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开始 方可到达
2021-09-15王丽华
王丽华
中考真题
校报《芳草地》举办征文活动,围绕“开始”这一话题给出了两个作文题目,请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向《芳草地》投稿。
(1)请以“从 开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向“成长足迹”栏目投稿。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③6 0 0字左右。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请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当你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不妨先把手头的事做好,把能做的事做好;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不妨沉下心来想一想,多种渠道问一问,各种方法试一试。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向“生活哲思”栏目投稿。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6 0 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解析与指导
河南省2 0 2 1年的中考作文,仍延续了去年的命题风格,围绕某一话题,给出两道文题,一道命题作文题(要求写记叙文),一道材料作文题(要求写议论文),然后由考生自由选择。这种“二选一”的命题形式,有利于考生根据自身实际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题目、文体进行写作,从而发挥出最佳写作水平。
与往年有所不同的是,河南2 0 2 1年的中考作文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即依据现实设计一定的情境,给出明确的写作任务,要求考生紧扣这一任务,完成考场写作。从题目引导语可知,这次写作是为了参加校报《芳草地》的征文活动,既然是征文,那就会有一定的要求,这个要求可能很明确,也可能隐而不露,需要审题时深入分析,准确把握。比如第一道题目中,“写一篇记叙文”一目了然,而“向‘成长足迹栏目投稿”看似一句闲话,实则通过设置“成长足迹”这一具体栏目限制了写作方向,即必须写与成长有关的故事。再如第二道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等要求非常明确,但“向‘生活哲思栏目投稿”同样隐藏限制,即写作时要突出“哲思”,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独特的思考,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
回到“开始”这个话题。何为“开始”?开始就是从头做起,就是要出发要行动,步入新的阶段。唯有开始,方可到达,一个人要想登陆彼岸,站上峰顶,取得成功,得到人生启示,就必须心怀目标,马上开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没有开始的那一步,就不会有后面的一步又一步。“开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命题者选择“开始”这个话题设计题目,引导考生回顾人生中各种开始,抒发对“开始”的独特体验和思考,可谓用心良苦。
下面,来看看两道作文题到底该如何写。
一、写一段令人刻骨铭心的“开始”
“从 开始”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首先要围绕“成长足迹”进行补题。补题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素材进行补题。比如在你的成长历程中,曾经有一段经历从一次误会开始,你结识一位同龄人,最终两人成为知心朋友,这时就可把题目补为“从一次误会开始”。另一种方法是根据立意进行补题。比如你把作文的主题定为“失败乃成功之母”,就可把题目补为“从失败开始”。
如果采用第一种方法,补完题目,可回过头来对素材重新进行梳理,准确把握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然后把故事绘声绘色地讲出来。如果采用第二种方法,补完题目后,则要根据立意反复挑选素材,最后再写成记叙文。
考场作文要想获得高分,必须标新出异,力求与众不同。建议同学们在写“从开始”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到出新出彩。
一是精选写作对象。这道文题,从命题者的意图看,是让考生写自己的“成长足迹”,讲一段与自己有关的“开始”的故事。不过,除了主要写“我”外,考生也可以通过叙写别人的言行深刻影响自己,从而让自己开始了一段新的征程。如此一来,既能保证“我”的成长足迹清晰可见,同时又能将更有个性的人物引入文中,从而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故事的情节更加生动。比如“我”比赛受挫,灰心丧气,这时妈妈给“我”讲了她年轻时百折不挠的经历,让“我”重拾信心,重新开始。虽然文章对妈妈着墨较多,但一点也不跑题。
