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00后”大学新生适应性研究

2021-09-13石鑫樊雅俊

文教资料 2021年17期
关键词:生源适应性新生

石鑫 樊雅俊

摘   要: “00后”大学生作为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强国一代”,快速实现角色转变,适应大学生活,正是他们练就过硬本领,成为为新时代改革开放事业奋斗的栋梁之材的第一步。为帮其更快、更稳地适应大学生活,以湖南某高校二级学院大一新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欧阳娟编制的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SACQ)对其适应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新生适应性的主要因素为学习适应性;在性别上,男性适应性更强;在身份上,是否为学生干部差异不明显;在生源地上,农村生源适应性更强;在专业上,受专业学习难度影响,学习难度越大新生越难适应。根据研究结果,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建议。

关键词: “00后”   大学新生   适应性   新时代

1.研究背景

2018年9月起,“00后”作为一个群体正式进入大学校园,逐渐成为大学生主力军。“00后”具有个性化价值追求、网络化娱乐生活、务实化人生理想等特点,存在过度的自我价值追求、抗挫折能力差、过于现实主义等消极因素[1](90-94)。作为担负民族复兴重任的“强国一代”[2],他们生命的黄金时期覆盖着“两个100年”战略目标。历史赋予使命,时代要求担当,快速实现角色转变,适应大学生活,正是他们练就过硬本领,成为为新时代改革开放事业奋斗的栋梁之材的第一步。因此,对“00后”大学新生适应性进行研究,探索影响“00后”新生适应性的关键因素,帮助其更快适应大学生活,完成角色转换,是当前高校学生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研究方案

本研究以欧阳娟[3]编制的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SACQ)为基础,通过对大一新生的大学认可度、学习情况、个人情绪、人际关系、总体评价五个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确定新生适应情况,并探索新生在性别、身份、生源地、专业上适应性的差异。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从“符合、有点符合、不确定、不太符合、很不符合”五个层次测量被访者对应题目的符合程度,并按照符合程度的高低予以1分—5分计分。

以湖南某高校二级学院大一新生作为调查对象,在其大学第一学期结束后进行调查,发放问卷290份,回收290份,问卷回收率100%。其中男性130人,占比44.83%,女性160人,占比55.17%。学生干部148人(包含在班级、学院、学校有任职的学生),占比51.03%,非学生干部142人,占比48.97%。农村212人,占比73.1%,城市78人,占比26.9%。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127人,占比43.79%,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55人,占比18.97%,经济统计学专业59人,占比20.34%,金融工程专业49人,占比16.90%。

3.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3.1大一新生适应性的一般特点

由表1可知,总项目平均分为3.72,各因素平均分值均超过3分,问卷采用1分—5分计分,表明大一新生总体适应性和各因素呈正相关,新生总体已适应大学生活。根据各因素最后实际得分,按照分值从大到小顺序为:人际适应性(4.21)>对大学认可度(3.81)>个人情绪适应性(3.63)>总体评价(3.62)>学习适应性(3.32)。其中学习适应性分值最低为3.32,说明新生在从高中生到大学生身份转变过程中,学习方面遇到困难较多,适应程度低于其他方面,在新生当中学习方面最难适应。通过查阅问卷发现新生在学习适应性项目描述中,“我对我的学习状况感到满意”该项描述得分最低为2.91,说明新生在学习适应中,最难适应的是学习状态,在改变学生状态时碰到了困难,不能很好地调节。在各因素中,大一新生的人际适应性得分最高为4.21,说明学生在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中,人际关系是最先适应的。通过查阅问卷发现,在人际关系项目描述中,“父母不在身边,我也能很好照顾自己”该项得分最高为4.39,其余各项描述分值均高于4,说明新生独立性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性影响很大,独立性能够帮助新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更快适应大学生活。

3.2大一新生适应性的性别差异

由表1可知,在大一新生中,男生适应性的总体均分值高女生0.05,总体评价、人际适应性、学习适应性、对大学认可度四个因素上得分均高女生0.05以上,个人情绪适应性高女生0.01,其中总体评价得分高女生0.12。说明大一新生中男生的适应性明显高于女生,在五大因素中,个人情绪适应性男女间差异不大,总体评价上差异性显著。通过查阅问卷发现,在总体评价项目描述中,“我在大学里的社交生活感到满意”該项男女间得分差值最大为0.21,说明男生更适应大学的社交生活,与女生在情绪方面相较于男生更加敏感、易波动相关。在大学里男生更多出于娱乐目的主动结交朋友,可以通过一起打一场球、打一把游戏快速建立良好关系,女生间的社交关系更多出于互助、友情和自我完善的目的,更看重性格、感情、志趣等心理因素[4](90-91),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更委婉、被动、情绪变化大。

