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全命题作文教学策略初探

2021-09-14张倩孙永兰

关键词:写作策略朱自清背影

张倩 孙永兰

摘 要:初中语文全命题作文的写作一直是教学的重难点,在实际作文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学生在全命题作文写作上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缺乏写作素材的积累和理解;第二,缺少写作方法的学习和运用。本文将结合初中统编本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朱自清《背影》一文,从素材积累和写作方法两个方面,以标题中寻素材、文本中积素材、用描写塑形象、用线索理结构四个角度为抓手,为初中语文教师全命题作文教学提供一定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全命题作文;写作策略;朱自清;《背影》

引言

教育领域中一直存在着学习问题、教学问题、评估问题与一致性问题,这四大主要问题同时也是当前中学写作教学中面临的四大问题。关注写作教学问题的人较多,有人曾从“夯实学生语文基础”“注重学生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观察、记录生活”“重视学生写作评价”等角度对写作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提出对策。但在写作实践中,依然缺少可操作的具体方法。全命题作文在限制写作题材和基本内容的条件下,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规定题目的写作。教师的写作教学缺少“抓手”,学生的写作出于被动,写作仍是语文教学中面临最多问题的一环。语文教材中,朱自清的每篇作品都是学生学习的重点篇目,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背影》一文,被称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文章用朴实的语言描写了一个生活化片段,用细节化的描写,烘托出父亲形象。基于此,本文结合教材中朱自清《背影》的素材和写作方法,针对学生写作中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给出可操作性的具体建议。

一、初中记叙文命题写作中学生存在的问题

(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米,妇再巧,也难以烹饪出美味佳肴;没有写作素材,学生再有灵性,也无法写出佳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第四学段(七至九年级)关于写作方面的目标与内容中提到:“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等。”{1}

而这几项目标与内容中,落脚点均指向写作素材。但是当前初中生学业负担重、思想压力大,大多迫于应试,不得不选择“两点一线”甚至“三点一线”的生活。同时,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的生活与网络紧密相连,知识获取途徑多样化的同时也使一部分学生对网络产生了依赖心理,对自然、社会生活的观察度不够,未能捕捉到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而忽略了身边的美好。所以在全命题作文的写作中,缺乏素材是一些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但是素材的缺乏只是学生写作难以开展的一个表面原因,如果常把学生不会写作归因于缺少写作素材,那未免有些片面。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总是忙于联系生活、创设情境、积累素材,而忽略了“每一个学生都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写作活动一般都会经历着从“物”到“意”,再从“意”到“文”的转化,倘若教师只关注学生写作缺“物”的层面,而忽略了学生对“意”的理解和体会,那“文”的形成便会变得困难重重。

(二)巧妇难为有“米”之炊

有了米,缺乏烹饪方法和技巧,同样也难以烹饪出美味佳肴;学生有了作文素材,但缺少写作手法的运用,作文也难成佳作。

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昼夜不息。”很多教师在给予学生写作素材方面的建议时,强调“多积累”“多观察生活”“发掘生活中的小事”或为学生的写作创造具有生活性的写作情境。这种做法的正确性毋庸置疑,但当学生把生活中真实的事件作为作文素材时,也经常出现“感情不够真挚”“情节空洞不具体”等问题。笔者听过一堂以“我们是一家人”为题的写作指导课,教师以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写作主题——“学会记事”为依据,分析了作文题目、记事的基本要素和文章的主旨后,提示学生观察生活,尽量用自己真实发生的事情作为素材。学生在写作时参考了本单元课文《秋天的怀念》《散步》《散文诗二首》以及教材上对《我们是一家人》这篇全命题作文的写作提示,进行写作。批改时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存在题材单一、内容空洞、情感不真挚等问题。基本都是写父母或者长辈对自己的爱,题材基本是“生病照顾‘我”“冒雨送书”等,事件像“流水账”,表达情感的方式直接,略显虚假。这就造成了“巧妇难为有‘米之炊”的窘境,即使有生活中真实的素材,最后在作文中呈现出的内容也是空洞的,情感也是虚假的。因此,要想让巧妇做好有“米”之炊,烹饪方法和技巧也不容忽视。

二、朱自清《背影》在语文教材中的选编情况

《背影》是一篇经典的散文,在中国知网上以“朱自清”为主题进行检索,截至2021年4月止,共有11367篇研究文章;以“朱自清 背影”为主题进行检索,截至2021年4月止,共有973篇研究成果。下面表格(表1)将直观地展示《背影》一文选入教材的情况。

