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思政课教学上一堂“有滋有味”的人生大课

2021-09-14张清华李蓝冰张文旭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改革

张清华 李蓝冰 张文旭

摘 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需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让思政课更具亲和力和针对性。2019年,赤峰学院提出了思政课“1234”教学改革模式,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全面推广实施。针对思政课“到课率”“抬头率”问题,引进对分课堂理念和专题教学模式,变“教材体系”为“教学体系”;实现线上线下有机衔接,倡导启发式、研讨式、展示式教学,改进思政课的“配方”和“工艺”;创造课堂评价的“1234”模式,注重对学生过程性考核,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安排和课程评价体系,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形成了“听、记、思、说、评”五步课堂教学法,让思政课上的“有滋有味”。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改革;人生大课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阐明学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并对全国思政课教师提出基本要求,就如何办好新时代思政课作出重要部署。2020年9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

回顾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对思政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论断,给思政课教师以巨大鼓励与莫大鞭策,对讲好思政课更有信心。广大思政课教师更有底气,更有生气,更加理直气壮地投身思政课教学和改革实践,思政课堂也发生了一些新变化。

一、把准“到课率”“抬头率”问题的“脉”,变“教材体系”为“教学体系”

开办高校思政课目的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走正确的人生之路。思政课应该是触及灵魂的、有意义的人生大课,但是过去多年在许多高校却出现了不同的现象:台上慷慨激昂,台下低头一片。有一些学生把思政课当成是“点名课”“休闲课”,要么不上课,要么在课堂上浑浑噩噩,玩手机、听音乐,根本不抬头。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针对“到课率”“抬头率”问题,应从青年学生的实际入手进行解决。赤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了思政课改革研究团队,经调查访谈发现,“95后”大学生普遍认同党的政策、国家发展、实现中国梦等,但有些学生对思政课的授课方式不感兴趣;有的学生知识水平存在差异,对于理论、方针、政策听不太明白;有的学生喜欢研究探索,但是以往思政课主要是讲授为主,没有给学生研究讨论的空间;也有一些学生,理论政策的知识记得很多,但不善于联系社会实际,缺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改革团队通过调研认为,思政课面临的问题,关键在于以往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陈旧,对青年学生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够强。应從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入手,根据思政课教学规律和青年学生成长特点,创新思政课的“打开方式”,大力倡导启发式、研讨式、展示式教学,吸引青年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进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2018年1月团队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习交流,听课过程中遇到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对分课堂”,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随后的一年中,我们先后派出五批共15名教师到厦门、上海、成都、哈尔滨、青岛等地参加“对分课堂”创始人张学新教授讲座和培训,亲身感受学习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过程。2018年上学期,参加培训的教师不同程度的在自己教学的班级进行了尝试,效果不错。5月,召开“对分课堂教学改革试验交流座谈会”,教师们畅谈了教改中的感受,大部分教师认为能够很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这种教学也给教师带来了很大压力,一是课程内容讲不完;二是对学生的即兴评价较难,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教师想不到的问题;三是在“精讲留白”方面把握不准,需要今后重点解决。

初战告捷,同时也知道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肯定不会一帆风顺。利用2018年暑假,教师们认真修整,整理思路、重新备课、查找资料、完善案例。首先解决内容讲不完的问题,对全部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归纳总结分析概括提炼,把“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其次对于学生讨论的即兴评价要正面引导,加强学生的“三观”改造。最后重点解决“精讲留白”的问题,哪些内容精讲,哪些内容留给学生思考研讨,各教研室全体教师集体备课解决。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专题式教学改革,实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教学内容由原来的章节教学调整为专题教学,即由原来的六章节内容改革为16个专题展开教学,变“教材体系”为“教学体系”。每个专题均实现线上线下有机衔接,利用问题讨论、微课程或是案例在课内进行探讨和展示,教师在线上考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借助在线平台开展问题导向教学、演练模拟教学、角色扮演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考习惯。

从2018年下学期开始,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全面推开,以对分课堂理念为基础,课堂进行大胆实验,总结经验,找出不足,进行实践探索。期末课程结束后,通过在全院发放电子和纸质版调查问卷进行改革效果调研,统计显示,到课率达到98.8%,抬头率由原来的30%左右提高到80%以上。有的同学在课程总结中写道:“在开始上这门课之前我一直觉得政治课是很无聊、枯燥的……但是慢慢的我发现自己不再那么抵触政治课了,甚至一周里最想上的就是这门课。”“评价《时代周刊》封面的探究活动,同学们集思广益、畅所欲言,老师适当引导、及时评价,整个课堂的氛围是活跃的、开放的,这种课堂气氛是我之前没有体验过的。”

