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江西地区电影的历史考察:1898—1949
2021-09-14黄叶蕊沈鲁
黄叶蕊 沈鲁
1895年12月28日,在法国巴黎卡普辛大道的一家咖啡馆地下室中,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了自己拍摄的包括《火车进站》《工厂大门》在内的十部影片,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由此诞生。一年后,这趟承载着西方文明的电影列车驶向东半球的中国。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8月11日,在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了几部短片,这是电影在中国的第一次放映。随着越来越多的欧美各国商人纷纷前来中国寻求商机,这趟“电影”列车向着中国的腹地长驱直入。
近年来,自学术界提出“重写电影史”的呼声后,区域电影研究的议题成为当下电影史学研究中的热点领域之一。对不同区域电影历史的描摹与勾画,是绘制一幅完整中国电影史图的前提。早期江西地区电影是江西电影史乃至中国电影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对早期江西地区的电影发展状况进行历史考察,是构建江西电影历史文化版图的重要一步,亦有助于展现早期江西地区乃至全国电影产业中经济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
一、近代江西城市发展与早期电影的传入
电影是一门新兴的艺术,它既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亦是城市文明影像的见证者与记录者。“‘区域转向的中国电影史研究,必须跟特定地域的特定人群、特定氛围、特定心理及特定的精神症候和文化状况联系在一起。”在江西区域城市的近代化变迁中,作为西方文明的电影悄然而至。
(一)传教士带来的“电光影戏”
江西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封闭性和内陆性的特点,“三面距山,背沿江汉”,处于被“三山一水”四面包围的盆地中。地理上的封闭阻碍了近代江西城市交通的建设和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人依据《天津条约》提出,“九江府西门外地方,自龙开河口起,沿大江往东,至思口之西十三丈止,量得共长一百五十丈,进深一带六十丈”,“立明四至,共合地基一百五十亩”的地域设为英国“永租地”。1861年,九江正式成为第一批开埠通商的口岸,为江西城市的近代化发展提供了机遇。
1840年鸦片战争后,基督教被正式列入不平等条约传入中国,条约中规定“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享有传教的特权”,大批传教士深入中国各地,电影也正是跟随传教士的步伐进入九江。化善堂位于九江市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这里都是举办大型宗教活动的首选教堂,而江西境内最早的一次电影放映也正是在化善堂中。
1898年《湘报》第174期的《各省新闻》专栏中记载了这次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电影放映:“九江城内,近到有美国电光影戏,假化善堂开演,每人戏资百文,先行买票。至晚,凭票入内观剧。其所演各戏,系用电光照出,无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加以留声机器,所唱各戏,亦皆音韵调和,娓娓可听,观者咸称谓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莫不鼓掌称奇。直至鼍鼓三催,始各兴尽而散。”从这篇新闻中不难看出,初来乍到的电影艺术,因极具感染力而赢得了九江民众的热情。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九江美以美会(1844年—1939年在美国北方的卫理公会所使用的宗派名称)美籍传教士列克思来南昌传教,两年后列克思在南昌半步街建起一座福音堂。1914年电影在南昌城的初次放映,正是在这座位于繁华街区的教堂中。有相关史料记载,彼时的福音堂“在周末时,兴之所至偶尔放映幻灯和无声电影,字幕全是英文,无故事情节,系卫生科教片及外国风光纪录片一类,供人们自由观映。地点当然不在礼拜堂内,而是两厢闲屋内放映”,“信徒和市民均可入内观看”。南昌民众把这项新奇的“洋玩意儿”称为“影子戏”。
(二)粤商携来的“洋玩意儿”
