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镇巴县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与保护的思考

2021-09-14潘益华郭彦进

种子科技 2021年14期
关键词:收集种质资源保护

潘益华 郭彦进

摘    要:通过对镇巴县基本概况的论述,总结了农作物种质资源取得的成效和现状,分析了种质资源收集与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种质资源;收集;保护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14-0031-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S567       文献标志码: A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物基因多样性的关键性战略资源,是农作物品种选育和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事关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镇巴县由于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丰富的生态类型,孕育了丰富的野生植物群落,形成了适应不同条件的众多农家栽培品种。

同时,由于城镇化建设、农村人口迁移,加之传统农家品种的退化、种性混杂、产量低等原因,逐渐被商品化的外来品种取代,大量农家品种消失,现存的少量品种零星分散种植,随时面临消失的风险。1949年后,镇巴县先后参与过3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相关科研单位对特定资源进行过大量调查。

1   镇巴县基本情况

镇巴县位于大巴山腹地、米仓山东段,巴山主脊东西横亘,是嘉陵江、汉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境内山大沟深,海拔落差大。

全县总面积343 700 hm2,境内有汉族、苗族、回族、维吾尔族、壮族等民族居民,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苗民聚居地。最高海拔2 534 m,最低海拔416 m,垂直高差2 118 m。以中山地貌为主,平均高度为1 231.4 m。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南坡缓、北坡陡。不同高度、坡度组合,构成境内多样的地形地貌,属北亚热带东南季风湿润区,大陆性较强,气溫年差较大,平均气温13.8℃,无霜期236 d,年均降水量1 250~1 350 mm。

2   资源收集与保护工作基础与现状

2.1   野生植物种类广泛

《镇巴县志》(1991—2010)记载镇巴县有野生树种有90余种,野生花卉及观赏植物40种,草场植被植物有80科,500余种[1]。

大黄、天麻、党参、杜仲等名贵野生中药材以及木耳、香菇、核桃、竹笋、山野菜、板栗等特产物丰质美。镇巴大黄、天麻、香菇、树花菜、花魔芋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商标。

2.2   豆类作物品种丰富

镇巴县是野生大豆的发源地之一,县域内目前尚分布着多种野生豆类资源,在陕西省农科院1983年编印的《陕西省豆类品种资源目录》上收录有镇巴县的各种豆类资源,包含大豆、菜豆、绿豆、小豆、饭豆、豌豆共38份,在前后3次全国种质资源普查中,豆类资源也占据很大比例。

2.3   野生药材资源分布范围广

据20世纪90年代调查,全县药用植物药有1 000余个品种,仅被《中国药典》记载的盛产中药材达236种之多,号称“天然中药库”。

截至2019年底,全县中药材地存面积达15 933 hm2,镇巴大黄、天麻成功申报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镇巴大黄入选“秦药”大品种名单。

2012年开展的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在镇巴境内调查中药材96科341种,分布于全县19个镇[2],包含根用根茎类、皮类、叶类、花类、果实及种子类、全草类等品类。

2.4   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成效显著

1992年陕南地区作物种质资源考察队在镇巴县收集作物种质资源387份,涉及粮食、油料、蔬菜、果树、茶叶、桑树、经济作物等作物,收集到具有开发利用价值资源有潘家大板栗、镇巴大南瓜,和野生荔枝、多年生苦瓜、树花菜等珍稀、特优资源10余份[3]。

2015—2018年,据镇巴县园艺站和食用菌站对全县野生蔬菜进行调查,有草本类、灌木类、爬藤类、乔木类、水生类及野生食用菌类等资源371种,均为产地民间食用种类[4]。

镇巴县参与过3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2018年前已收集进入国家种质资源库92份资源,其中粮食作物88份、经济作物4份。在2018年的第三次全国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又新增36份(本次收集范围不包含中药材、食用菌和花卉),其中粮食作物12份、蔬菜 23份、经济作物1份。在收集中发现了一批特色种质资源,如菜豆品种黄米豆角、大豆、矮子刀豆和南瓜品种套瓜等资源[5]。

2.5   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初步开展

2020年镇巴县种子管理站对部分优异、特色或濒临消失的种质资源,如黑小豆、白小豆、绿小豆、麻小豆、大豆(菜豆)、小叶茶等开展了种植鉴定和保护性繁殖工作,共种植约0.67 hm2,取得了一些基础性材料,收获了一些繁殖材料,后因机构改革、人员分流而中止[6]。

