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受降纪念坊探析
2021-09-15杨王慧
摘要:在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七里桥,矗立着纪念抗战胜利的标志性建筑——受降纪念坊。它落成于1947年8月30日,后经1985年与2010年两次复修。其四柱三拱门的造型宛如一个血字,坊上的题词题联以及坊记碑上的文字向世人宣示着抗战胜利受降的历史。本文试图从受降纪念坊的兴建复修过程、题词题联解析与考证三个方面深入探析,解析其深刻内涵和意义。
关键词:革命文物;芷江受降;文化地标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17日,芷江被确定为中国战区总受降地。8月18日,中国政府在芷江成立日本投降签字典礼筹备处。8月21日,日本降使今井武夫一行8人飞抵芷江代表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1947年国民政府为受降立坊并批准芷江建受降城。1947年8月30日受降纪念坊在中国战区受降地芷江七里桥落成。1992年芷江县再次推动受降城建设,历经30余年举办五届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2021年2月3日,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向全球公告,中国芷江获准成为国际和平城市。芷江成为全球追寻和平之旅、沐浴和平阳光的圣地。
一、两次受降城建设
1947年“流产”的受降城与为受降立坊。芷江县档案局民国档案1-2-633号芷江受降城设计草案内容记载了1946年6月25日,湖南省参议员唐振之、李连章提出《提为纪念受降大典请建芷江受降堂,以垂久远而壮中外观瞻》之议案,以参议字71号公函呈请当时的内政部门,内政部门再函国防部门议复,国防部门准此函复。修建芷江受降堂的理由为:“芷江雄踞舞水上游,绾毂滇黔孔道,山明水秀,代有名贤,抗战军兴建筑机场,设立学校,为政治文化之重镇,而雪峰山战役,奠定全盘胜利之局,芷江名声更蜚声遐迩,泪乎敌寇服,又成为结束战事之受降名城,巩固民族复兴之基础,尤属史无。”1946年芷江拟建受降城,在受降地点七里桥磨溪口旁建5400市方丈(90亩)受降公园。湖南省政府设立了城乡兴建委员会,主管战毁城市恢复、纪念地建设,后由于种种原因告寝。所拨受降公园款项抵芷已寥寥无几,仅建了受降纪念坊一座。
1985年“修反侵略之碑”与重建受降城。上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修改教材,将侵略中国改为“进入”中国,并且到靖国神社参拜法西斯亡灵。1980年湖南省政协委员(原芷江师范教师)杨谋堃与芷江县人大会议代表提案,要求修复受降纪念坊。1982年,国家文物局传达了邓小平同志一条指示:“日本修侵略之碑,我们就要修反侵略之碑。”湖南省文化厅文物处根据这一指示精神,拍板同意芷江复修受降纪念坊的请示,并拨款15000元为复修专款。修复依据是按照1955年芷江艾尔特照相馆摄影师张晓峰留下的一张照片,加上原始文物(芷江受降纪念坊记碑,国家一级文物)和口碑资料。芷江县委提出“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尊重歷史,顾全祖国统一大局,受降纪念坊恢复原状,保留原规模、原题词题名,但在质量上要比原来坚固,争取修好一点”。该坊1983年动工,1985年落成。题词题名石板采用旧志称为“紫袍玉带”的“明山石”。1993年8月芷江启动受降城建设。
二、两张落成照片还原受降坊题词题联全貌
2008年3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馆长吴建宏在芷江民间征集到了一大一小两张受降纪念坊落成当日的黑白照片。通过比对发现1985年修复的受降纪念坊,与新征集照片在高度和体量上稍有出入,原坊有高约1米的台基,其上还有方形水泥围栏立柱并有铜链相连。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委托中国文物研究所专家组历时一年半编制完成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维修方案》,并通过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的评审。国家文物局[2010]98号文件明确批准同意修复受降纪念坊。
