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边境战“疫”叙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凝聚
2021-09-13王舫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由中华各民族命运与共而形成的。中国在战“疫”中实现了中华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凝聚与升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特有的民族精神,它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础,蕴含着中国国家建构的价值指向,是验证中国国家治理水平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文章通过中缅边境战“疫”叙事,即境内外中华儿女对祖国边境疫情防控网格治理现代化的认知,强调在后疫情时代,各民族同胞要坚守为民、团结、奉献、奋斗及天下等战“疫”精神,增强“五个认同”,确保战“疫”的伟大胜利,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承接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中缅边境;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中华民族凝聚力;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C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21)05-0024-12
基金项目: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建党百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历史经验及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研究”(20VSZ12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西南地区多民族共居村落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实践研究”(20AMZ011)、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缅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文化互动”(19CMZ04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舫(1990-),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实习员,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秘书,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民族文化等。云南 昆明 650500
新冠肺炎疫情席全球以来,始终考验着世界各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能力。民族共同体精神是国家能力的组成部分。中国战“疫”历程见证了中华各族儿女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所践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作用,换言之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力量的凝聚与升华,这是中国战“疫”所取得的伟大胜利的关键所在。本文结合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探讨中国战“疫”精神,基于中缅边境打洛口岸周边村寨(以下简称“周边村寨”)调查,分析了周边村寨战“疫”实践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互动关系。在疫情初期、中期及稳定时期,周边村寨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效、及时地抗击新冠肺炎,彰显出中华民族的社会凝聚力,促进中华民族自信心的全面发展。在后疫情时代,要彻底取得战“疫”的伟大胜利,仍要强化“五个认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承接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一、战“疫”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述评
对于学术研究活动而言,一个重要的前提在于弄清、掌握当前的研究状况及进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边境地区是重要的一环。对于边境抗击新冠肺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两者之间的关联度来讲,将重点考察边境民族同胞疫情防控中的精神国力及相关文献,尤其
是突出“五个认同”。从国内外的研究状况来看,目前尚未有直接研究,就边境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培育方面的研究也相对较少,仅有部分研究者就边境各民族同胞的认同意识与国家认同进行了分析讨论,他们尝试解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边疆民族地区[1][2]、边境地区[3]及边境牧区推进过程中的关键问题[4]。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在已有文献基础上对相关概论进行界定,并分析、讨论: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边境安全、边境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然表达,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感基础。突出强调了边境各民族同胞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意义。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战“疫”中的精神国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是中国特有的民族精神,它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础。同“中华民族精神”相比,共同体所强调的是现代意义的共同体——中华民族在精神上形成的共同体,它更强调传统文化、价值、伦理及各民族和合、团结进步等族性因素对于“共同体精神”的积极作用。“共同体精神”与“精神共同体”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用,只不过后者更易阐释:一个民族的共同体精神的结构性特征,尤其是阐明其与社会治理、政治哲学、法律、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密切关系,而非仅限于传统与文化。
近三十年来,中国经历了洪水、SARS、汶川大地震及COVID-19等重大突发事件考验,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提升。这表明: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每一个成员是血脉相连的整体中的一部分;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是长期积淀而成的,其本质就是中华各民族内心联结所形成的民族精神与国家认同。需要强调的是,新冠肺炎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似聚焦镜的作用,集中呈现着党、社会、政府与各民族同胞之间形成的精神合力。在抗击新冠肺炎等突发公共事件中,共同体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及民族认同等都将得到体现。
2019年发生一直延续至今的新冠疫情,是1949年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5]疫情初期,面对超出人类认知的新冠病毒,我国快速警醒、有效应对,抗击疫情取得阶段性的胜利。“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具有的广泛感召力,是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建设更加繁荣美好世界的人间正道。”[6]我国战“疫”取得的可喜成果,一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以及“两个维护”的具体实践体现与具体表征[7][8],这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具有实质性地推进;另一方面,我国抗“疫”取得的佳绩,置于全球化时代的“地球村”而言,中國人民为全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让我们看到“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9]的必要性。
(二)研究述评:战“疫”叙事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力量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学界近年来研究的主要热点课题之一。尤其是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对于全体中华儿女形成团结一心、抵抗疫情的共同体发挥出特大精神力量这一客观社会事实,国内学界分别从国家、人民及民族等多个视角对其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探讨,并取得一定数量成果,其主要代表人物及研究观点有:
