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庐山高图》临摹之启示

2021-09-13刘大业万金娜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沈周临摹中国画

刘大业 万金娜

摘要:明代沈周作为吴门画派的开创者,在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在绘画上重视师古,同时也师法造化,既是一位集古之大成、博学多才的文人,也是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画家。为此,对临摹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简述沈周的绘画艺术,以《庐山高图》为例,阐述了该作品的情感表达和传统技法,以及在临摹学习中受到的启示。

关键词:沈周;《庐山高图》;临摹;中国画

一、临摹的重要性

临摹是学习中国画的一条必经之路,是我们学习传统的重要途径。历代大家亦都通过临摹前人作品进行学习。在南齐时,谢赫就在《画品》中提出“传移模写”的观点,意为临摹前人的优秀作品,从中汲取营养。“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烛。”这句话为学习者指明了方向。临摹的目的就是要向古人学习笔墨技巧、表现形式、审美意识等方面的知识。沈周一生重视师法古人,各家各派都在临习。沈周弟子文征明言,“石田先生风神玄朗,识趣甚高。自其少时作画,已脱去家习,上师古人,有所模临,辄乱真迹,然所为率盈尺小景。至四十外,始拓为大幅,粗株大叶草草而成,虽天真烂发,而规度点染,不复向时精工矣”。说明沈周广泛吸收营养。据研究,沈周主要师承“元四家”及浙派画家,并上溯董源、巨然,也临习过戴进、南宋院体画,在皴法的运用上更倾向于倪云林的折带皴和王叔明的披麻解索皴,后期在笔墨方面受吴镇影响较大。

在山水画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临摹能够快速认识并了解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学习作品中的构图布局、笔墨技法,同时去体会古人绘画时的思想心境,并感悟作品中所表达的意境。笔者希望通过前期大量的临摹,掌握绘画技法,激发创作灵感,在日后的写生及创作中学以致用。

二、沈周的绘画艺术简述

沈周(1427—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又号白石翁,江苏长洲县(今江苏省吴县)相城人,明代四大家之首,吴门画派的创始人。一位画家能取得辉煌的艺术成就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氛围以及个人修养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沈周出生在一个书画世家,生活在经济发达、文艺创作兴盛的吴中地区,一直以来把自己全部的精力投身于诗书画之中,对仕途不感兴趣,追求平淡的生活。

沈周的绘画风格在40岁之前为“细沈”,40—60岁为“细沈”到“粗沈”转化的过渡时期,60—83岁是其绘画的成熟时期,称之为“粗沈”阶段。沈周的祖父与王蒙是很好的朋友,他的父亲、伯父和祖父也是有名的山水画家,这为其学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后来他师从于杜琼、刘钰、赵同鲁,又大量学习王蒙、董源、巨然的作品。《庐山高图》是其前期也就是“细沈”时期的代表作品。沈周晚期的代表作有《吴门十二景》《京口送别图》。沈周后期的作品受吴镇影响颇深,用笔苍劲老辣,粗放浑厚,干墨湿墨相互融合,画面更加简洁通透,该时期被称为“粗沈”,这一阶段沈周集诸家之大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清初龚贤在文章里是这样描述沈周的集大成的:“石田翁可谓集诸家之大成,诸家者,隋至五季,若展子虔,郑虔,大小李将军,王维,王洽,关仝,荆浩,梅道人,倪、黄、米、王,集大成各尽其致,而又能融洽笔端,自成一家。”沈周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很大,他诗画结合的艺术思想影响了后世许多文人艺术家,对文征明、唐寅、仇英等后辈影响深刻。明代的绘画在沈周等文人的引领下进入辉煌的时代,沈周之后的画家们的绘画思想和理论基础或多或少都受到沈周潜移默化的影响。沈周的山水画在中国文人绘画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赏析《庐山高图》

《庐山高图》(图1)纵193.8厘米,横98.1厘米,立轴,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在画种上,这幅画是纸本设色的浅绛山水。《庐山高图》是沈周在41岁时,为祝贺恩师陈宽七十大寿所创。沈周以庐山来指代陈宽,把庐山作为老师人品的象征,以此比喻老师博大深厚的胸怀和高深的学问修养。虽画庐山,但沈周未曾去过庐山,这幅画的创作全凭想象,是画家根据自己的想象和主观意境创作的。沈周在画的右上用篆文题写“庐山高图”,并有题诗三百多字,其中“仰公弥高庐不崇”“荣名利禄云过眼”不仅赞扬了老师,还从侧面体现出沈周深厚的文学素养,也充分展现了当时诗书画于一体的文人画特色。