根据表格可见,《背影》除1951-1977年在人教版全国通用教材《初中语文》中被删除之外,在其他时期,乃至在如今的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都是重点篇目。除了现行的统编版教材,笔者也浏览了之前其他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通过梳理发现,在大部分教材中,散文《背影》都被选用。此文所在的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单元目标中,非常明显地体现了对学生写作方面的建议和要求。本文研究的内容也主要以《背影》为依托,将初中命题记叙文写作作为切入点,在教读课文《背影》中学习全命题作文的写作技法。

李广田在《最完整的人格——哀念朱自清先生》一文中说:“由于这篇短文被选为中学国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足以见得《背影》一文在当时中学生心中的重要地位。纵观教材收录情况,我们不难发现,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是语文教材中的常青树,是学生获得写作素材和写作方法的重要来源,因此通过朱自清散文《背影》来教授学生学习写作是教师写作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初中语文全命题作文写作策略

(一)让巧妇易做无“米”之炊

1.通过标题寻素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写作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2}由此可见,作文的开放性、学生的自主性都在加强,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为实现此目标提供了途径。我们对2016-2020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进行了研究,选取了其中29套能够覆盖全国不同地区,较有特点和代表性的试卷作为样本(统计数据见表2),包括北京卷、天津卷、上海卷、河北卷、山西卷、甘肃卷、新疆卷、内蒙古呼和浩特卷、青海卷、哈尔滨卷、陕西卷、吉林卷、山东潍坊卷、山东临沂卷、辽宁沈阳卷、辽宁大连卷、江苏无锡卷、江苏南京卷、浙江宁波卷、福建福州卷、湖北黄冈卷、江西卷、四川乐山卷、云南卷、海南卷、广东深圳卷、广西南宁卷、重庆A卷、重庆B卷。从这5年来29套样本的写作试题命题方式可以看出,全命题作文一直位居重要地位,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考生能够在特定情形下,按照所给题目的限制及要求下完成写作,也是检验中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

“标题的含义”和“标题的作用”是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中非常重要的两个知识点。重点考查学生对标题的理解力。教师在教学时更多的关注点在于“标题的含义”和“标题的作用”两个考点在阅读答题中的运用。其实,“标题的含义”和“标题的作用”也可以应用在记叙文写作中,具体以朱自清作品《背影》为例进行说明。

《背影》一文位于统编版八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它是一篇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关于亲情话题的文章,是颂扬父爱的经典之作。经历了课程改革,教材改革,《背影》一文却始终被保留在语文教材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文中的父子深情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背影》作为一篇教读课文,理解文章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感受作者朴实的语言风格、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情是这篇文章重要的教学目标。除此之外,我们也应当关注到课文后的“思考探究”一题中的问法:“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由此提示教师,“标题的作用”这一知识与能力的目标也应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所体现,“标题的含义”考点总是和“标题的作用”考点形影不离,所以标题含义和标题作用两个考点也值得授课教师关注。

《背影》一文标题的含义分为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部分,表层含义为作者四次提到的父亲的背影,深层含义为父亲对“我”无私的爱。标题中最为突出的作用是作为线索,贯穿全文。通过对朱自清的《背影》这一标题的简单思考,学生可以在没有看原文的前提下猜出本文所写的内容一定是和背影相关,结合文章内容即可得出《背影》的表层含义是作者四次提到的父亲的背影,深层含义是父亲对“我”无私的爱。所以我们可以运用标题的含义和作用,尝试让学生根据标题寻找可用的文章素材。

如果学生拿到一篇以《背影》为题的全命题作文,首先,只需根据标题的表层含义就可以想到写作的内容以背影为主,具体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需要再结合积累进行完善。其次,再根据标题的深层含义可以确定要通过写谁的背影,经历哪些事件来抒发什么样的情感。最后,依据标题的作用可知“背影”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这样通过标题就可以寻找到素材。

我们曾经以上海2020年中考语文全命题作文《有一种甜》为例,进行作文素材积累练习。课堂一开始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甜”进行素材的搜索。学生能想到的写作素材较单一,内容不具体,不生动。题材基本为“提前放假”“少布置作业”“解不开的题目被解开”等。后来我们从标题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角度带领学生进行审题,题目为《有一种甜》,关键字在于“甜”,说明这篇文章一定会写到表层含义的甜——味觉的甜,由此引发学生对味觉上的甜的联想,学生想到的内容有吃冰激凌、各种水果、粽子、妈妈做的蛋糕等,再根据学生想到的甜味食物,唤醒他们曾经生活的记忆,概括出事件。结合朱自清《背影》这一标题的深层含义学生们自然会想到关于亲情的文章主旨。而这种甜味食物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因此,通过学习朱自清作品《背影》一文的标题含义和作用,可以使学生快速发现并联想到全命题作文的标题中可能暗含的写作素材。

