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主要依据、科学体系和重大意义
2021-09-15汤建军姚选民刘解龙
汤建军 姚选民 刘解龙
【关键词】反贫困理论 中国特色 脱贫攻坚 习近平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13.014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立足我国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1]他从七个方面展开了阐述,并强调:“这些重要经验和认识,是我国脱贫攻坚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2]这些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指向明确,意义重大。如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3]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标志,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4]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标志一样,这一讲话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光辉文献。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形成的主要依据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形成依据与要求都是极其严格的,完全不同于学术研究侧重于各自之思想体系与逻辑结构的局限特点。在此意义上讲,对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之主要依据进行深入的学理探讨,必将助力于更好理解这一理论形成的必然性、重要性和科学性。
其一,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基于实践而形成并得到了实践检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从实践逻辑的角度,对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形成进行了全面分析。事实胜于雄辩,纵观古今中外,还没有哪个国家和民族像当代中国一样能在如此之短的时间里有效实现几亿人口大规模摆脱绝对贫困,这无疑是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角度来看,中国脱贫攻坚不是小国实践,而是十四亿多人口的大国实践;脱贫攻坚成效既不是个别的成效,也不是部分的成效,而是大国的成效,是整体的成效。中国脱贫攻坚成效越显著,就越能够说明指导脱贫攻坚成效的理论、方针、政策、措施等具有巨大的创新性与广泛的科学性。
其二,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基于历史发展而展开并得到了历史检验。这个讲话从历史逻辑的角度,对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形成依据进行了深刻分析与概括。贫困是人类文明发展演进过程中如影随形的顽疾,摆脱贫困是人类历史上的恒久话题。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使中华民族走在世界反贫困斗争的前列,为世界反贫困斗争的最终胜利积累了中国经验、贡献了中国方案。我国的脱贫攻坚不是短时间的实践和局部的实践,而是长期的实践和全面的实践。越是长时间,越是大范围,这个实践就越具有真实性与可靠性,避免了偶然性与个别性。由这个伟大实践而产生的理论就越能够经受时间的检验,彰显其成长的历史性。
其三,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并具有自洽性。这个讲话从理论体系的角度,对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形成和结构体系进行了系统阐述。中国特色反贫困的实践和成效,不是仅仅由政策、措施等具体的或个别的原因所能够解释得了的,而是只有通过整体的和系统的,由理论、政策、制度、工作等方面组成的综合机制的共同创新与协同作用,才有可能达到预期实践目的。这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逻辑。在某种意义上讲,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意味着中华民族走出了一条以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为指导的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其宏观层面之内涵是对本国国情和减贫规律的深刻把握,而其体制机制层面之内涵则包括系列政策举措的超常规性以及制度体系的系统性有效性等。[5]
其四,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基于严谨逻辑建立并实现了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相统一。仅仅依靠实践,并不能证明某种理论正确与否,理论有自身的范式与逻辑,只有将广泛的实践行为与显著的实践成效总结上升到理论形态,才能充分彰显中国脱贫攻坚实践的全方位或立体性的创新成就。中国卓有成效的反贫困实践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人间奇迹,充分彰显了事实胜于雄辩的实践逻辑。中国持之以恒的反贫困实践解决了一道人类发展历史上的巨大难题,彰显了经得住时间检验的历史逻辑。中国独具特色的反贫困实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彰显动机与行为体现事物本质与规律的理论逻辑。这些逻辑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紧密联系和产生强大功能的“三位一体”结构,实现了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相统一,这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逻辑基础与逻辑力量。
其五,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基于人类普遍诉求确立起来并体现了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相统一。实践成效与具体数据最能说服人,亦是最好的标准。依照世界银行的国际贫困线标准,中国摆脱贫困的人口数量占到了全世界脱贫人口总数的七成以上。中国不仅脱贫人口数量大,而且脱贫速度快。在外部情势变动不居的情况下,如新冠肺炎疫情的干扰等,我们不仅高质量完成了《联合國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而且将脱贫时间大大提前了10年。中国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为世界反贫困斗争提供了中国样本,我们积极开展国际减贫合作,履行减贫国际责任,做世界减贫事业的有力推动者,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6]这一亘古未有的人间奇迹必将对国际社会的减贫事业产生强大的示范效应和激励力量。创造这一奇迹的伟大理论必将走向世界,成为人类反贫困理论中最为精彩的篇章。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科学体系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7]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有自身的鲜明特点:一要体现民族性和继承性,二要体现时代性和原创性,三要体现专业性和系统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脱贫攻坚全面胜利这个成绩,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8]国际社会期望更多更好地学习借鉴反贫困的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体现中国智慧、中国经验的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与造福世界的宽广空间,其科学体系与核心要义业已基本成型。
其一,核心要义完整。习近平总书记从逻辑体系的角度对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形成进行严谨论证,构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逻辑基本结构。从具体内容来看,第一,坚持党的领导,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这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独特政治品质。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这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鲜明价值追求。第三,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形成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这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制度优势。第四,坚持精准扶贫方略,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根源。我们始终强调,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这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独特方法论。第五,坚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脱贫内生动力。这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实踐主体动力。第六,坚持弘扬和衷共济、团结互助美德,营造全社会扶危济困的浓厚氛围。这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文化密码。第七,坚持求真务实、较真碰硬,做到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这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实践成效评价的主要标准。[9]这“七个坚持”就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总纲或核心要义。
