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对策

2021-09-13雷亮

文教资料 2021年17期
关键词:学分制师资

雷亮

摘   要: 通过问卷和访谈得知,受访高校多数未制订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细则和课标;缺乏传统文化教育的专门性师资;未开设传统文化教育的专门性课程;具备传统文化教育功能的关联性课程存在内容和形式落后、吸引力不够等问题;学生的校内外传统文化交流与实践开展不够,缺乏支撑平台与机制。存在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相关制度不够完善,高校管理者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实施力度不足。要改变现状需出台实施细则和课程标准,强化师资建设,将传统文化课程纳入学分制管理。

关键词: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   师资   学分制

高校作为新时期育人的主要思想阵地,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还肩负着弘扬民族精神、守住民族文化主流阵地的重任[1]。当下,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显得迫切而重要。早在2014年3月,教育部即发出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提出了“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等要求。但观察近十年来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和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落实效果相当有限,存在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不高、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不足、校园氛围不浓等问题[2]。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缺乏系统性、前瞻性及多元化手段[3]。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

(一)界定。

本文所称“传统文化”实际指向为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为表达便利之故简述为“传统文化”。学者一般对中华传统文化作广义和狭义之定。广义中华传统文化指中华民族创造和传承的一切精神和物质成果;狭义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的精神成就,它是以儒、道为主体,融合法家、佛家、墨家等诸多思想流派,且不断发展和传承的文化总体。一般而言,人们所探讨和研究的为狭义的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古代哲学思想、传统节日节气、传统医药、传统建筑、传统体育、中国文学与书画、民间艺术、民俗民风与传说、古代科技等内容。本研究所探讨的即狭义的中华传统文化,包含但不限于以上列举之内容。

(二)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精神和物质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与强大,除了不断学习和汲取先进外来文化外,更要始终堅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包括中华传统文化在内的各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各国文化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国家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增强民族认同和提高国家凝聚力的主要途径。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无论是情感还是功用,于国家和公民个人都具有不可置疑的先天重要性和后天必然性。

二、现状与分析

本次研究对湖南常德地区七所高校的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共回收了3355份有效问卷。问卷对象的学历构成中,本科生和专科生的比值大致为4:5。为了确保数据准确、完整,以及更科学有效地开展数据分析,我们又对七校部分师生和管理者开展了访谈。通过整理和归纳问卷调查及访谈所得数据和信息,发现常德地区高校师生对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教育有很高的认可度,但师生的传统文化认知和素养有待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情况总体不容乐观。

(一)认知与素养:高认同与低素养的冲突。

常德地区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可度较高,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并不充分。91.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且有92%左右的学生表示对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26.23%)或比较感兴趣(65.66%)。但在回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如何?”这一问题时,63.58%的同学选择了“只有模糊的概念,具体不清楚”。通过问卷,我们得知学生对于四书五经、四大名著、传统节日的了解和掌握多数停留在“不了解”或者“一般了解”层次,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是比较欠缺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较高,但是在认知上存在不足,整体来看传统文化素养不高。

调查得知,常德地区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均认可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和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良好品性的形成和生活幸福感的增强。从教育管理者角度来看,落实传统文化教育既是教育任务,又是政治任务,于国家、学校、学生均有利,有利于促进校园和谐。但教师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目标定位是什么样的、具体如何实施,没有明确的观点。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是普遍认可但认知却不充足。

(二)课堂教学:专门性课程缺乏,关联性课程落后。

常德地区高校存在无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专门性课程,关联性课程偏少,课程教法落后等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们表示缺乏具体的指导文件和课程标准,使得工作的开展比较盲目和碎片化。一般而言,从课堂教学角度来看,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三条轨道:一是开设专门的系统的介绍传统文化的“全域性”课程;二是开设模块化的传统文化课程,如“中国建筑特征”“茶道”“民俗”“国学经典”等课程;三是在相关联的人文社科类学科如“古代文学”“中国历史”等课程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目前常德地区主要高校均没有开设专门性传统文化课程(截至2020年7月),开设的选修课中有书法、国画、茶艺等与传统文化关联的课程,但授课形式单一、落后。必修主干课程中,语文、历史等课程中包含传统文化教育,但教学方法落后,基本局限于“满堂灌”模式的讲授。其他各科目教师在各自学科或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理念和做法并未有明显体现。这一系列问题在对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中得以体现和证实,有44.11%的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传统文化方面的课堂教育”,有78.42%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设置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并创新教学形式提升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三)师资:亟待解决的短板。