彭福荣等人主要围绕疫情防控工作中借助具体的疫情防控实践激发与加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展开,并敏锐地察觉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可能存在的民族主义问题,最后提出应对民族主义的具体倡导办法、发出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声音。[10]严庆等人主要从“疫情动员、共享记忆与认同的抗疫实践、强化共同体意识的抗疫道德”学理层面,具体深入分析疫情是如何强化中国民族内在的凝聚力的,且认为中华民族的抗疫胜利总的来说得益于我们传承下来的内在凝聚力,同时在抗“疫”具体实践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凝聚力进一步提升与加强。[11][12]张奇等人主要是以基层党组织为观察对象,认为基层党组织是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效可持续的协同单元,关系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基础、组织基础以及社会基础。[13]张继焦等人借助“国家-民族”视角,从宏观层面分析了战“疫”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14]廖杨等人认为新冠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重创,中华民族凝聚力确在疫情防控实践中达到了新高度。[15]马金停等人认为抗击新冠肺炎实践中,中国战“疫”胜利彰显的是我国独有的制度优势。[16]
综上,从研究数量来看,学术界对战“疫”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相对较少;从研究视角来看,宏观分析与论证较多,研究视角相对单一。总的来讲,学界有关战“疫”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学术研究数量相对有限,亟需进一步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继续深入、挖掘与丰富。换言之,学界仍然缺乏从整体的视野,以兼顾多个视角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维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阐释。鉴于此,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进行理论深入挖掘及内涵多维阐释仍然很有必要。从时间向度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涵盖了中华民族在“站起来”、“富起来”及“强起来”的伟大转变中所焕发出来的强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从社会实践本体论来说,作为认识论范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活力与精神气质的高度凝练。故此,本文主要以后疫情时代为背景,借助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聚焦中缅边民战“疫”叙事,即从比较视角出发,指出其在战“疫”中的不同表征及践行路径,这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推进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及实践意义。
(三)田野点:中缅边境打洛口岸周边民族村寨
后疫情时代,我国疫情防控工作在“内防反弹”的同时,重中之重是做好“外防输入”,筑牢边境疫情防控屏障。而我国的客观情况是边境线长、周边邻国众多,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复杂的地理环境等客观现实因素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极大压力。确因这种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复杂性给抗疫工作带来了挑战与困难等。“面对困难,知难而上”,后续紧密的疫情防控工作再次激发了身处边境之地“边民”、党政军等的国家认同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
边境疫情防控工作的有效践行在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方面的具体表现有二:一为对内而言,边民虽身处边境之地,党和政府时刻关注边民生产生活,集聚全国力量将物资与关爱送至边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再次激发与强化,再次加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二是对外来讲,党和国家在边境“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边境管控”,科学、高效核酸检测工作以及后续的防控工作等,再次增强了中华民族向心力。与此同时,我国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周边国家疫情恶化时期,伸出国际人道主义之手,捐赠疫苗以及疫情防控物资等,彰显了大国担当。这些践行与作为在很大程度上对内激发了国家认同感,对外则在一定程度上突显了我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象。
笔者自2014年8月始进入中缅边境打洛口岸周边民族村寨进行田野调查,主要走访了打洛口岸周边曼夕村委会的曼夕下寨、曼火景、种植场、帕佐新寨、帕佐老寨、帕佐下寨、南么等以及周边村寨。最近一次的田野调查时间为2021年1月17日至2月26日,为期41天。打洛口岸隶属于中国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与缅甸接壤,舭邻金三角,即缅甸掸邦第四特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成为连接东南亚国家最为便捷的通道。打洛,历史上就被称为“多民族聚居的渡口”,这里长期以来居住着傣、哈尼、布朗族等民族。打洛边境一线无天然屏障,仅与缅甸掸邦第四特区有“一江之隔”,两国边民土地犬牙交错。由于历史上的“替代种植”政策(为了贯彻禁毒等的政策,中国与四特区制定用橡胶替代罂粟的政策),我国境内边民为了割胶生计,常常须要跨越边境线到缅甸掸邦第四特区的胶地割胶。
本文以打洛口岸附近的村寨为田野点,以当地的边民,包括由于疫情滞留在缅甸掸邦第四特区的境内边民以及疫情爆发后支援缅甸掸邦第四特区的支援医护等为访谈对象,并深入到当地边民的防疫实践中参与观察,得出认识:借助两国战“疫”实践的比较视角,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看清、看透我们国家边境线上的“外防输入”是如何取得全面胜利的,以及这种特殊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中的战“疫”确实更加彰显了我国制度自信、更加一度激发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战“疫”叙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缅疫情防控的国际比较
新冠疫情是一场全球性的灾难,既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检测,也对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的考验。疫情席全球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中国疫情防控,使得疫情在中国得以控制。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缅甸等国外的控制的低效能。对此,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中国战“疫”展现出中国速度、中国效率及中国规模,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实属罕见,其经验值得他国借鉴。[17]这不仅体现出中国对本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高度负责,而且体现出中华儿女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急關头所具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各民族同胞在抗击疫情中,表现出团结、坚忍、奉献的精神及高度一致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疫情初期、疫情控制稳定期,直至后疫情时代,中国生产、生活秩序的总体上恢复,显然是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分不开的。本部分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以访谈的形式,探索曼夕村寨等打洛口岸周边境内边民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风险认知及应对行为,并将他们的社会心理现象及规律揭示出来,重点分析他们对“五个认同”的认知情况,为后疫情时代我国、乃至全世界其他国家的疫情防控工作提出对策建议。
(一)战“疫”叙事之一: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实践中,中华儿女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就是因为他们深信中国有着悠久而光辉的历史和美好而光明的未来。进入新时代,中国的繁荣富强正在十四多亿中华儿女双手中创造,中国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缅边境村寨抗击疫情的实践成效,不仅得到了国内人民的大力称赞,而且也得到了国外的积极评价。
2019年至今,从初期的境内疫情到如今我国周边国家疫情的爆发,疫情防控工作重心从“内防反弹”到“外防输人”的调整与转变,无时无刻不在形塑与编织着境内边民的战“疫”叙事。这些来自边境一线的战疫叙事不仅仅体现出个体的疫情应对体验,这些夹杂着个体感知、经验的叙事在很大程度上亦激发了边民的国家认同感,尤其是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个案1:境内边民A:“很庆幸,我是一个中国人!”
