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香炉的材质发展研究
2021-09-15肖汪冬
摘要:印香炉作为古代文人书房中的雅器,历来受到追捧,随着大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研究,印香炉又重新进入大众视野。本文在梳理印香炉的发展过程中,试图理清印香炉与各时代社会、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印香炉本身的材质与工艺的发展,以期能够理解印香炉作为文房雅器的原因。
关键词:香文化;香篆;印香炉;材质
资助项目:南通市市级科技计划:南通地区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研究-以香炉造物为例(JCZ19074)
中国用香历史悠久,其核心功能主要有实用功能和精神功用两个方面,如有祛晦除虫、取暖熏香、敬神礼佛、陶冶性灵的功用。而焚香离不开香炉器具,中国香炉种类繁多,有精美的陶瓷香炉、精致简雅的金属香炉等。铜炉的发展与古人焚香的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也体现了香文化在日常生活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纵观香炉的发展,印香炉作为熏香的一种特殊品类,其产生与演变与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有着莫大的关联,并非是一蹴而就,最终于晚清发展而成,为文人墨客所喜爱收藏。
一、香文化与焚香方式
中国的香文化历史久远,焚香的习俗普及而广泛。商周时期焚香在宗庙中进行,有着宗教的色彩,拌和燃烧香蒿、油脂和黍稷或是燔烧柴木,以供奉神灵,寄托美好愿望。中国古代的用香除了祭祀外,另一种用途就是生活中的辟晦除湿除虫。春秋战国时期,大多采用植物香料制成香囊佩戴、熏衣,而后使得香囊成为生活日用品。中国的古人品位和社会等级影响着自身以及周边环境所散发的气味,也使得贵族与普通民众都会佩戴香囊或是插戴香草。
随着时代的变迁,焚香或者熏香难以满足贵族与文人阶层的需求。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畅通,外来香料的传入,新的焚香方式的诞生,采用碳火上加热香料,使其散发香气,营造适宜环境。另外,古代的香文化很多都与宗教密不可分。僧侣的生活简朴,身心清净。除了研习经书古籍提升自我修养,他们还需要更多的生活趣味与感官体验,以丰富他们的生活并提高生活的品位。有不少僧侣在书法上有所造诣,为印香炉的雏形产生奠定基础。他们在佛事、诵经等方面需要计时,将植物香料碾成粉末状,再用香料作成篆书或是梵文图样,点燃用以计时,同时焚香过程也有敬神礼佛的精神功能。随着香文化的发展,香炉的器具随着焚香的方式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香印也给焚香增添了文化气息,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香炉上的仿古与器具表面纹饰美好寓意,同时也在焚香过程增添了操作的情趣,为后续在民间传播,尤其是文人士族阶层的传播奠定基础。“闲坐烧香印,满户松柏香。火尽转分明,青苔碑上字”,王建的诗句中其实与宗教无关,体现的是文人闲坐时,燃烧香印,给生活增添乐趣。
因此,推测印香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1.宗教的流行与发展。随着佛教的全面繁盛,除了寺庙中的焚香礼拜,日常的焚香也是与神灵沟通的重要方式,印香中的“梵文”更能体现他们的虔诚。当然,在宗教活动中计时的印香逐渐传入世俗,给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带来生活的新乐趣。2.贵族、士大夫、文人对焚香的新需求。进入唐代,社会经济进入全盛时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稳定。唐人日常生活中通过焚香改善生活环境,保持家居环境的芬芳,同时,文人还通过熏香保持宁静的气氛,在长期的焚香发展过程中,他们需要更具特色和情趣的焚香方式,印香满足了文人墨客的新需求。另外,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印香炉的发展。瓷香炉的繁荣与发展使得焚香的方式趋同,而与带有情趣的印香形成对比,更促进打香成为一种新职业,更能够满足社会貴族猎奇心理,促进了印香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当时的印香炉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只是打香的方式成为了新潮流。
二、印香炉的发展
