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强国如何炼成

2021-09-15伍里川

时代邮刊·上半月 2021年9期
关键词:竞技强国全民

伍里川

从“奥运三问”到“奥运常胜”

2021年8月,东京奥运会落下帷幕,中国体育代表团以38枚金牌、88枚奖牌的成绩位居金牌榜和奖牌榜第二位。盛况看似“寻常”,却来之不易。

1910年7月,《申报》发出通告书:“试问中国何时能派代表赴万国运动大会?何时能于万国运动大会时独得锦标?又何时能使万国运动大会举行于中土?”这就是著名的“奥运三问”。

实际上,体育之光一直照耀中国大地生民。“六艺”之说,即为礼、乐、射、御、书、数。射箭和驾车,是典型的体育技能;足球最早起源于中国的蹴鞠;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传诵千年,习武的传统闪烁民间。

但体育带给民众的荣耀与激励,逐渐淹没于硝烟和尘土之间。在被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之后,中国人一度被称为“东亚病夫”。

体育不兴,民何以强?国何以兴?

20世纪初,一批东渡求学的才俊将“体育”一词带回国内。1917年,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发表《体育之研究》,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

“野蛮体魄”,渐由体育精英引领风气。1932年,刘长春成为第一位正式参加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但由于在海上颠簸多日,出战100米和200米短跑分组比赛的他未能晋级。《大公报》赞其“单刀赴会”,但其时中国竞技体育发展乏善可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即在举办赛事、提升国民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力,中国体育事业蘧然复苏。1955年,“一五”计划提出“广泛地开展体育运动,以增强人民体质”。新中国首次迎来了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热潮:1961年,第26届世乒赛在北京举行,中国队战胜日本队,首获世乒赛男团冠军;1963年,在新兴力量运动会上,中国获得66枚金牌;广播体操也在这一时期得到普及。

“国运兴则体育兴。”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改革开放后,国力大增,中国竞技体育成绩逐步提高。

1981年,袁伟民率领中国女排在世界杯上首次夺冠。而这背后,举国体制厥功至伟。调动一国之体育资源、经费、人才,集中力量发展体育事业,这样的举国体制,堪称让中国体育迸发强大动力的“发动机”。

1982年,中国体育代表团首次在亚运会上占据金牌榜第一的位置。1984年,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得15枚金牌,跻身金牌榜第一集团。中国自此成为有影响力的体育大国。1986年汉城亚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惊险蝉联“金牌第一”。1990年,中国首次承办亚运会,此次亚运会的比赛项目及参赛人员,都打破以往各届规模,但中国代表团不出所料再次居于金牌榜榜首。

国家体育发展战略进一步向前。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令“全民健身”成为国家流行语。从围观体育英雄,到亲自上场愉快锻炼,中国人找到了“感觉”。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神州沸腾了”。这一喜事,再次点明了“国强体强”的内涵。2008年,中国首次举办奥运会,开幕式惊艳世界,《北京欢迎你》传唱全民,中国体育代表团以51金首登奥运金牌榜榜首。

迈入新时代,“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成为新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得到长足发展。

中国体育代表团在伦敦奥运会、里约奥运会都取得了金牌榜前三的好成绩。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闭幕式以“杭州时间”留下一个对未来充满展望的收尾,至此,中国已连续十届高居亚运会金牌榜榜首。

在2021年8月结束的东京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兵团”更是呈现出人才井喷、领域宽广的景象:37岁老将宝刀不老,14岁少年意气风发,人才厚度增加,出现一批高学历选手,整体精神风貌更是兼容自信大方与个性张扬;优势项目与“艰深项目”齐头并进,射击、举重、乒乓球、跳水等传统大项稳扎稳打,田径项目与水上项目多点开花,尽显改革创新之下,国家队的备战效果与实战能力。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也称赞中国在非传统项目中的突破性表现。

体育活动的空间也蓬勃扩展。各类专业性、综合性公共场馆建设热潮涌起,“鸟巢”“水立方”被璀璨烟火点亮的景象还留存在人们脑海,“冰丝带”“冰凌花”等充满智慧设计的场馆又华丽成型。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比赛场馆建设成为示范性项目,而赛后服务冰雪运动、服务群众健身的长远规划,更为全民健身续写出卓越篇章。

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強国进发的大势,越发澎湃壮观。

“体育强”是开启美好时代的“按钮”

为什么我们如此期盼体育强国梦想的实现?