师资缺乏是导致课程教学被动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访谈和查阅常德地区各高校网站的师资介绍信息发现,目前常德地区主要本、专科学校尚无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各校普遍存在传统文化教育师资缺乏或“不专”的状况。且其他关联科目或课程教师教学对在本学科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并无明显的认同和实施。同时,高校教师整体传统文化素养和传统文化教学意识与能力比较欠缺。师资匮乏是当前最大的短板和最急于解决的问题。

(四)校内外交流与实践:有待探索和整合。

除了課堂教学外,高校还可以用课堂教学以外的交流和实践手段实施传统文化教育。高校可以在校内开展校园主题活动、建设专门性学生社团、开设工作坊、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在校外开发社会资源、共建合作培养渠道,共同发力促进传统文化的学习、交流与实践。调查发现,旨在弘扬传统文化的校园活动偶有组织,但数量和频度不足,效果有限。在回答“所在的学校或社区组织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的频率”时,54.96%的同学选择了“偶尔”,24.98%的同学选择了“很少”,仅有15.11%的同学选择了“经常”。除了频度和数量不足外,相关活动还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活动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不足。相关活动的开展多数为学生社团自下而上申请获批后进行的,缺乏学校层面的总体规划和积极推动,且相关活动主要是出于新奇或娱乐的目的而开展的,在文化性和教育性方面的考量比较少。

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己的组织,本身具有促进传统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条件,相关专门性社团对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据调查,各校能够发挥传统文化传承作用的学生社团组织普遍偏少。绝大部分大学生社团的宗旨定位集中在现当代文学、体育运动、流行歌舞、当代艺术、消费、旅游、网络社交等方向。

校园环境具备教育功能,目前“环境育人”的理念已经为人们所了解。雕塑、历史遗迹、建筑、字画、校训、名人名言等软硬环境元素都是具备浸润和教化作用的。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可以融入传统文化要素和传统文化教育的初衷。经实地考察发现,各校都会从开发校本文化的角度建设校园环境,部分高校会在环境建设中体现与校园历史、地域文化、著名校友、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等相关联的传统文化元素。这些举措在客观上可以起到促进传统文化传播的作用,但大多数高校管理者和教师主观上并不把校园环境建设看成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亦没有专门开展以校园环境和文化设施为介质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传统文化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内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身体力行的实践和体验活动是具备优势的教育手段,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又能保证较好的体验效果。但在针对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开展情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地高校几乎未开展过相关校外实践活动,也少有民间艺人和民间艺术家在高校举办交流、分享和体验活动。在实践渠道建设方面,有极少量高校开发了校外资源,构建了合作机制,但总体不容乐观,绝大部分高校没有搭建实践平台,学生缺乏实践基地。常德地区高校学生缺乏有效的传统文化学习、实践平台和机制。

三、对策建议

出现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相关制度不够完善,高校管理者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教育部2014年出台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作为指导性文件,更多的是从战略和目标上提出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总体要求,而且是针对全学段的文件,无法实现对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和具体的指导、规范和评价。要改变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亟须出台专门针对高校的全国性的实施细则、课程标准。笔者建议开设专门性的传统文化课程,纳入学分制管理,保证课程在高校的覆盖率。高校学生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应计入学生实践学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内驱力。高校要投入心、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材编写和课程开发。

参考文献:

[1]陈立群.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基于广西高校的调查[J].高教论坛,2019(12).

[2]史玉娜.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7.

[3]董弋欧.当代大学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常德市社科课题“常德市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CSP20YC74)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学分制师资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高校实践育人学分制模式构建研究
学分制下的校院教学运行管理思考与实践
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发展及创新思考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职教师资培养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