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
2021-09-13徐小荣
徐小荣
摘 要:随着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渗透,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不应将教学关注点单纯地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应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不仅要强化理论教学,也要注重动手操作,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使学生在未来走向社会之后能够具备长远发展的能力。文章阐述了在实际培养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如何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提高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能力;训练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7-008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7.040
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受到更多教育界人士的關注。教师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小学课堂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动手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此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综合学习能力。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教师在组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大都将主要精力放在理论知识的传授方面,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也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拓展,应通过动手操作对这一现象加以突破。
一、为小学生创设操作情境
作为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全新理念,动手操作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理解数学问题,有效解决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与数学抽象性较强的矛盾。此外,动手操作也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为小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以此激发小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在自主情感带动下进行动手操作。由于数学知识与生活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数学课堂情境创设需要生活素材提供支撑,而且与生活情境相结合也可以确保动手操作的过程更加贴近自然,也更生动有趣,学生在生动、宽泛的氛围中,以动手实际操作的模式学习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1]。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善于把握教学实际,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验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需要灵活地运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各类问题。教师可以在导课环节为学生提供一些与生活场景相关的教具,并启发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动手操作分类,这种操作方式可以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关联,可以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也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操作过程对于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作用。
二、引导学生进行操作观察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始阶段,几乎不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需要教师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开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以确保学生可以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提高数学的抽象思维能力[2]。此外,教师也应多给予学生一些鼓励,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并合理设计操作方案。
应该明确的是,操作并非单纯的肢体动作,而是通过大脑的思维去指挥肢体如何动作的一种方式,在操作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认真观察、对比、思考,并进行抽象性的概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教学道具进行观察和触摸,可以采取不同的观察方式得出结论,并在此基础上给学生以启迪,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二次观察和触摸,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均参与到观察活动中,并对观察对象进行动手操作。应启发学生善于发现,比如在第二次观察中,有哪些是第一次观察中没有发现的情况。通过两次逐步细致的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将动手操作过程转化为思维,促进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此外,教师可以适当应用一些教学语言,对学生进行有效启发。通过语言将数学思维及学生的知识学习进行有效串联,引导和引领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动手创造过程,以此促进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提升,为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做好铺垫。
三、引导学生自主解决操作中的问题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习是一个富有个性的、活泼生动的过程,但目前部分小学课堂教学现状是课堂气氛较为沉闷,教学模式程式化,教师对知识的讲解照本宣科,显然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在这种情况,学生很难在学习中收获快乐,也较难对数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和扎实的认知。所以,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使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动手操作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动手操作在教学环节的引入,可以使学生在形象化的层面下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另外,学生在对相关的定理概念进行推理的过程中,教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指导,以此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及记忆能力。新课程改革中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引导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教师通过小学生借助操作的方式来自主解决问题,就是培养学生数学知识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可以以教材内容为依托,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教学道具,让学生对教学道具看一看、摸一摸,并说出感受。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教学道具画下来,也可以让学生比一比画好的教学道具,看谁画得最好,以此激发学生的操作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比如,用身边的常见物体改装成数学道具,以此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和发散性思维意识,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借助操作教学的契机引导学生理解理论知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具有策略性、主动性和目的性,同时也应明确操作并非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责任,而是学生发自内心进行的一种主动性学习。操作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并非单纯地为了操作而操作。而且,教师也应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之前,鼓励学生对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进行思考,并提出一些自己的创新性想法,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清晰地看到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这对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大有裨益。同时,学生要想真正学好数学,发展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素养。数学定理的证明过程中,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自身的数学学习技能也能得到有效发展。但是在实际教学层面,由于较难掌握动手操作的切入点,通常会出现实际操作流于形式的局面。为突破这一困境,教师需要将动手操作的切入点放在理论教学结束后的环节,使学生掌握数学理论知识,并对未知的数学领域充满好奇心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这是一个最为恰如其分的切入点,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达到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