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主体间性角度看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2021-09-14王玥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8期
关键词:主体间性思想教育意识形态

王玥

摘  要:将主体间性理论运用于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意义重大。文章首先分析大学生目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薄弱环节,其次研究大学生用自媒体对意识形态安全进行宣传的角色转换驱动力,最后提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网络途径和长效机制,一方面延伸和扩散主体间性理论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探索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新形式,巩固大学生思想政治战斗堡垒。

关键词:主体间性;网络;意识形态;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2-0128-03

在新媒体环境下,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等腐朽价值观通过各种形式渗入大学生思想,并在其思想中生根发芽,当其遇到逆境或者挫折时就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危害社会安全,造成不稳定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做关于“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论述时强调:“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1]

在思想政治斗争如疾风骤雨的情况下,对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进行探讨和防护加固刻不容缓。要牢牢坚守大学生意识形态网络的安全教育阵地,就要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征,与大学生产生心灵共性互动,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沟通时引发学生的共鸣,以达到教育效果。从主体间性视角下来看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需要探索大学生之间不同心灵不同际遇的共同特征。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共同特征概述

每个大学生的心理特征都有不同的地方,有外向和内向之分,也有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抑制型之分……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我国大多数大学生生长在共同的政治经济教育大环境下,处于相同的年龄阶段,因此有着部分共同的心理特征。

(一)社会认知片面化

大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带有想象和主观臆断的方面。在18岁到22岁期间,大学生个体进入了生理成熟阶段,心理会逐渐产生自我认知,形成稳定个性,但因为身在校园,没有亲身体验社会生活,碎片化接触、理论抽象化学习间接导致大学生社会认知片面化。网络上的抖音、快播等视频平台更是直接导致大学生社会认知的片面化。

(二)思维活跃

相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大学生视野更为开阔,自我意识更强,文化素质相对较高。专业系统的训练学习也为其思维拓展创造了机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从小学开始的各种益智游戏、教育到大学的各类竞赛,使当代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了显著提高。

随着社会进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如期实现了消除绝对贫困的理想。在物质基础牢固、温饱无忧的前提下,学生从小接受各种思维训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这就导致了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跃。网络空间的拓展虽然使大学生认知产生了片面化,但也开拓了当代大学生的视野,使某些知识领域由遥不可及变为触手可及,比如音配、后期制作等以前只能在线下操作的工作,现在都可以利用专属设备线上进行。

(三)新生事物接受能力较强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21世纪计算机智能化发展的新时代,云计算、互联网使信息自由流通成为可能,生活、信息都处于高速变迁、日新月异的运转中。互联网时代,较多新生事物随着网络的发展如雨后春笋般进入学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当代大学生接受新生事物能力较强,也容易被新奇事物所吸引,存在猎奇心理。

(四)个性化倾向

当代大学生所处社会层次以及具有的文化素养决定了其对社会、生活有自身的见解和看法,随着自我认知的觉醒,大学生更加追随个性化发展,这就是快播等视频软件在网络流通并迅速蹿红的原因。同样,微信平台、微博、各种音视频软件等又为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平台,个性化倾向心理特征与网络的相互结合,导致当代大学生个性化倾向日益加剧。

二、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主体间性的薄弱環节

时代快速发展,大学生接收新生事物的能力增强,这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要求教育者能够跟上当代大学生接收新生事物的步伐或者在某些共同特征上寻找触动点,引发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主体间性。网络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影响主要体现在正面和负面影响两个方面;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通过抖音等自媒体传播产生负面影响;官方网络通过企业网络平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正面的影响。要抵制负面影响,牢固大学生思想政治阵地,就要充分发掘主体间性,形成主体互动。从主体间性角度来看目前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仍然存在着薄弱环节。

(一)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主体间性互动缺失

高校辅导员队伍社会地位较低导致流动性较大,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专家匮乏,日常事务繁重,这些都造成了教育者缺少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思考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主体间性互动缺失;思想政治课程教师与被教育者仍然停留在传统书本内容的教导上,在教授方式上和知识更新上都存在一定问题,主体间性互动存在薄弱环节;高校管理者面对数量庞大的当代大学生,管理层面紧停留在浅层次和表面规范上,难以触及大部分学生的内心,主体间性互动缺失。利用网络维护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强制利用网络进行扫码、投票、学习等活动也导致了主体间性互动的缺失。

(二)思想政治工作者作为自媒体欠缺进行意识形态主体间性引导的激励机制

从自媒体角度来看,虽然目前已经有许多思想政治工作者自发利用网络积极宣传,各高校都陆续建立了微团等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阵地。各地也相继开展了各类比赛,鼓励思想政治工作者用自媒体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但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用自媒体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激励机制仍然不够健全。