打洛口岸境内的边民主要是以傣族、哈尼族以及布朗族主体民族构成,他们同时是当地的世居民族。在口岸建立之前、边境线划定之前,两国人之间互通有无,缔结婚姻、市场交换、医疗互助等频繁发生。一度由于边境口岸的设立给境内边民割胶等带来出行便利的困扰。正如一位边民所言“以前我们不用走国门的,我们去割胶、走亲戚直接走小路就很方便、快捷,现在都要得走国门,排很长很长的队,特别麻烦,有一次我还和边防的人吵架,我说我们老祖宗都是走小路出克的……”。
缅甸疫情的爆发,迅速扭转了这位边民的对国境线的认知以及激发了其国家自豪感与认同感。“缅甸疫情爆发后,我们不得出克到小勐拉,我看到边境线上一层一层的卡点,国家派来的那么多的民兵、党员突击队、边防战士,他们24小时候守着我们国家的边防线,我真的很庆幸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我身后有一个伟大的祖国!我们寨子在对面(掸邦第四特区)有2万多棵橡胶不得割,我们暂时不克,现在有那么多人在付出,守卫着国家的安全,我们不能添乱!”(访谈人:岩N,男,布朗族,曼夕村村民)
健康的国家观可以浓缩为爱国主义,爱国主义表现是以祖国为荣,以做中国人为傲。[18]疫情面前,边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可以将祖国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将个人的、小我的利益放下,将自己的命运与伟大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边民们严格遵守边境疫情防控工作,暂时休割在缅替代种植的大面积橡胶,严格执行网格化管理,每天24小时轮流制守在卡点;基层干部、党员突击队、边防武警等驻扎深山、不畏生命危险,防疫在边境前线。这些共同践行的是“一个边民”“一个中国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二)战“疫”叙事之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就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即坚守这样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面对无情的新冠疫情,中国共产党坚持统一指挥、布局、协调及调度,积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党全国人民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国制度优势,坚定信心、科学防治、同舟共济及精准施策,确保战“疫”的全面胜利。在党的领导下,中缅边境一线纷纷成立疫情防控临时党支部,全体党员一切听党指挥,在疫情面前,义无反顾、逆行而上,表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彰显了党的领导优势。
个案2:境內边民、村小组党支部书记:“很骄傲,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
“疫情爆发的时候,我们寨子只有几个人逃克缅甸躲避疫情,主要是他们原本就在那边开店……我们哪里不克,我们的家在中国,我们就呆在自己的寨子、自己的家。疫情爆发后,我们这边班车很快就停运了,各个村寨都封了,(我们)服从政府安排,有的就去(曼夕)老寨(曼夕老寨距离曼夕下寨12公里的山上,相对与其他村寨隔绝疫情期间,一些村民带着生活用具搬至曼夕老寨。)……我认为我们国家很安全,不用逃克小勐拉(缅甸掸邦第四特区首府)我们相信党,相信国家,不用怕的……现在反过来看看我们党取得的胜利,很骄傲,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曼夕下寨村民岩赛站(新)是曼夕村委会曼夕下寨小组的党支部书记,他对疫情爆发初期的经历进行回忆。(访谈人:岩SZ,男,曼夕村村民,同时是曼夕下寨党支部书记。)
历史上,由于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一边”边民为了获取人身安全“逃往”“另一边”。比较典型的案例是我国历史上的“文革”,境内边民为了躲避迫害,一些人借助缅甸亲戚的社会关系,“逃往”“另一边”。这便是学术史上探讨的边境之地的摇摆性与不确定性。新冠病毒传播初期,世界人民对其的治病机制等“一无所知”,这些未知加剧了人们的“恐慌”与“不安”。
虽然岩赛站在缅甸掸邦第四特区、泰国等邻国都有亲戚,但其目睹与亲历我国边境线上的疫情防控实践,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层层快速高效推进的疫情防控工作深入到边境之地的每一个自然村、每一个党小组。这些应对疫情的实践以及很快取得的战疫阶段性胜利不断增强其作为一名中共党员的自豪感。
具体工作方面,2020年2月,勐海县与“四特区”,即与掸邦东部第四特区,成立联防联控工作组,勐海县援助该特区口罩1300只、酒精2.05吨。同时在党的领导下,勐海县派出专家给予“四特区”的医护人员培训指导。[19]
“2020年3月,为了织密边境管控网络,勐海县启动‘党政军警民管边控边巡逻机制,党员突击队下沉到4个边境乡镇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实行24小时轮流工作制度,织密、织牢104个大网格和1182个小网格,做到听党话、跟党走,全体党员与群众一道,严防死守,严阵以待,筑起应对境外疫情输入风险的防线。”[20]这些可听可视的战疫成果成为境内边民坚守边境线、守卫家园的内驱力与内动力。
2020年临近春节之际,新冠疫情出现再次反弹,缅甸新冠疫情加剧。我国“外防输入”的压力持续增大。尽管压力增大,党和政府没有忘记初期滞留在缅的中国公民。临近春节,在党和政府的组织安排下,迅速成立勐海县打洛口岸入境人员集中隔离观察区。入境中国籍公民先在集中隔离区隔离21天,核酸检测没有问题后才能入境。
(三)战“疫”叙事之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是增强“四个自信”,即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认同感。制度是应对风险挑战、赢得主动之保障,是定国安邦、治国理政之根本。中缅边境战“疫”的胜利,充分彰显了中国制度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统一指挥下,全国上下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各民族同胞都纷纷投入到战“疫”中,形成了全面部署、全面动员、全面加强的崭新局面。中缅边境一线筑起了一道道阻击疫情、护佑生命的牢固防线,帮构建了群防群控、联防联控及严防严控的边境高效防控网络。中缅边境村寨抗疫实践生动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何好,以及好在何处?”这一伟大课题。
相比境内边民的体验与经历,由于疫情滞留在一江之隔的四特区的中国籍公民来讲,后期能安全、健康回归祖国怀抱,他们的经历叙事更加能强化其国家认同感与中华民族自豪感。
本文中“在缅中国人”主要是指境内边民长期在缅从事有关生计的中国公民,比如在缅的个体户等,主要因疫情爆发滞留在缅的边民;此外,“在缅中国人”还包括西双版州勐海县与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联防联控工作组的中国医疗队成员。
个案3:滞留四特区的边民兼个体户:“疫情来了,才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多好!”