3   存在的问题

3.1   种质资源保护工作重视不够

由于种质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具有公益性、基础性,工作难以出成绩,相关部门及从业人员对工作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到位,认为种质资源保存利用工作是科研单位的工作,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专项工作经费支持,特别是近年来的机构改革,撤并了一些从事此项工作的专业单位,人员分散安置,造成工作中断。

3.2   部门间缺乏协调沟通机制

该工作涉及农业和科技管理部门及其所属内部单位,由不同作物的管理分属不同业务部门,实行条块结合分工负责,相互间缺乏工作协调和信息沟通,工作安排上难免出现内容重复与交叉,工作成果不能得到共享和很好的应用,从而限制了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保护利用工作。

3.3   农家特色种质资源消失加快

在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工作中,查阅历史资料时发现了很多类型种质资源,但在实际收集中绝大部分很难找到。

在收集第一年发现有征集价值的样品,由于种植规模太小,无法达到收集的最低要求量,下年再去收集时,因农户已不再种植而消失。从征集的资源分析,大宗作物和种子商品化程度高的作物占比很少,主要粮食作物几乎没有农家品种,仅在交通不便的地区,有少量年龄大的农户种植,资源保护面临着非常紧迫的形势。

3.4   技术力量不足

由于种质资源工作涉及作物种类多、专业性强,通常是从熟悉的专业领域开展工作,对很多作物特别是野生作物调查和征集工作还较少,鉴定和利用也未能同步进行,对同名种质资源的差异,只能收集其中之一,影响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后续的开发利用工作。

4   对种质资源收集与保护工作的建议

4.1   加强协调沟通

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工作要突出其基础性、公益性定位。

进一步明确政府主体责任,建立起由政府牽头,组建相关行业单位及各镇(街道)为成员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领导机构,做好发展规划、资源收集与保护、资金保障、执法监管等工作。加强对从事种质资源保护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纳入职务、职称晋升内容,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

4.2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会议、电视、报刊、网络、新媒体等渠道,采用群众易于接受的标语、短视频、宣传单等形式,大力深入宣传种质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在公民中形成保护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意识,提升全社会保护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参与度。

4.3   实行种质资源管理工作常态化

将机构改革后种质资源工作的职责落实到具体单位或部门,确保上下衔接、工作不断档。对全县农作物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植物资源等进行全面筛查,建立种质资源档案。

制定和发布资源保护名录,对珍稀、濒危、特有资源与特色地方品种进行抢救性收集、鉴定和利用,确保资源不流失。对收集的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保存收纳,及时与上级种质资源业务单位沟通联系,做好收集、整理、送样保存等工作。

4.4   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的专业队伍建设

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是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需要一支具备相应专业技能和敬业精神的队伍,但目前的现状与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的需要存在很大差距。

加强对特色优异种质资源的保护性开发,通过种植鉴定、提纯复壮、品种改良、仿野生栽培等措施,扩大种植面积,形成生产规模,进行品种登记,并结合乡村旅游,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并创造条件支持申报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和名特优新产品申报,实现资源的经济价值,推动保护工作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 1 ] 镇巴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镇巴县志(1991—2010)[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9.

[ 2 ] 葛人杰,李鹏,李柳柳,等.陕西镇巴县中药资源普查与分析[J].大众科技,2018(11):50-52.

[ 3 ] 陕西省种子管理站.陕西省农作物种质资源[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

[ 4 ] 刘霁虹.农作物物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种子科技,2021,39(5):117-118.

[ 5 ] 王聪武.陕西合阳县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的做法与体会[J].中国种业,2019(9):33-34.

[ 6 ] 吕迎春.甘肃省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进展及开发利用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3):6-10.

猜你喜欢

收集种质资源保护
绿肥作物紫云英研究进展
大白菜种质资源抗根肿病基因CRa和CRb的分子标记鉴定与分析
茄子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城市规划档案的收集与利用策略分析
玉米种质资源抗旱性鉴定研究进展
巧用物理“秘籍”,帮助学生练功
浅论非法证据排除
网络犯罪中电子证据的收集及保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