3.3大一新生适应性的身份差异

由表1可知,在大一新生中,学生干部与非干部学生总体适应性无差异,但在五项因素中,学生干部在人际适应性上明显高于非干部学生,在学习适应性上明显低于非学生干部,即人际适应性和学习适应新差异显著。通过查阅人际适应性因素相关问卷发现,在“我习惯大学的集体宿舍生活”“我感到周围的人很好相处”“我乐于与他人交往”三项描述打分中,学生干部得分比非干部学生分别高0.24分、0.31分、0.27分。说明学生干部在人际交往中能更加主动地适应,比非干部同学更快适应集体生活,可能与学生干部工作职责需要与大多数人建立良好联系相关。通过查阅学习适应性因素玄关问卷发现,在“我对我的学习状况感到满意”“我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两项描述打分中,学生干部得分比非干部学生分别低0.39分、0.25分。说明学生干部在学习适应上明显不如非干部学生,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没有非干部学生清晰,同时学习状态没有非干部学生调整得好,可能与学生干部工作相关。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学生干部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用于熟悉工作职责,提高业务能力,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相对而言在学习上花费的精力较非干部学生少,导致学习适应性低于非干部学生。

3.4大一新生适应性的生源地差异

由表1可知,在大一新生中,农村生源适应性的总体均分高于城市生源0.05,其中,个人情绪适应性上农村生源高于城市生源0.17,对大学认可度上农村生源高于城市生源0.6。说明在新生适应性上,农村生源学生优于城市生源学生,农村生源地学生在个人情绪适应及学校认可度上明显优于城市生源地学生,可能与不同生源地学生的成长环境相关。通过查阅个人情绪适应性因素相关问卷发现,在“最近我一直干到紧张或焦虑”“最近我很郁闷”“在应付大学里的各种压力时,我遇到了很多困难”“最近我常感到头疼”四项描述打分中,城市生源学生得分比农村生源学生得分低0.13分、0.33分、0.22分、0.17分。说明城市生源地学生在个人情绪调节,抗压、抗挫折能力上明显弱于农村生源地学生,可能与不同生源地学生的成长环境有关。作为一名普通本科高校大学生,城市生源地学生由于从小接受的教育资源相较于农村生源地学生更多,对考入的大学期望值更高,更加倾向于比目前所在学校更好的高校,但受限于高考成绩只能就读于当前学校,在心理上接受现实存在需要一定时间,而农村生源地学生在这方面比城市生源地学生表现得更好。农村生源地的学生父母普遍在外打工,大多数为留守家庭,家庭条件相较于城市生源地学生差,在更加懂事、更能吃苦、抗挫折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方面优于城市生源地学生。

3.5大一新生适应性的专业差异

由表1可知,在大一新生中,经济统计学专业学生适应性的总体均分最高,在五大因素中,个人情绪适应性分值明显高于其他三个专业,其他四大因素分值各专业相当,说明经济统计学专业学生适应性优于其他专业学生,个人情绪适应性对整个适应性影响较大。从新生适应性影响五大因素上看,四个专业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得分均为最低项,其中信息与计算科学该项得明显最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次之,均明显低于其他专业。通过查阅问卷发现,在学习适应性描述中,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我对我的学习状态感到满意”“我对现在所学的专业非常感兴趣”两项得分均低于3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我对我的学习状态感到满意”得分为2.81分。说明新生适应性可能与专业学习的入门难度相关。数学类专业学习难度,通常高于其他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均属数学类,其中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数学与计算机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不仅需要学习数学,还需要掌握计算机技能,在四个专业中,学习难度最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习难度紧随其后。

4.结论与建议

根据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一个学期,“00后”新生整体上已适应大学生活。按照适应性影响因素排行,人际适应性>对大学认可度>个人情绪适应性>总体评价>学习适应性。其中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性最弱,对其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学习状态。