1988年出生的小岩是曼打火村民,傣族,在四特区经营一家餐饮店疫情初期,本是想着回国回寨子,想到会去后店里的事情没有着落便留在了四特区。后四特区疫情恶化,全城戒严,限制出入境。
“原本是想要回来,还没找到小工,就被困住了。我老婆生小孩,都没赶上。后面虽然可以回来了,但是要排序号,我抽了400多号,算是靠前面的,每天只能‘放人,110个,等了好几天,后面隔离了21天,总算回到寨子了,回到自己的国家了。(疫情)之前,我们生活在边境上,享受到很多边民政策,拿着边民补贴,以前可能还觉着口岸管理麻烦,我们克克来来不方便,经历这次疫情才发现,有他们在防控疫情,保卫边境……才知道自己的国家有多好,主要还是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好!”(访谈人:岩S,男,傣族,曼打火村村民)
像小岩一样,在四特区从事个体经营以及打工的人还有很多。疫情的突发使“在缅中国人”意识到他们身后的伟大祖国及其坚强后盾。和平年代,很多时候我们会不太能感知“祖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突发大事件的爆发总是能迅速地挑起我们对“祖国作为坚强后盾”的神经与感知。像小岩这样的个案还有很多,他们都在按照抽签获得的序号,陆陆续续从打洛口岸有序回归祖国。
(四)战“疫”叙事之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内涵丰富,主要体现为“一体包含多元”,“一体离不开多元”,以及“多元也离不开一体”,这当中多元是动力和要素,而一体是方向和主线,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缅边境村寨疫情防控实践中,就是要加强边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维护,中缅边境各民族同胞要把自己的安危与整个国家,乃至全球的安危紧紧联系在一起,始终做到团结一致、共克时艰。全国各省市不但派送医务人员支援湖北,还源源不断地向湖北运送各类医疗物资和生活物资。中缅边境战“疫”实践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促使中华各族儿女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转化为捍卫中华民族安危的实际行动,从而有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个案4:小卖部讨论缅甸政变的境内边民:
“我们不是生活在和平年代,只是有幸生活在和平的中国!”
打洛口岸的疫情防控正在有序推进,2021年2月初,笔者像往常一样,早上起床后会沿着寨子走一圈,走至小卖部,发现几个人开始讨论“缅甸政变”的事情。“缅甸政坛惊变,昂山素季被抓”,这样的新闻牵动着作为邻国的中国,更加牵动着位于边境小镇边民的神经,“他们的疫情还没控制住,现在又政变了,老百姓要遭罪了!”一位村民则相对淡然“这个国家就是这样了,有政府军,有地方武装,以毒(毒品)养军,不是一天两天了,发生政变也能理解,只是现在疫情还没控制住,恼火恼火……”,边民讨论的话语表述中流露出一种身处中国、作为中国人的一种优越感与自豪感。(访谈人:岩SS、岩XW、南SK,曼夕村村民,布朗族)
正如一句话所讲,我们不是生活在和平年代,只是有幸生活在和平的中国![21]缅甸在疫情防控还没控制住的情况下,却突遭政变;在全世界都正在进行疫情防控的时候,作为邻居的缅甸却哗然政变,这种事件的发生对境内边民来讲,一方面在“情理之中”,這是由于长久以来缅甸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又在“意料之外”,他们在讨论的时候更多是从自己的身份角色反思“普通百姓怎么生产生活,甚至是生存”。
邻国缅甸遭遇的疫情加政变,更加使得境内边民对自己的国家认同感加深,对作为中国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而感到骄傲与自豪。正如洪晓畅所言“热点问题与重大事件往往对一个民族形成‘一种公共的凝聚力,处理好‘普遍组织、亲身参与、适度宣传等关键因素,就可以强化民族认同。”[22]大事件的发生与突发热点问题对我国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凝聚与强化同样适用。除此之外,边境沿线境内的边民由于身处特殊的地理位置、身置疫情防控的“前线”,人们很容易淡化对所处单一民族的认同,其所经历的疫情防控工作却在不断加强其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以及激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认同。
(五)战“疫”叙事之五: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中华文化历久弥新、源远流长,是五十六个民族之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支撑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支撑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走到今天的,只能是这样的因素——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在中华文化体系中,既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大格局,又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民族大义,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亲情大爱,更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坚毅,以及“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等等。如此丰富深厚的中华文化奠定了中缅边境战“疫”的精神基石,是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中国十四多亿人全民皆兵,以不同的形式为中缅边境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在战“疫”中,中华儿女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全世界——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之所在。中缅边境战“疫”实践激发和展现出的中华文化、中国精神有助于增强各民族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个案5:支援四特区的护士小岩:“支援四特区也是保护自己身后的祖国与家乡!”