民众体质尤其是青少年体质的提升,是利民强国之大计。发展体育事业,推动全民健身,深耕学校体育沃土,才能提高民众体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动能。

80多岁的钟南山先生在篮球场奔跑的视频引人惊叹。始于年轻时代的长期体育锻炼,让他在为国为民奉献的道路上老当益壮。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人才,离不开体质和才华皆一流的才俊。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如不切实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乃至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新华社曾报道,浙江玉环县一名“小胖子”,爱上跑步和打球后,体重恢复正常,性格也变得开朗。而这是浙江等地中小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在校学生体质明显改善的一个缩影。体育强国激发的不只是个体的体质改善,更是国民体质的总体提升。

体育强国关乎国民全面建设,提振国民的精神风貌,功莫大焉。

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女排开启五连冠的辉煌,近8年间又有不俗表现。女排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人奋发进取。2021年,苏炳添在男子100米赛道上打破了“黄种人做不到”的宿命论。这一实例,呼应着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带给人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赢”得世界尊重,更会激荡当世的民心。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健儿取得佳绩。外媒评价:中国在奥运上的成功掀起了爱国主义热潮。

中国在奔向体育强国的过程中,撒播着爱国、勇敢、创新、自信的精神种子。很多人从“输不起”到“咱能赢”,到习惯了“一直赢”,再到淡化“唯金牌”色彩,完成了体育观、胜负观的“再造”,从而能够真诚欣赏体育之美、人性之美。同时,体育事业所激发与厚植的爱国心、报国志,在中国人内心产生美妙的化学反应,形成一股难以消解的凝聚力。

不只在体质和精神层面带来“福利”,体育强国之路,也为体育经济发展创造了诸多机遇。

体育事业发展的方向和体量,为体育产业找到了前进目标和支撑点。竞赛表演、体育健身、体育培训、体育会展、体育制造、体育旅游……为一地、一城注入发展能量。

亚运会、奥运会的举办,让北京名垂体育史。青奥会的举办,则让世界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青春南京”。截至2021年7月,全国共有超600万家体育企业,今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预计超过3万亿元。

建设体育强国,这一宏大工程包含的对体育事业发展格局的全面突破、对世界体育文明的吸收、对现代尖端科技的运用,均可以有力提升国家现代化程度,增强国家综合实力。

参与国际体育合作,也是展现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多年来,包括乒乓球对外援助在内的诸多项目收获了广泛声誉。中国资本对欧洲体育俱乐部的投资,则形成体育和商业双循环。而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的铺开,意味着体育实力的展示和比拼,也终会“反哺”于综合国力。

体育在新型外交、国际合作等领域越发显出关键作用。当年的“乒乓外交”佳话,令人们记忆犹新;而今,有姚明、李娜等体育明星散发影响力连通中国与世界,也有组建“外教”团队助力体育健儿培养、建设海外训练基地等举措。中国体育在多个项目上“走出去、请进来”,更显国际合作无界限的张力和自信。一句话,体育本身就是国家硬实力的象征。

以梦为马,全力奔向“体育强国”

体育强国之梦,是震撼人心的百年之梦。

1983年,在原国家体委的文书中,“建设世界体育强国”跃入国人眼帘。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喊响“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2019年,《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

这是一场跨越世纪的接力。

何以建成体育强国?立足点在于强“人”。何以强“人”?在建设体育强国的总目标下,把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健康中国建设放到突出位置。

“全民健身”是一个震古烁今的国家计划、国家理想。2021年8月,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继续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为民众开启一片绿野。