二、循序渐进,创新思政课“打开方式”的“药方”,原创“1234”教学改革模式

2019年1月,我们召开了“第二届思政课教学改革研讨会”。这次研讨会上教师们讨论最集中的问题是,在精讲的过程中,教师们发现很多学生听课仍然溜号、干别的事情,“怎样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抓住?”是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从2019年上学期开始我们使用了《赤峰学院思政课学生学习手册》,要求学生听课必须记笔记,而且作为过程考核的一部分。

在摸准了学生思想状况和听课实际以后,团队又进行了多方面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先后尝试了“支架式教学策略”“对方课堂”“案例教学”“翻转课堂”“慕课”等。每一种新模式都能收获课堂改进效果,但是也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人们对于规律的把握总是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过程。课程改革团队紧紧抓住课堂教学时间的“一亩三分地”,找到一个普遍适用的教学改革模式。

在吸收借鉴各类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原创了“1234”教学改革模式。这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的一套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内化吸收、小组研讨、发表观点、讲述道理等学习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效消化吸收的目的,为思政课教学量身打造、具有可操作性的定制化教学模式。

“1234”教学改革模式根植于赤峰学院在思政课教学的丰富探索和实践,原创、易用,深受师生喜爱,培养了学生思维、交流、表达、合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注重对学生过程性考核,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安排和课程评價体系。所谓“1234”教学改革模式是指:

“1”考勤,占总成绩的10%,解决“到课率”问题。利用学习通平台手机签到,高效快捷方便。

“2”使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手册》,占总成绩的20%,解决“抬头率”“点头率”问题。要求学生听课必须记笔记,教师定期检查,期中期末完成两次学习体会或总结,教师根据笔记和总结情况计入平时成绩。科学化、精细化利用学习手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手册正面记教师讲解的内容,能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课堂听课收获更大,提高了“精讲”的实效性;手册边条处记“我想说的话”,是学生内化吸收的反馈;背面记课堂讨论、分组任务的个人想法,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思考,避免分组任务“搭便车”现象出现。每次课结束按时上传本节课的笔记到“学习通”平台,教师通过翻阅笔记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为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做准备。

“3”课堂表现,师生互动、分组讨论、辩论、演讲、朗诵、时政评述等,占总成绩的30%,解决学生学习兴趣问题。引进“慕课”“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理念,把学生分成4-6人小组,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种交互式教学方式方法,周密组织、有序进行。小组讨论结束后,要进行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知识能力和分析能力有机结合,提高了学习兴趣和综合分析能力。

“4”期末考试,无纸化题库形式、采用手机答题,占总成绩的40%。运用“学习通”平台大胆尝试手机客户端考试,预先建立题库,输入平台,一人一卷,避免考试内容千篇一律;同时大大减轻了教师阅卷、装订的负担,并且节约了纸张资源。2018年末赤峰学院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思政课改革受到专家学者的好评。2019年7月,在山东青岛召开全国思政课对分课堂研讨会,团队负责人张清华教授在会上交流了学校思政课改革经验,受到来自全国各高校专家教授的一致好评。

三、把思政课打造成学生喜爱、陶醉其中的人生大课,让思政课上的“有滋有味”

“几个月的思政课,我收获颇多,今后我一定做一名像教师一样的思政课教师。”“半个学期的思政课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不够,不够。每次听课完全陶醉其中。以至一下课,心里就犯嘀咕:怎么这么快,还没听够呢。所以,几个月的思政课,我收获了太多太多的体会:一是爱国;二是原来思政课可以这样讲;三是对思政课的爱!”课程改革的一个学期结束后,学生们在学习手册上深情地写下了自己的体会。同学们的总结和体会,给我们的教学改革增添了无穷的信心和动力。2019年“1234”教学改革模式在赤峰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全面推广实施,2020年5月召开了第三届思政课教学改革研讨会,主题是完善“1234”教学改革模式,让思政课上的“有滋有味”。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依据以下原则设计课堂教学:一是线上线下相结合。使用“学习通”平台,引入精品“慕课”,使“课内”和“课外”有机衔接,“线上”与“线下”无缝连通,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突破“教”与“学”的隔阂,延伸教与学的时空,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增强创新性和互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积极性。二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考勤、笔记、课堂活动,让学生愿意来、坐得住、听得进,引导学生在动笔、动嘴、动脑上下功夫,提高课堂到课率、抬头率和点头率,最终达到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目的。据此我们结合“对分课堂”、翻转课堂、ISEC理念,探索形成了“听、记、思、说、评”五步课堂教学法。