支援缅甸疫情防控,多批医护进入缅甸第四特区进行疫情防控支援工作。毕业于西双版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护士岩某某,1997年生,大学毕业后,进入打洛卫生院工作。他讲述了赴缅甸第四特区支援疫情防控工作的经历:
“他们那边应对疫情没有我们(国家)快,医疗条件也没我们(国家)好,我们这边考不到医师资格证的、退休的,都会被他们高薪挖过去;他们小勐拉的(医院)医疗条件差不多还没我们打洛(卫生院)好,他们军队的高官、有钱的,遇到生娃娃都是到我们打洛这点来,有的更有钱的就跑克勐海、景洪……他们还来我们这点高薪挖医护,我们都不愿意克,主要是感觉来来克可不方便,现在那边疫情爆发,他们医疗水平没有我们(国家)好……可能这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冒着被抓,还愿意以身试法‘偷渡,回来(回国)的原因吧,这是现在疫情防控遇到的潜在问题!”
“我们一批去的有十几个,先是到景洪,到州医院接受培训与学习,学习怎么穿防护服,穿的时候相对简单一些,一层一层的套上克(去),脱的时候比较麻烦,要记住先脱什么再脱什么,外面的不能触碰到里面一层……”
“后面在四特区总计一周左右,我们就住在那边的酒店,每天帮助他们做核酸检测,当时家人不愿意(让我)克,就偷偷不告诉他们。因为这边没有办法建设隔离墙,边境线很长,土地都挨着一起,一步小心就会越境我们去支援四特区,也相当于是保护我们的村寨,我们村寨最靠近缅甸不是?如果有疫情,肯定是我们村寨先着,我们寨子没有问题……。四特区就是我们的邻居,‘文革的时候,我们有亲戚淘到缅甸、泰国的,后面有的回来了,有的还在那边,我们都有亲戚在那边,之前没有疫情的时候,我们拿着边民证就可以出入了,那里也有很多我们滞留的村民、亲戚、朋友,边境线就是前线,帮助他们度过疫情难关,我们国家也会更加安全……”(岩X,男,布朗族,曼夕村村民)
身处边境疫情一线的小岩是所在乡镇卫生院的护士,也是边境村寨曼夕村的一员。作为一位拥有多重身份的人,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与重担,95后的青年小岩用相对平实的话语与医护知识实践了其保家卫国的观念与认知,同时彰显了新时代我国青年人的社会担当与家国情怀。同时,小岩作为当地一名医护人员,在两边医疗制度、医疗水平的比较中分析一些人“以身犯险”,宁愿冒着偷渡被抓的风险,亦欲要借助非法手段回归祖国。
纵观以上,笔者对中缅边境战“疫”的两个主要群体进行访谈与参与观察,无论是疫情发生时的“境内边民”,还是“滞留在缅国人”,这些群体是长期生产生活在当地的“边民”,这是他们共有的一层身份。此外,这些访谈对象中不仅仅只有一层身份,五个个案中,他们有的是当地村小组的党支部书记,有的是在缅从事个体经营,有的则是当地卫生院的医护工作者等。虽然边境疫情防控,进入当地支援防疫与进行战“疫”的还有更多各行各业的人,以及从云南其他地州增援而来的公检法系统人员等,但笔者为了写作主题的需要,主要聚焦“边民”这一群体中的代表性群体,同时尽可能将不同人群主体囊括入笔者的研究群体。
紧接着,笔者借助不同群体的主体叙事与主体表达进行疫情防控实践的展示。边境之地的疫情防控实践嵌入边民生活。边境之地的特殊性与新冠肺炎病毒的特殊性,国家主导的战“疫”实践很难不被当地边民纳入日常话语叙事。同时,这些鲜活的个案,彰显的是边民群体对“五个认同”的具体实践,进而不断激发与强化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六)战“疫”叙事小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激發及强化
其一,讲好中缅战“疫”故事是“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具体体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途径。讲好中缅战“疫”故事不仅仅应该从高层出发,更应该从发出底层的声音以及其他多维群体的声音开始讲起。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23]“真实、立体与全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讲好中国故事提出的要求,我们作为民族学的研究者能做到的是运用学科研究方法深入到“一线”的田野调查中去,对边境之地的边民进行参与观察与访谈,获取最真实的声音,获取“边民”战“疫”叙事中的对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的典型个案,进而借助学术途径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战“疫”的故事,进而丰富、与时倶进不断推进有关“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
其二,讲好中国战“疫”故事是抵御“伪人权”的利器。面对西方国家的有关“伪人权”问题的指责,我们用战“疫”的全面胜利诠释什么是真正的人权。在全球疫情大爆发的时代,一些国家频频拿“人权”话题有意“误读”中国,说中国是一个没有“人权”的国家,而我们国家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战“疫”成果则直接印证与昭示着“以人民为中心、生命第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的伟大。[24]抗击疫情的胜利,再次见证与证实了:我们中国的人权不是口号,而是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放置第一位的承诺,是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制度保障。后疫情时期的常态化防控与管理以及快速高效应对边境疫情的爆发,再次证实了我们党百年来对“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与自信,又一次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25讲好中国战“疫”故事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及彰显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决心与力量。[26]讲好中国战“疫”故事,对内有助于激发与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外则有助于构筑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
其三,边境是战“疫”前线,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更显战“疫”成效显著的不易性,讲述“边境之地”战“疫”故事更有助于激发与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国家自上而下的部署,在境内边民看来是党中央对他们的关怀与关心,疫情政策制定与推进边境之地,激发了边民的守边、护边意识,边境党政军警民联手一道实践“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
身处边境之地,当地“边民”借助具体入微、与己紧密相关的战“疫”叙事,将边民生活嵌入战“疫”叙事,国家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边民用自己的经历与体验发出声音“很庆幸,我是一个中国人”;“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不再是一句口号,邊境村小组党支部书记用自己的所见发出声音“我们相信党、相信国家!”;滞留在缅的国人安全回归祖国后发出心声,“疫情来了,才知道自己的国家有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多好!”等等。这些鲜活的个案中发出的真诚的声音,体现的不仅是边民对国家的心理认同与情感归属,更是对“五个认同”“四个自信”的不断坚守与夯实,尤其是对制度自信的深度认同。
三、战“疫”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有力彰显
在战“疫”中,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实现了公众情感、爱国主义及革命精神的不断创新。它是“加速器”,激励中华民族创新;它是“强心针”,助推中华民族奋进;它是“粘合剂”,凝聚中华民族力量;它是“指明灯”,指引中华民族前行。中缅战“疫”短时间内成效显著,首先得益于疫情防控工作从上而下的精细部署、前期我国战“疫”的经验的具体指导以及伟大抗疫精神的鼓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27]其次得益于边境地方政府的组织以及边民的配合与通力协作,网格化管理、快速高效疫苗接种、坚守边境、防止偷渡、阻断疫情。总的来说,中缅战疫成效显著是激发、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与核心。具体来看,中缅战“疫”叙事则是激发、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之有效的路径。
