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插水稻“五精”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2021-09-14邱寿启喻惟高海涛

种子科技 2021年14期
关键词:栽培技术

邱寿启 喻惟 高海涛

摘    要: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视域下,万载县水稻种植户开始积极响应政策的号召,在机插水稻“精量稀播、精细栽培、精确施肥、精确管理、精准防控”的基础上,发展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使水稻生产的预期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种植户收入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从万载县水稻种植的现状出发,对机插水稻“五精”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为各地的水稻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机插水稻;“五精”;绿色高效;栽培技术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14-0051-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S511       文献标志码: B

万载县隶属江西省宜春市,总面积1 719.63 km2,城区面积10.6 km2,截至2018年底,全县户籍人口总数为577 327人,其中乡村人口367 369人。万载县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湿润气候,降水充沛,光照充足,加上本身水利资源丰富,对于农业十分有利,水稻是其主要粮食作物。以2018年为例,稻谷播种面积为44 293.33 hm2,占全县总粮食播种面积的87%以上。做好对于水稻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对于万载县农业的绿色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1   万载县水稻种植现状

最近几年,万载县的水稻产量持续增长,农户收入逐年增加,带动了区域农业的快速发展,不过其在水稻种植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一是栽培技术水平不高。现有水稻栽培技术的适用性相对较差,不管是技术灵敏度还是信息传递能力,都无法很好地满足水稻生产的现实需求,而且水稻本身在种植过程中容易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如果在干旱或者强降水时期,水稻的生长速度会减缓,产量和质量无法得到保障。二是肥料利用率偏低。肥料的施加效果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水稻的长势,如果在水稻种植中缺乏对于施肥量的合理控制,则水稻生长会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在土壤肥力和灌溉水质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甚至可能打破生态系统平衡。现有的水稻栽培技术配套设施缺乏完善性,导致施肥的频次和剂量无法得到有效控制,肥料的利用率偏低。三是机械设备普及率不高。现阶段,机械设备一般只应用在水稻插秧和收获环节,无法很好地适应水稻大规模生产的需求,在影响水稻种植效率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生产成本,使得很多高产栽培技术的创新停留在理论层面[1]。

2   万载县机插水稻“五精”绿色高效栽培技术

水稻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是绿色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主要是结合区域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选择优质水稻品种,借助绿色栽培技术,形成合理的品种布局,种植一些外观和质量较优的健康稻米,做到品质佳、品牌创优,实现绿色、节能、增效的目标。“五精”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2.1   精量稀播

在确定好适宜种植的优质水稻品种后,应用先进的农机设备,对机械化流水线播种模式进行推广,实现对于播种量的精确控制,避免播种数量过少引发的土地资源浪费,以及播种数量过多引发的种子浪费问题,能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培养出高质量、高標准的水稻秧苗,一方面可适应高速插秧机的作业需求,另一方面也可在很大程度上缩短插秧后的缓苗时间。结合万载县的气候条件,最佳播种期确定为5月下旬。在播种环节,每只秧盘的播种量应该控制在0.15 kg,依照25 只/667 m2秧盘的用量计算,播种量为3~3.5 kg/667 m2;如果播种的是优质杂交水稻,则播种量为1.8 kg/667 ㎡。

2.2   精细栽培

一是应该切实做好整地工作。机插水稻秧苗的秧龄弹性较小,整地工作必须做到“抢季节、抓进度”,尽早实施,借助二次旋耕的方式。在秸秆还田后,水田中泥浆的深度可达到5~8 cm,耕作深度达到8~12 cm。在整地结束后,大田表面平整,没有杂物和浮渣的存在,田面高低差不能超过3 cm。在整地后应该保持一定的浅水层,沉实1~2 d,避免田块过烂影响水稻栽插的质量。

二是应该强调适时适龄早栽。通过适时适龄早栽的方式,能够有效缩短秧苗返青所需的时间,实现对光热资源的充分利用,加速水稻的生长发育。结合机插水稻的生育特点,秧苗高度13~18 cm,秧龄15~18 d,移栽的时间为6月上、中旬。如果移栽过晚,会对水稻的产量造成影响。

三是应该做好合理密植。结合插秧机的型号及特征,常规粳稻的栽插量为1.7万~1.8万 穴/667 m2,秧苗数量为3~5 枝/穴,杂交粳稻的栽插量为1.4万~1.6万 穴/667 m2,秧苗数量为2~3 枝/穴。在实际操作中,要结合不同水稻品种的分蘖特点,对穴栽苗的数量进行适当调整。

四是应该强调薄水浅插。机插水稻秧苗的龄期较小,在移栽时秧苗高普遍在13~18 cm,如果水深过大,可能出现飘秧的情况,因此在插秧过程中,应做到薄水浅插,将水层控制在1~3 cm,秧苗入泥深度在2 cm左右;做到宽行浅插,将飘秧率控制在3%以内。

