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锅具演变材料与工艺探析

2021-09-15徐令

东方收藏 2021年9期
关键词:传统

摘要:从古至今,釜作为一种改变人类饮食文化的重要工具,存在于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人类进化过程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对传统中国釜材料与工艺的发展进行宏观的研究,对传统锅具釜的制作工艺与使用材料进行分析整理,总结分析各时期釜制作材料种类、工艺、功能等,从中揭示在中国饮食器具历史演变过程中,釜的重要发展意义以及使用材料与工艺的历史更替演变。

关键词:传统;锅具;材料与工艺

釜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炊煮粮食的使用器皿,它的出现是人类从茹毛饮血的饮食到炊煮粮食的历史转折点。《论语》:“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古文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记载,釜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使用器具。釜的材料在不同的地区具有一定相同的特点,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经行了演变,从釜到锅,器物本身形态、材料、工艺、使用方式上有了差异。

一、传统锅具材料之夹砂陶材质

先秦时期陶釜的胎质主要以夹砂灰褐陶材质为主,灰褐陶、黄褐陶、泥质灰褐陶也存在于陶瓷器物中。陶釜使用夹砂类材质,与陶釜烧制及使用方式有关,釜、甑、盆作为完整一套的炊器,陶釜本身在使用过程中与火直接接触,所以对于材质的要求需要耐热性高,夹砂后对于泥质灰褐陶进行材料物质的改良。东周时期侈口深腹圜底横行绳纹陶釜的制作过程由加入的粗砂到春秋加入经过过滤后的细砂,陶釜的质地越来越细腻,材质之间的缝隙越来越小,陶材料加热成型越来越坚硬(图1)。陶釜以手制为主,手工制作的陶釜外壁粗糙,表面纹饰以绳纹为主,器型单一。此时期陶釜多为侈口、束颈、鼓腹、圜底的造型,纹饰主要有细绳纹、方格纹等,造型的丰富以及纹饰的增加,反映出先秦时期陶釜文化发展路径低谷逐渐上升的趋势。

先秦时期旧材质的改良到新材质的产生,人类对生活用具的制造逐渐走向系统化、专业化。釜多为圆腹,侈口,外折沿,这是釜多年发展下来最具特色的形态,随着社会的不断完善,青铜文化不断发展,在生产生活中铁器、漆器和瓷器也不断发展,思想领域,西汉儒家思想的确立,使得器物造型方面更加的朴实无华,更具亲和感。釜的制作材质由陶釜向铜釜转变。从秦朝出现的泥质陶釜到汉代铜釜,釜一直是人类生活用具中最为重要器物之一。

二、传统锅具材料之青铜材质

新石器时期釜就得到了人类的认同,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大量的使用,到了商代陶窑烧制工艺日益成熟,出现了少量的铜铸品,直到汉代,青铜釜普遍用于人类生活中。青铜釜相比陶釜,材质更加的坚硬,非常牢固,不易摔破,更加耐用。

此时期青铜釜形态较为规范,如汉代敛口斜直腹平底铜釜结构保留短颈、圆腹、圜底,但肩部铸造一对立耳,耳朵是圆条状环形(图2)。青铜釜的制作工艺为器身两块范合铸,由于工艺不够成熟,浇铸时会因为范错动,容易造成器物器型不标准。河南淇县杨晋庄村、小屯子高城子等地出土魏晋时期铜釜,均为生活用品中的炊煮器,小屯子高城子出土的青铜釜形态与河南淇县杨晋庄村有所差异,小屯子高城子陶釜形态为直口、溜肩、折腹、腹中四围有扁沿凸出,底部为小平底,其材质为青铜铸造,是魏晋时期的炊煮器之一。青铜釜不仅用于制作食物,并用烧酒使用,使用功能更加广泛。青龙满族自治县土门子村出土的金代烧酒锅,器物通高41.6厘米,整体分为两部分套合而成,下体为半球形的甑锅,高度26、口径28、腹径36厘米,腹中部四围有环鋬,口沿双唇有凹槽,主要用来汇酒。整个器物制作精致,功能性极强。其烧酒锅为铜制品,相较新时期与汉代的青铜材质杂质含量越来越少,材质更加优良。主要功能从煮食食物转变为专用的烧酒器具,使用途径更加的明确。半球形甑釜与东汉的带环鋬铜釜的风格形式相似,具有东汉铜釜的风格特色,体现了文化、工匠技艺的传承性与继承性,取精华去其糟粕的创新精神。现藏于吉林市博物馆的铜釜,其材质主要是黄铜,杂质相较其他朝代更加少,陶釜的肩部造有一对竖耳,有利于将釜吊起进行煮食食物,在出土铜釜中存在铁丝,这也正是对它使用方式的认证,器型敛口、侈沿、平底、鼓腹,鼓腹增加了器物的容量,器物的实用性极强,铜釜的使用方式和传统的使用方式相同,大部分是将釜置于灶上,上方放置甑可以进行蒸煮食物,功能性极为科学。此器物主要流行于金代,从器物的演变中不难看出金代受宋代文化、造物的形式影响很大。

