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剪纸与端午公鸡

2021-09-14李嵋屏

文化产业 2021年17期
关键词:五毒朔州公鸡

本刊记者 李嵋屏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门坎极低,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它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不仅表现了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也反映了他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每个地域的剪纸都有自己地方的特色,都体现出当地的人文精神与思想脉搏。山西及山西周边的剪纸在全国范围内比较有名的有河北蔚县染色剪纸,广灵套色剪纸,右玉套色剪纸,陕北的剪纸等等,当然还有咱们的朔州剪纸。

剪纸艺术,是中国古老而富于传统的一门民间艺术。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以质朴、清新、纯真而动人,以情意真切和洗练而为人称道,其放任不羁的表现和稚拙原始的趣味就更为人推崇。剪纸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平面镂花艺术,通过剪、刻,一切形象在玲珑剔透的形式中塑造和展现,虚实相生、黑白分明;同时构思又富于想象,造型有大幅度的夸张变形,装饰手法更随意而顺乎自然,也洋溢着浓厚的浪漫气息和装饰性,剪纸更有着自己的发展历程,存在着各种流派和风格特色。

中国民间剪纸历史悠久,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最早见于《史记》中,“剪桐封第”的故事,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剪纸实物,是1959年新疆的吐鲁番高昌故城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五幅剪纸团花。“剪纸”一词首先出现于唐杜甫《彭衙行》一诗中:“暖汤濯我足,剪纸招吾魂。”李商隐在《人日》中也吟道:“镂金做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可见剪纸在唐朝已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一个艺术品品种。宋代,民间多用青纸或青绢剪制小幡。到了明、清剪纸在民间广泛用作挂签、窗花、团花、灯花,除寄托接福纳祥外,还在枕头、鞋、梳妆镜等物品上贴上喜花,以渲染气氛。自从有了剪刀和刻刀后,人们在金箔、银箔、铜箔、皮革、树皮、树叶上剪或刻制镂空影像,用在衣服、鞋子、帽子、工具、兵器甚至脸上,这种原始民俗文化开创了剪纸艺术先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花黄即为一种类似剪的花。自从汉代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纸的普及,带动了民间剪纸的产生和流传。“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这是至今流传的一句民谣。

剪纸不论是朴实自然、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彩色剪纸,还是线条婉转流畅、疏密相宜、精美纤巧的单色、套色剪纸,那种浓郁的民间传统风格都是任何绘画难以比拟的。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剪纸,都是由中国流传过去而发展的。剪纸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种珍藏,收藏界的新宠。

剪纸也是一种民俗艺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和习惯中,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节都有特定的剪纸。它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它的产生和流传同农村的节令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窗花、门笺、灯花,便是在北方农村的春节或元宵节时贴挂的,把新年的气氛营造得浓浓的。喜花是结婚时作为对新房的布置,张贴在室内,家具和器物上。同样,寿花和丧花也是在过生日和办丧事时张贴的。墙花和顶棚花是布置房间时分别贴在墙上和屋顶上的。总之,它们大都是用作布置环境,增强节庆气氛,贴在庭院、居室或器具上的。此外剪纸还被运用到印染、刺绣、服饰、电影动画、舞台美术、书籍装帧、商品广告以及邮票设计等等当中。

剪纸有自己的艺术语言符号和比较成熟的表现方式。民间剪纸的题材内容非常丰富,所表现的都是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从中也反映出民间艺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在那些造形优美的剪纸中,有祈愿农事丰收、生活富裕的,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吉祥如意、连年有余、鲤鱼跳龙门等;也有表现动植物形象的如艾虎、狮子、麒麟、玉兔、石榴、牡丹等;还有传说中的人物和神话历史故事场景,像黄帝、鹊桥会、二十四孝等;更有表达对生命礼赞的作品,抓髻娃娃、鱼戏莲和扣碗。从广大妇女的剪纸作品中不难看出人们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是多么的强烈。

在中国民间,有许多通用的吉祥符号,广泛地应用在剪纸、布艺、刺绣、民间绘画、雕刻、面塑等等日常生活当中。这些吉祥符号借助一些不关联的植物、动物等符号,运用象征、谐音或习性或形状等等手法,组成一个装饰纹样,来表达一种吉祥的寓意。几种吉祥符号组合,便是一个吉祥图案。吉祥图案起始可上溯到商周,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明清时,几乎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

现在这些流传已久的吉祥图案仍在使用着,比如:梅花上有喜鹊是为“喜上眉梢”;图案上为一只大象驮着一个宝瓶或者一群快乐的人是为“太平有象”;画面里有竹子或者爆竹是为“竹报平安”;画面里有荷花有鸭子是为“宝鸭穿莲”,代表中举或者好运来;图中有莲花或莲藕,还要有鱼,即“连年有余”,代表生活富足,每年都有多余的财富及食粮;三只羊出现在画面里是为“三阳(羊)开泰”,表示兴旺发达,诸事顺遂的意思;蜘蛛从上垂落而下,是为“喜从天降”;一只猴子在树上去够一方官印,寓意“封侯(猴)挂印”,光耀门楣;一只老猴子背着一只小猴子寓意“辈辈封侯(猴)”;一缸金鱼就是“金玉(鱼)满堂(缸)”;还有龙凤呈祥、耄耋同寿、和合如意、花开富贵、五福捧寿、莲生贵子、路路清廉、松鹤延年等等吉祥组合图案,都寄予了人们最朴素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心中愿望。