2.3   精确施肥

想要保证水稻的优质高产,需要做好精准施肥,相关研究表明,在水稻种植的过程中,纯氮的需求量为18~20 kg/667 m2。在进行施肥时,应做到精确施肥,科学搭配,以实现省工节本的目标。

一是施足基肥。水稻基肥可以选择铵态氮肥,能够加速麦秸秆的腐烂分解,在实施秸秆全量还田时,每667 m2可施加45%高浓度复合肥15 kg,搭配17%碳酸氢铵30 kg,也可施加46%三元素测土配方复合肥30~35 kg。

二是施加分蘖肥。从机插水稻的特点出发,分蘖肥应该采用分次施加的方式,第一次施肥在秧苗栽插后的2~4 d,配合化学除草剂的使用进行施肥,通常会使用17%碳酸氢铵或者46%尿素,用量分别为20 kg/667 m2和7.5 kg/667 m2,在施肥结束后,应将水层保持3~5 d。第二次施肥在秧苗栽插后的10~15 d,一般是施加46%的尿素,用量为5 kg/667 m2。

三是施加孕穗肥。通过合理施加孕穗肥的方式,能够加速水稻幼穗分化,增加粒数和粒重。一般情况下,孕穗肥同样是采用分次施加的方式,分为促花肥和保花肥。在进行施肥的过程中,应该强调“因田因苗”的基本原则,重点关注叶龄余数及叶色褪淡两个关键指标。在秧苗主茎叶龄余数达到3.5~4叶时,可以施加促花肥,按照每667 m2施加46%尿素7.5 kg以及45%高浓度复合肥10 kg的用量;在秧苗主茎叶龄余数达到1.5叶时,可以按照每667 m2施加46%尿素5 kg的用量施加保花肥。在施肥过程中,需要确保叶色正常褪淡,做到“早褪早施、晚褪晚施、不褪不施”。从节约成本的角度分析,可以将促花肥和保花肥一次使用,在叶龄余数为2.5叶时,每667 m2施加46%尿素10 kg以及45%高浓度复合肥10~15 kg,或者46%尿素12.5 kg以及60%氯化钾10 kg。

四是追施叶面肥。水稻生长中期和穗期,应该配合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施加叶面肥,提升水稻根系活力,强化后期叶片的光合作用,避免水稻植株早衰的问题,从而增加粒数和粒重,实现结实率的提高[2]。

2.4   精确管理

水浆管理是提高水稻抗逆、抗灾及抗倒伏能力的重要前提。

一是在水稻秧苗移栽时,应将水深控制在1~3 cm,在移栽后做好淺水护苗,确保水深为秧苗平均高度的1/3或者1/2。在秸秆全量还田时,水浆管理需要移栽醒苗完成后脱水露田2~3 d,在通气解毒的同时,促进根系发育,之后在分蘖期采用薄水及活水,加速分蘖。二是早搁田、轻搁田、多搁田。当稻田苗数达到预期穗数的80%~90%时,可以开始脱水搁田,做好控苗工作,搁田应该做到“苗到不等时,时到不等苗”,避免一次重搁,等到秧苗基部节间开始伸长后,可以逐渐加大搁田的力度,到8月上旬,可达到田边可见裂缝,田中不陷脚,叶色褪淡。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起到群体调控、强根壮秆的效果,为后期的高产创造条件。三是孕穗期水浆管理。在水稻进入到孕穗期到抽穗扬花阶段,需水量较大,应该在田间建立薄水层直到抽穗扬花结束。四是在抽穗扬花结束后,水稻进入灌浆期,需要采用间歇灌溉的方式,保持田间干湿交替,做好保叶增重的工作,收割前10~15 d才能断水。

2.5   精准防控

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应该依照植保部门的要求,推动绿色防控技术,尽量减少使用化学农药。从万载县的实际情况出发,全面推广机械化流水线育秧技术,在水稻秧苗培育阶段全程使用防虫网或者无纺布进行覆盖,使得秧田期的化学农药用量至少减少了70%。在大田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强调以农业措施为主,针对病虫进行有效检测,实现精准打击,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及生物农药,可减少水稻生育期农药的使用次数来降低成本,也可使得水稻的品质达到绿色要求。

3   结语

万载县在进行水稻种植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这些问题对水稻种植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对此,农业部门应该充分重视起来,在推广机械化流水线作业技术的同时,发展“五精”绿色高效水稻栽培技术,通过精量稀播、精细栽培、精确施肥、精确管理、精准防控的方式,实现水稻的绿色、健康和高产,推动当地水稻种植业的健康发展,带动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 1 ] 夏玉玉.江苏马集镇机插水稻绿色生产技术要点[J].农业工程技术,2020,40(35):61-62.

[ 2 ] 朱聪聪,杨洪建,管永祥,等.江苏水稻钵苗机插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稻米,2019,25(5):37-41.

猜你喜欢

栽培技术
提高大豆种植生产效益的栽培技术分析
兰山区义堂镇简易大棚蔬菜高效轮作栽培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