在近现代史上,粤商不仅在经济领域一直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还深具开拓精神,敢于尝试挑战一切新鲜的事物。电影作为刚刚迈入中国大地不久的“洋玩意儿”,引起了粤商的注意,并由他们在前往邻省进行商业贸易的途中带入了赣州。
民国初年,由于商业贸易的衰落导致经济长期凋敝,整座赣州城还没有电灯,大商店点煤气灯,小商店和居民点煤油灯照明。1920年,由当时在赣州的十多位粤商提议筹办一座发电厂。翌年,赣州光华电灯有限股份公司即光华火力发电厂成立。小小的发电厂容量不大,负荷较小,却给整座赣州城带来了光明,带来了先进的西方技术与思想,不久之后也带来了电影。“1926年秋。赣州光华电灯公司经理罗劝章等人集资合股,在姚衙前一号客厅中开办电影院,是赣州有史以来第一次上映无声电影。”由此电影正式进入赣州城。
(三)矿工俱乐部中的文娱活动
与南昌和九江不同,早期电影进入萍乡地区与宗教并无关联。萍乡因煤矿而闻名,大型煤矿的开办促使城市经济收获了空前的发展。
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的成立为电影的到来提供了契机。“1922年5月1日,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正式成立,俱乐部部址最初设在牛角坡52号一所院落的四间平房中,面积266平方米……1922年9月,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胜利后,俱乐部组织迅速发展,部员发展到13000多人……”随着俱乐部组织的不断壮大,俱乐部的各个机构也逐步健全与完善。
俱乐部的电影放映活动开始时间较早,1923年8月3日,在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的讲演股报告中就已经提出了“购置幻灯及电影机,为演讲之资助”的计划。“1924年5月,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讲演厅竣工,特从长沙请来电影放映师携带16毫米放映机,放映了无声故事片《河边神》及风景、时事、教育之类的短片,俱乐部青年部长黄五一解说。”这是电影在萍乡的第一次放映。自此之后,俱乐部为了配合宣传与斗争的需要,经常会在各个重大纪念日或节日放映电影。如同年夏天,在俱乐部门前的大操场上放映故事片《打猎回来》和《李三娘推磨》。
二、对早期江西影院经营活动的考察
早期电影院作为城市摩登文化的象征,在其建设与经营的多個环节中,对江西的区域文化与市民社会生活产生了渐进性的影响。早期江西地区的电影院不再只是都市建筑本身,更是成为承载江西区域城市近代化进程的载体。
(一)早期放映场所与专业影院空间的演进
在丰富多样的城市公共空间中,由于公园拥有较大的场地面积,大量人群的聚集可以为电影放映活动提供观众基础,因此城市公园成为多数城市进行早期电影放映的主要场所。
1927年盛夏,九江甘棠湖畔的孤溪埂湖滨广场出现了一个季节性的露天电影放映场,每逢夏季会用芦席在空地上随意地围成一个圆圈,用来放映电影。“首映阮玲玉主演的《洛阳桥》。继后,放映过‘影后胡蝶的《白蛇传》《珍珠塔》等古装片;武侠片有张慧冲的《水上英雄》等;还有我国最早的女明星宜景琳和著名‘银幕坏蛋王献斋合演的《梅花落》等新潮时装片;稍‘左的进步片有黎莉莉的《天明》《奋斗》等等。”随着映片的频率不断增加,观众规模的扩大,观众对观影环境与映片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早期的露天电影放映场暴露出种种弊端,例如南昌的“豫章公园之露天影戏场,覆以庐棚,巍然独存,于隆冬风雨之夕,管教顾客活活冻死,要之院主欲以少数资本攫取厚利均同,是以映片之劣,毋容赘词,若《梅花落》之开演,匝月也《荒江女侠》之翻覆启映也,鱼目混珠,视赣中若无人”。因此,与电影放映活动相匹配的专门观影建筑,在电影观众的需求声中姗姗来迟。
(二)专门观影建筑—电影院的构建
随着电影放映业的快速发展,观影空间由混合并开放的形式向独立且封闭的形式过渡,专门开展电影放映业务的观影建筑应运而生,影院时代正式开启。
1930年初,浙江商人周振东和基督教青年会干事施公俦等人集股筹办南昌市第一家正规电影院—乐群电影院。影院先在钟鼓楼开明新记电灯公司前面的空地搭盖临时放映场营业数天,为正式开张做准备。后在南昌城中心的著名风景湖百花洲肃公祠内加以修缮并正式开业。施公俦“从汉口租来放映机和影片,请来汉口的放映师,并准备了发电机”,在影院内设置了300多个座位,满足了多数观众群体观影的需求。乐群电影院当时实行“不对号,不清场,两场连映,坐满为止”的经营方法,时称“流水场”。
九江市作为电影进入江西地区的第一站,首家正式影院的建成却比南昌要略晚一些。1933年南昌的首家電影院“乐群电影院”改名为“明星大戏院”,并从上海购置先进的有声影片放映设备,在可容纳千余人的影院中交替上映无声片与有声片。同年,在九江湓浦路西侧,一家由旧货栈改建成的电影院—九江大戏院终于在九江城的中心展露全貌。九江大戏院初期放映过《火烧红莲寺》《荒江女侠》等无声影片。可惜由于观众较少,开业不久后生命就到了尽头。
