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吟诵,有效促进初中古诗文教学

2021-09-13李敏瑜

天津教育·下 2021年8期
关键词:吟诵古诗文教学初中

李敏瑜

【摘  要】初中古诗文教学,旨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鉴赏能力,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但是古诗文的教学存在着困境,一是古诗文距离现今时间较远,且文辞含蓄收敛,许多初中生对学习古诗文感到吃力;二是部分教师仅仅以让学生考试拿到高分为基准,因此难以将古诗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运用吟诵有效促进初中古诗文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吟诵;初中;古诗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24-0066-03

【Abstract】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ms and essay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ims at inheri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ultivating students' appreciation ability, and establishing students' national pride. However, there are difficulties in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First, the ancient poetry is far from the present time, and the vocabulary is implicit and convergent. many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ind it difficult to learn ancient poetry; second, some teachers only make students get high scores in the exam,therefore, it is difficult to pass o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contained in ancient poems.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use of recitation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m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Keywords】Recitation; Junior high school;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古诗文在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比重逐步加大,其中初中古诗文已经增至61篇。《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第四学段(7-9年级)对古诗文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对于古诗文教学,我们在初中学段,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能够诵读古诗文;第二,理解古诗文的内容;第三,积累古诗文;第四,感悟古诗文中蕴含的精神;第五,运用、迁移古诗文的知识;第六,利用古诗文,提高审美情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

二、关于吟诵

(一)吟诵是什么?

吟诵是中国传统古诗词的誦读方式,是根据汉字的平仄、语音和诗词格律的规则进行的,它不同于朗诵和现代概念的“诵读”。徐健顺教授在《吟诵概论》中提出:“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文人们诵读汉诗文的传统方式,从先秦开始,通过私塾、官学等教育系统,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流传至今,一百年以前,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会朗诵,朗诵是后来从西方和日本传入的。”一句话道明了吟诵的起源、生存环境和传承方式。吟诵是传统诵读方式,是教学方法,吟咏是有曲调的,吟诵者是怡然自得的。

(二)声音与含义的关系以及吟诵的规则

声音与含义的关系,在文学角度的研究是探索和揭示吟诵与文本的关系,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读法。本研究采用的是徐健顺老师的观点,即音—诗关系建立在音-义关系的基础之上。同一个句子在不同的文体中,含意便有差异。其次,读法对于古诗文含意也有影响,如拖长有延展之感,短促有决绝之感,读高有强调之感,读低有感慨之感。正因为在汉字这一象形文字系统中,声音具有意义,那么声音作为古诗文含意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在诗文的具体文字意象下而存在。声调、押韵在诗中的存在和格律的生成,不仅仅属于形式层面的东西,它同时承载着一定的意义。吟诵的价值,首先在于声音的意义,感知声音的含义。由此吟诵才有九法的规则。吟诵九法,包括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入短韵长、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模进对称、虚实重长、文读语音和腔音唱法。

(三)吟诵与古诗文教学

教育大家叶圣陶先生关注到语文教学,认为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文的教学,吟诵是不可或缺的,为了吟诵能够传承下去,在叶圣陶和夏丏尊先生写的《文心》一书,书中详细说出语文学习的方法,其中吟诵是古诗文的学习方法,并且根据吟诵古诗文的时候,声音的长短高低,给吟诵留下了一套符号。具体如吟诵的符号是:平声“—”,仄声“|”,入声“!”,韵字“——”。用在标注古诗上,学生很容易能够看懂。笔者在此基础上对实验班进行探索吟诵如何有效促进初中古诗文教学。

三、吟诵能有效促进初中古诗文教学

(一)吟诵,能让帮助学生快速记忆古诗文

吟诵,可以把古诗中的平上去入的声音都能表现出来。学生反复辨别古诗文平上去入的字音,用平长仄短、入短韵长的规则去吟诵,使古诗文的内容铭记于学生的脑袋中,巩固了学生古诗文的基础。如果是格律诗,那就有更明显的节奏了,学生读起来,节奏感比较强,更重要的是吟诵古诗文中会有调子。在调子的吸引下,学生便会“唱”起古诗文,就好像唱歌一样。在充满节奏感,雅乐感的声音中,学生便快速把古诗文牢牢地记住了,而且还不容易忘掉。在期末测试中,实验班的孩子在古诗默写题的得分率是99%和98%。成绩进步了,对与学生来说,就是又一个的促进,进而形成良性的循环,更激发了学生从内心中真正地喜欢古诗词。