剪纸在朔州当地俗称剜花儿。朔州剪纸有窗花、端午公鸡、门笺、墙花、灯花、刺绣花样、喜花、春花、丧花、祭祀纸扎等等。在整个朔州,过年时家家户户窗上都要张贴窗花,墙上要贴福字剪纸。往北怀仁大同一带,过年大门横梁上不光贴对联横批,还要贴五色的门笺,叫门吊子或云子,往南忻州、吕梁、晋中等地也盛行。娶媳妇办喜事,要贴大红的喜字。办丧事要剪纸钱、粘引魂幡、粘房院。祭祀要剪纸人、纸马、纸货、粘纸鞋。这些日常民俗活动都要用到剪纸。

要想剪纸,一种是自己画稿创作,另一种是用已有的稿子复制再剪。大多数人不会创作,只能复制少数巧手艺人或前辈的稿子。以前没有机器设备,不能复印,剪纸前先得熏花样。记得小时候,一入冬大姑娘小媳妇都要相互取经熏花样。将借来的花样在纸上摆好,用水喷湿,反过纸放在油灯上熏,红红的灯芯歪在一边,黑油烟将纸全熏成墨色。等纸干到取下花样,纸上便留下黑白分明的花稿。小心地将花样裁开,订上三四对红绿油纸,于是一冬天的闲暇时间便都用在了剪窗花上。待到过年糊新窗时,迫不及待地将夹在书中的窗花早早拿出,没多久花花绿绿形态各异的窗花便都贴满了空白的窗框。有时还结队去参观别人的新窗户,发现精致的样子一定要向人家索借花样。

快到端午节,每家每户门上灶前都要贴上剪的大红公鸡。我们朔州是剪纸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尤其是端午节大门上张贴剪纸公鸡,只有朔州及大同这两个地方最为盛行。端午节贴剪纸公鸡这一民俗以同朔为中心,不断向周边地方影响福射,忻州、内蒙、陕西、河北也开始流行起端午贴公鸡。

在朔州有两个门神,一个是朔州土生土长的大唐开国功臣尉迟恭,后世尊为门神,被天下所有的华人贴在门上,用以供奉。另一个门神便是端午公鸡。两种门神文化,朔州人好像更重视贴公鸡。过年大门上可以不贴尉迟恭、秦琼,但端午节大门、家门乃至灶前、车上、镜子上必定要贴公鸡。有一年端午节前在早市上碰到一位外地媳妇买公鸡,她说她家乡没有端午贴公鸡的习俗,所以没有买公鸡,想省了这一环节。谁知在五月初二时,婆婆过来送粽子,看到门上没有公鸡,立刻向媳妇强调一定要贴上,才能保一家无病无灾通年平安。媳妇忙慌慌第二天一大早就上早市去买公鸡,却已是迟贴了三天。因为在朔州,贴公鸡不是在初五贴,在初一的傍晚就要贴在门上。

为什么要在端午节贴公鸡?上古时,北方人认为五月为恶月,五月初五是恶日,是毒日。其实,由于北方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百虫复苏,蛇蝎繁殖,易咬伤人,尤其是孩子,因此认为五月是恶月。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起先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后来北方人发现公鸡是五毒的克星,专吃这类害虫,于是把红纸剪成公鸡模样,并且在公鸡口中或腹中剪上五毒,意思是公鸡将各种毒物一并吞下,消除祸害,所以全家得以平安,保佑孩子健康成长,不受各类疾病和邪气的侵扰。后来人们不光在家中贴公鸡,干脆把剪好的大红公鸡贴在大门上,这样就把五毒消灭在门外,各种大鬼小鬼就进不了家门。于是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贴上用红、黄纸剪成的公鸡,雄赳赳,气昂昂,用以驱邪辟毒,保佑平安,远离灾祸的侵害。而且公鸡也是大吉(鸡)祥的象征,贴在门上也是大吉大利的意思。再往后,端午贴公鸡就演化成一种民俗行为,也是人们对图腾崇拜的一种行为,一直流传到现在。

古时候,在大自然面前,人的生命以及寿命是非常脆弱与短暂的,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各种灾祸不可抵抗,没有应对的办法,只能是将消灾免难、祈福求安的愿望寄托在各种神灵、祭祀、图腾上。因此会出现各种祈福的民俗活动。端午节不仅要在门上贴公鸡以拒五毒,还有有赛龙舟、祭龙、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洗艾草水、食粽子、拴五色丝线、佩香囊、放纸鸢、薰苍术等等习俗,都与趋吉避凶有关。