其二,基本方略科学。新时代反贫困理论的基本方略是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方略,是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或“秘密”武器,是马克思主义在扶贫减贫领域的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面对新矛盾新问题大胆闯、大胆试的创新勇气,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不懈探索,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远大追求。[10]基本方略主要包括五个层面或步骤:一是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解决“扶持谁”的问题。二是加强领导、建强队伍,解决“谁来扶”的问题。三是区分类别、靶向施策,解决“怎么扶”的问题。四是严格标准、有序退出,解决“如何退”的问题。五是跟踪监测、防止返贫,解决“如何稳”的问题。[11]事实充分证明,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
其三,世界意义明显。新时代我国反贫困伟大实践,不仅实现了我国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而且为人类减贫探索了新的路径。中国在脱贫攻坚实践取得的成功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使人类反贫困思路之内涵和外延得到巨大拓展。新时代的反贫困理论具有世界意义,其理论普遍性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二要把减贫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三要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四要立足实际推进减贫进程;五要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六要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12]中国取得脱贫攻坚战胜利、消除绝对贫困的成功经验,在理论层面上形成了对人类减贫规律的新认识,极大发展了当前的人类反贫困理论,而在实践层面上不仅大大提振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或第三世界国家消除绝对贫困顽疾的信心和勇气,而且亦为这些国家形成适合本国国情之反贫困道路提供了现实样本或镜鉴,并让其看到了解决全球化时代国家治理难题的胜利曙光和光明前景。[13]
显然,上述成功经验或认识,来之不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反贫困伟大实践的理性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在反贫困领域的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充分体现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特点,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重大意义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但凡伟大的实践,既创造伟大的成就,产生伟大的影响,又必定催生伟大的理论。这是实践与理论辩证关系的生动展现。
其一,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六大鲜明特征。第一,它是大国的反贫困理论,不是小国的反贫困理论。第二,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反贫困理论,是一个工业化进程中社会主义大国的反贫困理论,不是抽象意义上的反贫困理论。第三,它是被长期实践证明了的反贫困理论,不是偶然取得成效的反贫困理论。第四,它是被广泛的和巨大的成效证明了的反贫困理论,不是被个别的和一般的实践成效证明的反贫困理论。第五,它是由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构成的理论支撑体系。第六,它是在世界上赢得广泛称赞和产生了巨大影响的理论,不是自弹自唱的理论。这些鲜明特点决定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坚实基础、时代价值与强大生命力。
其二,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重大理论意义。在总体上,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在中国持续反贫困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也是在世界各国共同探索治国难题过程中形成的,它深刻、科学、系统地回答了在尚未完成工业化发展的中国如何大规模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的难题,怎样在精准理念与方法指导下,构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系统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系列问题。这个理论在性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理论,而不是其他性质的反贫困理论;在形态上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而不是别的理论和别的国家的最新成果,是具有原创性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功能上能够指导中国特色反贫困实践,同时也是人类反贫困理论独具特色的重要成果,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其三,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重大现实意义。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充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需要。以党的十九大报告等纲领性文献为代表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则”,包括“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等纲要内容,构成其“四梁八柱”。此后提出的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等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分则”,是“总则”在社会各领域的内涵拓展和贯彻落实。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不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中国反贫困伟大实践所结出的硕果,更是呼唤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作为其实践之旗帜和理论之标识。另一方面,是推动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研究的需要。坊间流传一种“说法”:反贫困实践在中国,反贫困理论却在西方。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让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华民族消除了绝对贫困,进入了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阶段,让《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预定的减贫目标整整提前了10年实现。这是何等伟大之彪炳史册的反贫困成就。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为阿比吉特·班纳吉、埃斯特·迪弗洛和迈克尔·克雷默,获奖理由竟是表彰他们“在减轻全球贫困方面的实验性做法”。中国反贫困伟大实践不图虚名,但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中国对世界反贫困理论的贡献何在?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还需要进一步根据理论体系构建的内涵、特点与要求,卓有成效地做好理论研究与学理阐释工作。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提出,既符合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符合理论形成的规律,同时也等于明确了大力加强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研究的时代使命与紧迫任务。要让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在世界上真正全面展现自身的贡献与影响,必须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进行总结提升,创造出与脱贫攻坚实践成就影响相当的理论体系,让我国的反贫困理论同反贫困成就一样获得世界公认并继续造福人类。
汤建军,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兼任中共湖南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湖南工商大学廉政智库特聘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党史。主要著作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论——关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的研究》《党内政治文化怎么看怎么办》《不朽的精神》等。姚选民,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刘解龙,长沙理工大学二级教授。
注释
[1][2]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1~12、19页。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66~372页。
[4]习近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求是》,2021年第5期。
[5][6][8][9]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1~12、9、9、12~14页。
[7]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5页。
[10][11][12][13]《人类减贫的中国实施》,《人民日报》,2021年4月7日,第9版。
责 编/张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