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四代人
2021-09-15沈海华
沈海华
一
已高龄的奶奶,比中国共产党“年轻”几岁。
奶奶十几岁的时候做了童养媳。生了四个男孩、四个女孩。其中夭折了两个男孩、一个女孩,这是奶奶一辈子的痛,但她不常说,因为那时的条件就这样,丧亲失子是常有的事。
也因为穷,养不活那么多孩子,爷爷奶奶把三个女儿中的两个送给了别人家,只留下一个女儿在身边。为什么要留呢?因为如果以后儿子没钱娶媳妇,至少能用这个女儿跟别人家换一个女儿来当儿媳。那个时代离我太久远,这种做法我可以想象但没办法体会。
“我要是出生在今天就好了,今天的孩子真幸福,什么都有,要什么有什么。”在听到九十几岁的奶奶这样说时,我的心颤动了,但那颤动仅是为她的时代感到遗憾。
然而,当奶奶对着我看的书说“看书是看黑黑,摸平平”时,我才真正意识到我的时代与奶奶小时候的时代不同,幸福也不一样。奶奶不识字也不会写字,她眼中的书,白纸黑字,摸上去是平的。对我来说,书本是汲取智慧的泉眼,平坦的文字诉说着跌宕的故事。但在奶奶看来,因为不识字,看不懂书,失去了很多精彩,而我却懂得书中很多的奥秘,是多么幸福!
二
七十多岁的妈妈,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
当外公问妈妈要不要读书时,她说不读。当时的大多数人是因读不起书而不读书的,尤其家中的女孩。
妈妈有次跟我说,村里有一个孩子,孩子妈妈去山上采茶前,写了字条放在家里,孩子放學回家后就知道妈妈去哪了。妈妈说的时候是羡慕的,而我是心酸的。妈妈错过了学习机会,错过了知识带来的快乐、便利,我为她感到惋惜。
妈妈识字很少,除了自己的名字和阿拉伯数字外,写不出其他字了。比起奶奶,妈妈懂的东西要多些。
三
我出生于改革开放后的初期,以村小第二名的成绩毕业,但到隔壁大镇最好的初中读书还是差两分,待家里多交了1200元后,我才进去这所初中读书。
三年后,我以学校第九名的成绩初中毕业,考上县里最好的高中。而我小学的小伙伴们就没这么幸运了,他们在家门口读初中,中考的最高分比我的总分少了一百多分,连最差的高中都上不了。三年而已,小乡和大镇教育水平的差距可见一斑。
虽然当时初中毕业去读师范,是一部分成绩好的人的选择,但我要读高中。
三年后,我考上华东师范大学。在选专业的时候,哥哥建议我学法律专业,而我选择了当老师的师范类专业。
大学毕业后,我回到家乡——红色赣南,上着铸魂育人的思政课。我边工作边读了赣南师范大学的教育硕士。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当年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面向全国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招收首届教育博士,我幸运地考上了。古稀之年的农民爸妈,他们的生活来源是新农保和儿女给的零花钱,却因为我要上清华大学,执意从他们的生活费中“奖”了我五千元。
四
我的孩子成长于新时代。
我初中前读的书只有教材,没有课外书;在初中的图书馆里,我看了人生的第一本课外书;后来在高中读书,我一直借同桌的课外书看。在书里,我发现了不同的世界,寻到了宁静而温馨的陪伴。书以其有限的容量装载着无穷的智慧,伤心难过时它在我身边,快乐幸福时它陪伴我左右。我不禁感叹:所有的人和物都只能陪伴自己一个阶段,但书却可以陪伴自己一生。
我的孩子从小就有很多书看。平时我给他买书,向他荐书,他想看什么书也会要我给他买。在他生日时,我送书给他当礼物。他要送礼物给其他人时,我也让他送书。有时因为没那么多时间看书,他会有点小难过,一旦有时间了,他就会迫不及待地看。书已经是他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美好陪伴。他成长于新时代的沃土,他知道这是一个知识与素养并存的时代,所以,他如饥似渴。
五
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我家四代人也历经近百年。
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我家四代人也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裕文明。在改革春风越吹越暖的今天,我们不是日享而不觉,而是心怀敬意、心存感激。我知道百年中国一路走来,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今天越来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也就没有今天人们的小康生活。
中国梦,我的梦,是十年、百年的进步,也是千年万年的延续,接过新时代的接力棒,一代传一代,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