2.通过文本积素材

在2018年1月6日北京一零一中學的礼堂里,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在“统编本语文教材”研讨会上强调:“语文说一千道一万就是阅读,阅读关乎语文更关乎孩子未来。”这句话意在告诉我们阅读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充分表明了阅读和写作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阅读可以指导写作,通过对文章的缩写、扩写、改写、仿写、续写、补白等方式,达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目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七至九年级学生在写作方面也提出要求:“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这体现出读写不可分离。

因此,许多教师清楚地知道,要想写好作文仅靠一本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在扩大阅读面,积累阅读量的过程中慢慢培养起来。

《背影》是一篇叙事类的散文,作者以“背影”为线索,记述了关于父亲的四处背影。其中以父亲翻过月台买橘子的事件为核心,表达了父亲对孩子深沉的爱。通过这篇散文素材,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选取的是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以非常普通的父亲的“背影”作为线索,“翻过月台买橘子”成为核心素材。由此,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写亲情类的作文可以通过选择父母或长辈身上有特点的地方,如手、脸、腿、步伐、身影等来进行素材的积累。

(二)让巧妇做好有“米”之炊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生的视野越来越广阔。在写作这一环节中,学生完全不知道写什么素材的情况并不常见。但是如何把一个生活中的真实的素材写得具体、细致是每个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1.通过描写塑形象

《背影》这篇散文是非常经典的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父亲爬过月台给儿子买橘子”的情节更是文章中的精彩内容。父亲给儿子买橘子,这是一个非常普通但又格外真实的素材,父亲的形象跃然纸上。笔者认为,学生的作文中不乏这些真实的、来源于生活的素材,但是在孩子们的笔下,真实的、具体的素材却让教师感觉“假”“空”,甚至像在写流水账,凑字数。究其原因,还是没有掌握刻画细节描写的具体方法。因此我们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让巧妇做好有“米”之炊。

(1)动作描写

情节一:父亲送我上车

“忙着照看行李”“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讲定了价钱”“送我上车”“拣定”“嘱我”“又嘱托”等一系列连续性动词的运用是这一段中突出的特点。

情节二:父亲爬月台给儿子买橘子。

作者运用了“蹒跚”“探身”“爬”“攀”“缩”“微倾”等连续性的动作描写,同时具体地写到“慢慢探身”“两脚再向上缩”“向左微倾”“慢慢爬下”等,运用副词修饰动作,这些都生动细致地体现出父亲为买橘子爬月台的艰难,表达了父亲对孩子的爱。

由此,我们发现,在这两个情节中朱自清先生运用“副词+连续性动词”的形式,对父亲进行细节描写,将父亲为孩子默默奉献的形象刻画地细致入微,深入人心。

(2)外貌描写

对一个人进行外貌描写,往往可以通过外在表现反映出人物的喜好、身份、生活态度等。“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袄”这是作者笔下父亲的穿着打扮。在《背影》一文中,作者将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相结合,奔波劳苦中为儿子尽心尽力的伟大父亲形象令我们印象深刻。

我们将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运用于《有一种甜》这一全命题作文的写作训练中,下面以某一位同学的作文内容为例:

首先,经过“根据标题含义确定文章素材”的方法训练,学生将素材初步选定为“姥姥教我包粽子”。

其次,再结合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对姥姥包粽子的动作进行“慢放”,“副词+连续性动词”的运用更有画面感。学生最初写道:“端午节的乐趣不在吃粽子而在包粽子。我的姥姥教我包粽子,她像做手工似的把叶子卷成一个倒圆锥,往里填上一些米,再塞进一颗红枣,最难的是封顶,姥姥把叶子左折右折,手中的粽子如同魔方,最后在粽子上绑上绳,蒸一蒸,一个完美的粽子做好了。因为我没看懂怎么封顶,所以实践时做了好几个漏粽子。”

然后,运用“副词+连续性动作”的写法完善为:“我的姥姥教我包粽,她把精心挑选出来的粽叶、糯米和长得像马脑袋一样的红枣放在水里泡了一会儿,然后娴熟地拿起一片粽叶,粽叶比泡前更绿,更伸展,更有光泽了,上面的水珠沿着粽叶的纹路往下流,流到叶子尖上又一颗一颗滴到糯米里。姥姥说,用沾水的粽叶包粽子才能在煮完后更香、更显得水灵灵的。她像做手工似的把叶子卷成一个倒圆锥,往里直接填满糯米,再仔细地塞进一颗红枣,最关键的是封口,姥姥把叶子来回地左折右折,细致地找着每一处漏出的孔,手中的粽子如同魔方,最后在粽子上绑上绳,蒸一蒸,一个完美的粽子做好了。”

