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探究
2021-09-13杨蒋豪
杨蒋豪
摘 要: 劳动教育在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坚持实施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一项特色优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有效推进,更是大学生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要构建高校、家庭、社会三方协同发力的合作网络,帮助大学生树立和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和劳动习惯。
关键词: 新时代 大学生 劳动教育
一、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新时代,劳动教育逐渐升温。习近平同志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1]十四五”规划《建议》指出,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我国教育工作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体现国家教育工作的独特优势
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方针政策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一大优势和特色。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团结带领人民对劳动和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层次的解读和应用,极大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1957年,毛泽东提出了“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1958年党中央确定了“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13]。毛泽东同志以毕业学生为例,强调学生要以整个社会为工厂,深入社会生产一线和广大人民群众中了解实际情况,才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领会和运用。邓小平同志总结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国内国际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197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4]改革开放以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现代化大机器生产工作对劳动者的体力要求逐渐降低,对劳动者的脑力要求越来越高,且该趋势已然成为主流。青年大学生作为时代发展进步的中坚力量,更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投身社会生产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江泽民同志提议要将生产劳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开设,胡锦涛同志提出要让青少年懂得和体会到劳动的伟大与光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站在历史的新高度,立足当前基本国情和发展实际,多次强调要用劳动和实干托起中国梦,针对劳动教育这一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2020年3月,国务院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不仅极大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教育工作方针,还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提供了基本遵循。
(二)体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培养什么样的人”一直是新时代高校教育的核心指向。在各种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的选择过程中,以劳动教育为切入点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可行办法。一方面通过劳动内容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以促进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劳动素养。比如通过劳动平等观教育,大学生明白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一个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努力付出的劳动者都值得被肯定;通过劳动的使命观教育,大学生由衷地认同每个人都应该尽其所能,勤勉努力,用实干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另一方面通过劳动这种方式,大学生在实际践行中培养良好品德、增长知识才干、提高身体素质。比如通过参加校内校外的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在加强劳动锻炼的同时,明白为他人和社会服务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幸福,树立起高尚的道德情怀,涵养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的思想意识。因此,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时代新人的有力举措。
(三)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同志的讲话明确地把劳动教育确立为全面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劳动教育提升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凸显劳动教育是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新时代的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源和推进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支撑,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有利于磨炼大学生的意志信念,使其形成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的良好品德,促进大学生脑力和体力的协调发展,在劳动中把思想上的认知转化为行动上的践行,通过实际行动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和应用,形成良性互动,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二、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要求
劳动教育有着独特的育人功能,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对大学生智力开发、人格完善、能力增长及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一)树立积极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劳动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劳动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树立积极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将会成为大学生受益终生的珍贵财富。处于新时代的大学生发展前景更广阔,成才机遇不断涌现,实现美好梦想的途径四通八达,这些机会的成功把握离不开自身的辛勤劳动和努力付出。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不仅影响大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更关系到广大学子今后走出校园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踏实勤恳。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的讲话上,习近平同志着重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热爱祖国,把自身的努力奋斗融入祖国的长远发展之中,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品格、勇担时代重任。换言之,这些对新时代青年的要求均与劳动密切相关。对于错误的劳动价值观念,我们要及时予以纠正和引导。城市美丽清洁,祖国繁荣富强,正是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们努力工作挥洒汗水的最美见证,所有劳动工作都值得被尊重和认可。通过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让其懂得尊重和珍惜劳动者们的劳动果实,摒弃职业选择上的错误观念,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珍惜劳动等正确积极的劳动价值观,从而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发展添砖加瓦。
