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蹚过记忆的原野

2021-09-14秦锦丽

飞天 2021年9期
关键词:鸡窝狐狸老鼠

秦锦丽

火 狐

那会儿的山上不仅长庄稼长树,也长狐狸长狼。

村子里冷不丁地就传来哪儿哪儿发生了狼吃人的事。至于狐狸吃鸡,那是常事。一般在晚间,夜深人静后,狐狸入村,嗅着心心念念的气味寻找目标。村里石材多,盖房砌墙垒鸡窝全用石条石块石板,有的垒在院墙里,有的垒在崖畔上。鸡窝坚固如石,狐狸偷鸡还是防不胜防,为了肚腹,越墙而入也不是难事。当狐步妖妖找到鸡窝后,得下功夫用爪子刨开石块,这个过程中,鸡会吓得咕咕咕叫起来,引起主人的警觉。狐狸精着呢,一般会轻举轻动,待刨开鸡窝后,动作敏捷,快速咬死,免得鸡叫坏了好事。只要让它盯上,得胜时多,有时一晚上拖走七八只呢。次日天明,人们循着血滴追踪,或追至一个黄土圪崂,或追至一个山洞口,所见不过一滩鸡毛,气得搬起土疙瘩乱砸一气,骂它个祖宗八辈底朝天。

不走运扑了空、或被打折腿甚至搭上性命也是有的。

那个冬夜,狐狸就走了败运。

就是偷袭我家隔壁四娃家鸡窝的那夜。

叽叽咕咕一阵鸡叫把四娃爹从睡梦中惊醒,他一把推醒四娃說,快,狐狸偷鸡来了!十七八岁的四娃一个鲤鱼打挺跳下炕。打着手电筒冲出去一看,果然鸡窝口被扒开,外面拖着半截狐狸尾巴,得意中的狐狸忘了警觉,不想,啪地一声,鸡窝口被一块大石板盖上,狐狸的尾巴估计快被挤断了。

“大,大,把狗日的堵在鸡窝里了。”

“快想办法救鸡,别让咬死啦!”

院子里开始一阵纷乱踢踏。母亲迅速点着油灯说,狐狸偷鸡来了。说着穿衣下地开门出去了。

我一骨碌爬起来,揉揉眼睛,胡乱套上衣服也跟着跑出院子。隔壁院子是一线排开七八孔窑洞的大院子,住得都是太爷爷根系上的堂兄弟或叔侄,一家一孔,下院倒坐起一排小房,与窑洞面对面,是各家作厨房或储物用的。小房中间留着一个简易大门。在小房边上的拐角处,石块砌起几处鸡窝,谁家养鸡谁家用。这时一院的人都被惊动起来,聚在东墙角的鸡窝跟前。四娃和他爹拿了铁锨正在呼哧呼哧地撬鸡窝,有人打手电筒,有的举火把。四娃的两个弟弟手拿棍子围在跟前。四娃撬起鸡窝顶上一块小石板,他爹插进去一把铁锨挡住狐狸,好使四娃伸手进去把四只鸡一一抓出来。其中一只血肉模糊已被咬死。鸡们缩成一团咕咕咕、咕咕咕地叫着。我也吓得直哆嗦,紧紧拽着母亲的衣襟。

“妈的!”开拖拉机的四娃气冲冲地跑回屋提来半桶柴油,从鸡窝顶突突突地往里倒,浇得狐狸叽里咕噜乱叫。倒完再“哧”地点着一根柴禾扔进去,一脚踹开鸡窝盖儿,大喊一声——闪开!

令人惊骇的一幕出现了。一只火球冲出鸡窝,在漆黑的院子里东冲西撞,发出“呜哇,呜哇”的嚎叫,叫声凄惨瘆人。冲撞一会儿好不容易找到大门冲出院子,又是一阵乱冲莽撞。狐狸本是长夜眼的,烧灼中视力模糊,张家的大门上撞一头,李家的院墙上扑一扑,遇上崖畔连跳带跌,恍如一头燃烧的疯兽,更像一个野鬼。真如《说文》所言:狐,妖兽也,鬼所乘也。一道火光哗地一下把沉睡的村子擦亮,人们揉着眼睛拖着鞋跑出屋子看个究竟,只见一只猎猎燃烧的火球像哪吒的金火圈,嚯嚯地嗷嗷地在村子里飞舞着,凄厉的尖啸,撕心裂肺,仿佛毒咒,谁听了谁浑身起鸡皮疙瘩,不由地打起摆子来。一股焦糊的狐臭弥漫开来,令人作呕窒息。后来那只火球以飞碟般的速度窜向村坡下的沟底。

