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尊老养老那些事

2021-09-15曾洁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福田养老院养老

曾洁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没有退休金、养老金的古人如何养老?政府对寿比南山的老人有什么特殊政策?

鸠杖是汉代的“老年证”

早在战国时期,重阳节已经形成。自魏晋伊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备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人们在这天登高、赏菊、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祭祖或敬老崇孝,习俗沿袭至今。

一提起养老的话题,不禁让人想到东汉养老画像砖。这块画像砖1956年出土于四川彭州市太平乡,画面内容:正面有一座粮仓,建在台阶之上,以防粮食潮湿。仓房开两门,房顶上有两气窗,用于通风。仓房的左侧前铺一席,席上坐一戴冠长服之人,两手伸出似做指挥状,面前还放着大小两个量器。有趣的是,仓房右侧有一老人持鸠杖跪在地上,在他面前,一名仆役用量器往地上的容器中放入粮食。画像砖上,这个手持鸠杖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

汉朝老人最幸福,原因在于汉朝崇尚孝道,朝廷对老人待遇优厚,而鸠杖相当于汉代的“老年证”,当时的老人可以凭鸠杖享受国家福利。

汉文帝为薄太后亲尝医药传为美谈,而独尊儒术之后更是大力提倡孝道,举荐人才有一科就是“举孝廉”。政府推行“以孝治天下”,对养老问题更加重视,鳏寡老人到市场上做买卖,规定免缴纳租税。酒是国家专卖品,但为了照顾鳏寡老人,政府允许鳏寡老人卖酒。不赡养老人者,要被处弃市之刑。

汉代对老人实行“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的政策。《续汉书·礼仪志》记载:“仲秋之月,案户皆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长尺,端以鸠鸟为饰。”从一些典籍的文字记载来看,汉代的养老敬老非常务实,70岁以上老人可以获赐王杖,免劳役赋税,政府定期赐粮食、酒肉、絮帛,此外还享有“入宫廷不趋”等特权。而对8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赐米1石、酒5斗、肉20斤;对9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加赐帛2匹。

由此可见,汉代老人的生活很有保障。不过,为何要在王杖上装饰“鸠”呢?这是因为周代就有“献鸠养老”的风俗,《周礼·罗氏》记载:“中春罗春鸟,献鸠以养国老。”我国的崇鸠观念由来已久,古人视鸠为春鸟、善鸟,象征着生命和慈祥。

“养老院”起源于南北朝

成都博物馆曾在敦煌大展上展出过北周第296窟《福田经变》摹本,画面中有一患重病的老人由两人扶坐,一人正在给他喂药,身后还有人用药臼捣药。

南北朝时期,佛教广泛传播,已形成较完备的僧管制度和寺院经济。佛教团体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政府依托寺院系统开办“悲田院”“养病院”等事业机构,扶助鳏寡孤独者。敦煌壁画中的《福田经变》中鼓励人们赡养老人、病人的珍贵画面,为此提供了形象的佐證。

中国最早的养老机构可以追溯到距今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521年,南朝的梁武帝在都城建康(今南京)设立“孤独园”,用于收留、赡养老人和孤儿。从此,中国的养老院开始制度化。

《梁书·武帝本纪》记载,南朝梁武帝大通二年(528年)正月,梁武帝萧衍下诏宣布:“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又于京师置孤独园,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若终年命,厚加料理。”也就是说,梁武帝首创的“孤独园”,由郡县出资收养无家可归的孤儿,也收养无人赡养的老年人,老人去世还要为他们料理后事。

梁武帝是个颇为传奇的高寿皇帝,他生于兰陵世家,文武双全,有勇有谋,在经史诗文、音乐绘画、棋艺书法等方面造诣甚高,堪称全才,与沈约、谢朓、范云等人并称为“竟陵八友”。他既笃信佛教,也提倡儒学,所以才会在57岁高龄的时候提出兴建养老院。

