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项目化教学模式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以湖北科技职业学院石油专业为例

2021-09-15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工程技术石油实训

付 强

(湖北开放大学/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是职业院校的一项“牛鼻子”工程,人才培养方案是日常教学的行动指南,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的具体化、实践化形式,它集中体现了高职院校的育人思想和办学理念,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总体实施蓝图、根本性的指导文件和专业教学的纲领性文件[1-3]。通过项目化教学模式下石油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设计,保障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提高石油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能够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石油工程一线人才保障,更好地满足国内各大油田对石油工程人才的需求。

油气资源对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油气资源的消耗不断增加。1993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2004年原油进口量突破1亿吨,2013年9月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净进口国。2020年3月由中国石油企业协会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带一路”能源贸易与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编撰的《中国油气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报告蓝皮书(2019—2020)》指出,2019年,我国原油进口量50572万吨,增长9.5%,石油对外依存度达70.8%;天然气进口量9660万吨,同比增长6.9%,对外依存度达43%[4]。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除了建立多元化的进口来源和通道,提高油气储备能力,国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仍是重中之重。

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大力提升勘探开发力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指示[5]。这要求我们必须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能创新、能打胜仗、能打硬仗的高素质复合型石油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但是,目前国内各高职院校所培养的石油专业人才却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要,石油工程一线人员素质偏低、流动性大,不利于石油工程行业长远发展。以和学校石油专业长期合作的江汉油田为例,该油田急需大量石油专业背景的高技能人才补充到页岩气开采、测录井作业、油气钻井施工和井下测试作业等石油工程一线岗位。但这些工作岗位一般远离繁华都市,虽然有良好的薪酬待遇,但长时间户外一线工作对新时代大学生缺少足够的吸引力,近年来相关专业招生人数不十分理想。石油工程一线员工多为第三方合同制用工,一线老员工素质普遍偏低,已成为严重制约石油工程企业专业化发展的不利因素,对石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越来越大[7]。总体来说,石油工程一线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数量缺口大,无法达到供需平衡;现有石油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足,无法适应石油工程一线行业发展的需要。

2019年6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对新时代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7]。如何在不可控的国际油价波动背景下办好石油工程技术特色专业,如何在职业教育从规模化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研究、总结前期石油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如何基于项目化教学模式进行高职石油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践,从而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湖北科技职业学院石油工程技术专业为例,探讨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项目化改造。

一、项目化教学模式下石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是湖北省高职学校中唯一开设石油工程技术专业的学校,学校长期与江汉油田进行深度合作,开办之初就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办学,执行“1.5+1.5”校企深度融合培养模式,从2008年开办至今,已走过了13年的历程。石油工程技术专业于2014年开始建设石油工程国家级实训基地,2016年建成并通过验收;2015年开始建设省级特色专业,2017年建成并通过验收。在历年的办学过程中,在省级精品课建设、楚天技能名师申报、全国教师微课大赛、学生专业技能大赛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2014年6月开始国际油价震荡下跌,国内石油工程行业开工严重不足,导致2015、2016年该专业招生就业困难;2017年至今国际油价回升,油田企业满负荷开工,现需大量补充石油工程一线高技能人才,学生供不应求。

学校在石油工程技术专业建设中,根据油气行业特点和人才需求特征,对项目化教学模式融入高职石油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践做了一些探索,并试图建立一种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项目化教学模式的石油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8]

(一)制定思路

在全面分析石油工程行业现状、发展趋势和油气行业人才需求状况的基础上,学校与江汉油田相关单位、国内石油工程企业和高职石油天然气工程行指委等单位合作,共同分析石油工程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对石油工程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构建以石油工程一线工作任务为主线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形成以油气开采、油气钻井和井下作业为载体的操作技能培养、石油工程一线工程施工和生产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项目化教学人才培养方案。

项目化教学模式下石油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遵循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实践环节、注重创新创业教育、思政教育全过程融入、注重与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对接等原则。通过对原培养方案进行项目化改革,使新方案更加符合石油工程一线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更好地满足石油工程一线的岗位需求。

(二)制定步骤

1.规划设计

根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2019)》和湖北科技职业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组织石油工程技术专业全体教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的具体工作方案。成立由石油行业企业专家、油田企业教科研人员、石油工程专业一线教师和石油专业毕业生代表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做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7]

2.调研分析

石油工程专业建设委员会在做好油气行业企业调研、石油工程专业毕业生跟踪调研和在校生学情调研的基础上,分析石油工程行业发展趋势和石油工程一线人才需求、人员素质要求,明确本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形成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7]

3.起草审定

在严格落实教育部职成司2019年7月颁布的《高等职业学校石油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以下简称《石油专业教学标准》)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石油工程技术专业实际办学条件,准确定位高职石油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构建项目化教学课程体系,合理安排教学进程,明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条件保障等要求。组织由油气行业企业、教研机构、校内外一线教师和学生代表等参加的论证会,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后,提交校级党组织会议审定。[7]