那晚,很多人家没睡安稳,有庆幸的,有哀叹的,有受了惊吓的。

很多天,四娃家院子里那股狐臭不散,甚至站在我家院子里也能闻到。这气味让那惊魂的一幕挥之不去。我隐约感到狐狸的惨痛似乎扩散到了我的身上,好久我不敢也不愿去隔壁院子。

我们小孩子们原本不怎么恨狐狸。那是另有原因的。

春天,我家的几只鸡在场院里叨食,却被埋伏在山梁上的狐狸盯上,伺机着一步步向场院靠近,当狐狸一个冲刺冲过去,场院里的鸡们叽叽呱呱一阵惊叫乱飞,拍起一层灰尘,把正在边上扇宝(用书纸叠的玩具)玩耍的弟弟们呛得抬头,却见狐狸叼着一只鸡飞奔而去。几个毛头小子狂追上去,狐狸迅如火箭,边跑边回头。看着几个玩童呼啸而来,狐狸没换气的机会,终于在飞越又一个陡坎时丢下鸡夺命而逃。弟弟拣回一只死鸡在母亲跟前立了大功。“可惜了,一只下蛋下得正欢的母鸡……”母亲边褪毛边叹息。我们眼巴巴地等着入锅的鸡肉,心里却有几分感激狐狸呢。

狐狸白天胆大如此,更别说半夜哩。夜里伴随着一阵鸡的惊叫,经常听到有人起来吼叫和追打狐狸,鸡要么被叼跑,要么被咬个半死。狐狸对鸡气味的敏感似乎高于一切。再隐蔽的鸡窝也逃不过狐狸的尖鼻子,有时无法下手,狐狸可是整夜绞尽脑汁、备受煎熬。看吧,清晨鸡窝周围那一圈圈零乱的爪子印,就是明证。人们对它恨之入骨,尤其曾被叼走鸡的人家,拍手称赞四娃为他们报了仇,解了恨,一副大快人心的样子。

狐狸是够狡猾的,它们有时群谋共计,集体出发,互打掩护。一次出动两只,一只埋伏在鸡窝旁,另一只却在羊圈门上“呲、呲”地抠。羊圈门是上了锁的,它故意声东击西,虚张声势,以转移主人的注意力,好让鸡窝那边行窃顺利。

被四娃点着的狐狸是一只倒霉蛋。孤军奋战,惨败而死。

不假,过了两三天,被放羊的二喜确认死了。

二喜发现那只烧焦的狐狸倒在了沟里的一个洞口。周围有几只拳头大小光溜溜的小狐狸蹬着爪子呜哇呜哇地嚎叫。古人有言:狐死首邱,不忘本也。意思是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狐穴所在的土丘,有不忘本、思念故土之心。那只狐狸不忘的是一窝小崽啊。四娃娘听后,摇着头说,还是一只喂奶的母狐狸,造孽啊……

不久一场冬雪覆盖了村庄覆盖了田野,漫长的冬闲时光,人们冻得瑟瑟发抖,三五成群地蹲在阳弯弯里晒太阳。这是乡村的冬景常态。晒太阳可不是干晒,往往要端出一些陈糜子烂谷子的事围在中间,你扯一句我敲两杠。这个冬天可有了新鲜谈资,常常热火朝天地描述和谈论四娃火烧狐狸一事,仿佛从中能获取温暖。直到春天来临,又一个四季轮回开始,这事才渐渐被泥土里新长出的奇谈趣话替代。

再次提起这事,是四娃被招工当煤矿工人时。那时能当个工人不易。除了推荐个别高中生上工农兵大学外,招工是农村青年的惟一出路。一個村子几年才能轮到一个指标。那年分来一个煤矿工人指标时,村委会班子从性别身高文化程度体质状况权衡,一致推荐四娃。有人说,四娃智勇双全,定有出息。

果然被人们说中了,四娃在煤矿干得不错。隔两三月回一趟家,打了发油的头发背向脑后,夹克衫、翻毛大头皮鞋,比村里同龄小伙子们一下光鲜了几层。

嫂嫂们夸赞说:“都叫煤炭工人‘黑炭帽,黑炭帽,四娃你咋不黑反而变得白生生的?”

