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活”起来
2021-09-15宋小芹
宋小芹
借助科技发展,传统文化穿上了时代的“新衣”,
以更多元、更贴近当下大众审美视听的方式呈现出来。
近来,传统文化频频“出圈”。
壁画上的飞天伴随敦煌乐声轻盈起舞,来往行商在丝绸之路上熙熙攘攘……2021年7月23日,“遇见敦煌·光影艺术展全球首展”在北京开幕。作为中国原创IP,此次展览以200余幅常沙娜、鲍营等艺术大家重绘的敦煌壁画作品,通过48台高清投影打造了一座全沉浸式光影世界,通过动静结合、虚实相宜的数字光影展陈方式,带领观众走入光影时空隧道,穿梭于过去与现在,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当下隔空对话。“这是我们致力于让文物‘活起来,以现代科技手段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尝试和探索。”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金生表示。
2021年6月12日晚,依着四六骈文的铺排创意,河南卫视继年初推出《唐宫夜宴》后,再出“爆款”——一段水下中国风舞蹈视频《洛神水赋》火爆全网。传说中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神采,通过水下舞蹈的形式展现出来,颇具中国风的配色、水下舞蹈的新奇观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形式完美结合,焕发出不一样的生命力。
在我国5000年文明史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灿若群星、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是当代社会中传统文化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近年来,传统文化不断寻求新的话语表达方式和内容呈现形式,信息化、数字化给传统文化的重焕生机提供了契机,使得传统文化能够以一种更加新颖的方式呈现。
新鲜的呈现
以往一提起传统文化、传统手艺,在不少年轻人的印象中总是古老的、敬而远之的,缺乏足够的亲近感。然而,近些年来,传统文化打破了过去的刻板印象,变得时尚、惊艳,比如颇有人气的故宫文创产品,唯美有创意的焰火艺术等。
文化产业通过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实现互动体验式娱乐,激活了产业链条,传统文化借助这一趋势,一些优质内容逐渐发展成为现象级的“创新派”文化产品,传统文化因此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逐渐“出圈”。
回顾近年,从故宫文创变身超级“网红”,到《中国诗词大会》等综艺节目的持续热播,再到《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国风动漫”创下票房奇迹,优秀传统文化一次次以鲜活时尚的形式绽放光芒,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和认同,“圈粉”无数。
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相遇,塑造出崭新的文化产品,带来丰富别样的文化体验。2021年以来,有关传统文化的产品更是受到了不少人关注。
牛年春节期间,《典籍里的中国》一经播出,迅速引发广泛传播,成为现象级产品。这个把中国典籍通过创新的电视形态展现给中国观众的节目,可以说是把典籍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和独到的电視“综艺”成功地结合起来,让典籍的魅力通过电视综艺的形式对普通的观众做了独到的展现,让综艺别开生面,传递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密码,同时让典籍获得了一种从书斋和学术研究的视野之外的独到的观照。
同样是在春节期间,以河南博物院陈列的唐俑为原型创作的舞蹈《唐宫夜宴》走红网络。传统历史文化的内核加上科技赋能的视觉效果,《唐宫夜宴》以创意新颖的方式唤醒了传统文化本来具有的魅力。
除此之外,敦煌研究院于春节期间在“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上推出“点亮莫高窟”功能,利用移动数字技术和区块链技术,首次在线上重新呈现1000年前莫高窟的点灯夜景,在网络空间复原了莫高窟燃灯民俗。事实上,这是“云游敦煌”小程序在2021年的首次功能升级。在“云游敦煌”小程序上,人们不仅可以近距离欣赏精美的敦煌石窟壁画、彩塑、石窟建筑,还可以参与多种形式的互动活动,这些数字化手段都为“活化”敦煌提供了新途径。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传统文化实现了以不同的形式传播、发展以及传承。
对此,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在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表示,文化遗产保护是永恒的,现在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传承以及创新。在信息化时代,尤其要利用好新技术。我们有影像的手段、数字的手段,可以进行远距离、超时空的传播,为传承保护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盘活优秀传统文化IP
