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文电影中的多模态隐喻分析

2021-09-13刘超庞宇晨毛双双贾翔龙

校园英语·中旬 2021年7期
关键词:阿甘正传电影

刘超 庞宇晨 毛双双 贾翔龙

【摘要】多模态隐喻是由多种模态表征的源域和目标域两个不同的概念本体、内含特质及其之间的跨域映射。随着多模态手段在各领域普及,掀起了多模态研究的热潮,而多模态隐喻作为多模态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以影片《阿甘正传》为例,采用多模态隐喻叙事手法,用阿甘的“奔跑”贯穿整部电影,给人带来震撼人心的视听觉体验。该影片反映了美国二战后最为动荡的年代。

【关键词】《阿甘正传》;电影;多模态隐喻

【作者简介】刘超(1987.10-),江苏徐州人,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庞宇晨,毛双双,贾翔龙,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院级科研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XK206XS18001)。

一、 理论基础

1.隐喻中的概念隐喻认知。隐喻是一种语言想象,是人类感知世界的工具。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以其客观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在学术界备受关注。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而不是简单的语言修辞手法。

2.多模态隐喻。多模态隐喻是由多种模态表征的源域和目标域两个不同的概念本体、内含特质及其之间的跨域映射。它具有动态性和互动性两大特点,多模态隐喻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隐喻的本质和应用。多模态隐喻突破了纯语言模态的局限,结合了图像、声音、动作等其他模态,综合利用了多种感官,丰富了源域的表达方式,更加鲜活地展示了目标域。简言之,模态指的是信息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其中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

3.电影中的多模态。电影是综合性极高的一门艺术,是囊括了语音、图像、色彩等符号的多模态语篇,在艺术表现力上不单局限于语言文字,而镜头、色彩、音响、道具等多模态符号同语言符号相互交织、彼此照应的动态过程。一旦观众对非语言性模态隐喻的内核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度认知能力,就能感受到影片直抵人心的力量,触碰人类精神力的完整世界。从而深入了解英文电影中的多模态隐喻手法,从中分析影视作品所表达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以及思想价值。同时,研究在未来影视作品中多模态隐喻手法的运用空间,通过多模態隐喻知识更加充分地解读英文电影。

二、 英文电影中的多模态隐喻分析——以《阿甘正传》为例

1.英文电影《阿甘正传》简介。《阿甘正传》于1994年由罗伯特·泽米基斯执导翻拍成电影,在美国上映之时曾于一周之内获得了高达1亿美元的票房收入。它讲述了一个智商只有75的“癫傻者”的故事,却直接揭露了美国20世纪50—80年代的社会历史。谁也未曾想到,这个智商只有75、穿着方格衬衫的板寸头小伙,以挺直脊背不停向前奔跑的人物形象,在短短一周之内成为全美偶像。《阿甘正传》及时地出现,稳定了四分五裂的美国文化,为美国社会提供了新的具有救赎性的力量。

2.多模态隐喻:奔跑——“自我”“本我”的对抗和突破。 “跑”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的标志之一,也是传情达意的重要媒介。

《阿甘正传》中细致刻画了四次“跑”:第一次奔跑,是他不平凡人生的开端(躲避别的孩子的欺侮),导演在第一次奔跑中从多角度体现场景,渲染出一种冲出藩篱获得新生的气氛。在阿甘挣脱腿箍的瞬间利用了慢镜头轻松过度,把挣脱的过程明显地展现出来,暗示出阿甘自此冲出重围,昂首挺胸奔向新的生命。

第二次奔跑,是橄榄球赛场上的奔跑,多次运用远景、中景的转换展现阿甘奔跑方面的才华和因此铸造的成功。

第三次奔跑,是阿甘在越战烽火中的奔跑,体现阿甘在枪林弹雨中对求生的欲望和人性善良的抉择。凭着这种坚毅而单纯的信念救出了战友。

第四次奔跑是环美奔跑,体现了阿甘在集体方面的引导力。阿甘作为一个低智人士,看似简单,实则却已深刻的哲理领跑了人类。对于美国当时大众意识的盲目和混沌的社会状态,无疑是一个尖锐有力的讽刺。

3.多模态隐喻:偶像——对超级英雄的崇拜和幻想。作为一面反映历史和现代文化内涵的多棱镜,电影承载着一定的精神追求和社会意识形态,并能够影响观影群体的价值认知。电影的文化隐喻一般隐含于构建的多模态隐喻中,借助多模态来传递文化信息和构建社会文化语境。《阿甘正传》中蕴含的大量文化隐喻,能够帮助观众有效解读西方电影文化背后的意义。

《阿甘正传》中以隐喻、幽默、反讽等手法,引入了美国的种种历史事件。与其说电影讲述了阿甘的一生经历,不如说电影讲述了美国在二战后的发展历程。在阿甘的家乡阿拉巴马发生的黑人平权运动,美国最高法院判决,阿拉巴马州必须废除种族隔离,而州长竟亲自挡在学校门口,禁止黑人入学。但阿甘竟冲进校门,冲进橄榄球场,成功进入大学生涯,也暗指平权运动的成功。阿甘在住在宾馆时,被对面手电筒光照得睡不着,于是打电话叫人去检查。这就是著名的“水门事件”,导演巧妙地将阿甘安排为检举人,随后便能看到尼克松总统辞职的一幕。越战后,阿甘和丹中尉的渔船在一次台风中幸免于难,而其他渔船都遭到了破坏,于是阿甘的渔船赚了个盆满钵满。这里也暗指二战中,美国是唯一一个没有殃及本土的国家,而美国作为二战中幸免于难的角色也是受益匪浅。阿甘在失去目标后,开始了无尽的长跑,而众人却以阿甘为领导,紧跟其后。当阿甘离去后,众人则面面相觑,随后一哄而散。这也体现了美国在两极格局坍塌后,进入了一种迷茫的状态,经济并没有蓬勃发展,反而是一度走低,甚至濒于崩溃,即便这样,美国也拥有一众追随者,体现了当时美国社会的混乱与大众的盲目。阿甘不是一个普通人,对于美利坚的无数追随者来说,他代表和象征着一个几乎被每一个美国人心中所珍藏的那个“美国梦”。他一生奇迹般的成功与幸运,被导演描写的神乎其神,但正是这种神话般的梦幻才正符合着“美国梦”的精髓。当身带“残疾”的阿甘从低贱的生活中奋起,从一个普通人跑入大学,跑入橄榄球明星的行列,跑进白宫……直至成为百万富翁,谁能说这不是差不多每一个成功的美国人都试图以自己的“经历”去向你印证的那个“美国梦”呢?

三、结语

在电影深层意义指向之间,必然存在隐喻。可以说,隐喻是电影的叙事策略,也是其艺术价值之一。案例中多模态隐喻的相互照应和完美结合,给观众带来了视听觉的震撼体验和身临其境的带入感,使观众产生强烈共鸣,难以忘怀。同时,多模态隐喻的运用也提高了影片的艺术性和深刻性。《阿甘正传》的魅力在于,以自传的角度的阿甘实则是美国的近30年的历史进程,充分体现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现状。促使人们展开对当代美国历史意味深长的回顾与反思。

参考文献:

[1]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80.

[2]Kovecses, Zoltan.Metaphor[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3]席婉儿.概念隐喻在电影艺术中的体现[J].电影文学,2011(8):19-20.

[4]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82-86.

猜你喜欢

阿甘正传电影
《阿甘正传》读后感
那些唯美动人的画面
因为《阿甘正传》我来到了美国
论胡玫《孔子》编剧艺术得失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
《阿甘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