推动全民健身,要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健身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诸多矛盾中,“场地之窘”最为突出,“场地突围”必然成为现实命题。

《2020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体育场地共有371.34万个,较2019年增长16.94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20平方米,较2019年增长0.12平方米。对照《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所提的“人均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的目标,我们仍需努力。

全民健身的要旨在于下沉和细化。因而,须在公共服务体系构建、赛事活动安排、群众健身组织与指导等方面下大功夫。引领赛事活动下基层,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加强“专业对业余”的指导帮助,均是要务。

加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中之重是,推动“运动促进健康、健康促进运动”新模式的落地和普及,让健康中国体系成为涓涓长流,润泽国民身心。

优化体育教育,是强“人”和强基的核心任务。

体育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在学校接受基础、系统、长期的体育教育,是让国民建立起正确的体育观、体质观的首要途径。

曾有媒体报道:在一些学校,体育老师常常在体育课时“被生病”,体育课往往“靠边站”。因而,强调学校体育教育,加强制度性建设——将学校体育教育制度规范化、常态化,提高体育课在学校课程中的权重,非常必要。

2020年,我国接连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重磅文件,鼓励学校与体校、社会体育俱乐部等合作,共同开展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为体育教育拓展了新思路。

竞技体育始终是体育强国建设的中心任务。要以体育改革为抓手,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提升为国争光能力。

经过东京奥运会的实战检验,我们的短板依然明显,项目结构依然不均衡。要改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不够强劲的现状,须以体育改革为抓手。

体育改革,是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的“加速器”。近年来,管办分离的体制改革逐步提速,乒乓球等项目受益明显。而加快中国排球改革,搞活职业联赛,消除管理体制机制弊端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也由今年中国女排“折戟事件”所凸显。在竞技体育全领域,更快、更彻底地推进管理体制改革,突破体制机制束缚,是大势所趋。

竞技体育的拼争,最终拼的是人才。

优化国家体育训练体系,创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选拔、激励保障机制,避免人才青黄不接和人才消耗,是必有之举。

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在体育竞技的国际舞台崭露头角,但田径方面一直未见成绩。北京体育大学教授熊西北曾言,脱离科学性的训练规划和强度设置,使得许多田径“好苗子”过早凋谢。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飞人”刘翔和女子10000米长跑金牌得主邢慧娜擊碎了“基因决定论”的认知桎梏。到今年的东京奥运会,短跑、链球、三级跳等项目均有突破性成绩,“一投定乾坤”“一枪贯长虹”的场面更是震颤人心。中国田径队“向科学训练要成绩”,磨砺多年,始有今日之成绩。此外,通过跨界跨项选材的方式,发展攀岩、冲浪、滑板等多个新项目,也成为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重要尝试。

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则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内在要求。

市场的需求和资源均显不足,是体育产业发展之瓶颈。通过体育改革,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体育资源流动,体育产业方能迎来并把握更多更好的市场机遇。

2015年申办冬奥会成功后,京张地区体育文旅的飞速发展和全民高涨的冰雪运动消费热情,折射出体育经济的庞大体量。升级体育产业,呼应持续增长的人民健身需求,充分释放体育消费潜力,都是摆在眼前的任务。

体育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但仍需“快马加鞭”。思路决定出路。当前,体教融合、体卫融合、体旅融合被放到重要位置,这为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此外,推动运动项目文化建设,丰富文体产品,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加强体育志愿服务与体育社会组织建设,构建体育对外交往新格局,提升中国体育国际影响力等,也是体育强国建设必须依托的层面。

体育强国是中国梦的激情篇章。将体育强国建设融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奋力奔腾,持之己恒,我们必将抵达功成之境。

猜你喜欢

竞技强国全民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科技兴邦 创新强国
电竞种植记
3月历史大事记
70年强国梦圆 70面行业旗帜
E生命力
秦晋争霸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花与竞技少女
把医疗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