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建设

2021-09-13唐雅媛任盛罗恩韬

科技资讯 2021年16期
关键词: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课程思政

唐雅媛 任盛 罗恩韬

摘  要:信息化时代,各国之间的交互愈加频繁。尤其是在我国高度的改革开放政策支持下,形成了多元文化生态,各种思潮碰撞不断,并冲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对此,基于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联合社会资源优势,构建课程思政格局,进一步增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力势在必行。该文基于对产学合作、课程思政等核心概念的释读,立足新工科背景下,着重就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建设展开了探究。

关键词:产学合作  课程思政  协同育人  实践

中圖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6(a)-0104-03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Industry University Coope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TANG Yayuan1   REN Sheng2   LUO Entao1

(1.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Yongzhou, Hunan Province, 425199 China; 2.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Changde, Hunan Province, 415000  China)

Abstract:In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untrie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frequent. Especially with the support of China's high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a multicultural ecology has been formed, various ideological trends collide constantly, and impact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facing severe challenges. In this regard, it is imperative to build a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attern based on industry university cooper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the advantages of social resources, and further enhance the guidance to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re concepts of industry university cooperation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industry university coope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Key Words:Industry university cooperati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actice

新时期、新形势下,基于党的正确方针和战略部署,在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打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新局面,这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新工科的提出,全力探索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在这样的时代格局下,立足新工科建设需求,进一步加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变革发展至关重要要,给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有效路径和方向。

1  相关内容概述

1.1 产学合作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发起了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并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行了系列部署规划,开启了高等教育发展新时代。时至今日,基于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我国已然建构起了良性循环机制,政府搭台、企业支持、高校对接,有效激发了各方创新活力,从根本上解决了教材建设、师资素质、基地发展等难题,对培养造就一支新时代卓越工程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作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大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利用社会真实的教育环境和丰富的教育资源,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校工作中的缺陷及不足,有效带动了其发展活动。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突破了高校课堂教学局限,促进了大学生认知层面的升华,并在不断实践中转化为某种优良内在品质。

1.2 课程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力折射,对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性问题做出了回应,与“三全育人”的核心理念相呼应,引领了高校教育改革方向,开启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范式、新路径,搭建了良好的“立德树人”目标实现平台。同时,大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一代,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使命,“课程思政”的提出解决了人才培养的价值观问题,引导着学生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是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的关键举措[1]。另外,“课程思政”还有效解决了思想政治课程与专业课“两张皮”的现象问题,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连贯性,而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则提供了有力支持。

2  新工科背景下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建设方略

2.1 扎实各项保障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走向、新选择,课程思政为“三全育人”赋能,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产学合作协同效应下,更好地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2]。在这样的宏观时代格局下,高校作为能动主体,首要树立高度的政治格局,始终坚持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办学定位,认真解读党的系列教育政策部署,了解课程思政的深刻含义,结合思政教育实际,找准自身实践中的不足或短板,继而有的放矢地优化顶层设计,依托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努力构建起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榜样育人的全方位工作模态,为课程思政的顺利展开铺筑基础[3]。同时,新工科背景下,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建设,牵涉到多个方面的变革,对创新因子的植入需要大量资本投入支持。要在整合产业资源优势支持的基础上,统筹好各项发展规划,适度提高相关方面的经费支出比例,引导深入教研工作,从而有效保障工作成效。另外,素质教育体制下,教师作为教学主导的定位清晰,是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建设重要参与因子,他们的综合素质素养水平表现直接影响了该项工作实效。因此,高校还需摆正师资人才战略定位,结合实际情况,组织专项课题教研工作,立足“双师型”队伍建设,不断充实他们的学识结构,共享有效工作经验,强化他们的创新能动基因,提升其思政理论及专业指导能力素质。

2.2 清晰践行理路

新工科背景下,造就一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是我国跻身于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格局,并站稳发展脚跟的长远之策。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建设,同时关联到多方利益主体的协同,包括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等,要协调好其彼此间的交互关系,逐步形成学校、社会、学生三方联动的课程思政网络体系。在此过程中,企业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参与者,有着诸多方面学校无法匹及的资源优势,要充分寓于丰富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工匠精神等方面的教育,结合市场经济发展动态形势,深入解读战略政策、民主法制等,继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培育丰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阵地,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康成长[4]。同时,学生不单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亦是系列活动组织的主体,要摆正其在教学系统中的身份定位,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最大限度地释放其主观能动性,从而使之积极参与并配合课程思政建设,是提升最终育人效果的必要之选。另外,学校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导,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网络结构中发挥了重要的上下串联作用,要深入对学生思想动态的分析,有机地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找准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继而依托地方产业支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激活他们的创新基因,最终反哺地方产业发展。

2.3 整合优势资源

新工科背景下,为进一步迎合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系列国家战略规划,对人才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高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要义在于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是思想政治理论的践行主体之一,在长期的生产服务实践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其优势,对“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有着重要价值,进而提升高校育人效益满足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简单来讲,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机制体系下,企业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照下,企业作为重要的建设者,在创业、生产、发展进程触及到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作用,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体、工匠精神的化身,之所以能够在激烈的行业竞争格局下生存并创造价值,始终离不开劳动者追求卓越、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怀以及创新创造的开拓能力。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这样的企业文化环境中,能够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感知体悟。同时,优秀企业还汇聚了许多现代化的精英人才,散布在管理、技术等岗位工作中,是大学生学习的典范,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与高校专职教师形成优势互补,有利于完善课程思政建设智力队伍梯度结构。另外,科技型企业可以说是学科交叉融合、专业技术创新的先行军,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并激活他们的创新基因,是新工科的基本要求。

2.4 调整课程结构

新工科背景下,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建设,必须要进一步调整课程结构,奠定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发生基础。具体而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于上述优势资源支持,有机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在一起,善于借助“互联网+教育”平台,适当植入企业实践案例,辅助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精神等的解读,强化学生的感知能力[6]。同时,专业课程教学中,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元素,着眼于应用实践,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潜移默化中淬炼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團队合作能力以及解决实际能力等,将思想政治理论转化其某种内在品质。另外,根据大学生的认知成长规律,加大第二课堂阵地的建设力度,基于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引导学生深入企业实践,使之在社会的大课堂中了解社情、民情,体验社会责任、感悟人生价值,增长学识视野的同时,促进身心健康,最终实现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努力成长为高素质的新工科人才。事实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与发展必须要在实践过程中能动地实现,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寓于丰富活动中,善于利用鲜活的企业案例,使之在与主流文化的碰撞交互中学会辨析思考,紧随时代潮流,树立正确的“三观”认知。

3  结语

总而言之,新工科背景下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建设,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实践,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现实语境下的必然选择,作为一项相对庞杂的系统化工程,要扎实各项保障,清晰实践理论,找准着力点,充分整合产业资源优势,继而深入课程结构调整,最大限度地助力大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探讨[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5(1):14-19.

[2] 李春萌,马翠凤.三全育人格局下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6):55-58.

[3] 涂朝志,何华权.高校构建“大思政”格局策略探析[J].新生代,2021(1):60-63.

[4] 王书廷.新工科背景下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创新——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J].现代交际,2020(23):132-134.

[5] 张姿炎.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机制研究[J].高教学刊,2020(20):163-165.

[6] 时阳.产学合作视角下新工科专业教材建设初探[J].计算机教育,2020(9):183-186.

猜你喜欢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加拿大大学产学合作教育的发展及借鉴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学合作创新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