“文物激活”是2021年“杭州奇妙夜”的关键词。2021年的奇妙夜将文化旅游与博物馆、数字经济等有机融合,邀请了甘肃省博物馆、苏州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等12家博物馆以及近200家本地企业参与。在3天活动时间里,参观者不仅能够看到每家博物馆的代表性文物,那些凝聚了现代艺术品灵感和穿越千年文物的文创产品,同样吸引了众多热爱文博的人。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丝绸之路的骆驼、铜灯和铃铛杯,良渚玉琮王,南宋官窑青瓷……这些脍炙人口的文物为现代艺术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赋予了冰箱贴、扇子、笔记本等日常用品新的意义。
中华民族从5000年绵延的历史中走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宝藏,且拥有海量尚待挖掘的价值点。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活化的新形式发扬其深厚内涵,涵养中国精神,滋润现代人生。
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就要寻求文化传播新的出口。将传统与现代文化进行融合,运用新的传统文化IP化创作与传播模式,探索对传统文化新的表达手段,逐渐成为业界共识。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范小青带来了关于以科技+文化推动传统文化资源IP化的提案。范小青认为,“中国式IP”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思路和方式,否则只能跟在国外模式和经验之后,一直处于落后地位。她建议要引入“新文创”的核心理念,运用数字化手段推动传统文化IP化,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文创IP的开发正是利用年轻人喜爱的传播形式,重新呈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将传统文化进行二次演绎,不断体现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科学价值,并且不断融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当中,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如今,依托馆藏资源,开发集审美、文化和实用价值为一体的文创产品,将文化资源激活转化为可开发资源,已经成为许多博物馆的共同选择。数字化趋势无疑加快了这一过程的速度和效率。
目前,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敦煌研究院、河南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馆等博物馆广泛开花,文创产品开发队伍不断地扩大,引领了国潮消费的新时尚。随着国潮的崛起,涌现出一批依靠传统文化打造的优质IP。无论是景区“标配”故宫瑞兽、乐山大佛灵宝塔、玉渊潭樱花等网红文创雪糕,还是2021年走红的黄鹤楼诗词瓶……盘点近年来备受大众追捧的热点,大都与中国传统文化IP产生深度的连接。
文创产品之外,聚焦当下文化旅游消费市场,IP同样是绕不过的关键词,超级文旅IP的打造将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中国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相遇,带来不一样的文化体验。近年来,如何将传统文化完美融入到现代旅游项目,做到既有内涵又接地气,既叫好又叫座,是旅游人当前思考的核心问题,对此不少国内主题乐园尝试打造中国传统文化IP项目。
2015年,华强方特推出“东方神画”系列主题公园。东方神画的重点项目《女娲补天》,通过故事改造、视觉设计、科技手段三大创意阶段,采用虚实景结合、动感车辆等技术手段,打破传统影视的第四堵墙,实现了游客以主人公的身份加入项目剧情中的创举。
而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里,北京欢乐谷上演的光影秀总会吸引不少年轻人慕名前来“打卡”。在名为《奇幻东方》的幻影秀中,通过多媒体数字技术与光影科技深度结合,观众可以看到古老的东方神韵的具象呈现:小舞狮在亭台楼阁、层台累榭间穿梭跳跃,经历疾风闪电。一条古老与悠久的巨龙,在昨天与明天之间,奔腾与翱翔。水墨风的徽派小镇,重重似画,曲曲如屏,散发着东方古国独有的魅力。
传统文化既是厚重的,也是亲切的;既是悠远的,也是身边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个性化的。岁月的洗礼,把曾经的潮流文化,沉淀为如今的经典传统。打通传统与当代、民族与个性化的“任督二脉”,是“解锁”传统文化,做好文化传播的关键所在。幸运的是,借助科技发展,传统文化穿上了时代的“新衣”,以更多元、更贴近当下大众审美视听的方式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