(一)为民精神:生命至上、人民至上
理性的激情和激情的理性是战“疫”胜利的根本保证。生命重于泰山。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多次强调,全体党员要牢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要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生命安全。这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性原则及新发展理念。“人民为本、生命至上”作为中缅边境抗疫精神的重要内容,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精神、回应了中缅边境各民族同胞心中所盼、所需。人的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首要目标,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存根基关键在于关注各族人民的生命健康。当中缅边境突发新冠疫情时,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极度重视,始终关注中缅边境各民族同胞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并将其作为中缅边境疫情防控的根本指导原则和首要任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社会积极响应,第一时间集结医护人员火速驰援中缅边境一线。在制度方面,中缅边境党委、政府出台了针对边民的系列优惠政策,比如实行确诊患者大病报销的医疗报销政策,边民优先注射新冠疫苗政策等;再比如,提高了中缅边境防疫一线医疗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工资及福利待遇等等。这一系列举措,带给中缅边境各民族同胞极大的安慰和信心。故此,“尊重生命、人民至上”的为民精神成为中缅边境战“疫”中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首要内容。
(二)团结精神:守望相助、共克时艰
古语言“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是一项极难得工作,在党的领导下,14.1多亿中华儿女风雨同舟、团结一致、抗击疫情是战“疫”胜利的“定盘星”。为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缅边境一线党委、政府,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紧密团结边境各民族同胞,通过周密计划、严格施策、精准防控、有序推进,真正实现了“齐心战疫情”的良好局面。当中缅边境一线成为新冠肺炎疫情的高风险地区时,全国各省份的医疗队积极给予支援,果蔬食品、防护物资及防护用具等纷纷运往中缅边境一线。也就是说,一时间,带着全国各族人民关怀的人、物、财源源不断涌进中缅边境地带。中缅边境在抗击疫情中不仅展现了边境各族同胞团结一心、不怕牺牲、共克时艰的伟大民族精神,也展现了中国人民愿与缅甸等世界各国人民守望相助、通力合作、共渡难关的伟大团结精神。
(三)奋斗精神:永不放弃、顽强拼搏
马克思曾多次强调,“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抗疫是一场持久而复杂的工作,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它离不开英勇斗争精神——勇于担当、闻令而动、攻坚克难及不畏艰险。中缅边境疫情防控是一场保卫边境各民族同胞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的严峻斗争。中缅边境一线党委、政府要不打折扣地贯彻党中央、云南省委、云南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把中缅边境一线疫情防控工作抓细、抓深、抓实。此次中缅边境战“疫”中,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过问,中缅边境一线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以尽责高效、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及坚实举措,鼓舞着边民战“疫”的信心和勇气。当遇到问题时,各民族同胞迎难而上、越战越勇,始终坚守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的不放弃、不畏难、勇拼搏的奋斗精神,很大程度上鼓舞着各民族同胞,凝聚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体精神能量。
(四)奉献精神:家国一体、无私付出
“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一直追求的价值传统。这种为国、为民的人生抱负中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特性——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价值选择、无私奉献的宝贵品格。中缅边境疫情发生后,各级党委、政府召开了疫情防控工作会议,及时制定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缅边境各民族同胞在战“疫”中体现出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奉献担当及家国情怀。“防控就是责任”及“疫情就是命令”,防控指令的及时下达,全体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不怕牺牲,体现出了一种责任担当;边境口岸的封锁的果断决定,体现的是地方党委对党中央的绝对服从,体现的是一种使命担当。中缅边境各民族同胞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做到了身体力行、严格防控,铸就了遏制境外疫情入侵、蔓延的伟大长城,体现了中缅边境各民族同胞在战“疫”中“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奉献精神,即守护住中华民族之大家才能保护个体小家的“家国一体、无私付出”的伟大奉献精神。
(五)天下精神:命运与共、大道不孤
人类文明史是一部同灾难、同疾病进行不断较量的斗争史。疫病不分种族,病毒没有国界,新冠肺炎病魔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多次指出,新冠肺炎等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敌人,既是对世界的“大考”,也是对中国的“大考”,需要全世界各国人民团结起来、携手应对,需要全世界从保护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出发,建立健全全球的共建共享公共卫生治理体制机制,共同维护全球安全利益,不断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各国智慧和力量。在中缅边境战“疫”中,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始终把人的生命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本着对本国各民族同胞和缅甸等他国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极力控制中缅边境疫情向国内外蔓延、传播,及时向全球发布中缅边境疫情信息,与缅甸等国家积极开展战“疫”国际合作,分享中国战“疫”经验,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的建立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展现了全世界命运与共、守望相助的天下大爱,汇集起同新冠肺炎疫情顽强斗争的磅礴之力。