(二)吟诵,能让学生感受诗词的格律美

古诗词中的格律是蕴含在近代古诗词中的“宝藏”,指的是在近体诗中平仄的格律用法。唐朝武则天以后,诗词格律基本形成。但是学生要在初中学习诗词格律,其难处有三:一是难以记牢;二是容易糊涂;三是毫无趣味,难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而吟诵能帮助学生认识诗词格律。怎样能把诗词中的格律潜移默化地刻在学生心上呢?吟诵应该是一把钥匙。首先吟诵是有规则的。需要分清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学生走进吟诵的时候,就需要学习平声拖长,仄声读短,入声读最短。认识到这一点,学生就能在每一句用叶圣陶老先生留下的平仄符号给诗歌标上平声、仄声、入声。

比如七言律诗《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学生经过用平仄符号在每句诗第二、四、六的格律位置上的标注,这首诗歌的格律就是“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学生由此会发现,古诗词中的格律是如此对称美和有规律感。如此举一反三地标准格律诗,并且根据吟诵的读法,平长仄短,入短韵长,学生吟诵大量的古诗词,就会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古诗词的格律自然就在心中停留,不用刻意、呆板地去反复记诵格律的规则,并且诗词格律由此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脑海里。

当学生把吟诵养成习惯后,学生就会对古诗词中平仄有所感悟,对平上去入四个声调有自己的感性认识,遇到不符合格律规则要求的诗歌,就会有多留一分注意。比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第一句诗歌的格律是平—平—仄,这一句明显就是违反了格律的要求,古时候称不符合格律要求的句子为“拗句”。古诗开头便用了四个平声,根据吟诵的规律——平长仄短的吟诵规律,与长期吟诵平仄相间的格律是完全不同的,读起来十分拗口。李白作诗为何也有不符合规律的时候呢?学生思考以后,明白原来诗人在诗句中这样用词是故意而为之,目的是通过连续四个平声,一而再,再而三地把声音拖长。学生通过吟诵,把声音拖长,就能明白,李白对故人的离开是万分不舍的。

吟诵,能让学生感悟古诗词中的格律美,并且通过吟诵诗词,从声音能感知诗人对格律的有意为之,学生能声音的长短高低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吟诵,能让学生有效感知诗人的风格

吟诵就是可以把古诗文中的在普通话里已经消失的古音重现在平常的诵读中,从而把握诗人的风格。普通话的一、二、三、四声调分别对应为古音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古音四声中平上去入的入声字在普通话的声调里是完全消失了。如果要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吟诵时还是需要把入声重新还原到普通话的吟诵中。根据启功先生的说法,入声字的读法是短促、有力、会引起心中的顿挫感。

学生在之前大量反复吟诵古诗词,把握古诗词的吟诵规律时,对平上去入四个古声调就有了感悟,能把握好平长仄短,入短韵长这些吟诵规则以后,对诗人的作品风格就能有更好的把握了。

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此诗中有“国、木、别、月、白、不”就用了6个入声字,并分布于每一联中,短短40字,笔者带领学生吟诵的时候,就是联联都有顿挫之感,从而体会作者当时对国破家亡的情景,甚是忧心忡忡,不得不为黎民百姓忧虑!

