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故事的力量
2021-09-14王维审
王维审
我对故事的关注,始于生活,成于教育。在生活中,我习惯性地接受故事的滋养与浸润;在教育中,我刻意追求故事元素与教育实践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对于故事的教育性探索,我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是写教育叙事,在对真实教育事件进行记录的基础上,反思与审视个人的教育实践。持续的叙事写作不仅帮助自己从困顿的教育生活中挣脱出来,也让自己的教育情怀慢慢变得丰盈。后来,我开始进行叙事育人的探索,尝试用故事来改造教育实践;开展叙事型主题班会、叙事型家长会、叙事型晨会等方面的专题研究,让我对故事的探索一步步走向专业。再后来,我正式提出了叙事教育的理念,在叙事教育课程化实践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将故事与教育的融合推到了一個新的阶段。
[人生故事:一颗蛰伏于心的种子]
一个好的故事,可以一次又一次地生发出力量。
小时候,我经常帮着母亲做些农活,扒玉米皮就是其中做得最多的事情。吃过晚饭以后,借着皎洁的月光,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将从地里运回来的玉米扒掉外皮,然后依次搭在专门竖起的粗木棍上晾晒。一过晚上九点,瞌睡虫就会及时找上门来,我便开始怠工,嚷嚷着要去睡觉。这个时候,母亲就会给我讲各种各样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黑瞎子”掰玉米》的故事:在很远的东北,种着一大片一大片玉米,比咱们家的玉米地大多了。可是,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玉米地里总会有一个大大的黑影在掰玉米。你猜这个黑影是谁?竟然是一只“黑瞎子”(亚洲黑熊的别称)。这只“黑瞎子”可真笨,它掰一个玉米夹在腋下,再掰下一个玉米还要夹在同一个腋下,于是原来的那个玉米就掉下来了。就这样,“黑瞎子”忙活了一个晚上,最后只夹着一个玉米回家。你看看,这只“黑瞎子”是不是很笨?以后咱可不要学“黑瞎子”。母亲的这个故事,于少年的我来说只是觉得好玩,彼时并没有觉得有什么更为深刻的意义。
命运的跌宕起伏始于去市里读高中,在历经辍学、做临时代课教师、复读求学、做校办工厂工人、被分配到一所没有学生的学校等一系列变故时,每遭遇一次惨痛的打击,每当要熬过一段浑浑噩噩的日子,我都会记起《“黑瞎子”掰玉米》的故事,都会进行一次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反思。当自己萎靡不振时,就会有一种声音从内心深处蹦出来对我说:你这么轻易放弃自己,这么自暴自弃地重复无聊麻木的生活,多年之后岂不就是那个“黑瞎子”吗?当旅途平坦自我满足时,同样会有一种声音对自己喝道:你这样收获一个丢失一个,拾捡一辈子是不是也就像那只“黑瞎子”呀?这种断喝,除了让我保持了人生必要的清醒外,也让我十分注重对个人生活的梳理和总结,习惯于把人生中经历过的每一件事情都觉察出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故事是思想的烙印。时至今日,每当有惰性滋生,这个故事都会自动地在灵魂深处打开,帮助我删减掉先前的习惯反应,引导我走上新的、充满活力的成长之路。其实,每一个好的故事,就像是在内心埋下的一颗种子,它可以根据此时的环境与际遇,反复不断地萌芽并生长出活力,始终影响着一个人的观点和思想。其实,每个人都有着一身的故事,这些故事如果不被关注、未经咀嚼,很可能就会成为人生际遇里毫无痕迹的过往。如果我们试着将生命里的每一件事都认真回味、仔细品尝,从中琢磨出某些道理或经验,那么故事就可以抚慰、滋养甚至熨平生命中的疼痛和褶皱,并在不知不觉中生发出成长的力量。
[教育叙事:安抚、释放被困住的自己]
1997年,在结束了近两年被边缘化的教育生活后,我开始正式步入教育生活,真正拥有了自己的学生、班级和课堂。我接手的班级是学校的一块“烫手山芋”,人人躲避不及的原因在于班里一个叫轩的学生。初三毕业后又重新从初一复读的他,不仅年龄超出其他同学三四岁,身高更是占据了打架的绝对优势。他不仅与学生打架,也与社会青年纠缠不清,甚至动手打了班主任。在接手这个班的第一天,他又在课堂上与英语老师发生了冲突。当我赶到教室里时,他傲慢而又不屑地冲我喊:“论打架,你也不是我的对手,你能把我怎么样?”憋屈而又无奈,愤怒而又无能为力的我,只好灰溜溜地回到办公室。慢慢冷静下来的我,在看到纸上留下的五六个“为什么”时,突然清醒起来:是呀!他到底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经过一系列的了解,我终于知道了他的成长历程,也明白了他喜欢打架的“本质”。于是,我写了一篇文章——《我真的不是你的对手》,不仅写了对他的理解,也写了我的无奈,并一语双关地强调——我们不应该是彼此的对手!