四、结语: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后疫情时代,并非意味着疫情的消失与绝灭。在我国新冠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的同时,全球疫情却在快速蔓延。“近一周,全球新增确诊病例数达575万例,其中40%以上来自中国陆上邻国,多个国家出现暴发式增长,疫情防控呈现长期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我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持续增大。”[28]疫情初期,面对超出人类认知的新冠病毒,我国快速警醒、有效应对,抗击疫情取得阶段性的胜利。我国战“疫”取得的可喜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以及“两个维护”的具体实践体现与具体表征[29][30],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具有实质性地推进。后疫情时期,我国疫情防控工作在“内防反弹”的同时,重中之重是做好“外防输入”,筑牢边境疫情防控屏障。
一方面,有關中缅战“疫”叙事的研究证实了讲好中国战“疫”故事与激发与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作用。那么,在当前全球疫情仍在继续、甚至恶化的背景下,我们国家必须继续做好常态化防控以及战“疫”叙事,以此不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仅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抵御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故意抹黑,“在新冠疫情期间,针对中国的肆意抹黑、谎言,中国当然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在涉及新冠肺炎疫情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说明事实真相,留下客观、真实的人类集体叙事和记忆,这应该负责任的国家应该有的负责任的态度。”[31]客观的实际情况是,中国周边邻国众多,仅仅陆地接壤的周边国家就有15个,从位于我国东北方的朝鲜起,逆时针方向分别是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与越南。我们讲好边境战“疫”故事有助于推进与加深周边国家对负责任大国中国的理解,有助于我国在世界上一直坚持的“多边主义”理念的践行,进而更加有助于健康国际秩序的形成与延续。
另一面,疫情大流行时代,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迫在眉睫。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且出现加剧扩散的态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迫在眉睫。中国勇于践行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观理念,中国秉持人道主义精神与大国担当的精神,向周边国家捐赠抗疫物资与医疗援助等。在全球化的今天,新冠疫情突降人间,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没有一个民族可以隔岸观火、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作壁上观。历史发展至今,新冠疫情的出现让世界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正如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所言:“该是我们所有人改写历史的时候了;我们要书写更好的历史,不把各国看成竞争对手和竞争者,而是作为拥有共同未来的人类大家庭的成员。”[32]我国抗“疫”取得的佳绩,置于全球化时代的“地球村”而言,中国人民为全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让我们看到“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33]的必要性。“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具有的广泛感召力,是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建设更加繁荣美好世界的人间正道。”[34]
总结和反思中缅边境“战”疫实践,要看到——民族精神与民族、祖国、党、文化及社会主义的认同的结合,焕发出爱国主义的巨大能量。中华民族的共同体精神体现在这场涉及民族和国家生与死的全球疫情危机中,不仅包含中华各民族同胞共同的伟大民族精神,即为了取得此次战“疫”的伟大胜利,始终同心协力、众志成城及舍生取义。同时,还包含党、政府对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及深入实践,以及党委、政府、非政府组织、社会及个人的共同努力、团结协作,尤其是医疗行业的奉献精神及高度责任感。这场巨大的战“疫”使得14.1多亿中华儿女紧密团结在一起——拧成了一股绳,并且再次认同了伟大的祖国、党、民族、文化、人民及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的共同体精神再次受到了洗礼。从这个角度来看,由此次新冠肺炎引起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中国战“疫”的成功实践将载入史册。它将成为中华民族在走向国家治理能力及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强大的精神力量,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重要升华。
总结和反思中缅边境战“疫”实践,还要看到——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的共同体精神将不断提升。中华民族的力量、
民族团结和集体主义精神,即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不仅可以形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而且可以形成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价值取向。中国在战“疫”中,始终坚持道德正义,始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守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从而为全球疫情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成为全球战“疫”中的精神高地,中国通过共同努力赢得战“疫”重大胜利,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分享中国防疫经验,派遣医疗队到世界许多国家,并向缅甸等近百个国家提供了医疗物资援助。受援国、世界卫生组织均向中国表示真诚的感谢。中华民族的集体主义精神,即中华民族的共同体精神,激发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通过“合作、交流、统一及团结”,对抗霸权主义、民粹主义及种族主义,从而形成了互相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应对疫情的全球治理新格局。总而言之,全面总结中国在战“疫”中彰显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对于新时代我国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形势、公共健康挑战问题及全球化的经济竞争中,确保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确保能够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左岫仙,巴拉吉,熊坤新.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进[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03):38-43;
[2]邹丽娟,赵玲.边疆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辩证逻辑[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7(06):12-17.