“天天在井下干活儿,阴白的么。”

“这么个俊后生,把女女们爱死价。”

“嫂嫂!”

是的,四娃家弟兄五个。大哥二哥相继成家分门立户,两个弟弟年纪尚小,眼下轮给四娃说媳妇了。儿多窑少,四娃爹就把院子边上的柴窑、鸡窝拆了,平整出地盘接着原来的一线窑又箍了一孔,准备给四娃娶媳妇。

如实说来,四娃家的条件很一般,甚至算是家境恓惶的。但自从四娃当了工人,四娃家的门槛儿高了一截儿。一家人以四娃为荣为傲。谝闲传拉闲话不出三句,就我们四娃长我们四娃短的。人说女大十八变,其实男大也至少有十六变吔。青春作底色,哪个生命不靓丽?四娃当工人以后,越长越挺拔、帅气,找个对象应该是有挑有拣。

蹊跷的是,时来运转没几年的四娃不明不白地晦气起来。事情得从他不慎被火烧说起。

四娃在矿上住的是单身宿舍。冬天一个宿舍配一筒炉子,煤山煤海,随便烧。一次他往炉膛里添煤时,一股火头子扑出来,把他拿煤铲子的右手三个指头烧伤了。烧伤后包扎治疗,好起来可慢。偏偏还是右手,啥活儿也干不成。四娃端着一只手,请假休息了一个月,最终手背上还是留下了疤痕。工友们说,准是一块带磷的煤害的。四娃大大咧咧没往心里去。又有一次,四娃打着打火机点烟时,火苗呼的像蛇信子一样伸过来,把鼻子烫得生疼生疼,过一会儿鼻头红肿起来。“妈的!”四娃晦气地扔掉打火机,坐着发了半天呆。说来也怪,此后,四娃内心有些怯火了。遇工友们给点烟时,他干脆把烟递过去让点着。一个大爷们,这动作相当地别扭,男人抽烟,最显范儿的就是凝眉深沉一吸,悠扬深情一吐。你说他这伸手过去点烟,是什么劲儿?整个人的形象大打折扣了呢。显然四娃感觉到了这种尴尬,烟抽得越来越少了。

煤矿男多女少,性别比例大大失衡。用矿工们的话说,是狼多肉少。秋天矿长给四娃介绍了一个对象,是煤矿所在村小学的民办教师,个子高挑,皮肤白的像发起的精粉面,走起路来,一对粗长辫子一甩一甩地,把屁股蛋子打得一弹一弹的,弹得矿工们眼睛直跳。矿长带四娃上门相亲那天,亲自给四娃打扮一番,叮嘱要表现得活脱稳重而不能毛手乱脚。烟要大方地抽。那年代,抽烟是男人的派头。总之,对这门亲,四娃心里还没数呢,矿长却是一副志在必得。

寒暄、吃饭、敬酒,和风细雨。主客几杯酒下肚后,都红光映面,喜气洋洋。就是此时,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民办教师的弟弟挨个给客人敬烟。到了四娃跟前,四娃迟疑了两秒,矿长先前的话却在耳边响起,四娃便大方地接过烟,低头准备接火。“嘭”地一声,像遇着煤气,燃起一团火,就那么一闪的工夫就熄灭了,可四娃的眉毛、头发燎了一大截儿,尴尬得像个丑角。妈的,真是怕处有鬼!四娃难堪地离开酒席到埂上转悠去了。民办教师的爹娘过来把儿子狠狠训了一顿,儿子委屈地说,给谁点烟都好好的,偏偏他这里就着火了,怨他笨!几句争吵,弄得场面不很愉快。全怪这不迟不早的鬼火苗,烫不死人,却大大扫人兴。气恼之下,四娃提前撤了。出于心里恐惧,很长时间,他对与民办教师的约会失了兴趣,对矿长约好的见面一推再推。尤其当民办教师弟弟说他笨的话传来后,一向虎头愣劲的四娃感觉受到奚落。“妈的,说我笨?”这场婚姻没开场就塌台了。四娃甚感晦气,脑子里多次回放过那个细节,令他百思不得其解。难解其由,事情就沉沉地挂在心上。四娃的性格渐渐变得内向,精神萎靡不振,也不愿意别人给他介绍对象。一滑便进入了大龄青年行列。四娃家刚刚风生水起的光景,因着四娃婚姻的不顺,重新陷入了愁困。