朔州当地端午节这天,父母要把未满周岁的儿童,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避恶,故有“躲午节”之称,俗话说“癞蛤蟆还要躲端午”就由此而来。因此端午节也是回娘家的日子。在朔城区神头一带,传说大二三大王是端午节出生的,自古形成地方庙会,周边村民们都要在这天去神头求雨、求子、祈福、过会。怀仁、浑源往北一带过端午门上还要贴用纸编的符,在大同一带符上边还有纸马,通常要给儿童戴在背上或肩上。大人们边给小孩儿作弄边还嘴里数念着:“戴点儿艾,有人爱;戴点儿符,有人扶;戴点儿花线绳儿,有人给个零花钱儿”。

民间剪纸的图案及内容,全部是有吉祥寓意的,全部是正能量积极向上的,从来没有见过晦暗的阴郁的剪纸,即使生活再苦再难再累,手中剪下的每一幅画面都是让人开心让人向往的。人们把心中所想所愿都诉诸于剪纸,用剪纸来传情达意,说到底,剪纸就是人们心中臆造出的一种图腾符号。

光端午节公鸡这一主题,就有千百种造形与组合,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而且必须是左右对称的一对儿,分贴在两扇门上。即使是防盗独门,那贴的公鸡也必是呈对立的一对公鸡。公鸡有的嘴里叼着毒虫,有的叼蝎子,也有的叼蟾蜍,有的公鸡还蹬着一个象征着太阳的轮子。有的公鸡是站在石头上威风凛凛、昂首鸣唱的造型,则寓意室(石)室吉(鸡)祥,天下为公。有的公鸡是与鸡冠花组合的造型,则是官(冠)上加官(冠)的意思。有的是公鸡与大象的组合,则是吉(鸡)祥(象)如意的寓意。

一对剪纸公鸡贴在门上,既能除五毒、防瘟疫、消灾免难、驱邪辟毒,又能迎祥纳吉,使灾难不得入门,这雄鸡形象真是深得民心,光这一招就比尉迟恭当门神的神通大多了。所以,端午贴公鸡自然就深受老百姓推崇和喜爱。

以前,每到快过端午时,主妇们就买张大红纸,用剪子剜公鸡。晋北的民间,剪纸是每家每户女人必备的手艺,各家剜出的公鸡,古朴,喜气,造型各异。现在早没有人再剜公鸡了,农历四月下旬起,街上就会常见老大娘们,或挎着篮子,或骑着脚蹬三轮车,沿街叫卖着贩来的公鸡。那些都是印刷品,漂亮些,却俗气些,而且千篇一律。

我学剪纸始于我的奶奶,她手真巧,每次铰公鸡她都不要样稿。只见她将红纸叠起对折,也不装订,只是用大拇指的指甲在纸上用力掐下几道关键的线条,然后就好象是随便瞎剪,不一会儿脚踏元宝嘴衔蜈蚣的公鸡便活灵活现地出来了。大红公鸡高冠冠,黄裱衬底真好看,昂首挺胸腿粗壮,蝎子毒虫全完蛋。我在一旁看呆了,所以,愈发喜欢起剪纸来,没事就琢磨咋能把花样剪得更加精巧生动,咋能自己创作出新的花样。有段时间,甚至还偷偷将订好的样子带到学校去剪。

剪纸作为一种民间绘画形式,已经形成自已的特点,材料工具和表现形式是其它艺术形式无法取代的。一幅好的剪纸,必须发挥出它的特点和优势,如构图简单明快,造型简练夸张,黑白强烈反差,线条错落有致,形象优美秀丽等,其特点主要表现在空间观念的二维性,刀味纸感,线条与装饰,写意与寓意等许多方面。剪纸强调主图案的互不遮挡,不受光影与透视的局限,可以任意夸张和变形,想怎样剪全凭作者自由发挥,图案也是自由组合,没有特定的局限。

剪纸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发展到今天也应该向其它艺术及文化形式学习借鉴。近年来,一些剪纸大师吸收了国画,雕塑,版画、装饰画、漫画等技法,创作出许多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的优秀剪纸作品,使剪纸耳目一新,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但在学习其它艺术形式的同时,不能把自己独有的特点给丢了,只有学习借鉴的巧妙自然,才能剪出更好更美的作品来。

民间剪纸不仅是劳动人民长期以来智慧的结晶,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里的艺术瑰宝。小小剪刀,薄薄一纸,万千变化,永无止境。唯愿民间艺术在当今社会能够引起更多的关注,能够登上更大的平台。

猜你喜欢

五毒朔州公鸡
两只公鸡
朔州平鲁区:奏响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端午食“五毒”
“五毒”原来是良药
“五毒”原来是良药
朔州接地气的畜牧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硬头货”
端午识“五毒”
说话的公鸡
聪明的公鸡
愿朔州现象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