4.发布实施

审定通过的基于项目化教学模式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按程序发布执行,并接受社会监督。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情况的评价、反馈与改进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技术发展趋势和教育教学改革实际,及时优化调整,每届学生毕业时提交石油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执行情况总结。[7]

(三)框架体系

基于项目化教学模式的高职石油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应当体现高职石油专业教学标准规定的各项要素,如:专业名称及代码、入学要求、修业年限、职业面向、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及要求、学时安排、教学进程总体安排、毕业要求等[7]。人才培养方案框架体系具体如下:

1.招生对象、学制、学习形式和职业面向

高职石油工程技术专业招生对象主要为普高和中职毕业生,也可包含部分具有高中阶段学历或同等学力的社会人员(失业人员、农民工、高素质农民、基层农技人员、企业单位在岗职工群体)。专业基本学制3年,实行弹性学制,学籍有效期8年,全日制。

高职石油工程专业主要面向油气行业,在钻井、采油、采气等岗位群,从事钻井、采油、采气及井下作业等工程施工及技术应用和生产管理工作。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为HSE证书、硫化氢证、井控培训证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主要为钻井工(初、中、高级)、采油工(初、中、高级)、井控工(初、中、高级)。

2.培养目标和规格

培养目标是对毕业生在毕业3~5年后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描述,包括总体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学校要求、《石油专业教学标准》以及自身办学实际来确定。石油工程技术专业服务国家和湖北省油气产业发展,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科学文化水平,良好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掌握石油工程相关专业知识,了解行业新技术,具备石油工程一线操作技能,并有较强的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适应石油工程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高职石油工程专业培养规格包含素质、知识、能力三方面内容。其中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知识包括基本的政治、法律、体育、人文社科、应用文写作、经济学、外语、计算机,必要的数学、物理、化学、石油地质、石油工程等基础知识,以及石油工程一线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设备操作知识、石油工程HSE知识等;能力包括石油工程一线设备操作、维护、保养能力,石油工程专业软件操作能力,事故分析处理能力,现场生产组织和管理能力,以及自我学习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专业课程设置

高职石油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相适应,体现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项目化的要求,课程主要包括公共课和专业(技能)课。公共课包括公共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一般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军事课、信息技术、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列为公共必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的设置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能力为目标,一般包括人文与社会、沟通与礼仪、应用文写作、专业法律等。专业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石油工程一线生产劳动实际,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其中包含根据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确定的专业核心课程和一般专业课程。如石油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为采油工程、钻井工程、井下作业、采油模拟实训、钻井综合实训等。专业选修课程主要指为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而开设的课程,包括石油精神与企业文化、页岩气技术、信息检索等。

4.学分、学时、教学安排和毕业条件

高职石油工程技术专业设置总学分140以上,总课程门数约65门,总教学学时2500以上,毕业要求学分在120~130之间。学生在校(籍)期间取得的各类成果,准予其申请免修课程、置换不及格课程或替代选修课学分,具体参照学校相关文件执行。

教学进程安排表是专业教学安排的纲领性文件,主要指具体课程的安排学期,包含课程名称、课程编码、课程类别、课程性质、学时、学分、时间安排等。

毕业条件指毕业生毕业时应达到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要求,其量化指标为学分、学时和相关职业证书方面的要求。学校石油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毕业要求为必修课程全部合格,实践育人环节达标,公共选修课程达到8学分,专业选修课达到10学分,且无纪律处分。毕业生可获得井控培训证、硫化氢证、HSE证等职业资格证书或钻井、采油、井下初级及以上技能等级证书中的一种以上。

(四)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项目化教学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造是关键。高职石油工程技术专业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构建是通过全方位调研确立核心工作岗位(群)和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它打破了完整系统的学科性知识结构体系,是基于核心工作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学生工作后岗位适应能力更好。课程体系构建见图1。

图1 高职石油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学习领域确定流程图

通过油气行业企业广泛调研和对石油专业毕业生调研回访,明确石油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工作岗位和基于核心工作岗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与本科教育强调学科性不同,石油工程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更强调职业性,是按照职业分类,根据石油工程一线实际业务的要求,培养石油工程生产建设管理与社会服务第一线实用型(技术实用性或职业性)人才。高职石油工程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能力培养,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高职石油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岗位为钻井岗(司钻、井架)、采油采气岗、井下测试岗等,典型工作任务为司钻工作任务、井架工作任务、内钳工作任务、外钳工作任务、采油采气工作任务、井下测试工作任务、连续油管工作任务、油气测试工作任务等。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分解归纳确定行动领域,最终确定专业课程学习领域课程为石油工程概论、采油工程、钻井工程、井下作业、油田开发地质学、钻井工程事故与处理、石油HSE管理、油田认知实习、采油模拟实训、钻井模拟实训、井下作业实训、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

