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观察聚对比善统整
2021-09-13朱培
朱培
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中的一种。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观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统编版教材中关涉观察的习作,就达到了10多篇。统编版教材四上第三单元的“写观察日记”,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将事物的变化过程写下来。这一习作的训练,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既要学会细致观察,还要具有持续性观察的意识,同时还需要学会记录和整理观察的结果。对于刚刚进入第二学段的孩子来说,指导写作这篇习作,需要以细致观察为主,力求把握事物的核心特征和细微特点,了解事物本质,锻炼观察能力,为习作表达奠定基础。
一、聚焦细微,学会细致深入观察
学生对于静态事物往往不够关注,对于一些鲜明的变化,则更容易倾注关注意识。比如小草发芽了,牡丹开花了,蜘蛛吐丝了等。而对于细微的变化也缺乏关注,比如小草的芽是从哪里抽出来的;花朵开放的时候,花瓣是什么状态?——这就需要学生培养细致地观察的习惯和能力。
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教材中文本的示范作用,运用借读悟法的策略,从经典文本中获取观察的方法。比如叶圣陶先生描写爬山虎脚的语句“茎上长叶柄的地方”“伸出六七根細丝”“细丝像蜗牛”“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爬山虎的脚很细小,不细致观察根本就不会觉察,但叶圣陶却能够将爬山虎脚的形态、颜色、数量和位置,写得如此清晰,主要就在于作者从头至尾都将关注的视角聚焦在脚上,不仅关注到它的生长,更有意识地从不同维度,对观察的事物进行全面的观察,最终才能发现爬山虎脚的秘密,写出如此生动、细致的语句。教师就可以借助这一文本范例,鼓励学生向作者学习,探幽察微,捕捉细节,在通过细致观察获取丰富的写作素材后再动笔。
学生仅仅掌握方法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具体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训练。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自己观察的事物带入课堂,并在掌握方法之后进行实践训练。以银杏树为例,很多学生不仅了解到它了金黄色、扇子形的外部轮廓特点,同时还对其纹理、叶片分叉等特点进行了观察,有的学生甚至还发现了银杏树的叶片是从边缘开始变化的。
学生是具有鲜明主观意识的生命个体,在获取事物资源方面绝不止眼睛看这一种方式,能综合运用眼耳鼻舌手等多维感官。但由于学生表现能力的缺乏,在习作表达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观察信息还是单一的,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充分调动多维感官,全方位地感知事物,获取丰富、全面的信息资源。比如有的学生把水果带进了课堂,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用眼睛观察,获取水果的大小、形状、颜色等信息之外,还可以鼓励学生想一想,可以用哪些其他方法来了解水果的特点。有的学生尝试用鼻子去闻它的气味,有的学生尝试用嘴巴尝口感,用手触读。
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是多维的,策略是立体的,教师要在充分发挥范本作用的基础上,多鼓励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夯实观察日记的描写基点。
二、凸显变化,学会连续对比观察
写观察日记的核心在于坚持,有些观察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但有的却需要经历一段时间,这就需要学生既能关注重点方面的变化,又要关注细节,坚持不懈写好观察日记。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在连续性观察时,犯得最大的错误就是每次关注的内容都是孤立的,内容之间缺乏关联,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学生没有分别从纵向和横向的方式展开对比。为了避免观察信息遗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科学而有效的观察方法,对自己所观察的事物进行精准地记录,可以是一张张表格,可以是一幅幅图片,也可以是随身携带的便签等,引导学生整合信息、处理信息,便于进行观察日记的撰写。
所谓纵向对比,就是以观察的时间先后顺序作为教学的关键点,对比事物不同的变化过程,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让学生拍摄不同时间段观察到的图片并进行对比。比如有的学生以面包为例,观察事物发霉的变化过程,每隔一天观察一次,运用表格,分别从时间、颜色、硬度和气味等不同的方面入手,将自己观察到的信息记录下来。横向对比方法,就是将相同的事物置放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环境中进行观察,以辨析事物存在的细微性差异。比如有学生观察到校园中的桂花早已经盛开,清香四溢,但小区的桂花却还是稀稀疏疏的,只开放了零零星星的几朵。后来了解到,原来校园中的桂花,经常得到办公室老师茶水的浇灌和滋润,所以涨势喜人。这样的观察,不仅有“观”的信息,更探寻了“察”的缘由,让学生连续性观察的动力更足了。
三、提炼整理,学会遴选观察素材
善于观察,获取的信息自然也就非常丰富,不少学生将其一股脑儿写进日记,形成了流水账,还有的学生写的日记东一榔头西一棒,内容零散,基于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材料,依托所要表达的重点,对信息进行系统化的加工和处理。
首先,学会遴选素材。观察的范畴是广泛的,但能够写进作文中的素材,则是相对有限的,这个单元的写作训练定位非常明确,即将事物的变化写清楚。教师就需要整体考量,根据目标和中心进行材料的甄别与筛选,将自己感兴趣或者变化大的保留下来,而将一些与变化无关的内容大胆删去;其次,教师要在学生遴选素材的基础上,对内在所包含的变化进行具体而详实地描写。比如有的学生选择观察“绿豆”的变化,学生已经对观察所获得的信息进行了筛选,但重点在哪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关注绿豆究竟长高了多少,究竟有多粗,在颜色上有着怎样的变化?你在看到绿豆长高了之后,内心有什么感受;再如上文“面包发霉”的案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的观察思维向深处聚焦,比如面包发霉之后,可以让学生关注它的颜色、形状、大小,也可以用手指触摸一下质感和软硬程度;有的学生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关注植物的根部、叶片、花朵,在不同程度下的变化,从而有效落实本次习作“写清楚”的目标;有的学生观察天气的变化,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留意时间,天气的变化给人们的生活、给动物、给植物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在梳理和提炼资料之后,如何将其串联成文,教师也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地指导,为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的方法。比如按照时间顺序,用“一开始”“随后”“紧接着”等关联性词语,将观察到的资源进行有序编排;也可以根据观察维度的不同,指导学生布局材料、规划结构;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所观察对象以及形成的观察成果,创造性地选择表达方法,比如可以尝试改变叙事的视角,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作,从而让日记内容更真实,感情更真挚。
写观察日记是一项重要的语言实践能力,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要有耐心,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制定目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展开指导,促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地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