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 清白家风不染尘
2021-09-14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记者 刘 鑫
南怀瑾
家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连接个体和社会的重要纽带。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所,也是人们心灵的归宿。传承优秀家风是严于律己的行动,也是弘扬我国社会文化价值主旋律。
有这样一位先生,他对传统文化所传递的精神一直在影响着万千后人。难能可贵的是,他的独特和伟大还在于有关读书、实践、阅世之深厚学养和独到观点,都做到了亲身实证、言传身教。人们对其赋予头衔无数:中国文化国学家、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教育家、佛学家、诗人、武术家等等,并成为两岸关系的重要牵线人。毫无疑问,南怀瑾的一生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直到今天,南怀瑾先生参得的人生智慧,如春风化雨般,指引着万千读者。不可否认,南怀瑾先生所留下的优秀家风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南怀瑾天资聪颖,幼承庭训,饱读诗书,广泛涉猎经史子集,为他一生学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他一生共有五个儿子两个女儿,在台湾出生的三儿子南一鹏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为一名国学大师,2002年担任了美国亚洲商会执行副总裁。
在南一鹏幼年的时候,父亲参与了他的成长,并亲身指导他读书,这便是他这一生若有所知的最大的助力。
启发南一鹏饱读经典
有趣的是,从小对南一鹏影响最深的事情,都是父亲自己的亲身经历。直到现在,他还依然被父亲所影响,体验和验证他的所为。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南怀瑾说,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最正确的答案是“读书明理”。父亲很早就叫他读《朱子治家格言》,刚开始,他只是叫儿子读一读这篇文章;可是后来要求也愈发严格,读懂以后在行为上也要做到。他这才意识到,原来“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这都是要自己来做的。
南一鹏读书识字后,父亲便开始要求他背书。《三字经》《千字文》《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每天早上父亲出门前,会指定一段文辞让他背熟,傍晚回来再抽出这本书,坐在桌子前考察他的功课。背书的过程多半是痛苦的,幸而父亲每天指定的任务不多,一般要背的内容不到100个字。他曾问父亲:“读这些书有用吗?”父亲告诉他:“不管什么时候,也不管日子过得多么平淡无味,生活总是多姿多彩的,它等待我们品尝,而读书、画画、习武,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更有味道。”
父亲如此严格教育读书,也奠定了他对中国文学的兴趣,产生对中华文化的喜好。
南一鹏怀念南怀瑾
南怀瑾书院
这些最初的积累和熏陶,对南一鹏的影响是非常长远的。不仅培养了他的文学爱好,更奠定了他坚实的文学基础。南一鹏上初中时,父亲开办了东西精华协会,工作更加忙碌,没有时间再督促他的学习。但年幼时养成的习惯让他不需父亲的监智,也能安心学习。父亲有一间书房,他常在书房里挑灯读书直到深夜。南一鹏最大的爱好,就是溜进父亲的书房,偷翻看父亲昨晚又看了什么书。
广州地铁5、6号线的直线电机气隙在线监测系统安装在正线上,可实现对正线运营列车电机状态的监测预警。但通常情况下,当直线电机气隙在线监测系统能够检测到异常时,设备已经处于故障状态了。因此,能否在故障出现前预判出故障的苗头,就需要研制直线电机下沉预警子系统。这样,在故障真正出现前,便可预判出故障的苗头,这对于维护检修的意义更加重大。
每到这个时候,南一鹏就像发现了一个独属于他的秘密,心中无比欢喜。这样的行为就像是父子间一种隐秘的交流方式,让南一鹏觉得开心又满足。
往往父亲刚读完的一本书,就会成为南一鹏的下一本读物。
父亲读书,时常会做点评,有时就在书页空白处写下些心得或是评语;对他喜欢的字句,也会在旁边加以圈点,有如古人读书的习惯。很快,父亲就发现了儿子的小秘密,他对这个“偷书贼”却十分宽容。南一鹏再去看书时,发现书架上多了许多新买的儿童书籍,这让他欣喜不已。