世事就是这样,你不娶,不能挡着别人不嫁。不久,矿长把民办教师介绍给了另一矿工,偏偏四娃认识。这对四娃的打击不小。那工友论长相、文化程度都在四娃之下,还是两条罗圈腿,走路一摇一拐,迈着花步。与个子高挑、长着两条美腿的民办教师走在一起,十分不般配。但人家父亲是开煤车的老司机,家庭经济状况不错。端端民办教师对上了眼,两人出双入对,给黑色的矿区渲染出一抹色彩。尤其民办教师不时暴出的嘎嘎嘎的笑声,像一支打击乐,流动在单身职工中,撩拨得后生们伸长脖子张望。

“呸!要不是那鬼火,有你的份?”每当这时,四娃心底就涌起一股无名的情绪,烦躁?懊恼?嫉恨?说是也不是。总之他不愿看到他们,不愿听到他们打情骂俏的声音。在矿上他受不了这番刺激,回家受不了父母的催迫,受不了村里人疑惑的眼神,后来,四娃干脆从矿上消失了。

这事可就弄大了!几百人的村子,几年分来一个招工指标,四娃落得这个吉星那是烧了八辈子高香的造化,好端端的“金饭碗”,四娃说撂了就撂了?到底做甚去了?

各种议论海啸般涌起。有的说四娃给山西人做了上门女婿;有的说四娃精神失常,被送进了疯人院;也有的说四娃煤矿出事故死了。无论哪种传说与传播者摇头叹气的表情一结合,那是悲上加悲了。农村人迷信,说四娃四娃,你属鸡的命,天生与狐狸是冤家对头,碰见冤家你不绕着走,还放火烧它。万物有灵,母狐做鬼也不放过你嘛!要不的话,齐棱棱的一架后生,咋就突然怕起火来?顺着这种无来由的联系,人们开始指责四娃当年太狠毒了。说狐狸偷鸡是可恶,但人要生存,动物也要生存。那只母狐狸下了四只崽儿,嗷嗷待哺,偏遇天年不好,地产不丰,人瘦草稀,不偷鸡难活命。站在它的角度,生而不养也是一种失职。何况护犊爱子是所有母性的天性。再说哩,母狐到手的鸡没吃到嘴,已经够倒霉了,你敲几棒子施于它皮肉之苦可以了,干嘛把它烧死。进一万步讲,哪怕把它一锨铲死,也比让它活活烧死、且死在儿女们面前不那么惨啊。人长一张嘴,正说反说,说完唾沫一抹不留痕迹。

黠 鼠

我坐在祖母腿上玩的那会儿,就听说了老鼠结亲的故事。

在我家乡的风俗中,正月初十是老鼠结亲的日子。这天下午家家会做一顿好饭,一般是肉臊子拌长面。即使过年时肉买得不多也得给初十留一点,以贺老鼠结亲。庄户人家,除了鸡、羊、猪、牛等家畜外,谁家屋里也少不了老鼠。老鼠与人明争暗斗抢吃偷喝,个儿小智慧大,为了安全和隐蔽,能把洞穴打成九门七十二拐,任凭人塞、捅、灌,都奈何不了。人们虽憎恶,但对其结亲日却很重视。

正月初十下午家家的饭做得早吃得早,入夜后再不能动风箱,免得惊扰老鼠的美事。得罪了老鼠,一年休想安宁。咬噬米篓子、面硐子、叨抢粮食瓜菜、扯断风箱鸡毛,劣迹斑斑,哪样干不出来。风箱的核心部件就是鸡毛扇子,手柄一拉一推间扇风,才能烧火做饭。睡一觉起来风箱拉不成的事时常发生,女主人们气恼痛骂中,不得不赶紧找来鸡毛拆开风箱重新补缀。

当然,老鼠结亲还有许多趣事,掩映在新嫂子小叔子们的挤眉弄眼、插科打诨中。他们说晚上耳朵里塞进羊粪蛋、头枕在烟灶口,即可听见吹吹打打的喜闹声。我们小孩儿们对此不感兴趣,也不曾关心老鼠给我家风箱扯断过鸡毛没有,我只关心正月初十这天因老鼠结亲我们能吃到一顿好饭。

后来读书多了才晓得,民间艺术中,“老鼠嫁女”是最喜闻乐见的题材之一。在我国许多地区都有此习俗,各地日子不一,但大多都在正月。有资料记载,在鲁迅博物馆内还藏有一张《老鼠娶亲图》,画面上的老鼠有送礼的、打锣的、吹号的,个个传神,十分热闹,给春节带来了浪漫、喜庆的狂欢景象。

