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过12 年的悠贝

2021-09-15谢喆

出版人 2021年8期
关键词:林丹童书亲子

记者|谢喆

身处中关村的悠贝总部,与这片土地共生出一种进取的创业创新精神,又以特有的企业价值观撇开了激进的浮躁,倒是兼收了附近几所顶尖学府的人文气息。如果说早期的悠贝是在踏踏实实地做阅读推广的毛细血管,让阅读抵达每一个站点,走过每段最后一公里;走过12 年的旅程后,悠贝的发展则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亲子阅读的需求无疑可以反向影响整个童书的产业链,一轮耕耘让悠贝看到这个事业的多元价值,希望能以书为媒、技术驱动,人人交互、让线上和线下实现一体化,连接出版、创作、推广、终端读者。

外界所见投屏到荧幕上的悠贝,十年落地全国300个城市3000 家亲子图书馆,每月举行万场故事会、千场阅读延伸活动,每年开展百场培训活动,吸引、打造了逾万名阅读推广人和领读志愿者;提供亲子阅读支持和服务的线上平台童书通,利用AI 技术,根据个性化数据分析为孩子量身推荐童书,满足个性化阅读需求;从2018 年起举办第一届亲子阅读产业峰会,到今年已至四届,创作、出版、阅读推广人、终端读者等各方人员汇集共赴峰会盛宴,付费制的峰会每每却能吸引听众们背负行李箱赶来,孩子们作为亲子阅读的主角也可以尽情参会……支撑这一个个“点”成长的背后,悠贝在荧屏背后做的策划和“导演”工作是如何推进的?12年的发展历程,悠贝又经历了哪些“变”与不变”?在童书的第二个“黄金十年”,亲子阅读文化产业的机会何在?《出版人》杂志就此专访了悠贝的创始人兼CEO林丹,而“放大优秀童书价值,让童书从小众变大众”这两句话始终是她的核心答案。

人、书和活动的连接者

《出版人》:

今天的悠贝和创立之初相比,在定位上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林丹:

相比创立之初,悠贝的确在定位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9 年悠贝初创时,开了第一家亲子图书馆,是在解决To C 的问题,也即满足亲子家庭的读书问题,那时还谈不上能很好地选书,更着意于线下阅读空间的搭建,让亲子家庭聚在一起有机会共享阅读。当下我们在线下有了更多的空间,悠贝10000 个亲子图书馆的目标达成了3000 个,但开设空间的需求转变了,不再求之前的做大、做漂亮,核心在于有人、有书,有活动。活动场景也发生了变化,我们嵌入了大量的社会空间,诸如公园、小区、培训机构的大厅,甚至是与爱护牙齿、财商培养相关书目适配的牙医诊所、银行大厅,孩子的阅读习惯也在空间开拓的“看世界”过程中培养起来。现在悠贝的企业定位不仅是解决To C 的问题了,也在面向To B(政府机构)和To b(普通的企业客户),我们提供的阅读综合解决方案与政府的公共事业也能有所对接。

毕竟,悠贝所有的合作其实围绕的就是三件事——人、书和活动,因此无论是哪一家来合作,无非就是在这三者中有或多或少合作机会。

《出版人》:

是什么使得悠贝的定位发生变化?

林丹:

主要还是在于一步一个脚印做出来之后,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我们看到了产业更多的可能性,这种定位的变化不是市场带来的,更像创业过程中自然生成的,就像由一个点出发,走着走着打开了另外几扇门。12 年前的悠贝从做好一个单店的目标起程,慢慢在北京开了10 家店,然后全国开了100 家,逐渐沉淀后,意识到线下这条“腿”可以长起来,与之相配的,中上游的文化出版等产业就生成了需求,慢慢产生连接生成信任关系后,共同发现线上平台更多的机会,以线上平台作为产业上游,为亲子家庭创造另一种连接机会。悠贝以线上和线下为两条腿,目前线下还是能力更强,但随着发展趋势,线上的力量会更加便捷多元,承担整个数字化的建设。悠贝也希望把这些年来服务会员,包括每天陪伴孩子的阅读数据积累下来,由这些数据反向为儿童教育、儿童成长服务,可能会对出版方去选择题材、开拓出版有所帮助。

《出版人》:

悠贝作为一个亲子阅读产业平台,是如何将出版、创作、推广、终端读者连接起来的?