因为这篇文章,我与轩之间开始有了沟通的可能。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不断把自己写给他看,并一步步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他的改变,让我的班级管理走上了正途,也让我在那所学校里站住了脚。从此以后,我开始走上了教育叙事写作之路,借助撰写教育故事,反思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并逐步形成了“忆、梳、构、叙、思”五步自省法,持续对个人的教育实践与生活进行叙事型记录。忆,就是利用晚上的某一段安静时间,回忆当天发生过的所有事情;梳,就是从一天的琐碎事件中筛选出有意义、有代表性的事件,作为当天叙事写作的故事素材;构,就是细致回放所选事件,构思故事的基本轮廓;叙,就是讲述亲历(听到)的故事;思,就是针对故事的内容进行反思和追问,发现故事中蕴含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形成自己的思考和主张。我更希望通过这样的讲述,还自己一份清明澄澈的生活,并在自己的故事中获得支持和勇气。事实也的确如此,长期的叙事写作不仅让我习惯了与自己对话,也让我学会了如何与教育相处,使原本容易使人焦躁的教育生活始终处在一种朴素而优雅的淡然之中。
20多年来,我始终坚持着这份自省的教育生活方式,留下了800余万字的教育叙事作品。在这些文章中,我习惯于使用自己亲历的故事,或者以自己观察到的事件来说明问题。其中,我最常用并积极倡导的叙事写作方式是“故事+反思+主张”,我将其命名为“三段式”教育叙事:讲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借助故事进行反思,从个例中发现教育现象或问题;依托反思形成自己的教育理解和主张,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与方案。这样的教育叙事,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写作方式,更是一种研究行动,也成为教师的一种自我成长方式。就这样,我不仅用故事把被困住的自己释放了出来,获得了精神与实践上的双向自由,而且把被困住了的教育解释得清清楚楚,寻找到了教育困境得以突破的出口与路径。
[叙事育人:故事才是成长最需要的]
先有心甘情愿的接受,才会有润物无声的教育。
我做班主任时,附近一所学校发生了学生自残事件。一个勤奋而要强的女生,在期中考试中又一次排名第二,成为班级第一的梦想再次落空,伤心之余她割了自己的手腕。针对这一问题,学校领导要求各班在晨会时间对学生进行爱惜生命教育。我知道,单纯地讲道理、谈危害,学生肯定不愿听,怎么办?我想到了《狐狸与葡萄》的故事。讲完故事,我问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学生的回答出奇地一致:狐狸太虚伪了,总是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其实,这怨不得学生,我们对这个故事的主流理解就是如此,无论是老师还是教科书,都把狐狸的这一做法看作是逃避问题的自欺欺人——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见此情形,我对学生说:“我倒是不这样认为,我觉得狐狸是个生活的智者,它使用的其实是心理学中的‘酸葡萄效应’,也称为‘合理化解释’。当我们因强烈渴望的东西无法得到而产生挫败感时,我们可以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烦恼、减轻压力,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状态中解脱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这是人生的大智慧,并不是可耻的行为。”然后,我以学生自残事件为例,告诉学生生活有很多种选择,千万不能因钻了牛角尖而不能自拔,做出伤人、伤己的傻事。这十分钟,学生听得十分投入,并且参与度极高。
由此,我开始关注故事的教育价值,尝试把故事元素引入班级晨会中,用故事告诉学生我对他们的期待和要求。故事元素的介入,让我的班级晨会多了柔性和温暖,也慢慢改变了学生对“会议”固有的排斥。受此启发,我开始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更多地融入故事,通过讲故事来解决那些用“大道理”行不通的教育顽疾。课堂上,学生普遍感到倦怠了,讲个故事重新激发课堂活力;学生犯错了,讲个故事把自己的批评巧妙地传递过去……故事逐渐成为我的教育实践中最为重要的帮手。
有一个朋友要参加班主任技能大赛,需要讲一节主题班会课,他在网络上翻遍了众多名师设计的班会课,总感觉说教的成分太多,过于枯燥。在找不到好的“模板”可以借鉴的情况下,他向我寻求帮助。于是,我想起了刚刚在晨会上与学生分享的绘本故事——《两只蛋的爱情》,何不用它来设计一节早恋教育班会课呢?很快,一节以故事为主线,通过故事情节发展来推动课堂教育主题不断深入的“新型”班会课诞生了。在比赛中,这节课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得到了评委一致认可。从此,我开始了叙事型主题班会的开发与设计,故事开始在我的教育实践中成为“主角”。
