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红袍花椒产量影响因素及高产技术探讨

2021-09-14刘波

种子科技 2021年14期
关键词:高产技术影响因素

刘波

摘    要:大红袍花椒是一种重要的调味品,具有较好的经济价值,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发挥着重要作用。大红袍花椒主要在我国北部、西部以及西南等地区引种栽培。为获得大红袍花椒更大的经济价值,实现增产增收,根据大红袍花椒特性,探讨了影响大红袍花椒产量的各种因素及大红袍花椒高产技術,以提升广大种植户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大红袍花椒;高产;技术;影响因素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14-0041-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S573.9       文献标志码: B

大红袍花椒是芸香科植物,性味辛、温、麻,又名香椒、大花椒、青椒、青花椒等,属落叶灌木,树高5 m左右,茎干有皮刺,3—5月开花,7—9月结果,果实中有丰富的麻味素,味浓,可药用,也可作为烹饪的调味品,因此经济价值极高[1]。

大红袍花椒喜阳,怕水涝,在海拔1 400~1 800 m的山区生长良好。正安县海拔高度在448~1 838 m,四季气候分明,适合大红袍花椒,正安县已大量引种栽培,主要分布在庙塘镇走马村、教良村、茶台村、新场村等地,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1   大红袍花椒种植对气候的要求

1.1   生长温度

大红袍花椒适宜生长在年均气温为10~14 ℃、年积温为3 005~3 245 ℃条件下。在此温度下,大红袍花椒生长发育较好,结果正常,产量较高,果实香味较浓。

大红袍花椒抗寒能力较强,当气温低于-20 ℃,积温为-400 ℃时,可良好地生长。但幼树、老树抗寒能力较低,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幼树在低于-20 ℃的环境下会因为低温而死亡,老树树龄超过10年的,会在低于-25 ℃的环境下死亡。

1.2   降水

大红袍花椒耐旱,对降水要求不高,遵义市的年降水量完全可以满足大红袍花椒发育和结实。年降水量为500~800 mm时,最适合大红袍生长;降水量过大会造成水涝,从而影响大红袍的产量,在发生水涝时要注意排水,种植地不能有积水。太过干旱会落花落果,从而导致落花落果较多,在发生干旱时要在果实膨大期灌水,但不要积水[2]。

1.3   光照

大红袍花椒喜光,对日照要求较高,日照时长在1 800~2 000 h为最佳,尤其是在花椒7—8月成熟期,光照对其品质和产量有关键作用。如果此时段光照充分,光合作用充分,可提升产量,增加果实香味,提升品质;如果此时段缺乏光照,会影响产量,改变果实色泽,降低品质,在贮藏时容易霉变。因此,种植大红袍花椒需选择向阳的位置,不要种植在阴面。

1.4   土壤

大红袍花椒根系发达,直根上长有大量须根。在土壤疏松、土层深厚的中性沙土中生长较佳;在微碱性、石灰质的土壤中生长正常,对其生长发育和结实无明显影响。

1.5   风力

大红袍花椒适宜生长在伴有微风的地带,对其传粉有利;不适宜生长在大风及多风的山口等地区[3]。

2   大红袍花椒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2.1   育苗技术

(1)处理种子。大红袍花椒果实粒小,皮厚坚硬,不易透水,其内含发芽抑制剂,部分不饱满的种子难以萌发,因其种子自然萌发率不高,一般在25%~45%。为提高种子萌发率,需要对种子进行处理,常用的方法是水缸加水,倒入种子,进行揉搓,不饱满的种子会漂浮,去除漂浮种子,然后加入草木灰或者碳酸氢钠浸泡,去除种皮的油脂,在吸水后可促进种子膨胀,然后可与牛粪、沙土混合,破除种子休眠期,促进种子发芽。

(2)播种。大红袍花椒一年播种两次,3月中旬至4月上旬为春播,在10月至土壤结冻前为秋播。一般选择春播,在播种时,可撒播也可条播。在播种完成后,覆盖土壤微微压实即可。

(3)苗期管理。在大红袍花椒出苗10 d后进行间苗,间距为2~3 cm,幼苗生长到10 cm后进行定苗,苗距控制在10 cm左右,控制苗株数为30~45万 株/hm2。春播苗木,应在6—7月施肥灌水,每隔15~20 d施肥,连续3次,施肥量为150~450 kg/hm2追加尿素,施肥后再进行一次灌水。如果大红袍花椒栽培区无灌溉条件,可选择雨前或雨后进行施肥。如果长期干旱,需要人工浇水。对于降水,一般的降水量都可满足大红袍花椒生长的需求,但长期干旱需要及时浇水,苗圃地不能有积水。为防止苗木生长过旺,灌水和追肥在8月可停止实施,这样大红袍花椒可利用8月后的时间进行生长,增加木质素等生长要素,有利于大红袍花椒过冬。

(4)叶面喷肥。为使大红袍花椒生长良好,需要增施叶面肥。一般在大红袍花椒叶片长至正常大小时对叶面进行喷肥。叶面肥可喷施光合微肥500倍液、0.3%~0.5%磷酸二氢钾、0.3%尿素等肥料[4]。