林丹:

把“亲子阅读产业平台”八个字这样发出的,悠贝是第一个,包括2018 年第一届峰会确定这样一个名字,正是因为我看到大量做出版做创作的人,他们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其实很远,并不清楚所写所做的书为什么被别人喜欢,哪里被别人喜欢,被谁喜欢,未来又该做出什么样的书去赢得读者的喜欢,他们正缺少了这样一个平台。电商平台可以解决的是卖得更方便的销售平台的问题,书店则相对零散,难以形成体系化的通道,而悠贝在线下培养了众多的阅读推广人,每个人都运营着一个站点,这些运营反向提供的很多有价值的数据,就像回溯的一个个信息小架子;另一方面,也因为有这些推广者作为中间的连接,当一个作者想见到终端读者,悠贝就能快速组织起喜欢他的亲子家庭,筹办线下见面会或者举办线上直播,悠贝有着人人交互的场景的绝对优势。

实现人民币利率衍生产品交易电子化系统管理,提升做市交易能力,完成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量333亿元。 (中国银行A股2008:58)[5]

我不断提到“人人交互”,正是这种交互让文化变得更有意义,书变得有温度,书不是赤裸裸的标价多少,打折多少的经济换算,我入行越久越深,大量的情感投注之后,就越发体会到这个行业不能仅定义为一门生意。出版或者说文化,本质上是人人交互带来的价值交换,虽然有技术,但并不是技术驱动产业,技术只是为这个体系赋能,沉淀在个体身上,最终还是要还原到每一个活生生的人。这个产业里的品牌形成,靠的是集合这样的人,比如创作者、推广者、用户等。“亲子阅读产业平台”,之所以称为平台,是因为技术永远只能提升书和人的连接效率,人和人连接的场景,却不能代替人的教育,就像AI 教育能提供知识,却无法提供育人的智慧。

童书的第二个“黄金十年”

《出版人》:

您曾提到 ,“绘本是亲子阅读最好的媒材”,12 年来随着童书市场的发展,悠贝亲子图书馆架上的绘本有没有一个明显的品类变化?

林丹:

其实前十年最早进入中国家长视野的基本上就是海外最经典的童书,正如海飞主席说过的,那是童书出版的黄金十年,我觉得2015 年到现在可以说是第二个黄金十年,前十年的童书出版大量靠的是引进,中国的出版方基本把国际的百年经典都引进出版了。另一方面,早期做原创很具挑战性,原创需要的投资也很高,许多上游的创作者也没有成长起来。到了第二个黄金十年,可说进入了原创高潮期,但本土原创的积累也需要时间,不可能一出手就是精品,我觉得整个阶段其实也算迅速,这些年有机会参与到各类评奖中,我看到原创绘本在量和质上的飞跃,老一代画家于大武创作出《一条大河》这样可以推广到国际的成功之作,国内的新秀创作者也在走向成熟,比如创作出《水獭先生的婚礼》系列的李星明和跨界绘本创作的中医大夫张震,原创绘本展现出更多元丰富的文化表达。对悠贝来说,在大量童书经典引进的第一个黄金十年,中国的家长们很开心地看到孩子的阅读与世界同步,但也会询问,我们中国自己的作品呢?悠贝很重视面向家长推广阅读的童书筛选,曾在2019 年联合专家和出版机构重磅推出100 本中国原创书目,面向海外华人展示中国童书的美好,而目前引进童书和本土原创的比例大致达到了6:4,随着中国原创的精进未来也有望达到5:5。

《出版人》:

在这个新的黄金十年,原创童书相比国外经典童书在市场上是否还是面临着销量上的落差,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林丹:

童书和成年人的书有一处不太一样的地方是,真正好的童书作品,最终一定会成为长销品。畅销逻辑要在同属品类里快速出挑,但畅销后靠未来的口碑传播,能否成为长销是打问号的,畅销就像企业追求的短期利益,在短期内看起来挺好;但真正稳在童书品类中的畅销书更像长销书,就以周翔老师的《一园青菜成了精》举例,我得到的数据是这本已然出版了10 年以上的绘本,在今年五个月内销出了53 万本。我认为童书不太适用于成年人书目的畅销思维,儿童的时间太宝贵了,作为上游的从业者,做书的人还是应该心里揣着孩子,童书出版的产业也才会更健康一些。因此悠贝做的图书筛选工作其实承担着很重的分量,我们的筛选就是帮家长先把好一关,我们一直强调心中有人,有孩子,儿童本位,只有所有从业者都秉承着让童年成为幸福的起点,孩子的童年才能被温暖对待,期待的未来也才会更好。

《出版人》:

第二个童书的“黄金十年”的概念,您认为是在于商业层面还是专业层面?

