滞,他们勇担国家战略重任奋力推进。
成都天府新区与重庆两江新区的合作联动,川渝6个边界村签订首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的村级协作协议,遂宁等地以美丽乡村建设练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内功”……擘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蓝图,城市提升和乡村振兴统筹推进——四川紧紧抓住“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迎来的全新重大机遇,全力下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
(九)毛泽东:四川很有希望。邓小平:四川是改革之乡!江泽民:过去是长虹贯绵阳,现在是长虹达三江。胡锦涛:四川是邓小平同志的故乡,要不断开创四川发展的新局面。习近平:四川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小乡村看大四川,百年史悟中国梦。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中国共产党从创建之初始终坚守信仰,不忘初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从牌坊村到战旗村,党在四川领导巴蜀儿女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四川建设和当代“治蜀兴川”不断迈向新台阶。
追寻百年,党史里的四川,记录了48.6万平方公里巴蜀大地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穷走向小康的时代跨越;见证了“改革之乡”的内陆大省农村改革首创之举和企业创新转制的非凡成就。
追寻百年,党史里的四川,闪耀着巴蜀儿女英雄之光、奉献之光、荣耀之光,张思德、黄继光、邱少云、赖宁、谭千秋、邱光华、王瑛、王顺友、周永开等英雄模范向我们渐次走来,不断照亮社会主义的道德星空。
追寻百年,党史里的四川,丰富了苏区精神、长征精神、三线精神、两路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精神内核,不断破解百年大党的“精神密码”,持续壮大党的精神谱系。
追寻百年,党史里的四川,实践了只有听党话、跟党走,坚持信仰、坚守信念、坚定信心,才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逻辑。
极目巴山蜀水,追寻红色印记。“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当梦想近在咫尺,当发展变为常态,唯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激扬的定力伟力,才能保持迎难而上、砥砺奋进的精神状态,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更大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创造属于巴蜀儿女的伟大历史印记!(责编/周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