(五)课程改造

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确立的前提下,对具体的课程实施项目化改造,下面以“石油工程HSE管理”课程的项目化改造为例来进行说明。在“石油工程HSE管理”课程项目设计过程中,以培养石油工程一线岗位人员需要的健康(Health)、安全(Safety)与环境(Environment)素质为培养目标,首先确定课程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要求,从实际岗位要求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9],突出职业性和应用性,具体要求见表1。

表1 “石油工程HSE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目标

在项目化教学目标归纳提炼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设计,采用项目主导方式,重点突出实践性,注重体现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并尽可能地囊括相关核心知识点。根据石油工程一线工作实践经验和咨询现场工程师和技术专家,最终确定从事石油工程一线岗位需要的HSE能力和需要完成的具体工作任务,将石油工程一线工作根据实际工作内容分为7大教学模块,25个实践项目单元展开教学,实现高职石油工程人才培养与岗位需要的紧密对接。具体教学模块和项目见表2。

表2 “石油工程HSE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单元

总的来说,实践比例大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或纯实践性课程比较容易实施课程的项目化改造,即按照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来设计项目单元并实施,但是理论性较强的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改造难度较大,教师难以提炼出相应的项目或任务,改造这类课程遇到的阻力和困惑也更多[10]。不建议对这类课程进行硬改造,可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和条件改造部分实践性强的内容,其他部分可考虑开展适应课程特点和学生需求的混合式教学。

二、项目化教学模式下石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保障

实施保障条件主要包括师资队伍保障和教学资源保障,实施保障应能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能满足教学安排的需要和学生的多样学习需求,同时应尽可能吸收油气行业企业参与提供实施保障。学校石油工程技术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15人,其中专职教师4人,教授1人、讲师2人、助教1人,专职教师中3人为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的双师素质教师,另有油气企业兼职教师11人,其中9人为具有高级职称的一线工程师。教学资源保障主要包括良好的校内外实习实训等硬件条件保障和以“采油工程”省级精品课、“钻井工程事故处理”教学资源库、兄弟院校石油专业的网络教学资源、专任教师微课为代表的各类网络教学资源和各门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等。除了常规保障条件外,项目化教学模式下石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还需要强调以下几点:

(一)企业深度参与保障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完成以后执行就是关键,具体执行过程中要突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石油工程技术专业是与江汉油田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的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实施“六个共建”的办学模式,即共建专业、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标准、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建毕业生就业渠道。校企双方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油田企业主要承担顶岗实习、部分理论和实践课教学;共同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如由江汉石油管理局职工培训中心和湖北科技职业学院合作编写了《页岩气开采技术》,共建省级精品课“采油工程”,共建石油工程国家实训基地,并为学校捐赠部分实训教学仪器、设备和岩矿标本;企业支持学生实习和就业,签订实习和就业协议,建立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并安排能工巧匠担任实习导师。后期还将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和“1+X”证书制等校企合作项目,企业界与教育界的融合、互助、互补,油田企业和学校的深度融合是项目化教学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成功的关键。

(二)校内外实训基地保障

教育部新版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2019)》明确指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要“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占总学时数50%以上”。良好的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是保障“强化实践环节”的基础,项目化教学模式下的石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更需要良好的实习实训条件来保障。通过建立石油工程国家级实训基地和共用基础课实训室,校企共建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来保障项目化教学方案的顺利实施。

校内外实训基地保障主要包括校内石油工程国家级实训基地和校外江汉油田实训基地,见表3、表4。

表3 石油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

(三)教师的职业能力保障

好教师才有好教育,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项目化教学模式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对教师的职业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项目化教学教师要具备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1]。其次,项目化教学教师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不仅要熟悉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了解相邻学科、相关学科及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对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关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造和实施[12]。最后,项目化教学教师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力,项目化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会分组或单独完成项目,这和传统的讲授法截然不同,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介绍项目内容要讲究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和完成项目的热情,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一定的学习、培训和一段时间的探索才能获得。

三、结语

通过分析油气行业现状和湖北科技职业学院石油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将项目化教学的思想融入石油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通过对全国特别是湖北省内油气企业的调研和对石油专业毕业生的调研回访,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框架体系。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确立的前提下,对具体的课程实施跨学科的项目化改造。油田企业深度参与、良好的校内外实训条件和教师的职业能力是保障项目化教学模式下石油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必要条件。高职石油工程技术专业基于项目化教学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践解决了一部分专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石油相关企业的参与度和热情。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总结探索,在人才培养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猜你喜欢

工程技术石油实训
试析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
试论一体化的多功能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台研制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外墙防渗工程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关于工程创优与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探讨
扬州琼花涂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石油PK太阳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