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建构式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探析
2021-09-13闫建弟
闫建弟
【摘 要】建构式教学注重学生学习的积极建构性、社会互通性以及认知情境性。建构式教学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有助于推动初中历史教学创新与变革,具有深远的启发意义。故此,本文主要对初中历史建构式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初中历史教师提供新的教学之法。
【关键词】初中历史;建构式教学;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23-0124-03
【Abstract】Constructive teaching focuses on the active constructiveness of student learning, social interoperability and cognitive contextuality. The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e teaching to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helps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reform of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and has far-reaching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Therefore, 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constructive teaching of history in junior high school,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teaching method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ers.
【Keywords】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Constructive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结构作为建构式教学的基础,涉及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过程的情境结构、学习内容的知识结构等方面。这些结构相互构成,形成有机体系,认知结构是获得知识内容的重要方法,情境结构是知识内容的提供载体,知识结构是学习整体过程的终极目标。初中历史教学,主要围绕历史知识认知与构建历史知识基本结构展开,与其他学科相比,初中历史教学有着显著的时间性、逻辑性以及纵向与横向的内在联系,因此更加契合建构式教学的应用。
一、建构式教学,点燃学生主动建构的激情
建构式教学设计重视教学环境的构建与模拟。为此,在初中历史教学期间,教师在进行建构式教学设计中需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境,创建与学生知识建构相契合的教学情境,点燃学生主动建构的热情,引发学生从因及果或者从果及因的大胆设想,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实现知识结构的建构目标。这就需要初中历史教师意识到建构式教学设计的必要性,根据教学目标,遵循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认知水平等方面,帮助学生进行认知结构、情境结构、知识结构的建构,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加强烈,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讲解《海峡两岸的交往》这一课时,教师围绕教学重要内容,为学生构建多元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加深学生的记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展现建构式教学的优势。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引导学生观看1993年3月台湾艺术家在北京保利大厦剧场演出的舞台剧《薪传》的动人情境,为学生进行建构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对学习材料内容的观察,调动起学生视觉、听觉的多重感官,使学生联想到海峡两岸交往的辉煌时刻,加深学生对海峡两岸交往意义的理解。另外,教师为学生播放2001年台北举行海峡两岸长跑运动,支持北京申报奥运会的动人图片,运用建构式教学,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情境结构、知识结构得到良好建构,实现学生情感的“共振”,培养学生民族团结意识,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内容的理解,调动起学生的主动建构。运用建构式教学设计,丰富历史教學内容,有助于提高师生互动效果,引发师生情感“共振”,展现建构式教学的优势作用,保障历史教学的整体效果。
二、建构式教学,巧妙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相比于其他学科,初中历史学科有着明显的过去性特征,大多数学生由于生活在和平年代,因此对于历史事件、内容并不十分理解。怎样使历史场景复原再现?仅凭借教材内容、教师口头式讲解远远不够。在信息技术不断完善发展的今天,巧妙地利用信息技术展开初中历史教学活动,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展开建构式教学,可轻松化解教学难题,将历史场景复原再现,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保障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这就需要初中历史教师在建构式教学设计中,合理引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与完善课堂教学内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进一步发挥,使学生成为历史课堂上的主人。
例如,在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课时,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建构式教学形式,为学生复原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通过观看“开国大典”的盛况,认识与了解场景中的领导人物,使学生体会与感受领导人物的心情波动。学生通过观看开国大典的盛况,也可牢记这一历史性时刻,从而提高民族自豪感。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运用建构式教学模式,为学生呈现多元教学场景,使学生体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性意义与价值,纷纷投入建构式教学当中,提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史事件的理解与认知,夯实历史学习基础。因此,教师运用建构式教学方式,巧妙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历史场景的复原再现,有助于教学场景的结构设计,能使学生在逼真、形象的场景中,随着教师的不断引导与启迪,始终保持着活跃的思想动态,提高历史学习效率。
三、建构式教学,强化课堂评估
建构式教学设计是知识与个体、他人相互沟通、磋商后,形成的相同社会建构。完善的教学常常以对话、互动的方式为主,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看法、建议表达出来,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形成循环互动、相互质疑,最终克服学习难题,保障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在初中历史建构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将其与小组竞争机制相互融合,通过每周、每月、每学期对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估,调动起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能力。在建构式教学中,对于表现良好的学习小组,初中历史教师可给予适当的激励与肯定,使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不断增强;针对表现较差的学习小组,教师可通过批评指正、热情鼓舞等方式,使学生重拾学习信心,提高小组凝聚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强化历史课堂评估效果。
例如,在讲解《戊戌变法》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根本原因,教师可以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典型人物的政治主张与百日维新重要内容,使学生意识到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诱因,探索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复杂性。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投入建构式教学课堂中,要求每个学习小组根据事件的起源、发展、高潮、结局的环节,对戊戌变法进行深入探究,组织学生通过相互讨论、相互质疑、相互分析等方式,客观意识到戊戌变法对近代社会的影响意义。在学生小组学习中,教师则对各个小组的表现情况进行观察,对于组内学生存在的争议与矛盾进行适当引导,帮助学习小组克服学习难题,强化建构式教学效果。在完成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后,再对各个学习合作小组的课堂表现进行点评与指征,使学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夯实学生的历史学习基础。
四、建构式教学,引导学生合理建构
建构式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内在关系加以理解,使学生克服学习难题。为此,在初中历史教学期间,教师应牢牢把握历史教学的重难点,找到切入点,使学生在克服学习重难点中实现合理建构,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具体从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等方面入手,把握历史教学的内在本质,使学生在理解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建构,从而形成完善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
例如,在讲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课时,教师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伟大提议出发,着手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等问题,使学生理解“把握机遇,强大自身,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感受到改革开放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历史作用。教师让学生根据“三步走”建设目标,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远景、落实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提升、国家竞争实力的增强、人们生活品质改善中,深切体会到“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内在含义,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的知识建构,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
五、建构式教学,引用个案内容
为了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与促进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通过感受过去历史,达到主动建构历史知识的效果。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建构式教学方式,引用个案内容,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点燃学生参与历史课堂的激情,实现教师的预期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课时,教师利用建构式教学,引用个案内容,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假设自己在清末民初階段,要从昆明到上海经商,并向学生提出“要从云南到上海经商,需要乘坐哪些交通工具?”“要利用哪种通讯方式,告知上海的朋友?”等问题,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让学生站在衣、食、住、行、用的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完善学生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到工业革命对我国近代史带来的影响与变化,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实现学生自主建构学习。教师通过引用个案内容,不仅能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还可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运用多种渠道方式了解与获得相应的历史信息,锻炼学生的历史信息获取能力与分析能力,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建构式教学应用的必要性,从而优化教学内容、教学观念、教学形式,积极探索教学新方法、新理念,强化初中历史教学的整体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宝星,张群.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路径[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20).
[2]朱金花.“师友互助”教学策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内蒙古教育,2019(29).
[3]蔡丹.试论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
(责任编辑 范娱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