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HPM的“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2021-09-13吴夕鸣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1年12期
关键词:数学史核心素养

吴夕鸣

【内容摘要】双曲线定义及其标准方程是中学数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内容。通过HPM的适当引入和教学,能够加强学生对双曲线轨迹定义和截线定义的联系认识,从而提高学生解析几何的直观想象、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数学史 双曲线概念 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应适当反应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1]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之中,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然而由于教学的压力和对数学史认识的缺乏,一些教师很少将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或者仅仅是通过对数学人物和故事的简单介绍,未将其中所蕴含的数学发展思想传授给学生。例如,在“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拉链法”引入第一定义,再采用类比椭圆方程的“二次平方法”推出标准方程。采用上述方法固然正确,但可能引起学生对双曲线定义原来的疑惑,以及之后对第一定义和第二定义的脱节,推导方程的计算过程也较为机械。针对以上问题,笔者通过HPM的角度,将历史中出现的双曲线定义和方程的推导方法进行挖掘和提炼,结合日常教学经验,对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这一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以期望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和相关思想方法的渗透。

设计意图

圆锥曲线是一個古老的话题。在1830-1969年间出版的英美早期解析几何教科书中,多达93种对双曲线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推导。在教科书中主要出现双曲线的4种定义方式,其中,通过旦德林双球模型来揭示双曲线的定义,其中蕴含的知识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和逻辑推理。方程推导方法涉及几何、代数、三角等多领域,蕴含大量数学知识。因此,HPM视角下的教学设计可从以上方面入手。

学情分析

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的推导,椭圆的定义推导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了旦德林模型推导。本节课主要是要通过类比椭圆的旦德林双球模型推导双曲线定义,以及在标准方程的推导上选择较为巧妙的方法较少计算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入课题

问题1:在上几节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椭圆的定义以及其标准方程。在定义的推导中,我们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并通过旦德林双球模型,连接了椭圆的轨迹定义和截线定义。请先回忆一下,我们是如何通过旦德林模型,推导出了椭圆的轨迹定义呢?

问题2:椭圆的轨迹定义是什么?截线定义是什么?标准方程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让学生回忆通过旦德林模型推导椭圆的定义推导过程,为之后通过此模型类比得出双曲线定义做铺垫。在推导过程回顾的基础上,再加深椭圆定义和标准方程的理解。

(二)类比椭圆,生成定义

问题3:双曲线的截线定义在第一课中我们已经介绍过,古希腊人是如何截出双曲线的呢?

问题4:回顾通过旦德林双球模型得到椭圆的过程,即通过在圆柱得椭圆截面上下两侧放入两个与截面相切的球,通过球的切线、切点性质得到长度的等价,从而得到椭圆上点轨迹的性质。那么,双曲线是否可以设计类似的模型呢?

设计意图:问题4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一系列引导。首先可以思考为何椭圆可以通过圆柱截出,双曲线是否可以?若不可以,那么可以通过什么图形得到?从而引导学生想到双曲线截线得圆锥图形。通过GeoGebra等几何软件,画出图形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其次,通过椭圆模型的切点即为椭圆的焦点,通过切点切线性质得到PQ+PR=PE+PF,从而引导双曲线的双球模型如何放球?切点和切线之间有何关系?最后,可引导出双曲线焦点性质: PF2-PF1=常数

问题5:通过上述模型得到了双曲线焦点的性质,那么满足这个性质的一定是双曲线吗?我们能够通过这个性质在平面上机械的作出双曲线吗?

设计意图:教师可以先回顾椭圆的机械作图,然后用一根拉链,拉链两边的差为F1F2,以F1 ,F2为焦点作双曲线,由此作出双曲线,归纳出双曲线的轨迹定义。归纳过程中,教师可以追问:“PF1-PF2=2a表示的轨迹是?定长等于F1F2怎么样?大于F1 F2?小于F1F2?”从而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

(三)借鉴历史,导出方程

问题6:椭圆有标准方程,我们是如何最简单地建立出标准方程的呢?

问题7:怎样建立双曲线的方程呢?

设计意图 通过类比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确立建系、设点、列式、化简的步骤,以及分析双曲线图像的对称性质,得到双曲线的轨迹方程,也更好的理解“标准”的所在。

问题8:如何化简上述所得方程呢?有没有更好的化简方法呢?

设计意图 学生已经在椭圆标准方程的学习中得到了一个化简方法:移项后两次平方。然而此种算法较为繁琐。教师可以介绍Young(1830)采用的平方差法,由:

通过上述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还可以介绍洛必达的“和差术”方法来化简。

问题9:双曲线中的a,b,c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呢?

问题10:焦点在y轴上的双曲线方程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 通过椭圆的类比,得到双曲线参数的关系,以及焦点在y轴上的方程,从而完成双曲线定义和方程的概念生成。

(四)学以致用,运用方程

例1,求适合下列条件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设计意图 例1为常规题型,旨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双曲线的参数、标准方程的方法,教师给予板书书写解题过程,并归纳一般求双曲线方程的方法(待定系数)

对于例2,旨在让学生进一步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来思考,由形助数,而不是一味地进行复杂的化简。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形结合的运用能让解题如虎添翼。

对于例3,是数形结合的进一步运用,教师可进行适当分析,画图,板演一道后再进行相关变式练习。

总结与反思

(一)基于历史,让学习过程更自然

在双曲线的教学中,教师一般是通过椭圆学习的类比思想,利用拉链法得出定值的结论,归纳出双曲线轨迹定义,再利用二次平方法,化简出标准方程。但是,拉链法的使用学生并不能很自然地想到,并且无法和双曲线的截线定义联系,从而有一定脱节,对之后的统一定义学习留有障碍。其次,方程的化简方法也和第一课类似,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双曲线的知识。

在以HPM为基础上,本节课依旧是通过椭圆类比,在学生已经有椭圆旦德林双球模型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适当变化,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更加符合思维拓展的顺序(历史序)。其次,利用多媒体技术也可以增强学生的空间感官,让学生充分探究。最后,利用旦德林双球模型,将截线定义和轨迹定义统一起来,体现了数学知识的互相联系。

(二)運用史料的方法更加多元化

以往教师在运用史料时,一般是对数学家、数学故事的补充介绍,只是增加了一些课堂的趣味性,但没有将古人的数学思想融入课堂。以HPM为基点的教学,希望能将史料中的数学思维融入课堂,通过史料来解决一系列数学问题。本课的旦德林双球模型,即是一种让学生能够更好接受圆锥曲线轨迹定义的方法,以形助数。而在算法中,古人的智慧也是无穷的,洛必达的和差术、Young的平方差法等,都是拓展学生计算思维的优秀案例。教师在基于书本的基础上,拓展出更多巧妙地解法,可以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精妙,提高对数学的领悟。鼓励学生再探究、再思考,加深对数学积极的情感态度。

(三)不足之处

本节课利用旦德林双球模型,学生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使用多媒体之外,教师还应研究如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想象出旦德林双球模型。在化简方程过程上,如何更加自然地想到平方差法,也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0+38.

[2]程琛.双曲线的发生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 张佳丽.HPM视角下高中圆锥曲线的教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

(作者单位:苏州市第三中学校)

猜你喜欢

数学史核心素养
穿梭时空看数学——谈解题中的数学史
歪写数学史:孤独的贵族阿基米德(上)
歪写数学史:史上最牛公务员皮埃尔·费马
歪写数学史:孤独的贵族阿基米德(下)
歪写数学史:绝代双骄和数学史上最大公案
数学史上的骗子和赌徒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