(2)在“00后”新生中,男性适应性强于女性,与男女性在学校社交生活满意度上呈正相关;农村生源适应性强于城市生源,与不同生源地学生的个人情绪调节呈正相关;经济统计学专业学生的适应期强于其他专业学生,与专业学习难度呈正相关。

(3)学生干部与非干部适应性相当,但在人际适应性上学生干部强于非干部学生,在学习适应性上学生干部弱于非干部学生,与学生干部工作性质相关。

基于以上结果,从学生管理角度出发,建议高校学生教育工作者从提升学习适应性、发挥学生干部作用、强化个性辅导三方面着手,帮助“00后”新生更快完成角色转换。

(1)在提升学习适应性方面,充分发挥专任教师、辅导员、学长学姐多方联动作用。专任教师重在对新生学业进行指导,上好新生专业启蒙第一课,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发展现状及就业前景;通过学生的学习状态、效果对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调整,确保所有学生能够及时跟得上专业学习内容;通过课前课后沟通,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辅导员重在对大学生涯规划进行指导,在思想上帮助“00后”新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纠正“六十分万岁”“大学可以轻松了”“不挂科、不重修的大学生活不完整”等错误思想;在理论上根据学生的不同特性,利用帕森斯特质因素论、霍兰德职业兴趣论、认知信息加工理论、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等科学方法帮助学生制订科学合理的大学生涯规划;在行动上不断督促学生按照大学生涯规划完成相应计划,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帮助不断修正生涯规划。学长学姐重在经验传授,相较于老师身份,学长学姐身份更易获得新生的亲近与认同,学长学姐们可以向新生分享自己学习、生活上的经验,并在学习、生活上给予新生一定的帮助,促进新生更快适应大学生活。

(2)重视学生干部培养,发挥干部作用。学生干部具有带头作用、助手作用、桥梁作用、凝聚作用、服务作用,是学生自我管理的核心力量。学生干部越快适应大学生活,越能有效帮助其他同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在大一第一个学期,辅导员要十分重视新生中学生干部能力的培养,可以建成辅导员、团学会干部、学生党员等多支学生干部队伍,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帮助新干尽快适应干部工作,同时在学习和工作方法上对新干部进行指导,提高新干部的学习、工作效率,使其做到两者兼顾,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提升干部心理素质[5](17-19),帮助新干部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充分发挥干部作用,以点带面,帮助更多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

(3)强化新生心理辅导,从个性辅导出发。在新生班级建设初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促进新生之间相互了解,形成合作意识[6](280-281)。鼓励新生积极参加心理沙龙、团辅等活动,关注学生心态变化,重视新生入学心理普测结果,对有异常的学生建立台账,及时有效地疏导学生心理问题,帮助新生更快、更稳地适应大学生活。根据不同性别采取不同辅导方案,如在学习方面,对男生的教育引导可以采用直来直往的交流方式,提出问题和改进建议;对女生的教育引导,更倾向用较为委婉的方式。根据学生生源地的不同采取不同方案,城市生源地学生需要侧重于帮助其认清现实,做好个人情绪的调整;农村生源地的学生需要侧重于帮其树立自信心,调整好学习状态。根据专业学习的入门难度不同,针对入门难度较高的专业新生,侧重学业引导,鼓励其积极主动寻求专任教师的帮助,解决学业问题;针对入门难度较低的专业新生,侧重综合能力的培养,鼓励其积极参加各项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海建.“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8(10).

[2]王聪聪,朱立雅.中国青年报与腾讯QQ联合发布《00后画像报告》[EB/OL].中青在线,http://news.cyol.com/yuanchuang /2018-05/04/content_17158497.htm.

[3]歐阳娟.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SACQ)的修订与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4]丁园园,吕伟,姚本先.大学生人际交往价值观的性别差异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5).

[5]陈婷.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团体心理辅导对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素质提升的作用[J].黑龙江科学,2019,10(23).

[6]刘桃李,阳青,邓莉立.班级团体辅导对高校新生班级凝聚力提高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1).

湘南学院2019年度校级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00后”大学新生适应性研究(项目号:2019XJ24)。

猜你喜欢

生源适应性新生
长洲怡生源记货单考论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
高校生源危机:“狼真来了”
关于独立学院建设研究生生源基地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