(四)吟诵,能让学生细腻感悟诗人的情感

在徐健顺教授的《吟诵概论》里提道:“声音与含义是有联系的,吟诵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声音与含义的联系”,不同的声音就会有不用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中作者的情感。

如学生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但用入声字的顿挫之感让学生感知作者的风格,同时这首诗歌也用转韵的方法来表现作者情感的转变。笔者在古诗文教学是,让学生寻找这首诗歌的韵字。学生找到的是开头用“号、茅、郊、梢、坳”韵尾是ao,韵母ao是从开口a到收尾o,有包含,包容之意。笔者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茅屋被秋风吹倒,心中已经是可惜,但也沒有办法,只能包容,因为这是天灾。然后继续往下找韵字,学生找到:“力、贼、去、得、息、黑、铁、裂、处、绝”,一系列是仄声入韵,声声入耳,学生们读吟诵,声音短促,原来诗人开始转韵了,用了仄声韵,由此表现这次灾难不但是天灾,也是人祸的原因。学生在感悟声音的同时,想象到吹走的茅草被偷,屋逢雨漏,妻儿不得温饱安睡,而诗人自己作为丈夫,更是百般无奈。学生最后一段中找到的韵字是“间,颜,山”,诗人又用转韵,一个个平声an,抒发自己的抱负,学生深感诗人虽然自己生活艰难,但若百姓、寒士都能安居乐业,此生无憾。到这里,学生发现诗人还没有停止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抒发,还找到了“屋、足”,两个入声作韵结尾,原来诗人为了实现这样的抱负,又转韵对天发誓,希望人人能安居,即便是自己无屋可居,也心甘情愿,这就是杜甫,用四次转韵,用声音,让学生从吟诵中,直观感性地认识到诗人情感的转变,学生对诗人的声音有感性的认识,更有理性的分析。这才是真正符合语文的根本,也就是读声音,读作品,读情感。

除此笔者还带学生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也是用吟诵引领学生感悟作者情感。首先让学生先找出雪景的句子。学生一共找到了三句:(1)大雪三日,人鸟声具绝。(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3)为沪上影子一点,一痕,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笔者问:“请同学们思考,你们认为这样的雪景描写给你们什么感受呢?请用一些词语来表达。”课堂上学生用了“美丽、漂亮、寂静、舒服”等词语概括。这是学生对雪景的初步感知。笔者继续让学生把文中的雪景句子用平仄符号标上平声仄声入声,然后就吟诵几遍,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就会感受到,这三个描写雪景的句子,用了很多仄声、入声。仄声分别有:(1)句有“大、鸟、俱”;(2)句有“雾沆、砀,与、水,上、下、一、白”,(3)句有“上、影、子、一、点、与、一、芥、两、粒。”入声分别有:(1)句有“雪、日、绝”,(2)句有“一、白”,(3)句有“一、粒”。可以看出,三个句子一共用了17个仄声,7个入声。笔者向学生提出思考:“如果作者当时是在抒发对雪景的由衷赞叹,那么他一定会选用平声来抒怀,怎么会用这么多仄声、入声呢?当我们吟诵时,岂不是一顿一挫,心中之气都难以抒发,怎么可能是抒怀,表达对雪景的赞美呢?在这顿挫声音下的雪景,还会让人感到舒服吗?”学生纷纷思考,回答道,不可能,因为自己读都读不舒服,更不用说,听到声音能感受到舒服且美丽的景物了。笔者继续引导学生,其实作者看到的并不是让他抒怀的雪景,而是肃杀的雪景。这雪景是他自己内心的关照,这时就可以引入作者张岱,进行知人论世了。

综上所述,吟诵不但能够让学生快速积累古诗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还能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古诗文的内容,感悟古诗文中蕴含的精神,提高学生鉴赏古诗文的能力。同时吟诵,这种丢失了一百多年的读书方法又重新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学生传承了传统文化,让它继续焕发生机,树立民族的自豪感。所以笔者认为,运用吟诵,能够有效地促进初中古诗文教学,是对初中古诗文教学一次很好的尝试和改革。

参考文献:

[1]徐健顺.《普通话吟诵教程》(上下)[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  范娱艳)

猜你喜欢

吟诵古诗文教学初中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古诗文教学对培养人文素养的思考
靖江吟诵的采录以及初步研究
吟诵,拥抱经典
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古诗文中入情入境
浅论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文教学的利弊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