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服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观察
2021-09-15郭宁
郭 宁
(漯河市召陵区人民医院,河南 漯河 462000)
后循环缺血是指后循环颈动脉系统出现供血不足,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动脉内形成血栓,导致大动脉狭窄或闭塞,临床常见眩晕等症状,严重者可能诱发危险事件[1]。中医学将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归于“眩晕”的范畴,认为病因以虚为本,因虚致眩,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眩晕的基本病机,病位在脑窍,由于气血不足或运行不畅,瘀血阻滞脑窍,失于濡养而发为眩晕。笔者运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38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8年10月至2020年4月漯河市召陵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共76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男17例,女21例;年龄43~73(53.2±5.5)岁;病程1~9(5.12±0.72)年。对照组男19例,女19例;年龄42~72(52.5±4.9)岁;病程1~9(5.42±0.65)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①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中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标准,且头颅影像学检查如MRI、MRA和(或)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②中医气虚血瘀型辨型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拟定。辨证要点:头晕目眩,无力纳差,眼花,面色苍白,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1.3 纳入标准 ①男女不限,年龄40~75岁,病程1~9年,无严重心、肝、肺、肾疾病,基础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经治疗控制稳定,有自主行为认知能力;②符合上述西医诊断及中医气虚血瘀型辨证标准;③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除后循环缺血外的其他类型的眩晕;②存在严重心、肝、肺、肾疾病;③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④精神疾病、认知功能障碍者;⑤对治疗药物过敏者;⑥不能配合临床治疗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予常规药物治疗。银杏酮脂分散片(江苏神龙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50670,规格:每片0.15 g),每次1片,每日3次,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130,规格:每片6 mg],每次1~2片,每日3次,饭后口服;并根据患者后循环缺血程度酌情予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及他汀类药物(瑞舒伐他汀钙片、辛伐他汀片)。疗程为2个月。
1.5.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处方:黄芪60 g,当归9 g,川芎9 g,桃仁9 g,红花9 g,赤芍15 g,地龙9 g。中药由本院中药房提供,1剂/日,水煎服,早晚分服,疗程为2个月。
1.6 观察指标 ①运用眩晕症状量表评分[2]评价眩晕程度,无眩晕计0分;轻微眩晕计1分;较重眩晕计2分;严重眩晕计3分。②后循环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采用TCD检测仪(Siemens Plus Versa,德国)检测基底动脉及双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③实验室指标: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④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
1.7 疗效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制定。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证候积分改善指数≥90%;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感,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旋转感,可正常生活和工作,证候积分改善指数≥60%;有效:眩晕或头晕减轻,仅伴有轻微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影响,证候积分改善指数≥30%;无效:眩晕和头昏沉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证候积分改善指数<30%。证候积分改善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1%,对照组为81.58%,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量表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眩晕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量表评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量表评分比较 (分,±s)
注:与同组治疗后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组 别治疗组对照组n 38 38治疗前2.32±0.33 2.41±0.37治疗后0.82±0.25①②1.26±0.28①
2.3 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 两组治疗后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增快,且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 (cm/s,±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 (cm/s,±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组 别治疗组对照组n 38 38时 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左侧椎动脉22.83±5.02 29.93±5.86①②23.01±5.23 25.62±5.36①右侧椎动脉23.54±4.85 29.73±5.61①②22.23±5.45 24.75±5.11①基底动脉25.34±5.72 31.65±6.21①②24.87±6.01 27.25±5.45①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 (µmol/L,±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 (µmol/L,±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组 别治疗组对照组n 38 38时 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总胆固醇5.02±1.32 3.96±0.78①②4.96±1.23 4.85±1.30①低密度脂蛋白3.11±0.56 1.92±0.48①②3.25±0.64 3.13±0.59①同型半胱氨酸16.34±3.72 10.65±2.71①②15.87±3.01 14.25±3.45①
2.5 不良反应情况 治疗组出现恶心1例,腹胀1例,均为一过性症状,继续治疗未再出现。对照组出现腹胀1例,心悸1例,亦均为一过性症状,继续治疗未再出现。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后循环缺血是由于椎-基底动脉系统对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段脊髓的供血不足而产生的眩晕[2],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因素,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抽烟、过量饮酒等不良嗜好、基础疾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糖尿病、心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5]。历代医家对于眩晕病因病机的论述颇多,如《血症论·阴阳水火气血论》曰:“运血者,即是气。”因此,气能行血,气血充盈,气机通畅,血液亦能正常运行;反之,气虚弱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筋脉失于濡养,可导致脉络瘀阻。《医宗金鉴》指出“瘀血停滞,神迷眩运,非纯用破血行血之剂不能攻逐荡平之”。故笔者认为眩晕病在清窍,气虚无力推动血行,导致血液瘀滞脉络,清窍失养发为眩晕。
补阳还五汤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具有补气、活血、通络作用,用于治疗气虚血瘀所致病证。清代王清任[6]制定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时黄芪用量为一二两,以后渐加至四两,而微效时,日服两剂,最大剂量至八两,相当于现在的240 g。故本研究方药重用黄芪为主药,气盛则血行,瘀去则络通,能够起到补气行血的效果;当归、川芎行气活血;红花、桃仁、赤芍配伍化瘀行血;地龙活血通络,善行全身,以行药力。诸药合用具有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之效。现代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作用机制包括促进脑血管新生、改善血液流变性、降血脂、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等作用。储利胜等[7]研究显示,补阳还五汤不仅能显著提高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肢体放置实验成绩,减少错步次数和缩短粘胶揭除潜伏期,而且能显著增加缺血周边区域血管生成和VEGF的表达。杨桦等[8]研究发现,补阳还五汤与西药联合可明显改善脑梗塞恢复期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各项指标,较单用西药常规治疗效果显著。凌爽等[9]认为补阳还五汤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液黏度和FN含量、改善血小板黏附性、增强纤溶活性、改善血小板聚集状态、抑制凝血及血小板释放亢进等途径,来发挥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病理状态的改善作用。袁磊等[10]对60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患者进行研究发现,补阳还五汤联合常规治疗可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本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具有较好临床疗效,且能明显改善患者后循环动脉血流速度,能明显降低患者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