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
2021-09-14的日阿木蒋筱青
的日阿木 蒋筱青
6月21日,凉山州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总结大会召开,会场上座无虚席,参会者一同见证着帮扶干部在凉山州工作的铿锵足迹。
三年前,也有一场大会在同一个地方召开——2018年6月20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在西昌召开省综合帮扶凉山州打赢脱贫攻坚战动员大会,选派5700多名干部组成综合帮扶工作队分赴凉山11个深度贫困县,开展为期三年的帮扶工作。
三年来,来自全省各地的5700余名帮扶干部,连同本地帮扶干部达到1.1万余人,他们负重前行、不负人民,让凉山州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2072个贫困村全部脱贫、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凉山接续发力,让乡村振兴这个“新考场”中的人才“不断流”。
不说“再见”
激情继续挥洒大凉山
“帮扶工作是一次磨砺,更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份骄傲!”“我们把凉山当作‘第二故乡,祝福彝乡越来越好!”……在凉山州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总结大会上,帮扶干部纷纷真情流露。凉山当地干部也向综合帮扶干部喊话,期待大家常回“家”看看。
据了解,为期三年的凉山州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队完成了历史使命,接下来将转入驻巡结合持续帮扶的新阶段。新阶段,也有“老面孔”,泸州市选派至美姑县瓦古乡瓦以村的第一书记杨卓玛已选择留下,继续在乡村振兴中发挥自己的力量。
今年26岁的杨卓玛,是一名来自泸州市教育系统的藏族女孩。2018年6月,她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精准施策综合帮扶凉山州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主动请缨到美姑县开展帮扶工作。
瓦古乡是美姑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由于历史原因、思想观念、自然条件等因素,全乡10个村有9个贫困村。初来瓦古乡,杨卓玛心里五味杂陈。“我暗暗起誓,决心挥洒汗水,和凉山人民一起书写属于我们的脱贫故事。”杨卓玛回忆说,为“啃”掉瓦以村这块脱贫“硬骨头”,2019年3月,她主动向组织申请担任第一书记。
在杨卓玛带领下,瓦以村如期脱贫,群众住上了新房子,村上牵通了网线,该村还创建了中药材种植产业试点基地,一项项务实举措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如今,杨卓玛选择继续留下,因为她有更大的心愿——让瓦以村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走得更远。
直面“新考”
新队员接过帮扶“接力棒”
今年6月1日,会理会议纪念地景区管委会副主任王荣强带领该景区管委会派出驻村工作队队员何大平,来到凉山州会理县城北街道龙肘村开展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轮换交接工作。
在交接工作中,会理会议纪念地景区管委会派驻的原驻村第一书记娄宗朝详细汇报了工作开展情况,围绕村情民情、脱贫攻坚重要档案资料、扶贫项目资产处置情况、未实施的规划和项目、工作经费使用情况和办公设备等“五个清楚”进行了交接。
王荣强对新派出的驻村工作队员嘱咐道:“新驻村工作队要扎根基层、融入基层,来到村上后,要立即‘安营扎寨,迅速进入角色。”
龙肘村,拥有丰富的旅游发展资源。脱贫攻坚战打赢之前,会理会议纪念地景区管委会就在对口帮扶龙肘村,其对龙肘村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下了一番功夫,取得了一定成效。脱贫攻坚战打赢后,按照会理县委组织部《关于调整43个已退出贫困村帮扶力量的通知》要求,会理会议纪念地景区管委会在乡村振兴中继续对口帮扶龙肘村,将持续贡献力量,推动龙肘村旅游产业发展。
接过“接力棒”,肩上担子更重。今年7月,新一批帮扶力量进驻龙肘村后,会理会议纪念地景区管委会立即邀请成都市川达柏槐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规划专家,到龙肘村进行乡村旅游规划指导。
龙肘村党委书记肖长春表示:“乡村振兴是挑战也是机遇,村党委一定会听取驻村工作队员和专家的建议,打开思路,抓住机遇,为龙肘村谋求一条长远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
帮带人才
留下一批扎根热土的“追梦人”
离开帮扶地,回到原单位,来到凉山的全省各地综合帮扶队员和本地帮扶干部心中千般感慨、万般不舍。离别之际,木里县维稳办主任、坑古村第一书记周大顺,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村上的羊肚菌产业。
来到坑古村担任第一书记后,周大顺带领村民从“零”开始,大胆尝试菌类研究。让村民没想到的是,在周大顺的带领下,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深山,竟然取得了“高原林下野生羊肚菌不间断出菇”的喜人实验成果。
顺势而为,该村建成了全省第一个由驻村工作队牵头、“实验基地、生产基地、育人基地”一体化运行的产业园区。
周大顺离别之际,村民们围拢在他身边,满是不舍之情和满腔感激。周大顺虽然不舍,但是他相信,即便他回去了,村上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在他驻村期间,已为当地帮带出一支带不走的“土专家”队伍,这些“土专家”先后指导村民种植林下羊肚菌200多亩,仅2019年就实现户均增收1.1万余元。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人才振兴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更有底气。
在培养本地人才上,凉山州通过建立“师带徒”等全域结对帮带机制,推动落实县直部门帮扶队员每人帮带1~2名年轻干部,教师医生每人与1~2名业务骨干开展“师徒结对”,乡村帮扶队员每人联系1~2名村组干部、青年农民、返乡农民工、農村致富能手,如今已累计帮带本土人才6万余名。
通过各种形式的帮带培养,甘洛县普昌镇足木村的特古二哥,在驻村第一书记廖超的帮带下,成为村里桃树种植管理的“首席专家”、致富带头人;喜德县妇计中心儿科医生马海达尔木,一次性通过了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木里县西秋乡日布佐村村民王发莲,已经成为一名技术员,帮助更多村民过上好日子……这些本地人才,也将在乡村振兴中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作者单位/的日阿木 中共凉山州委组织部)(责编/黄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