我的家乡把孟正月、仲二月、季三月统称三春。年少时,每到三春二月,正月的米包馍吃完了,三月的苦菜还没钻出地皮,日子很长,肚子很饿。有时等不到放学回家,就饿得前心贴后背。放学后回到屋里乱翻一气,所见空盆子、净篓子,瘪瘪的胃空落落地往下坠,吊得眼皮子也抬不起。隔壁的空窑里,放着柴草和家什。立在墙根的两张大篱笆快顶到窑顶了,很是威武,秋天可是吃香来,红棱棱地顶着一尺厚的枣子,被祖母或妈妈明里黑里守着,直到枣子卖完了,才把它们收拾干净立起来。

篱笆由细柳条编织而成。柳条吧,河滩、沟里有的是,砍回削好,再编织成麻花辫子式的篱笆可就不容易了,那可是个技术活儿,得带手艺的人才行。篱笆也是农家晾晒、盛放东西少不了的工具。秋天晾晒枣子时免不了有一些会漏到缝隙里,枣子晾干装包时,卡在缝隙里的就会被大人们忽视而成了“漏装之枣”。它们,成了春天我们最美好的奢望。当屋里翻半天找不到一口吃食时,我就爬在篱笆跟前细瞧慢瞅,终于瞅见一两颗时,用手抠不出就用柴棍顶,想方设法也得把它送进口里。老话说,饥不过三口。饿极了,两三颗干枣子还真能垫个胃底底呢。

一天,我刚走近篱笆,就撞见两只糜子眼,闪着金光,瞬间不见了,却听旁边的柴垛里“嗖”地一声,哦,老鼠。还是只小老鼠。它和我一样,在篱笆上搜索干枣来了。果然,在它站过的柳条旯旮卡着一颗大枣,老鼠比人的嗅觉更灵敏,人发现不了的,它能发现,可惜小老鼠今天不走运,把这颗枣嗅给我了。我暗自欢喜,好大一颗枣儿,鲜嫩时被挤了进去,牢牢地卡住。左抠右抠,费了好大工夫才抠了出来,塞到嘴里,一大口,肉坚味甜。从那天起,每到籬笆跟前,我倒想遇见老鼠,希望它能带来“此地有枣”的惊喜。

冬天有一次抱柴禾时,突然在柴垛里发现了一大堆枣子,足足揽了半簸箕。鲜枣秋天晾晒干后就出售了,冬天能得到半簸箕干枣,有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般欢喜。赶紧抓一把解解馋。老鼠生来机警灵敏,比人警觉,当秋天枣天枣地时,便懂得偷偷地囤积一些在柴垛里。我怎么就不知道呢?祖母说,老鼠是家贼,你是家宝哟。自打有了那次意外收获,再抱柴禾时,我格外留心家贼的踪迹,希望再有惊喜。

高三那年,空气好像加了气压,压得人头脑发胀、心慌气短。每天除了吃饭睡觉,点滴不敢放松。放寒假后,代语文的赵老师回关中老家去过年,随他来陕北读书的女儿希希留在学校复习。我俩商量好,寒假我陪她在学校复习,过春节时,她跟我一起去我家过年。

两千多人的校园沉寂了,递进式建造的三四层,五六十孔窑洞,除了七八户双职工老师的家,全都成“锁相公”看门。

一天清晨,起床叠被子时,突然发现我被子上有大小不一的两个窟窿,怎么回事,没想出个头绪,就忘一边了。又过了几天,希希的枕头也开了一个大洞,里面装的谷糠倒了一地。哦,老鼠,屋里进来老鼠了。这还了得,哪天把我们鼻子、脸咬了怎么办?我俩搬开水缸、桌子和柜子检查,果然,后窑掌墙角上有拳头大的洞。拿火炷捅捅,够不到底。再一观察,好多宿舍放假时糊得好好的窗户纸,左一个黑洞右一个窟窿,像飞镖穿过的样子。我俩跑到于老师家求告,才知她家一个样,一到晚上,家里像进了贼,掀盆子,翻筛子,就差揭锅了。于老师分析说,校园大小灶房及库房,供养了多少老鼠,放假后少炊断顿,饿得老鼠满院子乱跑,甚至跳上窗格抠干浆糊疙瘩吃,怪不得窗户纸撕开那么多。于老师把她家的老鼠夹借给我们救急,并示范了怎么使用。晚上,我们从炒好的菜里取一小块肉挟在老鼠夹上,小心翼翼地端到老鼠洞口附近,叫它来个迎头被夹。