《庐山高图》采用全景式的构图,画面分为近、中、远景三个部分。在近景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长在土坡上的两棵松树和两棵勾叶杂树,夹叶树用赭石色点出,穿插在花青色的松针之间,形成冷暖对比,形成丰富的视觉效果。这几棵树相互缠绕具有动势,长势朝左,与左边朝右的山势形成了呼应的关系,同时也可以看出画家通过松树寄以恩师长寿之意。画面下方的土坡上画的是老师陈宽,用淡墨勾出,人物虽小却刻画精致,并与周围环境相呼应,人物拱手站立,仰望对面高耸入云的山峰,巧妙点题,表达出对恩师的赞颂。视线上移,位于中景中央的是一大块淡墨色岩石,岩石左边就是著名的庐山瀑布,瀑布从上方重墨色的泉眼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气势磅礴,最终流入深潭,在飞瀑的中下方,有一座木桥横跨在两边的悬崖之间,打破了瀑布直线飞白的效果,使画面更加灵动。以瀑布为中心,把观者的视线又引入画面上方的远景中,放眼望去,几座奇峰矗立之后,山峰之间云气环绕,画家在远景上使用淡墨进行描绘,与中景形成对比,增大了空间感,突出了庐山“高”的特点,雄伟壮观。

四、临摹《庐山高图》的心得体会

《庐山高图》笔法精细,景物繁杂,构图繁密。对于笔者而言,直接把握作品构图去临摹比较困难。为了体会沈周的绘画心情,笔者在临摹时,首先选取一张与原作品同等尺寸的宣纸,然后用直尺将画面分成六部分,打上格子,逐块起稿,尽可能地对原画进行还原。笔者在用木炭条起草时,再一次被画面中的层峦叠嶂、壁立千仞、山势险峻、树木繁茂的景象所折服,同时也感叹于沈周超凡的想象力和绘画能力。在《庐山高图》中,可以明显看出王蒙的绘画风格对沈周影响巨大,据研究《庐山高图》中的很多笔法与《青卞隐居图》相似,故山石林木笔法多为王蒙笔法。画面中的山石主要以牛毛皴、披麻皴为主,并具有“毛、松、厚”的笔墨特点。沈周在山石的表现上,先用淡墨勾勒出轮廓与结构,然后在山阴处不断用披麻皴、解锁皴等皴法进行皴擦,并且用淡墨进行渲染,有的部分还用浓墨进行复勾,最后用焦墨进行点苔,让山体结构更加清晰,而山的阳面用笔比较简略。笔者进行临摹的时候,很多地方笔法区分不明显,笔墨笼而统之,混合不分,皴线积染不够厚重,最后山石效果有些沉闷,没有达到沈周山体秀润、变化丰富的效果,在日后的学习中还需要多观察、多练习。画面中的树木繁杂,姿态各异,有点叶有夹叶,运用到双钩、个字、介字、胡椒点、三角形、圆形等表现方式。近景中的树,作者刻画精细,特别是近处的松树组合,树干树根细节丰富,树皮质感苍劲,松针用细笔挑出,松叶呈扇形排列成云状,树枝前后错落有致,空间关系处理巧妙。中部的树木能分清枝干,有的用米点皴积染成树叶,有的用横笔乱扫。远处的树木叶干不分,只是在山石边缘处简单点皴。此外,在面对这张近六尺的巨作,笔者临摹时经常陷入局部细节,忽略了画面整体效果,特别体现在画面虚实处理上,例如在两株松树的左边,有一处内部凹陷的山石,笔者在画的过程中,过度皴染凹处,使得此处过于立体,墨色没有与前景区分,虚实对比较弱,画面没有达到原作的层次分明、空间感强烈的效果。

五、结语

笔者通过学习体悟到,临摹,不是单纯地复制描摹,不要过度去追求形式上的“像”,更多的是要学习者去感悟画家的心境,要尽可能地通过作品去和作者对话,体会画家想通过其作品传达给观者的信息。

通过对《庐山高图》的分析与临摹,笔者更进一步了解了沈周的“自成一家”。他的作品中既蕴含着笔墨即兴的快感和趣味,也传达出对生命体验的感悟和情感。我们可以得出,沈周在学习传统的同时,又能形成具有自己特点的绘画风格。最后,希望学习者能通过临摹《庐山高图》得到构图布局、笔墨技巧、审美意境等方面的启发,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上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牟复礼,崔瑞德.剑桥中国明代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341,405.

[2]單国强.中国名家古代作品选粹:沈周[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11,70.

[3]朱文.临摹是中国山水画写生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J].美术教育研究,2014(22):20.

猜你喜欢

沈周临摹中国画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富春山居图
书画名人汇
吴门沈周
沈周的气度
高中美术课堂临摹训练研究
浅谈北京十度之行对中国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的感受
真正的轻贱
一种便利型的红外临摹绘画辅助笔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