林丹:

我觉得无论是教育还是文化,如果面向儿童,都不该过于商业化,特别是资本化。目前行业整体是不够专业的,但如果用黄金十年这样的概念去审视整个行业,我认为未来走向的是商业化和专业化并存的黄金十年,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人会冲进行业,进入后发现自己究竟喜欢还是不喜欢这件事,在这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获得对产业的认知,在产业中运营的能力,在潮水退去之后,最终沉淀下来的一定是真爱和愿意付出的人,这些人就会成为中坚力量。在我看来产业的繁荣当然不是坏事,乍看起来都会乱一阵,来自各方的人都会冲进其中,就像我当年也是跨界进入,但逐渐真正爱上了这个领域,浸泡在其中的时间变长,获得更多的认知,也愿意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投入,悠贝平台上很多人也是如此,大浪淘沙之后,产业能淘走一批人,也能留下那些更加成熟和专业的力量。

“在产业里找到自身的位置”

《出版人》:悠贝更像一个多元价值体,馆长们参与其中的理念也是社会价值、商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融合。在童书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悠贝如何让这些价值理念融汇在一起的?是否会有冲突之处?

林丹:

我觉得只要在产业里找到自身的位置,并为之创造包括社会价值、消费价值、个人价值在内的多方价值,一定能获得商业价值。悠贝的布局选择背后都暗含着在产业环境中自身的价值理念,在2019 年获得的社会企业黑马奖其实也印证了悠贝更偏向于社会企业。我始终觉得对的东西做慢一点也没关系,悠贝内部其实在快速获益和做更对的事之间也有来回的价值观的考虑,在中关村这个地方,别的公司可能恨不得三年就实现既定目标,但悠贝并不认同这种发展理念,团队要经过长时段的学习和积淀,完善对童书、对儿童的专业认知后才真正去实践和投入。每一位加入的悠贝人,都要先上一门《儿童观、阅读观和教育观》的课,我们非常重视从业者正确的认知,正确地做事,做正确的事。

《出版人》:

以视频流量为核心的新一轮媒介变革正在深刻改变出版生态,悠贝如何看待和应对这一变革?

林丹:

悠贝在2019 年就拿下了直播许可的相关牌照,在童书通App 上也开了直播频道。去年起直播热潮掀起之后,我也看到出版社的编辑们费心费力地跟上浪潮,24小时直播营业,为了吸引受众卖书可能折扣都奔向了一两折。我去年为了搞清楚直播这种形式的利弊,也投入了很多资金,组织了十个人的团队每天搞短视频和直播,在快手和抖音这两个平台上每天一个半小时,连续直播了一个月,这段直播完成后,我的感觉就是很躁,直播时调动的那种兴奋劲头一直延续着;但直播后再复盘梳理,似乎又没有创造出多大的价值,我们确实也曾一天卖出了100 万的订单,算下来扣除各类支出后却没有过多利润,反而在这个直播的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心力,团队一直处于一种要爆炸的状态,与其这么辛苦地零售卖书,还不如回到悠贝本身的社群,做好私域流量的运营。我们对直播的这种探索带来了一个认知——我们到底要选择什么样的直播路线?用悠贝自己的话说,我们最终选择一种“清流”般的直播路线,这种直播和线下场景的分享是共通的逻辑,是另一种以书为媒、人与人交互的场景,直播内容的核心人物可以是创作者和推广者两类,这种直播要踏实地把一本书的价值沉淀下去再讲出来,与评论区活跃的读者真正交互,而直播也可以剪辑后变为录播,以推流的方式将内容陈列下来,并非为了短期的销售目标,只是意在与读者连接,达成线上的见面。

《出版人》:

它对阅读推广和亲子阅读而言是一个机会吗?

林丹:

其实还是可以回到放大优质童书价值、将小众变大众这两句话,放大这件事很重要,让童书变得多元、立体,都是为了放大童书的价值,比如说音乐X 绘本、戏剧X 绘本,绘本X 电影……都是放大一个媒介,生长出各种样子来契合不同孩子的直接体验;将小众变大众,家长陪伴孩子阅读背后的教育诉求是共通的,绘本一定不是小众,而是大众的,视频媒介运用其实都是一种“放大”“大众”的推进;再者,视频媒介资源其实也是线上这条腿的一个发展方向,悠贝目前线下能力更强,但也期许着线上数字化的建设未来能提供更便捷的活动资源和丰富的发展空间。■

猜你喜欢

林丹童书亲子
二手童书交换会
AR童书热的冷思考
英文原版童书推荐(0~2岁)
林丹 承认出轨
林丹 最后的战役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