父亲对子女的教育往往是开放式、启发性的。父亲的教诲,一直随着他的足迹而延续、存在,这也成为南一鹏对父亲永远的怀念。
教导南国熙读书明理
现在很多人热衷于谈家风家教,其实家风家教是在生活里无形当中产生的。据南怀瑾先生子女所言,他没对孩子发过脾气,生活中一直强调读书和做人。因而孩子们也深受他的影响。小儿子南国熙也是一个酷爱读书之人,每天坚持读书,大概晚上十点后,他除了回一些书信以外就是读书。一天没有进步,他就觉得很可耻。他自己也说,活到老,学到老。
小儿子南国熙一直称南怀瑾为老师。他说,作为南怀瑾的子女,是“一日为父,终身为师”,南老师的为人处世、做学问的态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南国熙出生于台湾,在他9岁的时候被父亲南怀瑾交由一位美国退休海军少将收养,两年后他跟着养父到了美国,直至1991年到香港工作,与父亲住在同一条街上。他说,去美国前,自己在台北苦学了两年英文,而中文水平停留在小学阶段,然而到了美国后,南老师陆续给他寄中文书,他印象深刻,整整六十多本武侠小说,靠着看这些小说,他才有了现在的中文程度。南怀瑾给他的子孙写过几首诗,从诗句中可看出他的期许。
在南国熙到美国时,南怀瑾写道,“功勋富贵原余事,济世利他重实行”,勉励南国熙要胸怀大志,抛弃功名富贵的诱惑,脚踏实地;他还曾赠与曾孙南烨亲书,“老老实实读书,规规矩矩做人”,不指望子孙功成名就,希望他会读书做个好人。
关于学问,南国熙和南怀瑾之间还有个小故事。南国熙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我对自己是名校毕业有一点自豪的,有次南老师向客人介绍我,‘我小儿子,西点军校毕业的’,当时很高兴,结果老师接着说,‘有学位,没有学问’。现在老了才知道自己真正没有学问。”
那什么叫做学问呢? 一般的说法,“读书就是学问。”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
在南国熙看来,南老师看人看事通透。南国熙说,他离开部队后做基金管理,月工资6万美金,当时很骄傲,南老师知道后说:“儿子,你这么一点点钱,是在矮人中间做高人。”
后来南国熙做生意被人骗了大部分钱,南老师又鼓励说:“儿子啊,人得意和失意的时候都不要忘记,人不会倒霉一辈子的。”
兴建铁路且传承文化
南怀瑾先生视子女为天下人,视天下人为子女。他生前稿酬丰厚,经常用来接待四方来客,照顾身边工作人员,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兴建铁路
南怀瑾手书
出生于浙江省温州乐清市的南老师一直怀有浓厚的家乡情节,他不止一次提到,温州是出人才的地方,人杰地灵。20世纪80年代末,南老师在香港,温州市领导到香港拜访他,希望南老师能倡导兴建金温铁路。自1987年起,经过十年的努力,备尝辛苦,终于使金温铁路由构想变成现实。
再后来,南老师捐资百万扩建乐清旧宅,初衷也是希望供父老乡亲用于娱乐休闲。爱家乡更爱中国文化,南怀瑾先生发愿继承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一生讲学,著作等身,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1949年,南怀瑾前往台湾,先后在大学开课任教,不少名人富商均是他的学生。20世纪70年代,南怀瑾已在台湾名声鹊起。
他以实际行动践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将深奥的传统文化哲理融入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了知行合一的道理和应用。
父亲南怀瑾往生不到一个月,南国熙就和他的5个哥哥姐姐分别在台湾《中国时报》和浙江《温州日报》刊发《关于南怀瑾先生遗产处置声明书》,表示将属于子女们的权益全部捐献给拟成立的非盈利公益机构,暂名怀师文化基金会。
将多方邀请南师学子及社会贤达参与管理,并由该机构继续弘扬南师之精神与教化,回馈国家社会。他也希望自己能为家乡、为国家、为民族做一点事。
“知君两件关心事,世上苍生架上书。”南怀瑾先生在去世前写下“天下为公”,不仅是先生一生事业写照,更是对后来者的殷勤期待。南怀瑾对子女的教育可谓做到了身体力行,户户人家一代代相传,把民族的精神融入到家风家教中,好家风汇成好国风,好家教汇成好国格。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强调过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性。的确,家风好坏关乎家庭的兴衰荣辱。
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地相连。
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