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花:为最江南添上元和塘专属的一笔
2021-09-14邹孝听
邹孝听
苏州,是“江南文化”的集大成者。元和,是相城人文底蕴的典型代表。
2020年12月,苏州元和塘文化产业园区(以下简称“元和塘文化产业园区”)成功获批第二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单位,是江苏省首批获得创建资格的园区(全国共13家)。
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苏州元和塘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胡金花说,在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丰富“江南文化”品牌内涵,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道路上,元和塘文化产业园区作为踊跃的建设者、生动的实践者、坚定的开拓者,从“最无名”到“省唯一”,将力争为苏州文化“最江南”品牌添上靓丽的一笔。
“底蕴+底色+底气”,杀出一匹“黑马”
从“最无名”到“省唯一”,成为黑马,是“相城担当”的最好诠释,也是元和人不畏难、敢抢拼的精神体现。“元和塘文化产业园区的创建是很不容易的。当时苏州大市内有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和昆山周庄竞争,周边有无锡影视城、扬州东关街、南京秦淮河等角逐。此次创建,相城高新区主要领导亲自带队、推介、答辩,遇强‘敌’冷静应对、遇弱项攻坚筑强、遇突变随机应变。”
在胡金花看来,元和塘文化产业园区创建资格的获批,除了因为相城敢闯敢拼精神的引领、支撑,也离不开底蕴、底色、底气的赋能。元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底蕴深厚,境内的元和塘,疏浚于唐代元和年间,承起姑苏、贯穿相城,北通长江、南入京杭大运河,连接苏州、常熟两大历史城区,被誉为“皇家水道”(一是因为元和塘疏浚于唐代元和年间;二是因为皇家御用金砖从元和塘北上紫禁城;三是皇家御用缂丝龙袍艺人从元和塘乘舟赴京)。同时,元和还拥有金砖、缂丝两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图、二宫两处市级文化场馆以及国内首屈一指的家具文化空间等等。
目前,元和塘文化产业园区已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平台载体,汇集了以泰丰文化、火米互动、福绘润智、红鲸影视等为代表的文化企业千余家,各类载体先后获得国家级企业孵化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景区等荣誉称号。
“一带、一轴、四片区”,别具一格的基因
胡金花表示,与其他区域相比,元和塘文化产业园区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空间布局都有着别具一格的基因。她位于相城核心区域,涵盖相城高新区、高铁新城、相城经开区、太平街道及黄桥街道部分区域,所打造的“一带”“一轴”互相交叉构成“T”字形,与“四片區”因元和塘水系而相连。
“一带”是元和塘文化旅游产业带。依托元和塘、新开河和活力岛水系沿岸,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和环境优势,开发活力岛、陆慕老街、中日樱花园、苏州大剧院、国际文化艺术中心等系列极具现代化的滨水文化旅游项目,将相城传统文化元素导入各个项目建设中,形成一体化、特色化的文旅产业体系。
“一轴”是高铁枢纽文化创新发展轴。以南天成路为轴线,充分利用苏州高铁北站的区位优势,发挥高铁北站的交通枢纽作用,形成沟通元和塘文化产业园区和上海虹桥的产业协同发展桥梁,全面融入上海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依托数字文化产业资源的集聚,实现文化和科技、传统和现代的深度融合,形成集聚影视动漫、游戏电竞、数字出版等产业的文化创新发展轴。
“四片区”分别是太平数字出版片区、蠡口家居设计片区、活力岛影音艺术片区、青苔中日工业设计片区。
据胡金花介绍,太平数字出版片区依托苏州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和太平老街相关空间载体,着力发展数字出版等数字文化产业细分领域,打造数字出版全产业链生态集群;蠡口家居设计片区以蠡口智慧家居社区为空间节点,着力培育高端家居设计产业,打造家居设计创客空间;活力岛影音艺术片区依托活力岛、活力大厦、小外滩等载体,打造演出演艺运营和艺术品数字化运营全产业链,依托御窑金砖博物馆发展文创产品设计业态;青苔中日工业设计片区依托相城区青苔村,打造以工业设计产业为核心,商、旅、文、产融合发展的“中日设计产业综合体”。
“十园”构建产业链生态,打响“千年元和塘”IP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一带、一轴、四片区”,元和塘文化产业园区还主动扛起打响“元和塘”IP的重任,依托现有产业资源和基础,重点发展数字文化、创意设计和文化旅游三大产业,围绕文化产业细分领域,打造10个园中园,构建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产业链生态,重塑“千年元和塘”新貌。
“5个园区依托现有载体和产业基础进一步调整升级,聚焦电竞、数字出版、影视等数字文化产业以及创意设计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另外5个园区结合元和塘、相城区、苏州市整体发展战略及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对现有载体重新规划定位。”
胡金花告诉记者,“十园”均有独特的“苏州码子”标号,“苏州码子”是一套象征苏州先民智慧的古老数字系统,也是“江南文化”重要的历史符号。“十园”采用“苏州码子”赋名,以“〡〢〣〤〥〦〧〨〩 十”对应“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既具备视觉辨识度,又能够推广“苏州码子”,提升相城本土“江南文化”知名度。
“2020年,园区文化企业实现营收235.75亿元,完成税收2.57亿元,实现良好经济效益。我们力争到2023年,园区新增文化企业600家以上,营收突破430亿元,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超80家。希望力争通过2至3年的高质量发展,园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更上一层楼,以数字文化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度显著提升,打造成为苏州市乃至长三角地区文化企业和人才高度集聚的文化产业功能区。”胡金花满怀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