当下的教育之所以难以进入被教育者的内心世界,大都与教育者对权威的崇拜有关。一个习惯于利用世俗权威进行压制性教育的教师,永远不可能实施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也绝对走不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也就是说,当下的教育需要嵌入一种柔性元素,消弭、解构教育的沉疴。其实,故事就是这样一种柔性元素,它通常具有天然的教育意蕴——每一个故事里都有一定的隐喻存在。这些隐喻就是无形的教育力量,通常会蛰伏在故事的外衣之下,等待我们去发现、唤醒并巧妙地运用。基于晨会与主题班会课的尝试,我开始借助故事元素来改变当下的教育实践,相继开發了叙事型晨会、叙事型主题班会、叙事型家长会和叙事型德育活动。近几年来,我开始进行叙事型学科课堂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有效的实践成果。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逐步探索出以“故事叙述、情感诱导、自主建构、自我成长”为基本环节的叙事型课堂模式。其中,故事叙述是课堂设计的基础,情感诱导是课堂实施的策略,自主建构是目标达成的手段,自我成长是课堂的终极追求。通过对德育课堂和学科课堂的故事性植入与改造,我初步形成了以实现学生自我建构为目的的课堂教学策略,探索出一套有温度、有情感的柔性课堂范式:以故事讲述来营造课堂氛围,以“感触—感动—感悟”促进学生情感的主动内化,以对话、体验和感悟为课堂实施手段,共同建构指向学生生命自觉、主动成长的生本课堂。
[叙事教育:把故事精神植入生命历程]
基于以上的探索,我有了系统整合各种叙事化的教育手段,形成整体教育合力的想法。经过三个省级规划课题的研究,我逐渐提出了叙事教育的基本理念:以故事精神为核心,以故事叙述为手段,发掘内隐于故事内容及叙事过程中的意义和价值,对学校教育方式进行叙事化改造与提升,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教育模式。叙事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提出了利用故事对枯燥生硬的教育实践进行柔性改造的主张,并开始探索具体的实施策略和实践途径。
课程化是叙事教育落地与推进的主要策略,是在教师具备了必要的叙事反思能力和叙事课堂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对学校文化理念进行叙事化改造的课程理念。叙事课程是借助故事理念落实教育理念的系统实践,是对学校教育方式进行故事化改造的全面建构。叙事教育的课程化实施,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无痕教育的理想追求。
以故事精神为理念,我寻找到了叙事教育课程化实施的新路径,开发了系列叙事教育经典课程。同时,经过深入的理论研究,我提出了叙事教育的核心理念、核心元素、基本模式、基本原理及操作体系等,逐步构建了叙事教育的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叙事教育的提出,弥补和修正了说理教育、养成教育等教育理论的实践空白,为教育实践的进一步人本化提供了路径和可能,也为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蹚出了一条新路。可以说,叙事教育理念的课程化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无痕教育”的理想追求。
叙事教育是我在长达二十余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教育追求,是对故事的教育性开发与应用的系统探索。其基本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一是以故事为载体,通过故事营造的教育环境引发教育契机,让故事以更加隐蔽的形式触动学生心灵。二是以叙述为途径,通过对故事进行形式多样的加工和改造,以更加鲜活的力量开启学生的心灵。三是以共情为特点,通过故事情境的再造和对故事情节的渲染,让故事感化、引导学生。四是以重塑为目的,通过对故事教育价值的柔性植入,让学生在故事中内化并建构道德观念,升华心灵。
为推广这一教育理念,我倡导成立了“叙事者”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以共读、共写、共享和共研为基本行走模式,以叙事教育为核心教育追求,形成了具有良好动力系统的教师成长自组织。从2016年1月创立,“叙事者”已经走过了五年多的时间,发展成为全国性叙事教育研究组织,拥有核心成员1900余人,分支叙事研究团队26个,基本形成了叙事教育研究的燎原之势。
从生活到教育,从叙事写作到叙事育人再到叙事教育,理想与追求未曾改变的原因,或许就是因为——我始终相信故事的力量。
(作者单位: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教育和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