[3]罗惠翮.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几个关键问题[J].西北民族研究,2020(02):29-34.
[4]高永久,冯辉.边境牧区各族民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性要素[J].民族学刊,2021,12(01):35-41.
[5]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002).
[6]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002).
[7]本报评论部.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N].人民日报,2019-11-07(009).
[8]廖杨,杨志群,张木明.新冠疫情防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升路径[J].民族学刊,2021,12(01):73-82+92.
[9]习近平.团结合作战胜疫情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N].人民日报,2020-05-19(002).
[10]彭福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的中华民族认同与民族主义的应对[J].民族学刊,2020,11(01):1-7+119-120.
[11]严庆.在应对疫情中增强中华民族的内在凝聚力[J].民族论坛,2020(01):3-8+17.
[12]严庆.精神密码从应对疫情看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J].中国民族,2020(Z1):27-29.
[13]张奇,高鹏怀.协同理论视角下基层党组织抗“疫”实践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民族论坛,2020(01):9-17.
[14]张继焦,党垒.抗击疫情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民族学刊,2021,12(01):66-72+91.
[15]廖杨,杨志群,张木明.新冠疫情防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升路径[J].民族学刊,2021,12(01):73-82+92.
[16]马金婷,李艳.中国战“疫”叙事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制度优势[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7):55-58.
[17]人民日报布鲁塞尔1月30日电.“中国值得我们感激和尊重”——世界卫生组织高度评价中国疫情防控工作[DB/OL](2020-1-31)[2020-05-10].
[18]吴艾玲.深刻认识“五个认同”重要意义[N].新华日报,2019-10-22(17).
[19]苏云华.勐海县与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联防联控疫情[DB/OL](2020-02-10)[2020-5-10].https://mzzj.yn.gov.cn/gzdt/dfdt/202002/t20200211_67935.html.
[20]薛丹,黎智仙,严防境外疫情输入全力守好国门[DB/OL](2020-04-20)[2020-05-10].https ://www. xsbn. gov. cn/123. news, detail. dhtml? news_id = 77277.
[21]梁甜甜,栗一星.我们并不是生活在 和平的年代,只是有幸生活在和平的中国[DB/ OL] (2017 - 12 - 30)[2020 - 5 - 10].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7- 12/30/c _129779259. htm.
[22]洪晓畅,少数民族青少年的中华民族认同:路径、制约因素及建议[J].云南社会科 学,2019(01) :147 -152.
[23]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 声音[DB/OL] (2019 - 10 - 10)[2020 - 5 - 10].http://yuqing.people.com.cn/n1/2019/ 1010/c430404-31392647.html.
[24]保虎.尊重与保护:马克思“人权观”及其中国百年实践[ J/ OL].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1[2021-05-11]. ht ̄tps: / / doi. org/10. 14084/ j. cnki. cn62-1185/ c.20210425. 001.
[25]保虎.走自己的路:建党百年中国道 路自信的生成逻辑及提升路径[J/OL].重庆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15[2021 -05 - 11].http ://kns. cnki. net/kcms/detail/50. 1023. C. 20210302. 1628.006.html.
[26]郑琼梅.讲好抗疫故事增强“四个自 信”[J].学习月刊,2020(05):16 -17.
[27]习近平.习近平强调:要在全社会大 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20 (10) :1.
[28]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021年4月29 日新闻发布会.介绍“五一”假期疫情防控和疫 苗接种有关情况,C[DB/OL] (2021 - 4 - 29)[2020 -5 - 11] .http ://www. nhc. gov. cn/wjw/ xwfbh/xwzb. shtml.
[29]本报评论部,坚定“四个自信”的基 本依据[N].人民日报,2019 -11 -07(009).
[30]廖杨,杨志群,张木明,新冠疫情防控 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升路径[J]·民族学 刊,2021,12 (01 ):73 -82 +92.
[31]华春莹,这个世界不应该只有CNN和[2020 - 5 - 10].https ://mzzj. yn. gov. cn/gzdt/BBC[DB/OL] (2021 - 5 - 11 )[2020 - 5 - 11].dfdt/202002/t20200211_67935. html.
[32]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世卫组织总干事2021年4月23日在COVID - 19疫情 媒体通报会上的讲话[DB/OL] (2021 -4 -23)[2020 - 5 - 11].https ://www. who. int/zh/direc- tor - general/speeches/detail/who - director - general - s - opening - remarks - at - the - media -briefing - on - covid - 19 - 23 - april - 2021.
[33]習近平,团结合作战胜疫情共同构 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N].人民日报,2020 - 05 -19(002).
[34]彭福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 的中华民族认同与民族主义的应对[J]·民族学 刊,2020,11 (01) :1 -7+119-120.
收稿日期:2021-04-30 责任编辑:王 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