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印度洋战略支撑点的竞争已经展开
2021-09-15胡欣
胡欣
印度洋地区已经成为国际战略高度关注、军事部署极为活跃、重大利益密集交汇、大国力量相互博弈的新舞台。很多战略家、史学家都认为,未来的世界格局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印太”地区战略态势的发展,而印度洋地区将成为极为重要的战略空间。
几乎所有大国,都寻求在印度洋地区加强战略存在。谁抢先在印度洋地区形成有利于其他竞争者的海外力量布局,谁就能在地区影响力和发言权上占据优势,能够提升本国在该地区的经济贸易、海外利益维护等重大利益诉求。在如此广袤的地域和漫长的军事机动线上,建立海外的立足之处是至关重要的条件,尤其是拥有可以满足军事前出功能需求的海外战略支撑点,能让其具备在印度洋进行前沿部署的可能性和海外军事行动的可持续性。
纵览这样的海外战略支撑点,除了历来曝光度很高的美国在中东的基地群和印度洋上的迭戈加西亚以外,其他一些国家围绕“印太”战略开展的海外力量部署和建设也不应被忽视。例如,法国正在加强其在吉布提、留尼汪、马约特、阿联酋等地的基地体系建设,构建了印度洋区域内的“法兰西四边形”战略布局。英国一直在新加坡、阿联酋等地保持军事存在,2018年还正式启用了在巴林的海军基地,从而形成所谓海外“战略阵列”,即“一条从英国本土延伸到太平洋的无法折断的线”。印度、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也寻求拓展在印度洋地区的军事存在,有人将这一趋势称之为“印度洋的基地竞赛”。
美国提升与中国战略竞争的军事对抗性,同步刺激了一些国家将“印太”地区作为制衡、围堵中国海外发展乃至扼杀中国战略通道建设的新战场。它们各自发挥其在海外战略支撑点的优势,开展密切的战术合作与情报共享。从地图上看,它们的海外战略支撑点几乎覆盖了印度洋地区所有重要的地缘点位,而如果把近年来这些国家在该框架内的战略互动、军事合作等元素也纳入版图,就可以发现,在不同国家掌握的支撑点之间出现了直接或隐藏的连线,有的还是多线共联,一幅由点及面、战略指向日渐清晰的地区态势图浮现眼前。
比较典型的有,印度与法国签订了《后勤交换协议》,可以进入并使用法国在印度洋的军事设施,包括吉布提、留尼汪的基地。印度和美国签署的《后勤交换协议备忘录》规定,两军可以相互使用对方的军事设施,进一步讲,印度海空军可以使用美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军事设施,美军则对印度在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的军事基地尤感兴趣。现实是,美、印、澳、法等国家的军舰军机已经多次出现在对方的基地中,相互的安全关系也变得更为紧密。
不难发现,个别国家故意歪曲渲染印度洋出現所谓的“新冷战”,特别是将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海外利益增长和正常军事活动刻画成“威胁地区安全的军事野心”,以此挑拨地区国家与中国之间的战略猜疑。它们希望以此联合对中国心存敌意或疑虑的国家,从而对日益强大的中国海上力量形成体系化的遏制能力。将印度洋地区内部分国家的战略支撑点串联起来,不仅可以相互提供远域行动的保障和支撑,还能带动彼此战略利益的捆绑,特别是军事领域的合作。
不过,这样的意图只代表少数国家的冷战式思维惯性。与之相比,中国正在与更多的国家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在国际社会面临的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日趋复杂的背景下,中国始终提倡通过合作来实现共同安全和发展,这终将成为印度洋地区更多国家的共同选择。
印度洋本身是宽广且多样性并存的,应能容纳更多国家在此利益共存。无论是二元对立式的非此即彼,还是零和竞争式的你死我活,都不应成为印度洋周边国家的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