作为江西省的“南大门”,赣州与广东省的商贸交流较为频繁。与九江、南昌不同,在广东地区已经发展成熟的专业影院直接跟随粤商的贸易活动进入赣州地区。1926年秋,罗劝章等人集资合办了赣州最早的电影院—光华无声电影院。影院设在曾“风光”一时的姚衙前街,随后又迁往棉布街七省会馆。姚衙前街集中了当时赣州所有类型的娱乐场所,街边开设了赌场、地方戏院等。每当夜幕降临,人流络绎不绝,影院的生意也一度繁荣兴旺。
从简陋的电影放映场所到专业的电影院,折射出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变迁。与同时期上海、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相比,江西的专业电影院起步时间较晚,发展滞后。
(三)早期江西地区影院市场的逐步形成
有声电影的出现,影院数量的增加,推动电影事业的前进。随着早期江西地区影院市场网络的不断扩大,影院市场在激烈的经营竞争中逐渐形成。
1930年,乐群电影院正式开业后,在长达两年的时间内,南昌地区仅有这一家正规的电影院。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问世。有声电影的到来赋予了电影一次新的革命,各地影院在加速建设的同时,对声音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南昌,有声电影的雏形早在乐群电影院的经营策略中得到了显现。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乐群电影院除了在影片放映的同时穿插播放粤语歌曲,另外又“专门请来豫章中学音乐教员王保罗,在放映时进行钢琴伴奏,伴奏根据影片的情节内容、主人公的喜怒哀乐随机应变,或高昂、或深沉、或欢快、或幽怨……”。可见,尽管当时有声电影并未进入江西地区,但南昌城的民众在观看电影时,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银幕上的视觉冲击,而是对视听合作演绎的影像魅力有着更大的期待。
1932年初,由江西省政府官员和私商合资筹办的光明大戏院,在中山路瓦子角开业,影院开始陆续上映一些由上海影片公司提供的有声片。光明大戏院先后上映了由阮玲玉主演的《桃花泣血记》及《红楼梦》《一剪梅》《银汉双星》等影片。有声电影制造的视听盛宴颇受南昌观众的欢迎,同时也为影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光明大戏院“光线清晰,却胜一筹,时或间演声片,赣人趋之若鹜,每日三映,时间相隔不久,设愿一片数观,则午入夜出,不加顾问焉,自光明出……”。生意蒸蒸日上的光明大戏院吸引了其他的电影放映场所纷纷加入有声影片的放映行列。有声电影正式进入南昌的影院后,电影放映活动收获了大批观众的青睐,“……一般观众趋之若鹜,营业发达,大有场场克满之势焉……”,光明大戏院和乐群电影院在相互竞争中不断发展,收入相当可观。明星大戏院的股东周振东决定用所赚之钱,召集新股后再新建一所电影院。1935年,新明星大戏院在南昌城区内最繁华的中山路落成。至此,在南昌,乐群电影院、光明大戏院、新明星大戏院三家电影院正式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三、对早期江西电影的政府管理的考察
早期江西地区电影事业日益发达,深受人们的喜爱,政府期望电影的社会教育功能可以成为改良人民思想与行为之利器。在早期江西地区,政府对电影业的管理一方面体现在政府对影院观影秩序的监管;另一方面体现在政府对制片、影片审查和电影放映环节的管控。
(一)影院内观影秩序的混乱
在影院中吃东西成为被默认的事情,这是由于在传统戏园中,喝茶、吃东西、大声交谈等行为司空见惯。南昌的光明大戏院设立了一个“冷食部”,在炎炎夏日贩卖冷食。影院甚至为冷食部专门编写了一则广告,广告中强调冷食“出品清洁—铁纱围护”“不杂生水—均用冷开水”“上等原料—上海购订”“货包地道—向上海屈臣氏及正广和……”等卖点。扰乱影院秩序的行为除了吃东西,抢票、占座等也加剧了影院内秩序的混乱,由此冲突与纠纷也时有发生。早期江西地区的观众看电影,“不分场次,不对座号,先入为主。场内空气污浊,嗑瓜子吸烟,吵吵啷啷,场内鱼龙混杂。伤病和恶少常寻衅闹事,不得安宁,经理整日应付,方可‘太平”。