我们坐在三米之远的桌子前边做题边观动静。

来了。

一只腰长腿短的灰老鼠探头探脑从洞里出来。不消说,第一眼就该看到美食了。就是没看见,闻也早闻到了。毕竟,没有不沾腥的老鼠。我俩目不转睛地盯着,可是,这位“首长”好有定力,就不到正前方叼肉,而是在侧面用前爪抓了一下,只轻轻地一下,就估摸出得使几斤几两的劲儿。它不再去抓,胆怯了?退后一步,迟迟疑疑张望了几眼,扭头返回洞里。

受到警示,今晚该知难而退,不来闹腾吧。

我们回到求证和解方程中。才几分钟,老鼠又出现了。比刚才大了一号的一只老鼠迈着八字步从洞里出来,正眼都不瞧老鼠夹,绕开向前走来。它的身后,第二只跟了出来,紧随其后,第三只,第四只……像一支T台秀,八只足有孩子鞋子大小的老鼠,体态圆滚,步态稳健,自由自在地在脚地上转悠着,甚至摇摆到桌子底下,从我们脚旁穿过。两个黄毛丫头脸色煞白,像中了点穴术一动不动,口张着却发不出声来。

像过了几个世纪,那一队走秀鼠尽兴而归,撤得干净、整齐、有范,只差进洞后回头鞠一躬呢。久久地,两个黄毛丫头才从点穴术中苏醒,摸摸头,安抚一下直立的头发。冬夜漫长、幽深,空旷的校园我们无处可逃,魂飞魄散,哪里还有心思学习?

悄悄地上炕睡觉,大我两岁的希希头靠过来小声说,不要怕。可她的眼睛里声音里全是惊恐。不敢关灯,也不敢脱衣,蒙头而睡。说睡,其实也不敢,那么肥硕的八个家伙,不说抓鼻子咬耳朵,就是咬断我们的脖子也不是难事。老鼠最大的特点就是善“咬”。据说它那一对门齿,终生都在生长。为防止牙齿拖在地上,它只好天天咬东西来磨短疯长的门牙,无须珍惜,什么东西它都敢咬,即便是钢筋水泥墙,也会拿出磨牙的心态去咬去啃。就因盗窃、藏匿粮仓的耐心之大、恒心之久,远古得了“仓神”之称呢。

何况,一只能引出八只,八只又能引出多少只来?老鼠可是家族观念很强的动物,抱团生活。据说一对老鼠夫妻一年之内可繁殖几十代上千后裔。寒假的校园,无疑变成了老鼠的天下。

蒙住头,仍心悸难平。后悔答应陪希希待在学校。心想天亮后一定动员她赶紧回我家。次日,太阳透过窗户喊醒我们后,一摸脸,毫发无损,窑里彻亮,各样的事物各就各位,心里的害怕也荡然无影。既不上钩,我们就把老鼠夹归还于老师。两人商量再忍耐两日,若还如此闹腾就背书包回家。

不想,次日晚情形逆转,从天黑开灯到深夜睡觉,一夜无扰。老鼠洞口,也没出现一个侦探兵,难不成老鼠示威成功,别处耍威风去了?更为不解的是,第三天第四天……一直到我们回家过年,再无鼠扰。于老师说,准是老鼠集体行动打通了通向校园背面街市的通道,那里商家年货储备丰盛,对老鼠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事了。窗台上一盆君子兰自顾自地开着,我们自顾自地扎入题海中,缝补好的被子、枕头如常熨帖着我们的梦。

最近,读《寂静的春天》一书,美国作家卡森记述人类最早与动物是共生共存的。我忽然明白,老祖宗们关于老鼠结亲的传说和禁忌,以及“鼠咬天开”的说法,正是反映了古人与老鼠“友好”相处的习俗。

食不果腹的那个寒假,老鼠没有受到伤害后,似乎保持着风度,也与我们“友好”了一回。

责任编辑 赵剑云

猜你喜欢

鸡窝狐狸老鼠
我家的鸡姐妹们
抓老鼠
鸡窝里的雕
狐狸和猫
狐狸
笨猫种老鼠
鸡窝里哪只鸡先打鸣?
狐狸便当
老鼠分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