(二)培育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
劳动精神是人们表现出来的对于劳动的一种积极接受的态度,具体表现为尊重劳动的态度、不惧困难的勇气及艰苦奋斗的意志力。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用智慧和汗水不断谱写着社会发展的新篇章。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面临着新的发展任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主力军,是国家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因此,教育大学生继承和弘扬热爱劳动、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在他们的心田埋下一颗颗崇尚劳动的种子是极其重要和必要的。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历史壮举,创造了一场又一场人间奇迹。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取得抗疫斗争的一轮又一轮胜利,每一场胜利的背后是无数人们舍小家、为大家,在工作岗位上夜以继日的无私奉献所成就的。正是这种劳动精神的支持和团结意识的凝聚,使我们有勇气和决心不断地攻坚克难。新时代的大学生有义务和责任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明白只有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创造和实现价值,激励自己努力为社会为国家贡献力量。
(三)养成长效持续的劳动习惯
劳动习惯是指通过参加劳动锻炼而养成的一种有劳动需要的方式,养成持续长效的劳动习惯对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纵观现代大学生的成长历程,发现部分大学生由于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备受父母的关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几乎没有参加过劳动,不具备劳动的意识,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其中在大学生活中的表现尤为突出,一方面表现为个人生活自理能力的不足和不良习惯的蔓延滋长,比如在寝室不注重打扫整理个人卫生,平时生活作风懒散,不懂得珍惜粮食等劳动成果,存在好逸恶劳、攀比消费的不良习气,等等。另一方面表现为在学习学业上的懈怠懒惰:学习上不够自律勤勉,缺乏刻苦钻研和精益求精的求学精神,平时上课不注重认真听讲,课后不及时思考回顾,在考试中诱发作弊等不良行为。大学生是被社会寄予厚望的一个重要群体,注重对大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安排他们定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生活劳动和生产活动,使他们无论是在体力还是脑力劳动中都能获得自我认同感和幸福感,让劳动行为逐渐演变成一种劳动习惯,使之成为大学生的基本需要,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需要多方通力合作,其中高校应发挥主力军作用,结合课堂内外强化劳动教育;家庭要对子女进行关于劳动的正确引导,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社会要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
(一)高校发挥主力军作用
高校是对大学生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场所,也是贯彻实施劳动教育的主力阵地。大学生学习生涯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内度过,高校应发挥主力军作用,通过科学系统的方式方法让劳动教育浸润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一方面,高校可以开设相关劳动课程科目,从课堂教学入手,加深学生对于劳动的认知理解,让学生意识到新时代的劳动不局限于简单的谋生手段,更是锤炼个人品格、创造幸福生活的重要途径。课程的开设既要让学生有所学,更要使学生有所用,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检测学生的劳动学习效果,比如结合社会时事进行劳动教育的学习心得撰写、开展生活劳动技能技艺比拼,等等。另一方面,高校作为各种社会资源的汇聚地和发散地,要充分利用本身拥有的优质平台,从课外实践入手,广泛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机会体验劳动、学习劳动,在具体的劳动实践中提高劳动素养,培养良好的劳动品质。在校内,可以利用丰富的校园资源给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锻炼机会,让学生在增长见识、提升技能的同时,明白奢求不劳而获是不现实的,每一份工作取得成功的背后都需要付出努力和汗水,只有经过劳动的收获才是踏实和幸福的。校外,高校要积极整合多方面的实践资源,联同企事业单位为大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习实训平台,聘请企业优秀人员作为校外指导老师,密切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家庭加强正确引导
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家庭環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启蒙老师。孩子在与父母的交流接触中逐渐形成对于事物的认知和看法,父母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孩子的成长,其中父母对劳动教育价值意义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对劳动价值取向的判断。部分学生出现劳动观念淡漠、劳动能力低下的情况。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家庭要发挥引导作用,家长要正视劳动教育具有的积极价值和正面影响,摒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片面理念,教会孩子做人做事文明精神的同时,更要教导孩子学会劳动热爱劳动以“野蛮”其体魄,实现脑力与体力的协调发展,为今后的发展铺就坚实的基础。
(三)营造尊崇劳动的社会氛围
每一个人都置身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在信息渠道多元化、价值维度多样化的现实环境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思想还不够成熟,认识还有待完善,纷繁复杂的社会因素对他们思想意识方面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应当努力打造尊崇劳动的良好社会氛围,使人们懂得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内涵。一方面,我们应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扬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主流理念,创造具有正能量的社会舆论环境,对于那些在工作岗位上踏实勤恳、努力奉献的劳动者群体,适当选取各种典型事例进行宣传报道,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劳动是个人自身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是社会发展蓬勃向前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对于社会和网络上流传的错误理念要予以及时纠正和坚决抵制,以防其侵蚀腐化个人身心。
四、结语
加强劳动教育是党和国家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和我国社会实际做出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政策决定。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强有力的生力军,实施大学生劳动教育需要织密织严劳动教育网上的每一个结点,联同多方齐向发力,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劳动素养,向成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目标大步前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9-10.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5]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新内涵与新要求——基于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11).
[6]袁华高.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7(26).
[7]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J].人民教育,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