梁武帝给官办养老扶幼的机构取名“孤独园”,与一个佛教传说相关,梵文全称是“祇树给孤独园”。很久以前,西亚古波斯国一位太子的私人园林非常精美,当地大善人须达看中了这片园林,想请佛陀在此讲经做道场。须达经常救济孤独无依的老人,所以他又名“给孤独长者”。当太子提出用黄金铺满园林的要求时,他马上用象队浩浩荡荡驮来了金子,用诚意打动了太子。

自称“菩萨皇帝”的梁武帝,将养老机构命名为“孤独园”,大概是希望这里如传说中的慈善福地“给孤独园”那样庇护孤老。可惜这位慈善长寿的皇帝,最终落得孤独悲戚的下场。虽然他82岁还身强体健、能带兵打仗,但内有太子之争,外有侯景之乱,这位迟暮皇帝被囚禁在台城,86岁时竟被活活饿死。

唐太宗28次下达养老诏

在唐代,养老制度备受皇帝重视。唐代各位皇帝下发有关养老诏令多达73次,其中唐太宗最盛,在位23年下达了28次养老诏。

养老机构在唐代已被推广。武则天时期,朝廷还开设了收养贫、病、孤、疾者的“悲田养病院”,既收容无家可归的老年乞丐,也救济贫病交加的患者。

据《事物纪原·贫子院》记载,唐代的“悲田养病院”包括悲田院、疗病院、施药院3种组织,是设置在寺院、半官半民的慈善机构。唐代的悲田院相当于免费住宿的疗养院,是对流浪老人、鳏寡老人、贫困者、患病者免费诊视、收容助救的机构。入住的老人及病人,不仅可以免费吃住看病,死后还由官府负责埋葬。

起初,这些慈善机构设置在帝都长安及东都洛阳,而后开设于各道诸州。《唐会要》记载:“悲田养病,从长安以来,置使专知。”也就是说,从武则天在长安设官管理悲田院,一直由佛教寺院协同管理经营,而在地方上,大多是寺院经营,僧侣直接管理。

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宰相宋璟认为悲田院是佛教内部事务,国家不应设官。但他的建议并未被朝廷采纳。7年之后,唐玄宗下令“京城乞儿,悉令病坊收养,官以本钱收利给之”。于是悲田院兼具孤儿院的功能,国家提供经费供养这些孤儿。

此后,由于悲田院深得人心,社会影响日益扩大,渐渐成为国家救济机构的代称。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句名言:“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悲田院乞儿。吾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由此可见悲田院的影响之大。

唐代孝顺老人的观念非常超前,子女不仅要在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上赡养老人,还要打心眼里尊老敬老,让老人心情愉悦,这种良好的社会风气称为“色养”。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房玄龄,不只是擅长谋略的政治家,在赡养老人方面也是“道德楷模”;《贞观政要·孝友》称赞他“事继娘,能以色养,恭谨过人”。另一个大臣李向秀,则因为妻子不好好色养公婆,就果断将妻子休掉。

宋代50岁便可入“养老院”

人到七十古来稀,对于平均寿命不到50岁的古人而言,可以享受到国家养老福利的人寥寥无几。从某种程度来讲,宋代是老人颐养天年的黄金时代,不仅养老院得以流行,老人的标准还放宽到了50岁,超过50岁就能入住慈善性质的养老院,开启晒太阳、摆龙门阵的老年生活。

北宋初年,朝廷开设名为“福田院”的养老机构,后有“居养院”,南宋则叫“养济院”等,只收养贫困老人。虽然名字不同,但都是慈善性质的养老院。宋代的官员也特别热衷于慈善事业,譬如大文豪苏轼,他任职于杭州期间,就在城内设立养老院,并委任德高望重的僧人为院长,救济贫困老者。

北宋朝廷在京城开封设立城东和城西两个福田院,收养鳏寡孤独者以及城中衣食无着的饥民。每当寒风凛冽、大雪纷飞之时,福田院里最为忙碌。京城开封府的主管官吏亲自去大街小巷巡视,把无依无靠的老年人、失去双亲的儿童以及乞食流浪的饥民,都一起送到福田院中住宿。

