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柳青年画装点中国年

2021-09-14本刊专稿

文化产业 2021年1期
关键词:杨柳青年画

本刊专稿 白 英

杨柳青年画《莲年有鱼》

杨柳青青江水平,运河津畔年画兴。

桂英挂帅耀门庭,八仙过海显神通。

水泊梁山忠义将,红楼梦里又重逢。

画里上下五千年,无所不包无不能。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家家户户贴年画,曾是多少家庭经年不变的传统。灶王门神、喜庆孩童、木版年画等无处不在,宅院的角角落落都充盈着年画演绎的吉祥如意。

时代在变迁,年画得传承。以年画驰名的天津杨柳青古镇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柳青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霍庆有,矢志不移,坚守古艺,勾勒、印染着民间生活的“理想国”。

年味记忆 寓意吉祥

“杨柳青垂驿,蘼芜绿到船。”静静流淌的大运河,孕育了千年古镇杨柳青。两岸杨柳依依,运河流水潺潺,宅门瓦舍青青,炊烟袅袅的津西小镇给人一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恬静与惬意之感。漫步街巷,随处可见带有年画元素的景观小品和特色建筑,年画早已成为杨柳青古镇的代名词。沿运河前行,在一片精致的住宅小楼里,远远看到门脸装饰着年画图案的“霍庆有杨柳青年画博物馆”点缀在楼群之中。

推门进入,仿佛来到了年画的世界。四面墙上是密密匝匝各式裱好的年画,大红配大绿的撞色运用,给人一种乡土气息扑面而来的喜庆。暖暖的阳光泼洒进室内,照得桌上五颜六色的颜料丰润起来。一位脸色黝黑,目光炯炯的老人,戴着眼镜,手拿画笔,正在为年画上的娃娃“开眼”,他就是老字号“玉成号”画社第六代传人霍庆有。只见他用画笔慢慢描画着娃娃的眼线,平缓的笔锋描到眼角处猛地一收笔,娃娃的大眼睛顿时活了起来!细看这幅年画,令人惊奇的是无论站在哪里,娃娃的眼睛仿佛都在和你对视,霍老师笑着说:“这就是杨柳青年画绝的地方!”

这幅《莲年有余》是杨柳青娃娃年画系列中的代表,也是杨柳青年画最有辨识度、最受欢迎的形象。画作上的娃娃童颜佛身,戏姿武架,体态丰腴,活泼可爱,怀抱鲤鱼,手拿莲花,取其谐音恰为“莲”年有鱼,寓意生活富足。

让人不解的是年画娃娃的发髻一边扎着小辫子,而另一边戴着头花。霍老师笑咪咪地指点着娃娃:“这个娃娃左看戴着花是女孩子的装扮,右看扎小辫是男孩儿习俗,寓意就是儿女双全。”

说起过年贴年画的习俗,霍老喜笑颜开说得头头是道:在过去的年代,贴年画很有讲究,一般得腊月二十九那天才贴,这时家家户户就都热闹起来了。每家每户贴什么年画,不仅根据个人喜好来,还得根据身份背景来。比如农民爱贴与农村生活对口儿的《大过新年》《五谷丰登》;文人雅士多好《竹林七贤》《渔樵耕读》等相关题材;而官宦人家则多选择《加官进禄》《当朝一品》这类的作品……想要辨别一家人的身份地位,只要进屋看看房里的年画便可略晓一二。

杨柳青年画源自民间,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寓意吉祥,雅俗共赏,洋溢着质朴的喜气,散发着真挚的情感,仿佛是一部翻开的地域文化辞典。它藏着中国的年景,成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传承和精神凝聚。

复原老旧的刻板

刀法流畅 刻版讲究

年过花甲的霍庆有老师长年致力于杨柳青年画的发展。他每天坚持要在自己刻制的木板上,刷出成千上百幅杨柳青年画。在他看来,这门传承三百多年的传统民间艺术,至今依然魅力不减。“杨柳青年画工艺复杂,总体说包括‘勾、刻、印、绘、裱’五道工序,需要多人配合完成。”霍庆有说,这五个工序是环环相扣的,先要在木板上“勾”勒轮廓,再将勾成的轮廓“刻”成版样,然后将版样刷墨“印”在纸上,最后依纸上的轮廓填色“画”彩,因现在人们买年画,很多是为了收藏或者赠送,因此还增加了“裱”这个新的步骤。

在霍庆有的工作室里,可以见识到“杨柳青年画”新鲜出炉的全部过程。“勾”是年画制作的开始,同时也是对整个画稿的设计。

霍庆有把宣纸铺在桌上,寥寥数笔间,一个端庄秀气、妩媚如花的古代美女已跃然纸上,线条圆满流畅,兼有中国传统工笔、写意画法的精华。霍庆有说:“古代美女造型讲究的是笔如悬胆、瓜子脸、柳叶眉、蚂蚁眼、樱桃小口一点点,用笔要稳中求细,需要一笔完成,不能断线。如果勾画得不好,后面就无法刻版了。”

