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类培训机构转型 应先找准定位

2021-09-14

中国品牌 2021年9期
关键词:资本化分值机构

随着“双减”意见的正式公开,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外学科类培训被严控,其资本化运作也成为历史。“去K12(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科类培训业务)化”之后,原来以学科类培训为主营业务的校外培训机构,都面临着退出或者转型的选择。

目前看来,转型开展非学科类培训(也被称为素质教育培训),是包括“头部”机构在内的校外培训机构的“一致行动”。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发布通知,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体育(或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学科,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按照非学科类进行管理。因此,体育、艺术、综合实践活动作为非学科培训内容,就受到机构的追捧。

然而,教培机构挤上素质教育培训这一“独木桥”,很可能会制造新的“内卷”。首先,这一培训领域已经有不少培训机构,机构再“一窝蜂”涌入,必定会导致素质教育培训竞争更为激烈,机构想盈利并不容易。其次,如果机构把之前运营学科类培训的套路,用到发展非学科类培训上,如通过制造家长的焦虑,来扩大市场,寻求“高增长”,那等待机构的必定是监管部门对非学科类培训更加严格的监管,对非学科类素质教育培训采取与对学科类培训一样的监管办法,就会大概率发生。

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必须吃透“双减”意见的精神。虽然“双减”允许非学科培训机构登记为营利性机构,进行资本化运作,可在节假日、双休日和寒暑假进行培训,但是,从严监管学科类培训传递的明确信息是,进行教育培训,必须做教育,而不是做生意,不能刺激社会的教育焦虑,加剧教育内卷化。

如果机构涌入非学科类素质培训领域,加大营销攻势,扩大市场,就会破坏非学科培训生态。尤其是,为促进学校、学生和家长重视体育、美育,我国已经明确,要将美育纳入中考,要提高体育中考的分值,逐步实现体育科目的分值和语数外科目的分值一样,在此背景下,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体育培训热,如果机构再涌入,做大“体育培训市场”,那就会增加家庭的体育培训负担,以及学生的压力。随之,围绕“应试体育”开展的体育培训,就会为社会所质疑。

校外培训机构选择继续做培训,需要从以前的逐利心态转向公益心态。从资本化运作,到去资本化;从做生意,到做纯粹的教育,培训机构面临的转型,不是业务转型,而是思维转型。如果想继续做大生意赚大钱,那最好退出培训领域,因为转型到非学科类素质教育,则很难实现营利赚钱的目标;而如果想做教育、做公益,那教育领域的非学科和学科培训,都还有可为空间。因为受教育者必定有差异化教育需求,校外培训的本身定位,就是为受教育者提供差異化选择。

猜你喜欢

资本化分值机构
认识自我“资本化”思维方式的批判
50强上市房企资本化利息情况研究
第15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五人操成套难度动作分析
悄悄告诉你:统计这样考
谁是科创板创值全能冠军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农村土地资源资本化: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