囿于场地和财力的限制,福田院的收容量并非无穷无尽。根据《宋会要辑稿·食货六八》记载,福田院收养的人数平时有定额限制,但在冬天则可以酌情增加。为了方便国家管理,福田院的负责人每天都要把收养人数上报中书省,由国家左藏库按规定拨给相应的钱米。直到春暖花开,老年人可以自由外出活动,才停止额外收容人的钱米供给,制度非常人性化和灵活。

养老制度得以推行,宋徽宗功不可没。他当政期间,京城开封设立居养院,收养鳏寡孤独者,以户绝无人继承而被官府没收的财产充当经费。后来,他再次下诏敦促各地州府也建立类似的养老机构,并且让贫病交加的人入住安济坊,由僧侣为其治病疗养。

南宋时期的苏州居养院,是当时地方的“五星级”养老院。这里有65幢房屋,310间居室收养了许多孤寡老幼。为了解决鳏寡孤独者的粮食问题,官府拨给官田1660亩,出租后每年可得米700石,还有僧侣解决老人的疾病和安葬。

有趣的是,在官办养老院蓬勃发展的同时,民间养老机构也悄然兴起。洪迈《夷坚甲志》记载,在与南宋对峙的金国兴中府,有位叫刘厢使的汉族人,他宅心仁厚,遣散了家中奴婢,拿出全部财产,只为兴建孤老院。

明清时期的“养济院”“普济堂”

明清时期的养老院与南宋、元朝一样,称为“养济院”,官办、民办等形式的养老机构林立。明代是个幸福指数比较高的福利社会,老人受到各种优待,归功于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出身贫寒,深知民间疾苦,对老无所养的社会现象深恶痛绝。他登基之后,多次下达养老的最高指示,从制度层面让老人们老有所依。他恢复了汉朝的“赐杖”与“赐爵”制度,并两次颁发诏令,实行鳏贫老人终身养老。

明代初期,他下令在全国各地的寺庙、道观里建立“养济院”和“惠民药局”,鼓励政府和宗教机构共同承担养老、济民的责任。至嘉靖年间,朝廷除了扩大养济院的数量与规模,还定期委派官员前去督查,查看贫困老人能否吃饱穿暖。

朱元璋对老人的关爱,从物质需求到精神满足,全都细致入微。他规定70岁以上的老人,可免除一个儿子的所有徭役;80岁以上的贫穷老人,当地政府每月要赠送大米近100斤、猪肉5斤、酒60斤,让老人过上衣食无忧、酒足饭饱的幸福生活。此外,在当时的首都南京和朱元璋老家安徽凤阳,对80岁以上的老人授予爵位,让他們和当地的县长平起平坐,风光无限。

值得一提的是,如此巨大的财政投入,并非政府一己之力。朱元璋用强制或引导的手段,让富人出钱,弥补政府财力不足。例如,大户人家和官宦贵族认捐,让养老机构得以运转,他们还在全国各地兴建公共墓地,让无依无靠的老者落叶归根。

清代延续明制,继续开办“养济院”和“施棺局”。除此以外,清代还设立了大量的福利机构以满足老人贫苦孤残,如普济堂、育婴堂、栖留所、工艺局等。这些福利机构对于清代的鳏寡老人的养老意义重大,是家庭养老的有力补充。如清代在京城设立公益性养老机构“普济堂”,以收养“老疾无依之人”为主,类似于今天的福利院。

总体而言,清代社会在保障老人制度方面还是比较完善的,在维护社会稳定、弘扬社会核心价值等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福田养老院养老
养老生活
95后玩出网红养老院
This 11?year?old student brings joy to seniors one wish at a time 11岁学生助梦养老院
注册养老机构已超2.8万家
表叔福田
养老更无忧了
福田表叔
你的好值得我一辈子铭记
搭讪
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