勾线后,进入“刻”的阶段。刻板是杨柳青年画的筋骨,年画的轮廓线就是靠木版印刷出来的。版材的选择很有讲究,需用木纹紧凑的杜梨木,有韧性、线条不易断。霍庆有将一块杜梨木两面抛光,勾好线的宣纸反贴其上,用水浸透,再用手搓去纸,勾画的图案便印在木板上。刻版的案几上,划线刀、镂空刀、宽刀、马蹄刀……各种刻版刀具一字排开。霍庆有沉浸忘我,按照勾好线的图案,不时更换刀具。时而用锤子敲打,木屑翻飞;时而用刻刀划过,线条立现。在他的手中,一件件工具仿佛有了生命,只见他拿起一个半圆尖头的小刀,猛地插进木板里,手一转,一个眼珠子就刻出来了,真是出神入化,令人惊叹。他说,刻版是个体力活,要戳刀立刻、刀法流畅,全靠胸有成竹的果断与日积月累的勤学苦练。

雕刻对刻版的师傅要求很高,不仅要把握好画稿的形态神韵,还要将木刻线条的版味儿巧妙的融合进去。看似简单的“照样”雕刻,其实包含了木刻者的“二次创作”。多年的实践中,霍老师总结出了很多经验,就说仕女图案吧,不同部件的刻法需掌握不同的分寸。刻画人物,五官的表现犹其重要,眼睛、眉毛、牙齿、鼻,一定要刻得流利、流畅,显得干净利索,画出来才有神。而衣饰,纹路要刻出动感,尤其肩部和衣领,线条必须得是铁线,看着有硬度,有相当强的立体感。最后是画面的背景,也要刻出层次感出来,这样才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手工彩绘 笔法细腻

一块版刻好后刷上墨汁,一次可以印几十张。印好轮廓线的年画叫“画坯子”,刷好的画坯子才能进入彩绘,而手工彩绘是杨柳青年画独有的后期制作。画室里,几十个像门一样形状的木板一字排开,霍老师把晾好的画坯子粘在其上,一手拿颜料碗,一手拿画笔,开始逐一上色。通常人们画画都是坐在凳子上伏在桌子上,奇异的是,杨柳青年画却是要站立在地上往“门板”上画,而且一人要同时画好几张。“这叫‘画门子’”,霍老师说,搞杨柳青年画的艺人们,发明创造的事太多了。一开始年画贴在墙上画,但是屋里没有多大的墙壁,艺人们受门扇原理的启发,于是把画板做成可开合移动的,利用空间还节省面积,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杨柳青年画既有版画的刀法韵味,又有绘画的笔触色调。以宣纸印刷,用国画彩料,年久色彩不褪不变,构成与一般绘画和其他年画不同的艺术特色。” 霍庆有拿起笔,给一幅仕女图上色,抹粉、点花、开脸、染色绘染的过程不疾不徐,看上去笔法细腻、人物秀丽、色彩明艳、均匀自然。小到一根头发丝,大到人物衣着大片颜色,经过他一遍又一遍的不断调色、晕染、修饰之后,画上的美人光彩照人栩栩如生。霍老师说,这是非常精细的“细活”年画,单开脸就分为:上白粉,染脸、勾脸、鼻、上粉(晕染),描眼睛(白眼底、黑眼珠),开眼(眉毛、双眼皮、眼睫毛),画嘴(上色、染、嘴线),勾脸线、头发等20多道工序。“就跟现在的人化妆时的步骤一样,只有这样,年画上的人物才能非常传神”。手工上色能让杨柳青年画干净细腻、艳而不俗,然而却最费工夫,一幅画要上色几十次甚至上百次。

杨柳青年画结合了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可以说在咱们国家是独一份的。彩绘画法上又分为“粗活”“细活”。霍老师指着一幅娃娃画说,比如说嘴巴,过去的“粗活”叫拧嘴巴,拿笔拧一下就完了,跟拿手拧一下就红了一样。但是“细活”要求就不同了,从白到浅红到深红慢慢过渡,必须得到位,不能看出有一丝不匀的地方。“粗活”与“细活”是杨柳青木版年画在绘画上色时对于数量和质量要求的不同说法。前者只要求速度,快速点染即可;后者则要求精美细致,在上色时的笔晕轻重,着色厚薄,颜色深浅等都要求精益求精,因此耗时较长。而“细活”里的极品,称为“贡尖画”,过去最受宫廷皇室与达官贵人青睐,也是杨柳青年画中的精品。