最后,为了更好地服务主题,体现出姥姥对“我”的爱,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对姥姥的外貌描写,完善如下:“我的姥姥,她已经70多岁了,走路拄拐,步履蹒跚,虽身体不算好,但每年端午都要亲自包粽,今年也不例外。姥姥把精心挑选出来的粽叶、糯米和长得像马脑袋一样的红枣放在水里泡了一会儿,然后用她布满皱纹的手娴熟地拿起一片粽叶,粽叶比泡前更绿、更伸展、更有光泽了,上面的水珠沿着粽叶的纹路往下流,流到叶子尖上又一颗一颗滴到糯米里。姥姥微微一笑,温柔地对我说:‘用沾水的粽叶包粽子才能在煮完后更香、更显得水灵灵的!她像做手工似的把叶子卷成一个倒圆锥,往里直接填满糯米,再仔细地塞进一颗红枣,最关键的是封口,姥姥把叶子来回地左折右折,她微微皱眉,细致地找着每一处漏出的孔,手中的粽子如同魔方。最后在粽子上绑上绳,蒸一蒸,一个完美的粽子做好了。”

这样的具体方法教给学生后,很多学生都觉得写作文也不是很难的事情,作文也有法可循。

2.通过线索理结构

作文的立意、结构、选材、语言是一篇作文的四大组成部分。作文的结构就像是人体的骨架,没有骨架的人是行尸走肉,没有结构的文章亦如一盘散沙。

《背影》一文中,作者将“背影”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根据表3可知,作者通过抓住父亲身上某一个点来架构整篇文章,使文章的情节始终围绕“背影”来写,并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文章结构清晰、人物形象鲜明、情感表达自然。

我們不妨可以根据上文所讲标题的含义确定素材的大致内容,将具体某物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来合理布局文章结构。我们依然以《有一种甜》为例,进行阐释。根据上文,学生提出的作文素材可知,“粽子”可作为本文的素材,“姥姥教我包粽子”是详写部分,仿照《背影》一文中,作者四次提到背影,其中“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是重点内容,对学生的作文加以指导可得到《有一种甜》的文章结构:第一段,直接提到难以忘记姥姥包的粽子,中间部分可写回忆姥姥如何教我包粽子,粽子下锅,粽子的口感,最后一段,想念姥姥包的粽子。通过这样的布局,文章的线索明确,结构清晰。

四、结语

全命题作文的写作是语文学科重要教学环节之一,一直以来也是教师和学生眼中最有难度的部分。作文好像是蒙上了一层面纱,学生不知在作文当中写什么或怎么写,而素材的选择和方法的运用往往影响着一篇文章的质量。因此我们以教材中经典的文章《背影》为例,让学生通过学习名家作品,能够在标题中寻素材、文本中积素材、用描写塑形象、用线索理结构来提高全命题作文的写作水平。让学生在阅读当中促进写作的习得,让巧妇既易做无“米”之炊,又做好有“米”之炊,这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去做的事情。

注 释: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朱自清.朱自清语文教学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朱自清.朱自清散文集[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8.

〔4〕李萍.朱自清《背影》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历史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7.

〔5〕姚媛媛.朱自清的作文教学思想的借鉴与运用研究——以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为例[D].深圳:深圳大学,2018.

〔6〕赵焕亭.《背影》教学史[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03):49-56.

〔7〕郭家海.我国当前中小学写作教学“评价问题”及其改进[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4(11):31-34+62.

〔8〕兰雅文.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思维训练的问题及对策[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06):8-11.

〔9〕陈沛,梁蔚莹.中考作文命题的特征分析及建议——基于2016-2020年全国各地23套中考卷作文题的研究[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20(12):14-18.

〔10〕方秀红.巧做有米之“炊”——例谈初中写作素材的发掘[J].语文建设,2021(02):76-78.

〔11〕张敏.习经典美文 仿名家写作——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J].中学语文,2021(02):71-72.

〔12〕韦伟.创新表达 彰显真我——中考文学型写作试题初探[N].语言文字报,2021-03-31(04).

(责任编辑 曹彩霞)

猜你喜欢

写作策略朱自清背影
匆匆
清芬正气朱自清
两个背影
背影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谈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策略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应对策略
高中议论文写作指要
基于读者意识的农村初中写作教学策略与路径
“心灵的感冒”:朱自清白璧微瑕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