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硬咬合桩工艺在复线船闸地连墙接头截渗处理的研究

2021-09-15翟寒科胡春辉

居业 2021年8期
关键词:支护桩船闸围堰

翟寒科 金 磊 胡春辉

(安徽中兴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11)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大力发展,水运航运发展迅速,原有的水运船闸不能满足现有航运运能要求,在原有船闸周边再次进行改建扩建复线船闸、三线船闸等,耿楼复线船闸上马顺其自然,复线船闸因场地受限、离运行船闸较近、基坑开挖深度大、截渗要求高等特点,基坑的稳定性问题尤为突出,确保基坑稳定截渗又是关键,基坑截渗是船闸施工建设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1 船闸概况

复线船闸位于枢纽一线船闸左侧,布置方式与现有的一线船闸基本一致,上闸首参与防洪。两船闸纵轴线相互平行,轴间距为55.36m,上、下闸首顺水流向长均30m,上、下闸首为钢筋混凝土整体式结构,人字门型,上闸首底槛高程为24.00m,下闸首底槛高程为20.50m,闸首两侧设输水廊道。船闸闸室采用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倒“Π”型结构,底板顶高程20.50m,底板厚3.0m,采用分散式输水系统。复线船闸闸室尺度240m×23m×4m,一线船闸闸室尺度130m×12m×3m。引航道采用不对称布置,上、下游导航墙长均为60m,辅导航墙以圆弧线形与一线船闸辅导航墙连接。

2 基坑及截渗情况

船闸基坑东西向长度457m,南北向宽约112m,原地面高程34.5m,基坑底高程上闸首17.0m、闸室17.5m,下闸首16.0m,基坑最大深度18m。基坑北侧为现状岸坡,坡顶高程约35m;南侧为现状船闸,西侧(上闸首)、东侧(下闸首)均分设土围堰,围堰临水侧设钢板桩,背水侧设钢管桩,围堰顶高程36.86m(上闸首)、36.66m(下闸首)。与一线船闸侧采用双排支护桩作为支护体系,基坑周边采用高压摆喷墙工艺,高压摆喷墙设计底高程7.0m,设计顶高程32.0m,设计间距120cm,基坑四周封闭,支护桩与高压摆喷墙施工完成后进行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对原有截渗体系进行了局部加固措施,在原有截渗措施的基础上,增设了混凝土截渗墙,底高程为7m,顶高程为28.5m~34.5m,布置范围临一线船闸侧及上下游闸首侧成C字型,临提防侧闸室范围240m未进行布置。砼截渗墙和现有灌注桩结合处采用三排高压旋喷桩截渗补强,上游侧砼截渗墙墙后布置两排压密注浆,截渗墙和上闸首之间的导航墙墙后布置三排压密注浆。

2018年9月21号上午06∶10左右。基坑发生管涌,位置如图1所示,出水口位于上游右岸辅导航墙位置处,进水口位于上游钢围堰钢板桩与老导航墙连接处位置,穿过砼截渗墙和现有灌注桩结合处三排高压旋喷桩截渗墙,当时上闸首基坑开挖高程17.0m,进行上闸首底板钢筋安装,基坑暴露有30d,管涌发生时上游水位32.6m。

3 发生管涌原因分析

3.1 围堰水头大

本工程围堰按10年一遇的标准设计,上游水位为35.86m、下游为35.66m,枯水期10月至次年4月,10年一遇闸上水位为33.5m,闸下为30.3m。基坑开挖最低底高程为16.0m,围堰水头差大,最大水头差大于15m。

3.2 基坑距一线船闸距离近

复线船闸基坑右岸临一线船闸,采用双排钢筋砼灌注桩支护,基坑左岸放坡开挖,上下游均采用钢板桩+钢管桩组合围堰挡水。右岸辅导航墙距一线船闸仅约30m,渗径较短,一旦出现渗漏现象,渗透破坏发展较快。

3.3 地质条件复杂

施工区域原为居民区,生活水井较多,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存在详勘无法探明的渗流通道等因素;受施工影响,存在地表水与透水层连通,仅依靠截渗墙截渗,对截渗墙成墙质量要求高。

3.4 一线船闸采用深井降水及多次地基处理后地质条件变化

根据地质检测结果,渗透破坏发生后,上闸首右岸过水通道内原土层结构已基本冲蚀流失,现状场地内大量堆积为施工时的水泥土块体和松散填土。已探明渗漏通道最深处在原旋喷墙至截渗墙与灌注桩结合部,底高程约7.0m,宽约6m,以下段宽度逐渐扩大,底高程也逐渐抬高。

