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下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

2021-09-15肖意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24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大数据

肖意

摘 要: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传播精度大大提升,多方舆论在互联网空间相互交汇,碰撞放大。新媒体的即时性、碎片化也造成网络舆情传播复杂性加剧和“信息茧房”的问题,“逢热点必炒”已然成为经常性事件,网络平台成为纷争之地。而在应对网络舆情时存在的未能准确预判舆情,处理方式不当,网络空间监管不力、问责不严,对于网络舆情重解决轻引导,网络舆情治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等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重点关注并采取有效策略加以处理。

关键词:大数据;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4-0150-03

引言

随着传播手段的快速更新和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大数据显然成为当今的时代背景。舆论的环境不仅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并且其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日益突出。人们的工作和娱乐生活依赖于互联网,互联网带给人们诸多便捷,是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发表意见的主要途径。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网民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愿和表达欲望,通常在网络上表达自身利益的诉求,或者对感兴趣的某一事件或热点问题发表看法,做出评论,通过实时交流互动,各种观点和意见能够快速地表达出来,而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一旦夹杂错误信息和误导信息,公众对真实信息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事件就会发酵并产生不良的影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治理工作,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环境,大力推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1]。这也意味着要更加重视网络舆情治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一、大数据时代下网络舆情的特征

1.传播速度快且影响范围广。网络舆情的形成往往十分迅速,在互联网空间各大平台出现所感兴趣的事件和热点话题时,网民极容易跟风转发和发表评论,各个平台的网民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互动传播,网络舆情的形成和扩散就如蝴蝶效应般迅速发酵扩大,其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是传统媒介短时间内无法达到的。

2.传播主体易产生盲目跟随行为。在虚拟网络空间里,人人都能随意发布有关事件和话题的观点,绝大部分网民处于信息传播链条的最低端,缺乏一定的信息甄别能力,出现涉及到自身利益的事件时,由于其学历知识、阅历和思维方式的限制,大多数网民有可能会产生盲目追随行为。即使大多数网民对某一类事件持有一定立场,而立场可能会蒙蔽眼睛,网民会选择性遗漏信息,对于信息断章取义,尤其是对不利于自己所持立场的信息,所以可能会选择相信流言蜚语,进而发布带有一定主观色彩的言论,而且大多数网民容易被情感左右,会屏蔽理性的声音,进而放大事实真相的失焦,导致网络舆情扩大、偏离和歪曲。

3.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由于受到各种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网民的一些发言比较感性,带有一定的情绪化和个人情感色彩,甚至一些网民把互联网视为发泄情绪的空间。一些不当的言论和公众不良的情绪成为舆论焦点后,就会产生网络舆情危机,如果不能及时有效控制,就会发展成为影响恶劣的舆情危机,或者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舆情危机煽动公众不良情绪,激化矛盾,破坏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而且也会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2]。

二、大数据时代下网络舆情中存在的问题

1.对部分网络舆情未能准确预判。在许多危机事件中,很多网络舆情风暴出现得毫无征兆,没有规律可以遵循,舆情诱发点往往出乎意料。对许多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理,相关人员只是简单收集和上报数据,却忽视分析网络舆情的发展动向和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网络舆论具有传播速度迅速、影响范围广和爆发力强的特征,一条不起眼的社会新闻也可能引起网民的强烈情绪,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从而产生引发社会不安的诱因,因此对于网络舆情的预判尤为重要。

2.对部分网络舆情处理方式不当。人们在网络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是现实社会行为的延伸和扩展,反映了现实社会各方面的舆论状况和发展态势。部分相关处理舆论的人员对最开始时候的舆情不够重视,没有进行充分的思考而采取了不合理的处理方式。由于缺乏科学的研判能力,不能根据科学的分析准确预测网络舆情走向和掌握舆情动态,对网络舆情的应对处理过于简单,甚至对网络舆情做出错误的处置。对舆情的处理方式不当,舆情进一步发展,造成严重后果,激发网民情绪,甚至引起网民对其他相关问题的讨论,扩大了舆情的不良影响。

3.网络空间监管不力,问责不严。当前网络用户在大多数网络平台仅仅简单注册成功后就可以发布信息,信息的审核不够严谨,并且处罚力度较弱,大多数的处理措施是封号,用户不需要承担很多责任[3]。值得注意的是,如今网络空间中存在信息发布的买卖生意,也就是所谓的“水军”随意发布虚假消息;某些媒体,“网络大V”为了流量和利益不顾道德底线;还存在盗取他人账号后发布不良信息,从而使得网络谣言严重影响到网络舆情的管控,这其中暴露出的问题值得深刻反思。

4.对于网络舆情重解决轻引导。在某一事件具备足够的热度和关注时,公众迫切需要知道事情背后的真相,热切关注信息的动态,政府如果能及时回应公众的信息需求,公布对于事件的态度和进展,才能够掌握事件处理的主动权,控制舆情发展,减少阻止网络舆情成功处理因素的产生发展,防止陷于被动应对的局面[4]。除此之外,网络舆情发生后,政府部门首先是回应舆论并解决问题,但是部门管理人员需认识到在处理过程中绝不是以平复舆论为唯一宗旨,而要科学合理地引导舆论,有些网民的情绪宣泄可能会多于对于真相的了解,仅仅是为了满足表达欲和宣泄欲,导致问题不断扩展,更不利于舆情处理。

5.网络舆情治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网络舆情处理人员处置舆情事件的综合能力不足,缺乏相應的处理网络舆情的方法技巧以及舆情应对、引导能力,往往会耽误了正确的处理时机。有些舆论事件在未处理之前就从而失去了主动权,已然造成不利的局面,这样一来相关部门就会背负更大的压力,可能也会导致被舆论“绑架”的局面,不利于事件的解决。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中也暴露出了地方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缺乏大数据思维。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大数据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