“看白戏”是中国早期戏园中的行话,指在戏园中看戏不买票的观众,他们大多是偷偷混进戏园,也有部分是恃强硬闯。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军人、流氓“看白戏”滋事在电影院中屡有发生。在早期江西地区的影院中,“看白戏”的现象频现。一篇名为《南昌市上之三多》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当地人民称南昌市上有‘三多,所谓三多者:‘女人多,暴发户多,看白戏多也。”电影院中军人“看白戏”,恃强凌弱的现象实际上映射了当时社会的状态。军人们“一般的智识水准都很低”,娱乐方式较少,再加上政治的动乱,频繁的战争与经济的萧条,造成整个社会秩序紊乱、道德缺失。
(二)新生活运动对影院空间的管控
社会的动荡不安,影院秩序的失控阻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政府权力加速介入,对娱乐场所进行监管和控制。1934年,国民政府在南昌发起的新生活运动是一次影响深远的运动。20世纪30年代中,国家权力对影院的介入都无法脱离这场运动的历史语境。1934年2月19日,蒋介石在南昌行营扩大纪念周上演讲《新生活运动之要义》,这次讲演标志着新生活运动的发起。
新生活运动是一场针对国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进行改造的运动,其以“整齐、清洁、简单、朴素、迅速、确实”为标准,使“国民生活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于1934年7月前后对南昌市各个领域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在《南昌市戏院业调查报告》中总结了南昌地区的电影放映情况且对其做出了一番评价:“电影为中国新兴艺术之一,但中国人士对电影欣赏的心理,非常的幼稚,而中国之国产电影亦以适合普通社会心理,例如武侠片,爱情片,滑稽片之类。而带有宣传性质的军事片,启发性质的科学片,因其不受社会之欢迎,亦绝少制作。”南昌仅有的两家电影院,多半放映的都是武侠片,“如《荒江女侠》《七剑十三侠》《火烧红莲寺》之类为最多,而以武侠滑稽片卖座力量为强,上月明星电影院曾放映《人体检验》科学影片(外国片),其卖座力量则远逊《荒江女侠》。滑稽片《王先生》竟延长至半月之久,是市民对电影欣赏程度之低,由此可见也”。
1933年2月,“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简称音教会)”成立,随后其联合多个部门组成了“江西省民众娱乐指导委员会”,专门负责民众娱乐活动的管理工作。隔年,音教會制定了《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关于民众娱乐场所登记办法》。其规定如戏院、游艺场、电影院等娱乐场所的经营者必须对自己经营的娱乐项目进行登记,并把表演剧目送往民众娱乐指导委员会进行审查。除了审查娱乐场所的演映剧目外,民众娱乐指导委员会还按照新生活运动中“市民守时”的规定对影戏院的营业时间加以限制,“各戏院每晚收场时间任意延长,于观众演员之健康均有妨碍,并影响公务人员之作息时间。请转令各戏院晚间收场,至迟不得过十一时半以符新生活之主旨”。
新生活运动期间的娱乐管制,是政治权威通过对娱乐方式的改造而正式介入民众日常生活中,电影院作为重要的公共娱乐场所,成为受到官方监视与训导的关键地,时刻接受新生活运动的训导。
(三)南昌行营政训处电影股对意识形态的掌控
1930年底,“中原大战”获胜后,蒋介石想尽快统一全国。他决定在江西组建一个军事指挥机构,集中全国军事力量“围剿”正在江西地区不断发展壮大的工农红军。1933年5月“南昌行营”正式成立,“本委员长在赣督剿匪共,就南昌组织行营,以为统一军事指挥机关,业经正式成立,并刊刻木质关防一颗,文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关防,已于本月二十四日启用”。“南昌行营”成立不久后,同年6月立即组建了政训处电影股,股长由毕业于黄埔三期的郑用之担任。
电影股成立之初“全体工作同志,不过仅仅十八个人,经费每月不过二千八百元,以摄制新闻片和巡回放映为主要工作”。随后一些电影、戏剧工作者纷纷加入电影股并拍摄了大量教育片与军事新闻片,在各个军队和江西地区的农村进行电影的巡回放映活动。“军委会委员长南昌行营政训处为普及农村教育、提高军队知识起见,业经呈奉蒋委员核准,筹设电影股、组织放映播音摄影各队,随军前进、深入农村作普遍文化之宣传并摄前线各项剿匪新闻,影片甚多,全球社记者兹探悉该处于上月间,在赣各剿匪区及沿赣浙闽公路线内各乡镇地方摄取各种影片计四大本业已剪接竣事。”
在新生活运动的宣传期间,电影股摄制的影片内容受到蒋介石的赞赏与支持,随后获得预算报告的批准,电影股的经费逐渐充裕。“因为经费的充裕,人才的集中,出品,工作,都足令人惊异,当然电影的收获,也非笔墨所能形容。”“电影股……给予江西民众的利益,也极足重视,他们在收复区里,针对着赤化教育下工夫丰功伟绩,可以想见。对于本省电影教育的促成,他也是一个值得感谢的功臣。”由此可见,南昌行营政训处电影股在江西地区的电影活动获得了充分的肯定与认同。