听:“听”是学生内化吸收的第一步。要让学生听得进去、有收获,教师讲得好是基础。教师精讲,合理确定讲授内容。采用当堂对分或隔堂对分两种对分形式,合理进行线上和线下内容分配。灵活运用“精讲与留白”是教师做好“精讲”的关键,也是让学生“听”得进去和提高听课效果、增加学生获得感的关键,这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对教材较高的把控能力。一般来说教师要讲清本次课在本门课及本章中的地位和作用,介绍学习目的和意义,进行框架结构、知识脉络的梳理,核心是精讲本次课重点难点。大量的信息短时间内灌输给学生,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并要求学生边听边记。

记:使用学习手册记笔记,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这是对学生“听”的辅助和强化,是学生内化吸收的第二步。边听边记能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不溜号,课堂听课收获更大,提高了“精讲”的实效性;手册边条处记“我想说的话”,是学生对内化吸收的反馈;背面记课堂讨论、分组任务的个人想法,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思考。

思:思是提升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学而不思则罔。当代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不是单纯地复制与同化,它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建构,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不断地进行反省、概括和抽象。显然,学习中的反思如同生物体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一样,是别人无法代替的。教学中,精讲之后,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进行吸收内化,让学生将本次课的收获和体会进行整理,记在学习手册上。同时每一次讨论等活动都给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之后再回答或展示,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探究性、研究性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说:“说”是内化吸收的第三步。课堂充分利用“学习通”抢答、随机选人、指定选人、分组任务、随堂练习、投票、测验、评分等功能,组织学生进行时事述评、小组讨论、集体辩论、朗诵、大学生讲思政课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新鲜感和参与度。教学思路重构和课程教学内容重组也有利于课程教学的展开。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题二“确立高尚的人生追求”,采用讨论教学;专题五“确立崇高科学的理想信念”,引用大学生讲思政课的形式;专题七“弘扬新时代的爱国主义”,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分组演讲;专题九“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们以绘画的形式呈现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专题十一“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原则及其规范”,让学生们进行了实践调研的汇报;专题十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作用”,进行了宪法宣誓的模拟程序等,尽量做到一个专题一个讨论内容,一个专题一种展现形式。同时利用“学习通”辅助课程教学,在调节课堂气氛以及记录学生课外学习等方面都发挥一定作用,比如“随机选人”的偶然性、“摇一摇”的趣味性、“抢答”的激烈性。每一次抢答、每一次讨论、每一次任务、每一次练习都会及时通过“学习通”平台给出成绩,成为过程性考核的一部分。最后,收集整理学生在线上线下作业及讨论中反映出的问题,在课堂讨论、专题讲解时及时反馈回课堂,教师及时做出评价。

评:评是教师对前面教学环节的总结概括,有助于学生纠正偏差,澄清模糊认识,整理思路,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教师通过翻阅每次课堂上传到“学习通”的笔记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情况,了解学生的思想困惑。同时收集整理学生在线上线下作业及讨论中反映出的问题,在课堂讨论、专题讲解时及时反馈给学生,时时纠偏和引导,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达到了使学生澄清认识、提升能力的目的。

总之,通过课堂改革的实践探索,对于线上线下教学内容的设置、时间的划分、课上与课下的有机衔接等能更精准的把握。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突破“教”与“学”的隔阂,打破课堂的沉闷与单调,丰富和拓展了教学内容、增强了创新性和互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四、走近学生、多方调研,让“有意义”的课更加“有意思”

为详细了解这一模式的实施情况及效果,2020年9月团队对赤峰学院各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座谈、走访、线上线下调查,其中学生座谈会2场,走访学生48人次,纸质调查问卷500份,网上电子问卷784份。男生占31.3%,女生占68.7%;文史类占26.7%,理工类占35.7%,其他占37.6%。另外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普遍性。通过调查分析,发现“1234”教学改革模式得到师生的普遍认可,能够有效解决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沟通、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