2008年芷江民间出现的受降纪念坊原始黑白照片经鉴定均为国家三级文物。2010年修复的受降纪念坊采用现代扫描技术对题词题联进行了高精度还原,上刻有国民政府军政要员题词题联共12件,均为其手迹。这两张照片的现世,为受降纪念坊复原及进一步研究芷江受降,挖掘、整理和平文化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受降纪念坊考证与两点推想
受降坊的考证与勘误。1985年复修的受降纪念坊,囿于条件,复原依据是坊记碑文、一张正面照片和走访采集口碑。复修图纸是芷江建设局设计师张诚所绘。图纸只绘制坊体,坊体高度8.5、宽10.6、中拱宽3.5、两侧拱宽1.5、厚1.2米。题词题额除正面有照片佐证外,基本上是芷江罗旧镇卫生院医生杨鸿勋(已故)提供的。杨鸿勋还证实,坊柱上全是对联。
2010年复修中因有正反两张照片佐证故而将1985版坊上的差错进行了纠正。一是受降纪念坊的体量,由中国文物遗产研究院专家组重新编制维修规划的坊通高11.52、宽13.37、厚1.4米,四周建有民国风格的护栏,坊上题联、题额均为当年国民政府要员手迹。二是题联与落款经笔迹鉴定勘正了旧版谬误。1985版坊在修复中认为正面题额“受降纪念坊”为时任芷江县长的杨化育所题,此观点在2010版坊上予以否定,落款预留空白。西拱额“武德长昭”1985版落款孙科,2010年更正为李宗仁题。东拱额“布昭神武”85版落款为于右任,2010年暂时预留空白。正面侧联1985年回忆为李宗仁所题的“得道胜强权百万敌军齐解甲,受降行大典千秋战史纪名城”,2010年经考证为孙科所题。背面首额“万古流芳”勘正为“蔚为国光”。中联“名城首受降实可知扶桑试剑富士扬鞭还输一着,胜地倍生色应推到铜柱记功燕然勒石独有千秋”为何应钦题,在复修过程中舍去。2010年勘正为“ 水明山祥启中兴永志受降三楚地,国家民族奋平外患还期耀德五洲盼”落款为王东原题。背面侧联因散失,1985年复修,预留空白的题联为“我武自维扬沧海依然归禹弓,受降昭盛典神州从此靖烟尘”。东拱额“名垂青史”居正题和西拱额“气贯长虹”王云五题,经过勘误为“光昭史绩”和“丕震天声”,落款有待考证,暂留空白。
受降纪念坊和待考证的题词出自何人之手?题额“受降纪念坊”2010年复修时,排除了芷江县长杨化育题写的可能性。正面以及背面没有考证出来的落款应在军政界相应级别中去进一步考证。至于修复中暂时舍去的何应钦联,笔者认为根据第一次复修走访见证者回忆坊四柱皆有联。推测何应钦对联或在内侧。
坊记碑文的下半部分会记录些什么呢?坊记碑文历数日寇侵华罪行及狼子野心,记载了日寇“袒服请降”原因、事实及时间。笔者大胆推测,下半部分是讲述1945年芷江受降缘由和修建受降纪念设施的意义。笔者在众多历史档案、史料中找到一段文字可以匹配上半部分,“芷江雄踞 水上游,扼湘黔之要冲,贯西南之屏障。亘古以来,即为战路必争之地。抗战军兴,中枢播选,此后方重镇,一蹴而为陪都前卫。雪峰山之捷,使全盘胜利之局,于以奠定。芷江之名更蜚声遐迩,其重要性,史堪与史丹琳格勒。东西挥映矣,洽乎广岛一击,日阀胆裂,洽降专使,海外飞来,芷江又成为结束战事之受降名城。和平曙光,远照寰宇,当此之时,何总司令节钺莅止,中央要人连翩而来,盟国将领济济一堂,云腾露集,诚有史以来未有之盛事,兹为纪念此旷古大典,因请确定芷江为受降纪念城,以昭来兹,而壮中外观瞻。”
受降纪念坊朝东而建,寓意日本是从东方而来向我国投降。四柱三拱门的血字造型凝聚着3500万中华儿女为抵御外侮奋勇前行的热血。芷江受降纪念坊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见证,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标志性建筑。受降纪念坊默默矗立,无时无刻不提醒着世人:和平是全人类共同追求。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它将不断激励中国人民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作者简介:杨王慧,单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物宣传、抗战史)
参考文献:
1.徐万君主编.芷江——抗日战争胜利的见证.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7,154-155.
2.向国双主编.芷江受降.419,江柏永.芷江受降坊复修记略.岳麓书社,1997,8(一).
3.湖南省参议会会刊1946年(第二次大会特刊)10,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