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选择写作对象时,一定要反复比较,谁的故事最让人刻骨铭心,深受启发,那就写谁。如果自身的“开始”故事非常精彩,能引人入胜,那么就没必要去写别人的。
二是避开常见立意。写“从 开始”这一作文题,多数人都会习惯性写与成功有关的故事,比如“从勤奋开始”“从努力开始”“从坚持开始”。这未尝不可,不过,“成长”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像友谊、亲情、感恩、诚信、善良、环保意识、民族尊严等都可作为文章的主题。比如你跟着爷爷去菜市场做买卖,爷爷告诉你要讲诚信,童叟无欺,让你明白了“诚信胜金”的道理。这样的作文,自然别具一格。再如你记叙自己在爸爸的带领下,“从捡拾路边的垃圾”开始,成长为一名环保志愿者的经历,赞扬“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志愿者精神,这样的立意,肯定胜人一筹。
三是努力制造波澜。文似看山不喜平,哪怕是普通的主题、寻常的故事,如果你能在记叙过程中,让故事曲折多变,波澜不断,引人入胜,那这样的作文也能得到一个不错的分数。因此,大家可在行文过程中,通过采用倒叙结构、欲扬先抑、制造悬念、设计矛盾冲突、情节突变等方式,来制造波澜,以达到尺水兴波的效果。若再加上独特的角度、不俗的立意、生动的描摹,那就能轻松成为一类文,甚至斩获满分。
当然,使考场作文出新出彩的招数还有不少,大家可灵活运用,只要能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目的即可。
二、论述一个与“开始”有关的观点
题目二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写作时,可按以下三步进行:
第一步:确定中心论点。所給材料虽然字面上未涉及“开始”二字,但实际上讲了两层意思:当你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不妨从手头的事开始,从能做的事开始;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不妨从想一想开始,从问一问开始,从试一试开始。从中可以提取的观点有许多,比如“迟疑不决是人生大敌”“凡事都应趁早”“没有开始,就没有成功”“人生需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把手头的事做好也是一种开始”“第一步就应脚踏实地”“开始之前有必要想一想、问一问”“开始时不妨多尝试”“把握现在非常重要”。同学们可根据自己对这一材料的理解以及素材积累情况,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观点,作为本次写作的中心论点。
第二步:设计论证思路。议论文的写作,观点新颖固然重要,但如果论证不到位,再好的观点也无济于事。因此,动笔之前,一定要围绕既定的中心论点,认真设计论证思路,精心选取各种论据,最终达到论据充分、论证严密的效果。
以“没有开始,就没有成功”为例,可先亮出观点:“一个人,如果总是把理想、目标挂在嘴上,却从不开始自己的行动,那么他就永远与成功无缘。”随后,可列举某个人物敢为人先,大胆尝试,坚持不懈,终有收获的事例,从正面论述自己的观点。接着,再列举某个人物虽有雄心壮志,却总是畏首畏尾,不敢开始的事例,从反面论证自己的观点。紧接着,引用一些名人言论,来进一步佐证自己的观点。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点出哲思,发出倡议,结束全文。这样的议论文,观点鲜明,论证有力,结构紧凑,浑然一体,自然能获得高分。
第三步:用心进行表达。这里的“用心”,一方面指在论述语言上,要尽量改变那种“板着脸说理”的模式,在确保简练的基础上,尽量活泼,甚至可以加点幽默进去,以形成与众不同的风格。另一方面,在运用论据时,有故事情节的可以讲得生动一点;没有故事情节的,可以通过组合,形成排比之势,增加说服力。除此之外,引用的名人名言一定要准确。
佳作展示一
从一碗清汤面叶开始
河南 一考生
星期一是端午节,我因打扫卫生回家晚了。听妈妈说她一直在地里浇水,刚回来,只割了些艾草,还没来得及包粽子做晚饭,我立马噘起了嘴。妈妈见状,带着歉意说:“今晚简单点儿,咱吃清汤面叶吧?”
“啥都中。”想着爸爸在外打工,家里家外就妈妈一个人操劳,我顿觉心疼,不再提任何要求。
写了一会儿作业,肚子开始“咕咕”叫。我钻进厨房,一股热气袭来,妈妈正往锅里下擀好的面叶。厚实的铁锅里,菱形的面叶像一尾尾鱼,在银白色的浪涛中追逐嬉戏。等它们玩累了,妈妈便往锅里撒上几片生菜叶,再倒入一些用麻油腌过的葱花,搅一搅,然后用勺子舀出来盛在碗里。
“妈,这就成了?大过节的,也不放点儿肉?”我抱怨道。“不放肉了,虽然简单了些,但最美味的还是清汤面叶啊!不信你尝尝!”妈妈自信地说。
我极不情愿地拿起筷子,夹起两片面叶。倏地,一股麻油的香味裹挟着葱香飘入鼻腔,细嗅,还有面的清香。送进嘴里,面叶绵软而又爽滑。再看碗里,条条“小鱼”在“绿翡翠”的衬托下,显得晶莹剔透。白玉似的葱白点缀其间,闪烁着调皮的光。
“真香!妈妈,以前我也吃过面叶,为什么今天的面叶味道这么特别?”