苦心钻研 传承技艺

霍庆有看看手中诞生的年画,脸上满是笑意。他说:“杨柳青年画的魅力就在于把老百姓心里向往的东西都画出来了。”自小生活在年画世家里的他,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家、霍氏杨柳青年画第六代传人。“玉成号”画庄是他的父亲霍玉堂于1926年成立的,也是一直坚持经营下来的老字号年画作坊,他的姐姐霍秀英、哥哥霍庆顺也都是年画大家。“从来到人世间,我们家就干这个,小时候没有意识到这是民间艺术,大人干,咱就模仿着干,玩呗。” 生于1952年的他,受家庭环境的熏陶,6岁开始随父亲霍玉堂学习彩绘,10岁学习勾描、印刷,12岁学习刻版,16岁学习裱画,可以说一生都和年画结缘。

画门子

“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在霍庆有的记忆中,当年的杨柳青,从事年画制作的手工艺人达3000多人。村民们农忙时下地干活,农闲时在家画年画,那是怎样一幅盛景啊!说起杨柳青年画的发展历程,亲身经历了近几十年来年画的复兴与发展的霍庆有无比感慨。杨柳青年画产生于元末明初,最初是逢年过节刻些门神、灶王图个吉利吉祥;到了明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到了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了极大发展;清乾隆年间它的名声最响,连皇宫都贴着杨柳青进贡来的年画。霍庆有的祖上是年画世家,几代人的经历见证了杨柳青年画的兴衰起伏。

清末民初,因为社会动荡,杨柳青年画一步步走向衰落。解放后,霍庆有的父亲霍玉堂,与几位民间艺人联合成立了天津杨柳青画社,开始重新振兴年画。但是,十几年后,刚刚复苏不久的年画又受到了冲击,杨柳青年画濒临失传。

1982年,霍庆有的父亲霍玉堂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祖辈传下来的年画,而立之年的霍庆挑起了传承年画的重任,下决心重新恢复杨柳青年画。霍庆有说:“家里已经传承五辈了,不能对不起祖宗!”从此,他利用工余时间,在仅七平方米的小西厢房里,勾线、刻板,在画门子前一站就是十几年。就这样,杨柳青年画在霍庆有和同行艺人的努力下又活了。从研究版样,改良工艺,到调配颜料,收集老画,他常常废寝忘食。功夫不负有心人,长期的苦心钻研,终于掌握了杨柳青年画的全套制作工序和技术,并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为天津一带唯一的“勾、刻、印、画、裱”五项全能的杨柳青年画艺人。

30多年的时间里,他创作加工了上百幅年画版样,不仅延续了经典的传统风格,还设计了纪念奥运会、世博会等反映和谐盛世的新版面,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大奖。

珍藏历史 弘扬文化

霍老师的家处处飘逸着年画的气息,这里是他的工作室,也是他展示杨柳青年画文化的博物馆。为了宣传、弘扬杨柳青木版年画,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浓厚的杨柳青古镇的味道,他将自己的住宅扩建为天津市唯一一家家庭作坊式年画艺术博物馆,把收集和寻找到400多块刻版和历朝历代各种风格流派的杨柳青年画一一陈列其中,200平米的房子被布置的满满当当。来访的人络绎不绝,这里不仅免费对游人开放,霍庆有还会为来客亲自讲解。

手工彩绘《欢天喜地》

手工彩绘《五子嬉戏》

一楼是年画制作间,鲜活地展现着年画的制作技艺;二楼和三楼,分门别类的设置了老年画、年画版、传统制作工具及用料。几幅朗朗上口的对联,“戴连增与齐健隆,他们年画最有名。”“粗画细画二细画贡尖画,穷人富人达官人都过年。”“学术研究王树春,历代年画留下根。”生动地展示了杨柳青年画的传承历史。在3楼拐角处有一处复原的仿古大门,两旁的对联为 “韩春荣霍玉堂六位艺人得发展,韩秀英霍秀英建国弟子二位英。”横批是“振兴年画”。而上面的一个门牌“杨柳青沿河大街二街1号”格外引人注目。

霍庆有说:“当初的房子早就拆迁了,门牌是几经辗转找到的老门牌。”这里复原的是解放后他的父亲霍玉堂等六位艺人成立画社,一起制作杨柳青年画的场所,也可以说是近代杨柳青年画再次振兴的地方。韩秀英、霍秀英分别随着各自的父亲学艺,她们的作品还参加了在德国举办的首次莱比锡国际美术展览。1961年敬爱的周总理专程来到画店视察,这让韩、霍家的两代艺人感到分外温暖。

在霍老师的展馆内,能看到各个时代的年画,不仅富有艺术欣赏性,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研究价值。有娃娃仕女、戏曲故事、时样节景、花果清供等各种类别的年画。取材内容极为广泛,特别是那些与人民生活密切关联的题材,如《忙家庄》《庆赏元宵》《大观园》《新年多吉庆》等。

