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代青年的家国情怀
2021-09-13王晶玥
王晶玥
青年需要什么样的家国情怀?
相同的历史背景、相异的生活经历,每一个青年都有独属于他们自己的答案。让我们来听一听“9 0后”讲述自己的故事。
传承家风——“帮助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員张智认为:“家庭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主要港湾,家风则是其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人能否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是否具备健全人格和优良品德,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与家风密不可分。”从这个角度讲,得益于优秀家风,青年能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完成从学生到成年人、承担起社会责任的蜕变。
“从宏观上看,家风还关乎社会风气。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高塔的‘累土,通过青年弘扬出来的优秀家风,将成为值得他人效仿的精神文明。”
这一点,“9 0后”的哥王海超有同样的感受。工作中,他一直将父亲的教诲——“善待他人,才能走得更远”牢记心间。
2 0 1 9年7月的一个凌晨,王海超在广东省广州市沿江中路天字广场上停车候客,不远处的江边突然传来一阵呼救声。王海超连忙跑过去。他看到水面上两名年轻女子正伸出手臂,挣扎哭喊。
此时,岸边有几名热心群众试图营救,但由于状况不明,不敢贸然下水。就这一会儿工夫,两名落水女子已离岸几米远,眼看就要漂到深水区。情况十分紧急,王海超随手把手机塞给身旁的路人,让他帮忙报警,转身跳进江里。就在这时,另一位“9 0后”的哥邓伟强也前来帮忙,经过两人和及时赶到的广州水警的合力营救,落水者最终被成功救出。
“还是后怕的。”事后,王海超表示,“只是觉得不能见死不救。”因为见义勇为,王海超受到各界的好评和赞扬,收获多项荣誉,更成为广州市政府鼓励市民学习的好榜样。
建设家乡——“愿为基层发展燃薪添火”
“毕业后回去工作吧!”2 0 1 7年,在北京读书的研二学生常圆(化名)向女友提议。
在他看来,家乡陕西省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但部分地区经济水平有待提高,毕业后报效家乡,是自然而然的选择。
这个想法像一粒种子,早在他刚来中国人民大学读书时,就已在心间种下。次年年底,种子发了芽:常圆参加考试并成功获得陕西省选调生资格。2 0 1 9年6月毕业后,他便前往临潼区秦陵街道办事处工作。
常圆入职一年多来,令他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以地铁9号线秦陵西站开通为契机,调研如何推动秦陵周边经济社会发展。
“这里是5 A级景区,开通地铁后,客流量会大大增加,附近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就得跟上。我希望秦陵西站可以和北京的地铁站一样好。”
为此,带着一支笔、一个笔记本、一部手机,常圆的实地调研拉开了帷幕。时值盛夏,陕西酷热难耐,两个月下来,他瘦了,也黑了。
但成果是可喜的。“我在调研报告中建议整治周边环境,开通接驳地铁、直达景区的公交汽车。很荣幸,这些建议被区政府悉数采纳,区政府把它们变成了一项项看得见、摸得着的惠民政策。”
常圆说:“谈不上作出多大贡献,每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都像一颗螺丝钉,能在岗位上出色完成某项重大任务中的某个环节,就很了不起。”
2 0 2 0年,晚一届毕业的女友小妮,拒绝了几所知名中学抛出的橄榄枝,也和常圆一样,回到陕西基层工作。如今,两人已结为连理,小妮对工作充满憧憬:“我愿意为基层发展燃薪添火,以后会更加努力地工作!”
这两棵树苗相互依偎着,深深扎根在家乡的厚土中。可以期待,未来他们也会同其他青年一道,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过去,很多青年走出家乡,为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更美好的生活而更愿意留在城市。近年,随着各地的经济发展和鼓励政策的实施,更多青年学成或工作几年后,又回归生养自己的地方。他们有的进入基层,为一方百姓做出一点一滴的切实努力;有的带领乡亲脱贫致富。无一例外,他们都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家乡。
“对家乡的情感表达从来都是具体的、现实的。”张智提到,自己所在的学校每年都有大量毕业生回家工作,放眼整个社会,这也是一种大趋势。“建设家乡不一定体现在特殊的贡献、显赫的业绩中,更多时候可能蕴藏在平凡的日常工作里。如今的时代背景下,广大青年要从小处、实处着眼,把这份情怀与本职工作有机结合,将热情融入实实在在的行动中,让自己成为建设家乡的栋梁和表率。”
热爱祖国——“抬头看得见星月”
你如何表达爱国?1 9 9 0年出生的袁帅脱口而出:“当然是支教!”
时间回到2 0 1 4年,在某房地产公司工作,收入不菲的他,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辞掉工作,远赴云南。
刚到云南大理州巍山县五印乡,这片高原带给他截然不同的感受:气温低,海拔高,虫子多。比起灯火辉煌的城市,这里的夜晚黑黢黢的。同来的还有五六个年轻人,和他一样,大家都不太适应。
为缓解思家之忧,几个人聊起天,袁帅这才得知,原来他们也早就关注山区教育事业,一看到支教机构发布信息,便立刻报了名。
支教是袁帅一直以来的理想,在北京长大、去伦敦留学,读了这么多年书,他亲身体会到该如何学习、怎样育人,然而边远地区的学生们却少有机会了解外面的世界。
“我想告诉他们大城市学校里的故事,更想换一种方式教育他们,让大家爱上英语。”怀揣着这个心愿,袁帅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支教工作。
其间,他将所教班级的学生按分数分组,因材施教。结合老师们的授课经验,他钻研出一套新的教学方法。他还在课堂上讲述读书经历、留学见闻,鼓励学生用英文和自己对话,提高口语能力。
慢慢地,孩子们的成绩上来了,英语成为他们最爱的课程。离开那天,袁帅又一次抬头,忽然发现五印乡的夜晚虽伸手不见五指,但抬头却看得见星月。这些支教老师像夜空中的点点繁星,照亮山区孩子前行的路。
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放弃优厚待遇,去支援偏远地区的教育。
离开嗷嗷待哺的孩子,中天金融集团员工谭丹走进贵州遵义市播州区团结村。她和6 0余名党员组成青年扶贫先遣队,白天走村串户,晚上开会研讨,就是为了找到精准帮扶的路子。在他们的努力下,村里的养猪、养蜜蜂产业实现了规模化发展,村民收入节节攀升。
“这种志向和态度值得敬佩,祖国需要这样的青年,时代也呼唤这样的担当。因为只有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转化为舍我其谁的报国之行,才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担起家国大义。”张智说,“这就是新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
(摘自《时代邮刊?下半月》2 0 2 1年第5期,有删改)