(三)官方媒体网络宣传渠道主体间性存在问题

近年来官方媒体加大了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力度,并从宣传渠道上进行了拓展,开辟了新的传播渠道,利用微信、微博等媒介展开了宣传,但是效果不明显,主体间性存在问题。大学生在官方媒体和企业媒介之间进行选择时,在无任何强制要求下,没有优先考虑官方思想意识形态媒体网络的意识,仍青睐游戏网络、抖音视频等。

目前官方媒体网络宣传渠道对于大学生意识形态管控采取了命令性、强制学习等手段,不但引起了少数大学生的反感,而且因为没有主体间互动,容易时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造成反作用,不利于维护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

(四)大学生“斜杠”身份造成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主体间性产生困难

随着网络的普及,当代大学生有着更多的机遇。在作为大学生的同时,也可以在网络上、校园周边以创业者或者兼职者的身份出现,其身份就增加了“斜杠”后面的诸多职务,而这样的“斜杠”身份会导致其经历的复杂性[2]。要对“斜杠”青年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并与之产生主体间性,就要对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进行了解,这在某种意义上增加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主体间性产生的困难。

三、主体间性视角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网络途径

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主体间性存在的薄弱环节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在接受教育时较被动,而网络上宣传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恶俗视频对大学生而言更具有吸睛效果,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高校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主体间性:

(一)大学生用自媒体进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渠道开拓

大学生干部比老师们更了解群体成员的具体想法,应仔细挖掘。所以,高校可对大学生干部进行线下教育培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固化,再通过大学生干部开展线上传播,例如抖音、快手等已经普及的软件,充分利用自媒体形式[3],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体间性。对大学生的教育培訓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都应该注意内容的生动性,与青年人思想契合,与时代同步,应当摒弃传统的“填鸭式”、命令式学习。应该合理利用这部分大学生,积极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安全学习内容,利用沙盘模拟、游戏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大学生意识形态网络安全内容固化在大学生心里。

(二)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激励机制

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宣传意识形态教育的积极性,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动成为自媒体传播单元。在网络上加大宣传力度,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动成为自媒体人以外,还应利用学生党员充分调动学生接受意识形态教育的积极性,引导其主动关注自媒体传播的内容。高校可以广告的形式向大学生进行宣传,以一种主动的形式去传递正能量。建立网络教育机制,利用主体间性思想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状况进行监控并建立相应的教育机制。只有形成了相应的激励机制,才能让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实化于行”。

(三)通过各种微视频及企业媒体宣传官方思政平台

针对官方思政平台主体间性的欠缺,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建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宣传机构,招募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创新宣传形式,让思想政治宣传内容以音乐、视频等方式在网络上传播;另一方面,官方媒体在大学生中的宣传不能以硬性指标要求扫码等,这样在初始就会引起大学生反感,从而对官方媒体产生抵触情绪,建议采用微视频广告等形式,投放到大众传媒上进行宣传,或者将微视频放到各高校校园网首页,利用节日或庆祝活动进行宣传,以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4]。

此外,高校还应加大力度举办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比赛,建立官网并大力进行网络推广宣传;以区域为单位,建立高校思政教师微信群、QQ交流群;开展网络思想政治调查,培养大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建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5]。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在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主体间性方面,目前存在着薄弱环节。主体间性教育,关键在于协调利用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间的关系,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服务于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充分应用网络媒体的先进性与趣味性,由被动教育转向主动教育,增强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积极响应十九大关于意识形态的教育精神,将其真正落到实处。

本文从自媒体、官方网络和企业网络三方教育主体入手探讨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在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下,青年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和解决信仰迷惘的问题,对主流价值观和道德意识产生认同,通过受教育者主体的选择和确认,内化为其品性特征,成为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吸引更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进行探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17-10-28). 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 64094-29613660.html.

[2] 陈昌凤. 斜杠身份与后真相 泛娱乐主义思潮的政治隐患[J]. 人民论坛,2018(06):30-32.

[3] 李琳娟. 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自组织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J]. 传媒,2018(08):86-88.

[4] 赵丽娟,柯倩. 节日感:发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对大学生教育作用的影响[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21(02):84-87.

[5] 杨红英. 走向主体间性:和谐社会视域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 学术论坛,2008(03):193-196.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主体间性思想教育意识形态
师生主体间性理解的合理性考辨
浅析课堂话语模式的模糊与缺失
中国儒学外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内地青春片场域:期待从对立走向对话
关于高中班主任思想教育的创新方式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