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诊改中的应用研究
2021-09-13丁发红
丁发红
摘 要:大数据可以为人们的决策分析提供数据支撑,文章提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教学诊改就是将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的全过程数据挖掘并且分析,对照各诊改点的目标链和标准链,对学院在人才培养、教学质量提升、招生就业等现状中的问题作出预警,促进教学及管理部门及时改进,达到提升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
关键词:大数据;高职院校;诊改
1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2015年,教育部出台了相关文件,启动高职院校教学诊改工作,2016年5月,经各省推荐,教育部确定了9个省27所高职院校作为全国高职院校诊改试点单位。
以此为基础,教学诊改的研究如火如荼,各地相关人士都在学习借鉴他人他校经验的同时,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在探索实践、借鉴融合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尽可能形成行之有效、个性鲜明、特色各异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诊改对高职院校来说是一场伤筋动骨的综合改革,诊改过程中要不断触碰学院的弱点、痛点并且形成不断改进的轨迹,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身体力行、潜心付出。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都是以人才培养工作与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为依托,每年定期采集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5个层面的状态数据,通过与全国其他院校數据对比,发现学院各核心办学指标的基础水平,分析找出学院差距,通过出台制度来解决存在的问题,或者根据目前学院的办学实力寻求解决途径。
各省为了深入推进教学诊改工作,在条件较成熟的职业院校启动了诊改试点工作,这种诊改要依托诊改平台,因很多地方财政支持的职业院校经费紧张没有购买诊改平台,所以要深入推进诊改工作还有一定难度。
2 大数据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诊改中的应用价值
大数据(Big 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能力、洞察能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在教学诊改中全面引入大数据技术,目的是要做到职能画像,提升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学校业务及应用系统进行数据梳理和抽取,形成大数据中心,在此基础上,基于质量保障体系中的目标链、标准链、检测链建立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的5个层面的精准画像,对学校的所有指标进行全方位的展现,全面了解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情况,并对薄弱环节及时改进和跟踪,辅助其进行自主诊改。
在教学诊改中引入大数据技术,采用最先进的信息化手段让教学诊改工作更加科学、严谨、有效、可操作性强,这就是最终价值。自2008年起,高职院校按年度进行人才培养状态数据的采集,将采集结果上传到国家教育部网站并且进行了纵向与横向对比分析,以采集到的各指标数据的中位数、或者平均值为参照物,对各高职院校各指标值达标情况做出定性结论,并将结论反馈给各个学院,以此来督促各职业院校进行改进,这是教育部对各高职院校实施教学诊改工作的重要举措。
目前高职院校诊改的思路是“一个中心,两条主线”对高职院校教学诊改进行建设,“一个中心”是指以大数据中心为高职院校教学诊改的基础,“两条主线”是以“诊断与改进”与“教学过程化信息”为高职院校教学诊改的重点。基于大数据中心并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诊改工作的“诊断”,提升对指标的监控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内部质量管理平台完成诊改工作的“改进”,将发现的问题通过信息化手段监督、促进。通过“教学过程信息化”一方面提升教学信息化水平,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另一方面为教学诊改积累非常重要的过程化、常态化教学行为数据,最终形成教学诊改工作的执行、监管、诊断、反馈、改进闭环,实现“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目的的教学诊改目标。
3 大数据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诊改中的组织实施
学院要建立党委领导,院长负责指挥,质量保证委员会全面协调的质量保证组织构架,下设质量管理办公室为决策指挥系统,教务处、学工处、教学系(部)、成教处、团委、创新创业中心组成质量生成系统,组织人事处、计划财务处、基建处组成资源建设系统,信息中心、保卫处、工会、宣传统战部、科研处组成支持服务系统,质量管理办公室、纪检处组成监督控制系统,指导各部门明确其在纵向五系统中的定位。
建立体系,完善保障,依据《关于印发<高等职业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等文件,从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等纵向系统、理清课程保障、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层面必须建立的规划、标准、制度等项目,建立学校、二级学院两级组织体系,形成以学生为本的课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诊断与改进机制[1]。
在工作中要做到更新理念,统一认识,大力宣传课程诊改工作的目的和意义,围绕什么是课程诊改,为什么要课程诊改,诊改内容是什么、怎样建立体系,如何有效实施及怎样保证长效等6个主题加强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课程主题培训,组织全体中层干部进行诊改工作培训学习,对各教研室主任进行专门的培训,组织各课程负责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对全体教师进行普及性的培训,强化质量生成部门及各环节的主体意识和质量生成意识,明确诊改的目的和意义。
4 大数据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诊改中的应用成效
为建立常态化人才培养质量自主保证机制,促进学院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建立目标体系,完善标准体系和制度体系,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遵循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内在规律,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的主体责任,建立自主性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常态化的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机制,为实现学院“人才培养质量高、技术技能积累多、服务社会声誉好”的办学目标提供保障。
自教学诊改工作开展以来,部高职院校根据教学诊改平台诊断的问题,纷纷构建并出台了一系列教学质量保证制度,如:教学档案检查制度、期中教学质量检查制度、教学质量评估制度、教学督导制度、管理干部听评课制度、同行听评课制度、学生网上评教制度、各类教学信息收集和反馈制度、开展学生座谈会制度等[2]。同时,在相关制度的运行过程中,对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和教学过程实施激励、监督和管控,形成了教学质量保证机制(组织运行机制、过程控制机制、动力机制以及信息与反馈机制等),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教学质量。
5 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学诊改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教学诊改工作是建立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重要举措,但在诊改工作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困难和问题。
5.1 课程诊改制度保障有待完善
课程诊断与改进属于新生事物,主要参照的是教育部、省教育厅发布的指导性文件和通知,部分高职院校缺少落地性的相关制度保障[3],在诊改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流程和标准可参照,易受主管意志影响,随意性较大。职能部门在教学诊改点、诊改报告、诊改记录的设计中没有经验和参照物。难免会有考虑不周之处。
5.2 課程诊改动力不足,数据挖掘不全面
课程诊改工作有时效性和持续性,需要将原有的课程建设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措施、取得的成效进行系统地梳理,找出各诊改点存在的问题及其问题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不定期地收集和分析数据,这必将占用教师大量的实践和精力。
5.3 部分教师对教学诊改认识不足,没有理解诊改工作的内涵和意义
在诊改中没有明确的方向,缺少工作积极性,工作配合度差,诊改工作只有学校领导的积极努力是不够的,只有将全体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构建教育质量持续自我提升的牢固基础。
5.4 教学经费投资不足
教学诊改是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施职能的重要手段,从中发现的很多问题在解决时都需要资金,比如教科研设备投入不足,设备老化,配置指标跟不上市场发展需求,当然培养的学生实践实操能力也跟不上市场对高职人才的要求,有些单位由于专业建设的比较迅猛,人才引进盲目,导致学校教师职称评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果单位资金投入到位,单位内部可以对职称条件达标的教师内部聘用,做到待遇优先,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刺激学院发展的内生活力,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5.5 平台建设缺乏统筹规划
因为部分单位采用年度采集机制,数据实时性差,数据滞后问题严重,缺乏规划,无法与高校现有业务系统实现对接,手工填报耗财耗力,应对评估的数据体系,无法涵盖高职院校发展需求,缺少教学过程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无法主动及时作出预警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史子新.UI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策略实践[J].科技资讯,2020(9):134.
[2]许刘英.UI大数据背景下的高职教学诊改:内涵理念及策略[J].职教论坛,2019(2):76.
[3]王志国,李雁行.UI大数据时代下高职院校教学诊改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探索[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9(4):127.
(编辑 傅金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