形式多样、气氛祥和、情节幽默、题词有趣,展现出鲜明活泼、喜气吉祥的独特风格,就像一部百科全书,透过五彩缤纷的画面,可以清晰的反映出当时的时代背景、人们的生活状况。霍庆有说:“从根本上说,年画反映的是老百姓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特色,每一幅年画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在三楼展厅的一角,有一幅贴在水缸上的“年画鱼”分外引人注目:“蓝绿的底子上,一条肥头大尾的红鲤鱼活灵活现,绿叶粉莲,衬托左右,那股子喜庆劲儿,活泼气儿,讨人欢喜的傻头傻脑的样儿,特别惹眼。”

霍老师说,在当地,无论多穷的家,都不会缺“缸鱼”画,这幅画可以说是天津杨柳青年画“活化石”。相比于其他地区的年画,缸鱼题材来源于杨柳青地区的独特民俗。

霍老师回忆,过去家里储水用缸,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买一张“缸鱼”年画,贴在水缸上方的墙上。缸鱼不仅象征“富富余余”,实用功能更为重要。刚挑来的河水中有黄泥,拿缸边儿小竹竿在缸里搅,泥就从漩窝儿往下沉。要想喝的时候,缸鱼要是倒影清晰,水就是清的,一舀水,缸里的金鳞红鲤便随波游弋,煞是好看。

保护古艺 畅想明天

在霍庆有工作室的桌案上,铺着一副尚未完工的手绘稿《赵州桥》。稿子的图案来自一块老刻板,经年累月,老刻板的图案已经模糊,有的地方只留下几个点,他正在努力复原。提起刻板来历,霍老师感慨不已。

2019年有一位老朋友手机发来一张照片,他一看,刻板图案他从未见过,根据经验,他初步断定这是一块珍贵的清末民初的老刻板。年近70的他,为寻找年画劳神费力激动万分,突发心脏病,住进了医院,这一住就是一个多月,还经历了两次手术。但他一心挂念着这块老刻板,生怕与它失之交臂。嘱咐儿子赶赴千里之外的陕西,重金买下这块刻板。一出院回家,就细细观详琢磨,急不可待地就投入到了对老刻板的复绘工作中。

杨柳青年画《莲年有鱼》

霍庆有收藏的老年画

这些年,他的工作重心之一就是搜寻整理杨柳青年画鼎盛时期的各种经典作品,保护复原古版、孤版年画,希望能重新恢复古老技艺,给子孙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为搜集散落在民间的版样和有关资料,三十多年间,他跑遍了杨柳青四邻八乡和天津郊县的十里八村,好话说过千百句,资金耗费几十万,付出了巨大的艰辛。

有一次,一个镇上邻居拆房子,古旧的山墙上路出一幅年画。他得知后,惊喜万分,恳求人家停工,就趴在快要坍塌的土墙上,一点一点的往下揭。揭下来一看,发现后面还有一张,揭下第二张后,发现后面还有一张。就这样,三张一百多年前的古画被他抢救下来。

他广交喜爱年画的朋友,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杨柳青年画珍品,甚至还从俄罗斯的博物馆寻回《四妃十三子》等国内已失传的杨柳青年画作品。“趁着我们这批懂得老技艺的人还在,赶紧寻找和复原,不然这笔财富就真正丢失了。”霍庆有还潜心研究父亲留下的作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加工整理,创作出数百幅新作品,填补了杨柳青年画佛学作品的空白,为发展、弘扬杨柳青木版年画艺术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目前,霍庆有珍藏、收集到的杨柳青年画木板有400余块,其中有100多块老版,包括中国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珍贵木板。

今天的霍庆有,依然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度,对杨柳青年画未来的发展充满期望。首先他想进一步扩大杨柳青年画展览馆的影响和规模,由于场地限制,他的收藏品只摆出了一小部分,还有许多没有地方展示。另外,他还想要恢复明清时期制作年画使用的矿物和植物颜料,这样纯天然的颜料可以保持上百年不褪色。最后他还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加入到年画制作的行列中来,为这个古老的行业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它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杨柳青年画的发展和霍庆有的年画人生,正如他悬挂在年画博物馆的自己总结的几句话:“年画的吉祥,木板的灾难,万种的闯关,数千的流传,历史的悲剧,叹息的以前,创新的再现,当年的盛况,传承的发展,梦想的今天。”

猜你喜欢

杨柳青年画
参与式体验下的杨柳青古镇文创设计及其模式研究
牛年画牛
杨柳青年画的“副产品”——春宫图
年画
缸鱼年画之旅
杨柳青年画的“副产品”——春宫图
喜气吉祥的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
教学设计之《杨柳青》
新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