图1 管涌通道走向图

4 管涌处理措施分析

根据检测结果,本次决定采用新的方案及工艺,咬合桩封闭现状渗漏通道,先在涌水通道处回填土方,在截渗墙与支护桩之间布置硬咬合桩,由硬咬合桩补强现状截渗墙与支护桩之间的缺陷。硬咬合桩直径1.2m,与原支护桩搭接宽度0.35m,搭接处墙体最小厚度0.9m。咬合桩与现状截渗墙、支护桩共同发挥截渗作用,确保现状缺陷处截渗墙发挥作用,形成截渗体系。

5 硬咬合桩施工工艺(全套管回转钻机)

该部位空间狭小,总长约6.5m。工程现状:两端为已建钢筋砼截渗墙,中间为两根钢砼灌注桩,在前期施工中,中间空隙处采用高压旋喷桩套打成墙。桩顶、墙顶已构筑形成施工平台,平台高程34.50m。

硬咬合桩施工前须浇筑完成地面导墙,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本次考虑对整个施工平台进行硬化,采用C30混凝土,厚度50cm,以满足施工机械架设及定位需要。施工桩时,一侧临空,需搭建施工平台。

6 工程重点、难点分析

6.1 机械设备施工作业面不足

本工程主要的支护修复及加固工程段基坑已开挖并被水体浸泡,原船闸外侧已出现坍塌,提供大型机械施工的工作面有限。全套管全回转钻机桩施工需要多台设备配合(100t履带吊、全回转钻机、反力叉及套管堆场),常规作业要求宽度不小于10m,长度不小于20m。因而本场地上闸道工作面狭小,仅可容纳一台全回转设备作业,套管堆场占地面积大,现有场地受限。解决场地问题是控制施工进度的关键问题。解决方案如下:

(1)将套管场地设置加固作业范围外侧,并配备机动性能较好的50t汽车吊,配合履带吊完成套管的吊装及拆卸。

(2)在上闸道东侧支护桩拐角处,搭设施工平台,拓展工作面。

(3)在上闸道西侧咬合桩范围采用碎石或砖渣回填,并往已有河道侧延伸搭设钢栈桥。

6.2 施工场地地基土松软易沉降

由于主要施工区域发生管涌及塌陷,且探孔已探明有多个空洞存在。场地支护桩外侧土体已部分流失,空隙多。全回转设备施工所用设备及配套均为重型设备,履带吊工作状态荷载达100t以上,全回转钻机在套管起拔过程中总上拔力(含设备及套管自重)等达到200t以上,如何确保地基土的稳定性,保证设备的安全是本工程的关键。解决方案如下:

(1)仍为空洞部位采用碎石或渣土回填,并用重锤夯压回填至地面以下1m。夯实后铺垫60cm厚小碎石。

(2)利用该区域已有多根已施工的支护桩及地连墙防渗体系,在现有地面上施作厚度不少于40cm的双层钢筋网砼板,并设加强连续梁。

(3)必要时塌陷区上部松散地层采用双液注浆加固处理。

(4)设备作业时需铺设厚度不小于25mm钢板以分散压力,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机器侧倾。

6.3 咬合桩导墙施工条件受限

由于咬合桩施工中需切割原有地连墙或支护桩,回转钻机切割过程中若无平衡压力,则易发生偏位。同时本咬合桩部位地层松软不一,施工中套管易发生移位。根据相关规范与咬合桩施工垂直及水平精度的要求,需施作导墙以确保咬合度并防止施工中偏位现象发生。本场地咬合桩部位有冠梁支护桩及地连墙限制,且需考虑施工平台的外扩要求,采取何种方式施作咬合桩、导墙是本工程的重要难点。解决方案如下:

(1)施作外扩于河道内的施工平台顶面应低于地面0.4m。

(2)导墙与场地采用钢筋砼及硬化,铺设导墙模板,预留咬合桩位。

(3)咬合桩范围内不设置砼梁。

6.4 已有地连墙、支护桩及钢护筒切割工程复杂

本工程共有4根全回转钻孔桩切割原有支护桩,2根桩需切割地连墙,2根桩需要同时切割支护桩及地连墙,4根桩需同时切割支护桩钢护筒、支护桩及地连墙。由于支护工程已施工近一年,砼强度高、钢筋直径大、数量多,尤其需要切割钢护筒切割作业难度极大,施工进度相对较慢,如何保证垂直度的情况下,快速完成切割是本工程的重大技术难点。