1935年,电影股随南昌行营迁往湖北武汉,江西境内的电影活动仍然照常进行,“在不定期的机会里,江西境内,依然有着他们的事业”。
国民政府将电影视为宣传该党意识形态的工具,以达到加强统治力量与政党权威的目的。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借助新生活运动的开展、南昌行营政训处电影股的设立等行动来掌控早期江西地区的文化,推行国民党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
四、对早期江西电影教育发展的考察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电影的社会教育功能在中国就得到了较高的重视,教育功能被认为是电影最为重要的功能之一。1935年南昌行营政训处电影股迁移至湖北后,江西省巡回教育电影团与励志社南昌分社、庐山临时分社等机构都陆续加入了这项电影教育的工作。
(一)江西省巡回教育电影团
1935年5月,江西电影巡回教育团在南昌成立,由省教育厅、公路处及省立民众教育馆共同组织,全年经费1.2万元,由公路处与省立民众教育馆共同负担。电影团有汽车一部并自备发电机和提包式放映机等较为先进的电影设备,电影的巡回放映就此展开。
江西省巡回教育电影团最关键的工作是前往各地放映影片。“各种机件,由本处与民教馆双方出资,请省府购料委员会在上海购买,以材料多系泊(舶)来品(本国所无者),故迟迟延数月始配就,又以呈请财部免税,耽搁两月,迄至四月始到南昌,现已试映数次,尚可应用,一俟机件配足,即定期开赴各处放映。”电影团在江西省公路处的支持下,有充足的经费添购新的放映设备,随着公路线在省内不断延展,教育电影的巡回放映事业畅通无阻。
1939年国共两党抗日救亡统一战线形成,此时电影团在吉安地区的宣传放映工作是吉安抗战电影的主体。“1938年10月27日,省民教馆巡回电影工作团在中山场公映抗战影片,观众甚为踊跃,抗战空气充溢全场。”电影团的首次放映活动激发了吉安地区民众极高的热情,电影的放映工作顺利展开并愈发活跃起来。
(二)励志社分社的电影活动
为了给在江西地区参与军事活动的大批官兵提供休闲娱乐活动,1934年蒋介石在南昌赣江民生工厂旁(今滨江宾馆内)建立起励志社分社。成立后不久便添置了电影车,开始了放映电影的工作。南昌励志社的电影车是一个流动的单位,“这个设计是在一辆二吨半的卡车上,装配一具马达来发电,用以放映电影,播放无线电、留声机,以及扩音机”。
励志社电影车的放映活动受到了官兵的热捧,在励志社自有的《励志》报刊中,常常出现“电影车工作忙”“电影车工作特忙”“盛况”等词语来描述电影车工作时的场面。《励志》中曾记载过的有:“上月二十四日该分社社员举行社员电影会,放映有声片《二对一》,到社员三百余人,来宾数十人,秩序整齐,颇极一时之盛。”此外还有:“二十二日晚电影汽车驶青云谱,为特务大队放映全运会影片,二十三日晚为市政委员会放映航空片,观众均极踊跃云。”[33]“社员电影会,定八日下午二时半放映有声国片《桃李劫》,届时定有一番盛况云。”[34]
(三)庐山临时分社的电影放映
南昌励志社电影车的宣传教育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繁忙的工作“极得外界人士之赞许云”[35]。自1933年7月18日起,每逢暑期,蒋介石在庐山海会寺开办庐山军官训练团,并在庐山军官训练团设立励志社临时分社。
庐山临时分社与南昌励志社的任务基本一致,皆是为社内的官兵提供服务,因此电影放映活动也是其工作的重要部分。起初庐山临时分社放映的影片均为美国片,对白皆为英文,放映时由侯鸣皋作为翻译。之后也会同时放映具有民族意识与体现爱国主義思想的国产电影,例如《木兰从军》《孟姜女》等[36]。在影片放映前,还会以幻灯片的形式加映蒋介石的演讲,借助电影达到宣传思想的教育目的。
国民政府时期江西地区的电影教育活动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但无法否认的是,江西地区的电影教育为近代江西民众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也推动了国家电影教育事业前进的步伐。
“区域转向”下的电影史研究是结合特定区域在自然地理、政治、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特征,对某一地域的电影发展历史进行考察,并对当地的电影机构、电影制作技术、发行放映活动等方面做出详尽的描绘。电影作为大众媒介在民国时期江西地区的传播,对早期江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早期江西地区电影的历史考察研究,力图还原一段电影的发展历程,既是对早期江西电影业的窥视,亦是对中国电影史的再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