瓷制品已经渗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逐渐代替了漆、木、竹、陶、金属制品,显示了瓷制品胜过其他材料的优越品质,也预示唐宋瓷器的光辉前途。从另一个角度看,瓷器的繁荣,在生活中金属制品必然发展缓慢,使得金属加工出现倒退的现象。但是,当时的社会动荡,文人在盛行玄学的社会风气下,虽陶瓷器皿在生活中盛行,但也没有能够阻碍文人墨客对于金属器皿的喜爱,找寻慰藉心灵的寄托之物。
以青铜铸造生活用品,在中国素有传统,随着金银器、漆器尤其是陶瓷器的发达,青铜器的地位也在逐渐降低。据文献,在现代出土的金属香炉中,汉代200多件,而魏晋南北朝大约28件,可见铜器的地位下降较明显,但是金属香炉在工艺美术中仍然有一席之地。当然,在隋唐时代,铜矿产量有限,铜器的生产主要集中在铜镜、铜像、车马配饰等,其他日用品铜器较少,且大多素面无装饰。虽然铜器无法满足统治阶层及贵族对奢华生活的追求,但金银器具的发展,一定程度促进金属器具的缓慢发展,也为金属雕刻技术奠定基础。
虽然金属器具发展缓慢,但是香文化一直在传播盛行。在唐时期,篆香早已盛行。起初,篆香是用香粉铺成线条或文字,点燃后寺院中用于诵经计时的方式。到了宋代,香印是在香盘上用香模打香,其形似烙饼用的平底锅,点燃后加盖,如图1,使得缕缕烟从镂空盖上升,造型较笨拙,器具较散落。宋洪刍《香谱》中这样描述:“镂木以为之,以范香尘为篆文,燃于饮席或佛像前,往往有至二三天径者。”其所用香模大都以木制为主,非镂空。其主要原因是唐宋铜材质紧缺,木制能够精于雕刻,便于控制篆书的宽度和造型图案;木制材料相对于金属材料易得,便于成型,成本较低。
明清时期的宣德炉,为后世的铜香炉开辟了新天地,铜器又成为生活中的典型器具了。明代的“香篆”已用金属铜制作,其在造型上变得小巧,便于文人的收纳和收藏;另外专门的打香模具逐渐变篆刻为镂空铜盘,简化了焚香的操作。此时的能够称得上印香炉的器具较少,大多无特色,很难被人记住。到清代后期印香炉的发展达到顶峰,有不少传世的精品,比如铁生、丁氏印香炉,如图2、图3,逐渐成为文人津津乐道的器具。此种转变主要还是和当时的刻铜技艺和器具的改良创新分不开的。
1.刻铜技艺的发展
金银价格较昂贵,对于文人墨客而言,更愿意选择价格较便宜的铜材质制作香炉,同时通过表1数据对比金银铜铁的硬度,金与铜硬度相差无几,容易在器具表面刻铜装饰。刻铜源自于錾花,錾刻技艺在战国时期就已经相当成熟,尤其是在唐宋时代,金银器盛行,其上的装饰较多,也使得錾花装饰更趋于精细。在明清时期,铜器重回日常生活,使得錾刻日渐成熟,刻铜独立出来成为一门艺术,是在非铸造铜器上表面装饰艺术的重要手段。
在器具的设计生产过程中,文人墨客与士族贵族逐步参与其中。由于他们的社会地位、文学艺术修养等方面的影响,也使印香炉上的装饰表现力提高了。如图4,有些印香炉采用名人绘画装饰,或是选择当时社会流行的装饰刻铜,使得印香炉成为文人墨客珍爱的文房雅品。在现在仅存的十几个清代印香炉中,丁氏印香炉造型各异,其表面装饰有书画錾刻,体现了丁月湖能文能画、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特别的审美情趣。
2.器具的改良与创新
印香炉是在前人的经验上进行改良,一物一器,多样的外观造型,满足不同场合的使用,避免了宋人根据不同大小的铜盘选用合适香模。不同的外形,配有固定造型的香模,简化了使用的流程,便于收纳整理,适宜文人收藏品评。
另外在文化上,魏晋南北朝玄学的兴起与发展,唐代佛教的发展、宋代理学的盛行以及明清文学和艺术繁荣,使得香文化得到了发展,文人和士大夫阶层推动了香炉造物的发展。他们在世俗生活中追求生活的品质,寻求精神的信仰和寄托,而香文化给他们精神的支撑,他们推动香炉的设计与发展。
三、总结
器因艺饰,物因人贵。器具的發展离不开生产技术的积累,尤其是装饰技术,印香炉的发展与刻铜技术成熟有着必然的联系。当然,印香炉的起源与发展经历漫长岁月,最终在清代得以为人们所喜爱和收藏,由于香文化与香炉造物文化让文人谈古论今,焚香更能够给他们以情感寄托;焚香的过程,通过印香增添不少情趣,也为不少文人墨客打发时间提供了更多的方式。焚香能够改变书房的环境和气味,有助于其静心、心情的愉悦,香炉在使用时所营造的意境,是使用者寄托的情感和美好愿景,贵族阶层的喜爱对香文化的推广和传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简介:肖汪冬,单位:南通职业大学,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工业设计理论)
参考文献:
1.全唐诗,册九[M].上海:中华书局.
2.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
3.尚刚.隋唐五代工艺美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4.闰土.妙品印香炉[J].收藏·拍卖,2016.
5.扬之水.香识[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