调查显示,师生对这一教学模式总体认同。当问到“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你对新教学模式的总体评价如何?”71.2%的学生和93.8%的受访教师认为这一模式“很好”或“较好”,68.9%的同学和96.8%的教师会“选择”或“倾向于选择”这一模式,25.6%的同學选择保持中立,倾向于或选择传统教学模式的同学仅占5.5%。如果同时提供“1234”教学新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70.7%的同学会选择或倾向于选择新模式,96.8%的教师会选择采用新模式教学。在访谈过程中以及通过学习手册的反馈也发现,多数同学喜欢这一教学模式。有同学在座谈时这样说:“教师的精讲和要求学生记笔记已经无法让我们的思维开小差,课上的分组讨论、汇报和教师恰到好处的点评,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了、让我的思维动起来了。”类似的评价和反馈几乎在各班的学习手册中都能看到。

调研发现,新教学改革模式能够使学生认真听讲,课堂玩手机、开小差的情况明显减少。有38.6%、33.3%、18.9%的同学和25.1%、59.3%、15.6%的教师“同意”“部分同意”或“基本同意”使用学习手册能让课堂玩手机、开小差的情况绝对减少,回答“不同意”的同学仅占9.2%,教师为0%。当问到新教改模式能否让学生认真听课时,有37.6%、38.6%、19.1%的同学和28.2%、45.6%、26.2%的教师“部分同意”“基本同意”或“非常同意”新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听课更认真。

调研显示,新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激发思维活力、提升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深入理解学习内容有很大帮助。76.4%的同学认为新教学模式能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77.1%的同学认为新模式对沟通、表达能力有提升作用。93.6%的同学“部分同意”“基本同意”或“非常同意”对分课堂开放性的作业和讨论能激发思维活力。94.6%的同学“部分同意”“基本同意”或“非常同意”新教学模式能使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提升。这几方面,受访教师普遍表示“基本同意”或“非常认同”。对于能更好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的调查中,39.3%、38.4%、17.6%的同学“部分同意”“基本同意”或“非常认同”新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认为不能提升学习积极性的同学仅占4.7%。“部分同意”“基本同意”或“非常同意”新教学模式能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同学总计占95.3%。有96.1%的同学“部分同意”“基本同意”或“非常同意”新模式能更好地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对于无纸化考试,多数同学和教师比较赞同。其中70.6%的同学和85.0%的教师喜欢无纸化考试,25.8%的同学和12.7%的教师认为纸质试卷或无纸化都可以。

经过调研分析和仔细“调味”,用学生喜欢的方式,使学生思维和思政课紧密联系起来,使其不再“绝缘”,思政课成为学生爱上、想上的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在学生中获得深刻的理解和共鸣。只有“打开方式”对了,使思政课找到久别重逢的感觉,才能真正落实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解除大学生的各种思想困惑,引导大学生坚持真理和信仰。经过几年的探索和调研,我们也对思政课改革前后进行了对比:第一,把“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过去的课堂教学,教师是主讲人,以整堂课讲授为思路进行教学设计。这种满堂灌容易使学生忽视知识要点,学生抬头率较低,大约为30%左右。新的教学模式把教师变成主讲人兼主持人,要求在教学设计中“精讲留白”,教师把关键理论、重要知识进行总结提炼,学生记录在学习手册上加强记忆、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抬头率明显提高,达到了80%左右,充分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第二,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过去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感觉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教改后,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精讲基础上引出时政述评、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展示、辩论、演讲等环节,增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相互讨论辩论中,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和积极性,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课堂教学的互动性。第三,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过去的教学强调知识的传授,注重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不够。教改后,通过对开放性问题的讨论、辩论,能很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以及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第四,提升了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教学水平。过去教师上课以教材为主,多数情况是照本宣科,知识面较窄,完成课程内容缺乏挑战度。教改后,对教师的课堂把控能力、应变能力、现场发挥能力等要求更高,对知识面要求更广,迫使教师不断提升能力、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同时把学生签到、试卷评阅等重复劳动剥离出来,教师可以集中精力进行教学设计,通过集中研讨、集体备课、教学竞赛等方式,使课堂设计的理论层次和科学性得到了提高。

虽然我们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教师们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有的是主观问题,有的是客观问题;有的是学生层面,有的是教师层面;有的是教师能力方面,有的是学校设施方面等等。如有的教师仍然对“精讲”不得法,不知道要精讲哪些内容?还有的教师就“如何更好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还课堂给学生”方面,急需好的经验或行之有效的方法。再有由于学校中型教室较少,授课班型过大,人数太多,以每组4人计,一个班往往有30多个小组,每组发言的机会少,课堂讨论不好掌控。还有网络的问题、平台的问题等等,在以后的教学改革中逐渐完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EB/OL].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 876.htm,2017-12-27.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3〕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 曹彩霞)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学改革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