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肠息肉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1-09-13陈兵刚
陈兵刚
【摘要】目的:论不同内镜治疗方案下黏膜切除术对肠息肉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来我院治疗的72例病例(肠息肉患者)以抽签法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照组)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观察组)治疗,比较不同治疗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33%∶27.78%),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都比对照组少,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肠息肉所取得的效果明显优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可以减少并发症对机体产生的影响,完善手术指标,提高生活质量,是一种优质的手术治疗策略。
【关键词】内镜;内镜;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肠息肉;黏膜下切除术;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02-0047-02
肠息肉是临床上表现较为严重的一种病症,是指患者的肠黏膜表面存在突出的异常组织,患者会存在腹痛腹胀的表现,如果对患者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很可能会导致患者形成肠癌[ 1 ]。对临床的肠息肉应本着端正的态度进行治疗,一旦发现患者形成该病症就应及时的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有效维持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主要是在相关的内窥镜作用之下对患者的病变黏膜进行切除,这种手术操作会对患者黏膜层和部分黏膜下层产生一定的侵害,但并不会深入到固有肌层,操作相对简单,并且安全可靠,不会产生严重的创伤,因此最近几年在临床上具有越来越多的患者应用内镜手术进行治疗[2-3]。本文主要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下黏膜剥离行治疗进行对照,分析两种不同内镜的治疗作用,同时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的72例病例进行分析,详见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来我院治疗的72例病例(肠息肉患者)以抽签法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中,男18例,女18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20例;观察组当中有结肠息肉16例,直肠息肉20例,对照组中结肠息肉17例,直肠息肉19例;观察组平均年龄(48.16±12.03)岁,其中最大者64岁,最小者22岁,对照组平均年龄(47.64±12.52)岁,其中最大者65岁,最小者24岁;观察组平均病程(6.03±2.13)月,其中最长者13个月,最短者1个月,对照组平均病程(6.12±2.08)月,其中最长者12个月,最短者1个月。两组患者皆因便血、腹痛、腹部不适等原因入院接受治疗,科室均为:消化内科。本文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通过伦理委员会的审核,一般资料经SPSS26.0统计学软件验证均无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均被确诊为肠息肉,诊断符合《内科学》当中关于该病症的诊断依据;(2)所有患者具备完整的影像学诊断依据;(3)所有患者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1.2.2 排除标准
(1)合并严重的其他内科疾病的患者;(2)合并严重的肿瘤疾病患者;(3)对本文手术治疗不耐受的患者;(4)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1周内应用过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为患者应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在内镜下对患者病灶具体状况进行观察,调整手术视野,以便于保证病灶可以完全显示在视野范围内。如果视野中观察不清病灶具体情况,则需要进行染色。对于较粗蒂部的息肉可以先使用止血钳对息肉根部血管进行阻断,然后再进行切割的处理,也可以使用尼龙套扎圈将息肉套紧,然后实施切除。如果有较大的创面,切除以后存在较多的出血量,则需要为患者实施亚离子凝固术。息肉如果发生恶变,则需要充分的对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行考虑,最终确定是否实施根治手术。对于内镜不能够完全治疗的病例则需要中转剖腹手术。手术以后常规为患者进行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1.3.2 观察组
所有患者实施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麻醉方案和对照组一致,在内镜前方安装透明帽,并在患者的息肉蒂部黏膜部位注射適量的含有美兰、透明质酸钠、巴曲亭的生理盐水,同时应用黏膜切开刀对患者的黏膜进行切开,之后实施剥离切除病变的方案,手术以后为患者应用止血夹对创面加以处理。
两组患者手术后对切除的整块息肉送病理科进行检验,手术以后对患者进行心电图监护1 d,同时为患者手术后禁食禁饮72 h,避免患者存在剧烈的活动。出院以后半年之内为患者需要进行内镜复查,同时还要关注患者是否存在有出血的症状,并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1.4 观察指标
(1)并发症:切口感染、腔内狭窄、灼伤。
(2)统计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
(3)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选择36-简明生活质量量表(SF-36)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并发症发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33%∶27.78%),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指标和生活质量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都比对照组少,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3 讨论