2.2   修剪整形

(1)整形。根据大红袍花椒种植地立地条件,采用合适的修剪整形方案。①土地比较肥沃,选择丛状形树型。在栽植后由基部开始截干,在基部选择5~6个主枝保留,3~4年便可成型,该类树型可早产,比较适宜早产的密植园。②土壤贫瘠,选择丛状或自然圆头形。③土壤肥力中等,选择自然开心形树型或三主枝开心形。自然开心形树型:在定植后距离基部30~50 cm处留取第一侧枝,该类树型通常选择3~4个主枝保留,培养4~5年即可成型,该类树型在光照条件良好时,可丰产、稳产。三主枝开心形树型:在截头后按照北、西南、东南这3个方向各选一个主枝保留,基角为 60°~70°,每个主枝需配侧枝4~7个,保证主枝、侧枝两侧均匀分布结果枝,该种树型在光照条件充足时可长成大树冠,产量较高。

(2)修剪。在栽植后第一年根据要求剪截,第二年在发芽前把树干基部30~50 cm处的枝条除去,并按照一定距离保留主枝5~7个短截,同时去除病虫枝、细弱枝、拥挤枝等病残树枝。

另外,应逐年剪除结果树的多余大枝,冠内的枝条不能太密,交叉占用空间的枝条、病虫枝应及时剪除。短截营养枝先释放生长中庸的营养枝,结果后缩短为枝组,对有生长空间的旺枝先轻短截,第二年再去强留弱,逐步培养为结果实的枝组[5]。

2.3   病虫害防治

2.3.1   病害防治

大红袍花椒的病害较多,可发生叶锈、干腐病、根腐病等病害,遵义市发生锈病较为严重,对其产量影响较大。

在采摘完大红袍花椒后要及时进行耕地除草,以磷肥为主进行施肥,保证其根部更具透气性,增强树势,并合理喷施杀菌和杀虫的农药,为高产创造有利条件。在冬季要进行清园修剪,使病虫基数减少。①锈病。锈病目前没有特效药,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如发生锈病,应立即剪除有病枝条,并火化处理,特别注意防风,以防锈病的真菌孢子扩散到其他植株上;也可选择25%丙环唑乳油1 000倍液对其进行喷施,30 d连续喷洒2~3次;在特殊情况下,要有隔离区。在栽培大红袍花椒时,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②根腐病。处理方式类似锈病,及时烧掉病根,然后采用15%粉锈宁500倍液对土壤进行消毒,避免传染源危害到花椒树的生长。③干腐病。8.7%戊唑醇混合1.5%吡虫啉,或用8.7%戊唑醇混合2.8%阿维菌素注干液剂吊瓶输液,在病害严重时可在采完大红袍花椒后再输注一次药液。④梢枯病。在发病部位可选择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进行喷洒,也可选择50%代森錳锌600~700倍液进行喷洒[6]。

2.3.2   虫害防治

①蚜虫。选用40%的啶虫脒水分散粒剂2 000~2 500倍液、1.8%的阿维菌素乳油1 000倍液或者0.3%的苦参碱水剂500倍液进行喷雾。②吉丁虫。用塑料薄膜缠绕树干或用泥浆封住植株的树干底部,防止树皮被害虫啃食。在孵化幼虫初期,受害部位涂抹氧化乐果乳油100倍液,每隔10 d连续进行3次喷洒。在成虫盛发期,可在氧化乐果乳油800倍液,每隔10 d喷洒一次,连续进行3次喷洒。③天牛。定期检查植株并清除虫卵。每年冬季清除受害、死亡的植株并集中进行烧毁。在高发虫害期,可选择强力灭牛灵乳剂注射在受害的植株虫孔内,并用胶带把虫孔封住。④红蜘蛛。在4—5月可喷洒25%杀螨净混合73%克螨特3 000倍液,可预防红蜘蛛,也可引入瓢虫捕食红蜘蛛。⑤介壳虫。可人工清除树干幼虫,也可使用15%噻嗪酮+5%杀扑磷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进行喷洒。在5月可使用5%吡虫啉乳油或40%杀扑磷乳油30~40倍液对树干进行吊瓶输液[7]。

3   结语

大红袍花椒经济价值高,是目前脱贫致富的一大帮手,但是很多地方缺乏种植大红袍花椒的经验,所以相关部门要根据大红袍花椒的生长特性,强化育苗和栽培技术,促使其产量和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 1 ] 雷晓艳.大红袍花椒及其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现代园艺,2019(19):70.

[ 2 ] 李锡中.大红袍花椒丰产高效栽培管理要点[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0,23(2):22-23.

[ 3 ] 崇兴花.花椒育苗及栽培技术要点探析[J].农家参谋,2020(4):109.

[ 4 ] 何再长.花椒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J].新农民,2019(23):74-75.

[ 5 ] 朱祥能.花椒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探究[J].农家科技(中旬刊),2020(8):1.

[ 6 ] 刁容.花椒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南方农业,2019,13(3):16-17.

[ 7 ] 丁春梅,杨云亮,衡雪梅,等.花椒高产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2009(20):52-53.

猜你喜欢

高产技术影响因素
我国育成高产高抗水稻新品系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玉米高产优质高效益简化栽培新技术
淮北地区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