解决方案:根据以往多个障碍物清理项目的经验,可通过相关措施可达到提速、精准的目标。

(1)保证套管接头的密闭性,必要时可对孔内障碍物采用人工措施处理。

(2)套管刀头部位设置特制内刀扩大切割面。选用高强度耐磨性能好的国外刀头。

(3)现场堆放较纯的粘性土待回填备用,随时观测刀头的磨损情况,及时由填拔管更换刀头,重新钻进施工。

(4)咬合桩部位临近切割桩的素桩砼标号适当提高,以保证钻进中均匀切割护筒不发生偏移。

6.5 具有临空面桩基的施工及砼灌注

在咬合桩段共2根桩施工时基底以上部分已进入基坑内侧,即基底以上部分在临空侧为临空面。砼浇筑时将会流失至坑内,无法正常成桩,如何保证本咬合桩的顺利浇筑砼是一大难点。解决方案如下:

(1)将拟施工的咬合桩向基坑外侧移动,保证切割面位于基坑外侧,即保留砼保护层不少于20cm。

(2)在坑底以上部位临基坑侧的钢筋笼上设置半幅止浆措施。

(3)现有支护桩外侧的桩间处设置竖向支护体系,并在套管间采用特殊措施回填处理。

6.6 支护桩桩间土恢复及上闸首加固高喷桩的施工

上闸首右岸设计有加固高喷桩一排,由于支护桩间土在坑底以上部分均已流失,高喷桩施工中易形成二次破坏。桩间土需重新恢复处理后,后期抽水后才能不造成新的桩间土流失。如何保证高喷桩施工质量及减少破坏,桩间土形成有效支挡是本工程的一大重点、难点。解决方案如下:

(1)护桩基坑侧桩间部位设置竖向支挡结构。

(2)支挡结构与支护桩间采用填土、注浆等工艺,形成一定强度的支挡结构。

(3)基坑抽水前对现有桩间已有裂缝清理并填筑砼,并挂网喷射砼防护;坑内排水时,边抽水边观察边修复桩间防护结构。

通过20多天的咬合桩施工结束,达到规定强度,进行基坑降水,前期降水每天控制降水速率1m,边降水边观察周边结构稳定和渗水情况,降水至基坑底部,截渗体系达到截渗要求,周边结构稳定,船闸主体顺利施工,咬合桩工艺对地连墙与灌注桩接头处理可靠。

7 结论及分析

7.1 建筑物的承载力问题

根据勘察资料分析,复线船闸基础大部分基础均落于⑦层粉质壤土上,该层土强度较好,但透水性偏大,可考虑采用天然地基,若上部荷载较高,天然地基不能满足要求,亦可采用桩基,以⑨层粉质壤土为桩端持力层;船闸下闸首部位基础位于⑧层砂壤土顶部,该层强度较高,低压缩性,可作为基础持力层。

7.2 边坡稳定问题

上游引航道边坡高度约9.0m,边坡土层为②层、③层、⑥1层,边坡土层强度一般,边坡稳定性较好;下游引航道边坡高约13~14m,边坡涉及土层为②层、③层、⑤层、⑥1层,局部分布的⑤层粉质壤土,该层强度低,对边坡稳定不利,必要时可以缓坡处理。

7.3 基坑渗漏稳定问题

船闸基坑开挖高程在16.0~16.5m,⑧层承压水头在27.97~31.97m,⑧层顶部距建基面土层不足2m,施工时⑧层承压水可能会对基坑产生较严重的顶托破坏,考虑该层含水量较大,建议采用管井降水,必要时也可考虑采用连续墙或隔水帷幕隔离地下水,设计时宜与基坑支护结构统一考虑。

猜你喜欢

支护桩船闸围堰
供水泵站基坑排桩支护局部失效引发连续破坏机理研究
西北地区支护桩施工技术应用概述
交通运输行业十佳明星船闸揭晓
抗疫,在三峡两坝船闸水域
船闸
双壁钢围堰水上拼装与打捞复位技术研究
基坑支护桩结构土体受力变形机制、稳定性有限元分析及支护桩结构合理间距分析
大型充填沙袋在围堰中的应用及造价分析
高低异型刃脚钢围堰设计、侧卧组拼技术
水利工程施工中围堰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