三、传统锅具材料之铁质材料

“禁南越关市铁器。”自汉代起,铁釜逐渐盛行,并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其器物形态分为两种,一种为鼓腹、平底、腹部装饰为一道凸棱,釜壁无纹饰,整体摒弃了大量纹样,较为简约,具有亲和感。铁质材质经过岁月的腐蚀表面粗糙,圆腹平底釜在形态上与之前的陶釜、青铜釜出现了差异,底部由圆底变为平底,是否由圜底变为平底是因为使用方式由炊煮食物变为放置食物。第二种形态为侈口、束颈、圆腹、圜底,腹部一周饰有弦纹,其功能为蒸煮器,与之前的陶釜使用方式相同,将其置于竈火之上,釜上放置甑,甑上放置盆(相当于盖),这三样器物共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炊器,侈口短颈的特点加强口部的承受能力,利于整套炊器的使用。

四、传统锅具材料之银质材料

唐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唐代定居长安,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造就了唐代的繁荣。将炊具作为“锅”来称呼从唐代开始,直至宋辽时期“锅”的叫法取代了一系列炊具的叫法,并形成了成熟的形制,并一直使用到现在。

唐代盛行使用银器,自汉代以来,金银器除了显示身份地位还被认为有利于使用者身体健康、延年益寿,但主要集中于有权势地位的上层社会,所以出土的唐代器物做工精巧,制作的工艺及表现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美感,唐代双耳银锅出土于西安市何家村,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银锅形态为平底侈口,腹部向外鼓出圆台四围,锅唇部有与锅平行的双耳,双耳上立有环状把手,双耳部分制作工艺为焊接,银锅整体素面没有过多的纹饰,简洁朴素,银锅锅体的制作工艺为锤击成型(图3)。锤击成型的工艺源于西亚地区,由于唐代外交的原因,使得唐代的技师学习到制作工艺,原始的制银工艺得到提高。银锅的锅底逐渐从圜底变为较平的平底,主要为了方便放置银锅,圆底或小平底的锅放置时面积小,放置不稳,从这个角度不难发现人类为使用器物创造的科学性。

五、结语

中国器物釜材质的形式语言丰富多彩,其记载着中国历史时代对于自然界物质的有效利用,古代人类制造的器物主要以实用为主,体现了人类手工制作的创新性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传承性。中国器物材质的相互联系不仅有纵向的传承,也有横向空间的流动。釜作为古代锅具,其器物记载着不同时代的选材以及对于器物外形设计的发展变化,材料的种类与器物形态也存在一定的规律性。釜在不同材质器物之间的转移,有纵向延展、横向的传承、隔代传播几种方式。这种传播与交流使得中国器物釜的造型样式、材质内外循环、相互影响。

(作者简介:徐令,单位:常州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光永.陕西宝鸡市茹家庄东周墓葬[J].考古,1979(05):408-411+482.

2.孙秉君.宋远茹.张昀.西安北郊一号工程Ⅲ区13号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2(01):13-15.

3.河北省青龙县出土金代铜烧酒锅[J].文物,1976(09):98-99.

4.吉林省文物志编修委员会编.吉林市郊区文物志[M].1983.

5.熊昭明編著;广西对外文化传媒中心编.汉风越韵[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6.王琥编著.中国传统器具设计研究 卷4[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7.郑鑫.李丽主编.中国设计全集 第11卷 餐饮类编 厨具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猜你喜欢

传统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Task 7
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求制衡点
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节选40式)(二)
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节选40式)(一)
少年力斗传统
异国新年前夜的奇葩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
漫谈写意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