临床研究认为,肠息肉这种病症多见于早期恶性肿瘤和间质肿瘤病症的患者中,其中绝大多数的病例都是良性病变,可以通过内镜实施治疗[4-5]。肠息肉这种病症发病隐匿,其临床症状并不典型,大部分患者在就诊的时候可能都存在癌变的迹象,因此也要求临床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对该病症的诊断工作,以便于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如果患者是属于非特异性的胃肠道症状,或者患者存在消化道肿瘤家族或消化道疾病史,则需要优先考虑为患者进行胃镜或肠镜的检查[5-6]。
临床对患者进行肠息肉治疗时通常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但是不同的治疗手段存在着差异。本文主要分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肠息肉的效果,通过对本文的治疗结果进行统计能够得出,本文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比对照组更好。这主要是因为这主要是因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对肠息肉治疗可以更加精确的对患者的病灶进行清除,能够有效的弥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肠息肉所存在的不足,特别是对于超过2 cm的息肉而言,其治疗效果更好。临床研究认为[7]手术之前如果能够通过肉眼清楚地了解患者肠息肉的具体大小和病变部位,观察到肠息肉的质地,则可以直接通过肠镜进行手术切除,但是如果肠息肉所处的部位相对较为特殊,那么在进行肠镜的应用过程中可能会受到角度等相关原因的制约,而很难发挥理想的操作,这就会导致内镜只能观察到患者的肠腔,却很难对结肠息肉是否存在恶变和浸润等进行进一步的判断,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特别是针对于一些广径息肉,单纯通过肠镜切除的难度相对較高,而且很容易导致切除不均匀,而使得周边组织产生灼伤甚至是穿孔。通过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能够发挥理想的治疗作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在消化道肿瘤治疗当中的治疗技术相对成熟。
临床有研究认为[8],通过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对肠息肉进行治疗可以实现对患者病灶深度的切除,降低治疗当中的风险。这种治疗手段属于消化内科肿瘤治疗的一种安全的技术手段,不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而且能够在治疗之后减少病灶的残留。在治疗的过程当中可以有效的避免患者出现出血和感染的风险,降低了患者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升了整体手术的安全性。但注意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需要做好手术的准备工作,手术当中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持续性进行心电监护和吸氧。持续性进行心电监护和吸氧,一名护士协助医师放置肠镜,另一名护士协助医师进行息肉的切除。在手术当中应注意保暖和遮盖隐私,为患者应用恒温毯和保温杯进行保温,体内输入的液体要提前加温到36 ℃~38 ℃,还要应用50 ℃的暖水袋进行双脚足底保暖。将手术室的温度控制在25 ℃~26 ℃,相对湿度维持在60%~70%。应严格对患者的补液量控制在2.0 L~2.5 L,手术当中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面色、呼吸、脉搏等一般的情况,了解患者息肉切除时的反应。叮嘱患者手术当中不能随意翻动身体,询问患者是否存在腹痛和腹胀的症状。协助手术医师完成套袢的关闭,保证动作快且准确。
综上所述,通过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肠息肉所取得的效果明显优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可以减少并发症对机体产生的影响,完善手术指标,提高生活质量,是一种优质的手术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
[1] 肖先水,吴联胜,高上清.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无蒂息肉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20,27(9):1139-1140.
[2] 尹良钰,梁杏花,冯正平.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高频电切术治疗结肠息肉患者的效果比较[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20,8(8): 446-447.
[3] 刘鑫鑫,李严生,许戈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治疗结肠息肉效果和并发症的对比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2020,47(14):65-67.
[4] 魏晟,董丽凤,胡艳婕,蒋大健,臧杰,谢俏.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老年胃肠道息肉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炎症因子与预后的影响[J].临床误诊误治,2020,33(7):79-83.
[5] 施倩.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山田Ⅰ、Ⅱ型肠息肉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0,27(14):26.
[6] 贺学来,罗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高频电切术治疗结肠息肉的疗效比较[J].中国肛肠病杂志,2020,40(7):40-41.
[7] 王桢桢,麦国,柯达,吴振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20,26(19):29-31.
[8] 郭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的围手术期综合护理[J].中国肛肠病杂志,2020,40(6):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