“以前你吃饭总是狼吞虎咽的,哪里注意过食物本来的味道?另外,前天你过生日,大鱼大肉吃多了,吃点清淡的面叶,刚好换换口味!”
这可真是清汤面叶呀,味道淡淡的。薄如蝉翼的面叶入口,像清明的茶叶携着春风拂过舌尖,像仲夏的荷花带着阳光扫过味蕾,像秋天的棉花裹着白云卧在山坳,像冬夜的热凉粉伴着雪花“哧溜”一下滑进喉咙。
吃了两碗清汤面叶,嗅着艾草淡淡的清香,我忽然想到一个故事:文物鉴赏家王世襄把简单的一把葱焖出了别样的味道。美食如此,平凡的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突然觉得,从这碗清汤面叶开始,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越简单越纯粹,这世上简单的东西,只要用心去品味,也能发现它让人心动的美。
简评
这篇考场作文,先是集中笔墨写端午节妈妈给“我”做清汤面叶的经过,结尾借助文物鉴赏家王世襄的故事,巧妙点题,写自己从这碗清汤面叶中获得了对生活的全新感悟,那就是:越简单越纯粹,这世上简单的东西,只要用心去品味,也能发现它让人心动的美。独特的构思,深刻的哲理,再加上如诗的语言,让人读后如品佳茗,清香留心。
佳作展示二
没有开始,哪有成功
河南 一考生
有过成功体验的人都知道,开始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成功,但不开始,绝对不会成功。这就好比看风景,如果总是坐在家里想象着山顶上的风光多么美妙,却不肯迈开步子去奋力攀登,那就永远看不到美丽的风景。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非常多。1 9 6 7年,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1 9 6 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任科技组组长,他们课题组需要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他们丝毫没有犹豫,马上开始工作,夜以继日,从2 0 0 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本含有6 4 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然后一个一个进行试验,在失败1 9 0次之后,终于在第1 9 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 0 0 %的青蒿提取物。试想,如果屠呦呦当时畏首畏尾,始終下不了开始的决心,那她还能凭借“发现青蒿素,显著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这一成果获得2 0 1 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吗?
不难看出,对于成功而言,勇敢地开始实在是太重要了。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开始做一件事呢?
首先,思想上要有充足的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开始绝不是漫无目的地蛮干,而应是深思熟虑后的果断出手。因此,行动之前,一定要反复斟酌,确认自己是不是真的要去做某事,干这件事会不会伤及无辜,危害社会,结果如果是不好的,那就干脆不要付诸行动。
其次,要果断迈出第一步。一旦明确了目标,确认了自己所要做的事,那就应该马上开始行动。万万不可再观望迟疑,欲行又止。那样的话,不仅有可能错失最好的先机,更会在犹犹豫豫中被吓破胆,丧失信心,从而让“开始”胎死腹中。
最后,要在开始之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一种情况是,万事开头难,许多事情刚开始时遭遇的阻力最大,面临的困难最多,这时,一定要有定力,有恒心,咬牙坚持下去。另一种情况是,有些“开始”会出奇地顺利,这时,一定要戒骄戒躁,切忌被暂时的顺利冲昏头脑。
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但愿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能明白“没有开始,就没有成功”这个道理,该开始时就立刻开始,努力把头开好,然后一路前行,到达目的地,收获成功的果实。
简评
这篇议论文开篇点题,亮出中心论点,并运用打比方的方式强化观点;然后,列举屠呦呦成功提取青蒿素的素材,从正面加以论证;在此基础上,更进一层,对怎样“开始”进行分析;最后引用古语,重申观点,表达心愿,结束全文。整篇文章紧扣作文材料立意,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而深入,结构紧凑,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